张青波
(作者单位:山西长治日报社)
新媒体时代,传统广电媒体发展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新闻记者所掌握的采编技法是影响新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优化其采编技法至关重要。现阶段,广大新闻记者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编辑方式单一、时效性差、内容欠缺、忽视受众呼声等。因此,对于新闻记者而言,其急需认识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新媒体时代采编工作呈现的新特征,转变自身的采编思维,能够灵活地运用采编技法提高新闻质量,满足当前受众对新闻的实际需求。
新闻素材的收集、编辑作为新闻记者工作中的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新闻记者作为基层新闻工作者,需做好收集新闻素材、访问及调查工作,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具备较强的信息甄别和选择能力,能够合理运用新闻采编技巧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判断,从大量的新闻素材中筛选出符合人们价值取向且可能引起社会关注的热点新闻线索,并对收集的新闻素材进行编辑处理,使其成为具有价值的新闻,并以多种方式传播给受众。
新媒体时代,受众对广播电视新闻的内容、时效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间接地增加了新闻记者新闻采编工作的难度。为了保证新闻的传播效果,新闻记者需要认识到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工作呈现的新特点,以及受众对新闻质量、时效性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各类新闻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且合理利用新闻采编技法,提高新闻质量,以满足当前受众对新闻的需求。
新媒体环境下,各媒介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新闻记者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新闻记者需准确定位和转变自身的角色,不断夯实自身的基本功,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创新新闻采访、写作及编辑技巧。
在当前信息大爆炸时代环境下,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且人们的生活节奏比较快,对新闻的传播速度、质量等要求比较高。而受传统新闻采编思维和方式的影响,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后期编辑时,依旧采取传统单一的采编形式,未认识到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报道形式发生的变化,在思想和行动方面不求创新,导致采编工作效率比较低,无法满足受众对新闻时效性的需求,而且编辑的新闻内容不够多样、全面,难以满足受众对新闻广泛性、多样性的实际需求[1]。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在碎片化阅读的过程中,主要关注最近发生的热点新闻,对时间间隔长的新闻关注较少,即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比较高。而传统新闻采编需经过采集、编辑、校对及修改等一系列流程,审核机制也比较复杂,尤其是关于重大事件的报道,采集和编辑新闻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新闻采编效率比较低,当新闻内容呈现在受众面前时,受众可能已通过新媒体渠道获取了相似的新闻内容,所以对接收传统新闻的欲望不高。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媒介比较多,人们面对海量的新闻,更乐意阅读具有深度的新闻内容,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采编时,在确保新闻内容真实、客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增加采访内容的深度,即深入挖掘新闻内容的价值,激发受众对广播电视新闻的兴趣[2]。而实际部分新闻记者并未注重新闻内容的深度,为了确保新闻时效性,抢占新闻播报的时机,就忽视对新闻内涵的挖掘,并且部分新闻记者所采编的新闻内容过于空洞,未站在受众的角度来确定新闻语言、报道形式,受众对新闻所传达的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使新闻本身的价值被弱化,难以吸引广大受众。
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介来获取新闻,还可以对新闻进行评价、点赞及转发。尤其是在网络直播盛行的环境下,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将事件记录下来并上传到网络平台,形成较大的舆论力量。而传统广播电视新闻采编过程中,新闻记者主要采集、编辑已发生的新闻事件,通常是根据个人想法来编辑新闻,对群众呼声的重视程度不够,在编辑新闻的过程中未将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看法融入其中,与受众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因此,大部分受众会选择使用新媒体来获取新闻资讯,这导致广播电视新闻的受众有所流失,不利于广电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新闻采编作为新闻记者基本工作内容之一,新闻记者自身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会直接影响新闻采编工作效果和新闻质量。实际上,部分新闻记者未接受过专业的培训,综合素质较低,所收集的新闻素材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新闻采编工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此外,还有部分新闻记者对新闻采编工作认识不到位,所掌握的采编技巧和方法有限,不能有效挖掘新闻素材,无法全面地还原新闻事件,导致所报道的新闻失真,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解读。
对于新闻记者而言,其在开展新闻采编工作之前,应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一方面,新闻记者需要明确采访的目的、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等,如通过其他人或上网全面了解被采访对象的人生经历、性格等,依据收集的信息、采编目的提前设定提问内容,以增强采访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新闻记者在采访之前要将采访的问题一一罗列出来,对要提问的问题进行不断修改、完善,使这些问题之间符合一定的逻辑,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采访过程的流畅性,在短时间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新闻记者在采编过程中要灵活把握采访节奏、流程,深入挖掘新闻的价值,保证新闻的呈现效果。
同时,采访作为新闻编辑、报道的前提,新闻记者在实际采访过程中,应把握主题,以由浅入深的方式进行采访,让被采访者对采访主题有所了解,让对方在舒适、放松的环境下,谈一谈对某问题或事件的真实看法和见解,确保所获取的新闻素材更具说服力[3]。细节可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性,提高新闻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所以新闻记者应重视对细节的把控,在采访时注重被采访者的语言、动作及表情等,从中寻找有价值的线索,确保新闻更具有感染力、吸引力。
新闻对时效性的要求比较高,为了解决传统广电新闻采编时效性不足这一问题,新闻记者应充分提高自身的信息筛选能力、敏锐的新闻感知能力,利用简洁的文字对新闻事件进行真实表述,提高新闻采编效率,并对新闻采编流程进行简化,增强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缩短新闻从产生到报道的周期。
同时,新闻记者需要准确找到切入点,将新闻事件准确、真实及快速地呈现在大众眼前。尤其在当前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更应认识到新闻采编渠道、采编主体发生的变化,合理地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宽采编渠道,从新媒体平台获取新闻素材后,再结合广电媒体自身的特点进行新闻报道,针对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可以采取现场直播的方式进行播报,确保新闻播报的时效性。
一个新闻主题中通常涉及多个新闻元素,在新闻采编时,若将每个新闻元素都写进去,会导致文章缺乏亮点,无法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新闻记者在新闻采编时,应合理取舍新闻素材,若新闻内容过多或层次过多,应对其适当删减;若文字过于烦琐冗长,需对新闻内容进行简洁概括;反之,若内容过于单薄,可适当加入一些实例,尽可能地抓住一个关键点,将其阐述得更加深入和透彻。比如,对关于乡村留守儿童的新闻进行采编时,由于可以采访的人物比较多,但采访时间有限,所以采访人员就应该选择最主要的人物来采访,而且应拍摄一些教师上课的场景、教学环境等画面,在后期编辑这类稿件时,编辑人员就可以通过这些镜头重点展现人物角色身上所展现的高贵品质和精神,使受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共鸣,引发受众的关注和思考[4]。
新闻只有具备一定的深度,才能够吸引受众,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凸显出自身的价值。因此,对于新闻记者而言,其应该认识到当前受众对新闻的实际需求,站在受众的角度对新闻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优化新闻采编技巧。比如,在采访过程中,新闻记者要亲自到事件现场,收集新闻素材,确保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在整理、分析素材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层面进行思考,确保所创作的新闻更具可读性。在新闻采编过程中,新闻记者对被访对象进行提问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创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新闻记者需不断优化提问技巧,灵活地选用各种提问方式,以有效获取新闻素材,提高新闻的质量[5]。
为了深入讨论采访内容,新闻记者在采访时应尝试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假如您是事件的当事人,您会怎么处理”这类提问,为被采访者提供更多表达个人想法和意见的机会,在深入讨论采访内容的同时,便于自身提出下一个问题,把握访问节奏。此外,为了避免采编内容带有自身的主观意识,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尽可能不使用封闭式问题,如“您也认同该事件的处理方式吗”,这类提问存在一定的诱导性,不仅会影响采编内容的公正性,而且会导致采访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语言表达的节奏会直接影响新闻采编的效果和进度,所以新闻记者在采访时,应善于利用提问、调整语调等方式来把握采访的节奏,控制话题的转换,明确被采访对象的情感变化。为了得到有效的答案,采访人员可以适当放慢节奏,在提出问题后,为对方预留一定的思考空间,引导被采访者回答。比如,在向被采访者提问“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时,记者可以应将重音放在“您”上,强调被采访者的特殊性,使其感受到被尊重,更加愿意敞开心扉。
同时,针对不同采访对象,记者要采取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使用符合彼此身份的语气,帮助被采访人员集中注意力,使其更加专注地接受采访。比如,当采访对象为学生时,记者应站在学生角度,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其进行提问,从而获得其真实的心声;当采访农民时,记者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浅显的提问方式进行采访,保证被采访人员更易理解和回答问题。
此外,为了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在采访时,新闻记者应灵活地运用动作、体态及眼神等辅助性语言,如用手轻拍被采访者的肩膀,轻抚对方的头等,实现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且通过眼神的互动,使对方感受到被尊重、鼓励,唤起其诉说的欲望。
导语是对整个新闻事件的概括,受众通过导语就可以大致了解整个新闻事件。新闻题目则是对导语的高度概括,新闻事件是否能够吸引受众眼球,其关键在于新闻题目是否“吸睛”,所以新闻采编人员要利用醒目、简短扼要的题目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激发受众对新闻内容的阅读兴趣。比如,新闻采编人员可以将《××市文化建设异彩纷呈》转换为《文化建设看××》,使题目更加新颖、吸睛。同时,新闻采编人员在编写新闻标题时,还可以灵活地使用修辞,使标题长度适宜、结构更加匀称,能够准确、生动地表达新闻主旨。同时,对新闻稿件进行编排时,新闻采编人员应根据新闻稿件内容优化编排方式,尤其是针对急发稿件,应采取模糊化处理方式,在满足新闻时效性的同时,防止新闻内容失真,如使用“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这种模糊语言或者使用化名等。
观察是获取新闻线索的有效途径,为了获取全面的新闻素材,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记者在新闻采访时应采取由小及大的角度来观察,从生活、工作中获得大线索,从而写出富有感染力的新闻。同时,在新闻采访时,记者常使用面对面采访的方式,通过观察被采访人员的情绪变化,把握其心理诉求,尤其是对于特殊人物的采访,更需要对其进行细致观察,以便更顺利地开展采访工作。比如,关于负面新闻的报道,被采访对象往往会闭口不言或推卸责任,这时新闻记者就需要通过观察,灵活调整采访话题的方式来达到采访的目的。此外,新闻对真实性的要求比较高,新闻采编人员若只是单纯地从被采访对象的阐述中获取素材,由于受访者的阐述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就可能会导致新闻失真。所以,新闻记者要在明确采访主题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受访者的表情、眼神、姿势等,来获取真实的新闻素材,确保新闻的质量。
优化新闻记者的采编技巧是新时期新闻采编业务转型的必然需求,新闻行业只有不断丰富新闻记者的专业技能,提高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才能确保新闻作品的质量。因此,笔者从新闻素材取舍、提问方式、采访节奏等方面入手,提出新闻记者采编技法的优化路径,以提高新闻采编水平,为受众创作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