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与消费:互动仪式链下恋爱综艺的情感构建路径
——以《一起探恋爱》为例

2022-12-18 17:10:48彭紫薇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5期
关键词:交友仪式身份

彭紫薇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纵观恋爱综艺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便出现了以“恋爱交友”为主题的电视综艺节目,如山西电视台的《电视红娘》。随后,各大电视台也接连推出《今晚我们相识》《男女当婚》《玫瑰之约》等交友综艺。直至今日,各种具备趣味性与悬念性的恋爱综艺纷纷播出并取得较好的收视率,如《我们相爱吧》《心动的信号》《喜欢你我也是》等。但是,在不断追求新颖与娱乐的过程中,恋爱综艺也出现模仿、拼贴与同质化的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逐步加快的今天,观众的观看需求也随之变多,除了娱乐消遣以外,还增添了如何与人相处、交往并维系亲密关系的需求。正是在此背景下,不少恋爱综艺开始转换制作理念,逐渐深入现代人的亲密关系中去,《一起探恋爱》便是在此基础上,以“剧本杀的游戏世界+约会恋爱的真实世界”为主题共同打造的恋爱综艺,凭借其独特的恋综新玩法和不断反转的恋爱关系一步步脱颖而出,为观众的情感生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实质上,在《一起探恋爱》的综艺节目中,嘉宾们通过剧本杀的方式共同参与交流、推理,从角色剧本中不断获得新的游戏体验;同时,嘉宾们在已有的游戏体验之上,可以实时进行现实世界的互动交友。可见,尽管游戏只是使嘉宾互相熟识的一种方式或要素,但是嘉宾们在双重身份与体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情感交汇。为此,本文以互动仪式链为理论视角,探究《一起探恋爱》嘉宾们的情感关系演化逻辑,即嘉宾们在此节目机制内的情感关系是如何产生及演化的,同时剖析情感生产带来的消费反应,旨在为当下恋爱综艺市场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1 情感的产生:独特主题满足期待需求

图像与情感之间的关联一直都是研究者们关注的一个焦点,然而,鲜有学者对以综艺节目为形式的图像与情感进行阐释。美国著名的视觉艺术批评家和图像理论家之一米歇尔认为,图像呈现的是三位相叠的关系:一是真实的物体与它所折射或描绘的形象的关系;二是真实物体与图画或印刷图像的关系;三是物质形象与人的精神形象的关系。在恋爱综艺节目的制作及传播过程中,节目中的人物互动与情感交流通过视觉观看系统的方式实现传达,再经由人们对画面的主观想象催化出与社交有关的情感。此外,根据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观点,“感性动因”(与感觉、物质和天性相关)与“形式动因”(与理性相关)并非对立,恋爱综艺节目是在经过感性与形式两种动因因素的介入后才实现由作品到情感传达的最终目的。从这个角度看,要想进一步探究《一起探恋爱》中游戏在推动情感互动生成中的作用,我们还需将研究目光投在剧本杀游戏的外在表现,以此识别此节目的情感构建路径。

在斯蒂芬森看来,大众传播最好的一点是允许人们沉浸在主观性的游戏中,因为它能使人快乐[1]。他将游戏的意义从个体延伸至整个社会,认为游戏传播的是快乐,人们能在游戏过程中享受快乐。《一起探恋爱》作为一种情感流通与视觉传播介质,在恋爱综艺市场受到欢迎的过程中,自然带有其传播与满足观众快乐的一面。例如,在剧本杀的游戏场景与约会的交友场景中,观众能通过多重叙事视角、个人独白等方式切身体会社交意义,使得节目在满足观众对新型内容需求的同时,还在不知不觉中对节目走向产生更多期待。另外,社会情感流动的现象与趋势都需要依托人类抽象的心理与情感才能展开,因此关注此节目在传播过程中的情感演化逻辑才是关键。

2 情感的延伸:游戏场景共享互动意义

互动性不仅是剧本杀的基本属性,更是恋爱交友的必要特征。《一起探恋爱》在所构建的游戏场景与现实约会流程中,既融合了现实与想象,也连接着真实与虚拟,使得剧本杀游戏场域中的互动意义也延伸至情感领域。进入该场域的嘉宾们共享着同一个意义世界,其中主要包含两个互动层级:一是男女嘉宾身份与交友体验的重构;二是嘉宾们以剧本杀为互动仪式实现积极表达。

2.1 身份重构带来虚拟交友体验

游戏参与主体的身体与坐标能在现实世界中保持原样,而自身的功能与权利已存在于网络空间中。《一起探恋爱》中的剧本杀提供了一个游戏式的流动空间,当嘉宾们进入这一流动空间时,其身份也会随之发生变动,嘉宾们便能够凭借身份的不同获得重新运作权利的机会,即交友互动权。在此剧本杀世界内部,嘉宾们现实中的一切都将被重新定义,并且可以按照自身意志和游戏元素与其他嘉宾进行互动,在参与整场游戏过程中,甚至能够通过干预、改变游戏进展从而获得切身感受。正是基于游戏世界的打造,《一起探恋爱》的导演将节目定义为“有剧本的恋综”,但此“剧本”实际上是嘉宾们线下社交的“剧本角色体验”,不仅将游戏权利的获得、运用诉诸嘉宾们心理与情感的审美体验,更通过剧本角色使嘉宾们之间产生情感互动,进而产生奇妙的社交互动。

在剧本杀创建的流动空间基础上,嘉宾们也需在此游戏中对自身权利有所运用,从而达到与现实互动的目的。蒂姆·乔丹认为网络权利具体的运作主要有三个步骤:首先是强化将个人意志强加于他人的能力;其次是实现对权利的抗拒;最后是将权利累积到支配的系统。这一过程由三个定向循环的要素构成,即流动的身份、重建的阶层及信息的空间组成[2]。游戏空间也如此。首先,剧本杀的游戏角色能够为嘉宾们创建一个新的、有别于现实世界的流动身份,使其借助虚拟身份的赋权来获得开展各种活动的自由;其次,游戏世界是嘉宾们实现互动的基础,但身份、角色不同,各自接触到的信息也会有所差异,这便使嘉宾们各自对待游戏信息的获取十分迫切,毕竟,在此过程中部分信息能够帮助其更好地完成游戏任务、进行交友互动;最后,在游戏角色的赋权作用下,无论是重建阶层还是获得权力的游戏体验,都将会与现实世界的社会情境进行联系,嘉宾之间的互动、交流不仅与虚拟的游戏空间相关,更与现实世界相关。也就是说,《一起探恋爱》中的男女嘉宾不仅能依靠剧本杀在游戏世界中产生互动,而且也能将这种互动产生的情感与现实世界相联结,从而创造更多的积极情感互动机会。

在此基础上,《一起探恋爱》节目的情感脉络展示得十分清晰,即基于身份符号的重构而产生游戏权利与游戏体验。在具体的剧本杀游戏中,男女嘉宾们必然以某种游戏身份参与,根据所分配到的剧本角色暂时替代各自的真实身份[3]。无论是主动建构游戏角色的交际,还是被动选择交友的行为,男女嘉宾都必须依靠其虚拟化身。嘉宾们均依托剧本杀带来的身份重构模糊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实现虚拟现实与泛在自由,为了推动游戏发展,自我选择主动沉浸或深度介入其中,与他人完成必要交际,从而实现任务的完成,情感也随之过渡到现实世界并进行交叉。

2.2 互动仪式承载积极对话意义

人的本质便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互动仪式机制中,仪式(互动)是动态的符号,符号是静态的仪式,互动仪式属于广义的符号互动,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本质上就是符号互动。在身份重构的基础上,男女嘉宾并不需要固定的连接方式,其虚拟体验会以一种剧本杀或现实交友约会的形式存在,并使他们在游戏或现实世界中产生互动与情感,因此《一起探恋爱》之中的剧本杀或约会交友也是典型的互动仪式活动。不过,互动仪式的核心也是一个过程,无论是在男女嘉宾参与剧本杀时,还是在现实约会时,双方均聚焦于共同的游戏剧本、游戏焦点之中,彼此在剧本杀和约会中都具备一定强度的关联,节奏、态度甚至是情感都能够被彼此所感应到。更为具体的是,作为承载情感能量表达的互动仪式机制在男女嘉宾的情感建构过程中提供了动态的参考条件。

互动仪式机制主要有以下四种组成条件:一是两个及以上的参与者聚集在同一时空场所;二是对场外不参与者设定了相应分界线;三是参与者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同一活动或目标上;四是在此过程中参与者能够共享情感[4]。可见,互动仪式是一个社会交往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情感能量的生产与传播。在《一起探恋爱》中,男女嘉宾在进入剧本杀世界后才能开启属于自身的互动仪式,即关注彼此都感兴趣的活动焦点与游戏任务;随后,双方在游戏发展中通过有节奏的交流、接触等方式形成情感连接,在互动仪式机制下强化彼此在游戏世界的虚拟身份体验感,同时激发相应的情感。在此社会交往过程中,男女嘉宾能够以剧本杀中的游戏元素为基础,进行包括游戏交流、线下约会在内的多态互动,以此相互影响并产生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能量。

诺伯特·威利认为“自我是一个符号”,在节目中,男女嘉宾的自我以剧本杀式的游戏身份出现,自我身份都被剧本角色身份所暂时替代,角色之间的互动、交流等都被游戏的规则所驯化,现实世界中的阶层与真实身份将短暂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游戏世界中被剧本包围着的身份。在此基础上,自我不再是物理意义上的性质,而是一种文化的性质。嘉宾们凭借着各自的剧本角色在推进故事发展的同时彼此积极展开互动,通过游戏互动这一层的界限关系确定了双方的特殊性,再经由共同焦点与游戏节奏的强化后,虚拟身份带来的情感体验在互动仪式机制作用下不断产生情感能量,以此完成互动仪式——情感的逻辑反应,自我也在彼此对话中获取意义,又反作用于男女嘉宾的情感流变。

3 情感的危机:沉浸状态助推符号消费

在游戏给予的特殊情感体验下,参与者能够在其中获得成就自我的快感,沉浸于游戏[5]。在《一起探恋爱》中的剧本杀最终幕,新郎与新娘在婚礼上的真挚发言使在场部分嘉宾的情感也随之流露,此时参与其中的男女嘉宾皆处于接纳、享受的情感沉浸状态,而这也是连接虚拟游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情感纽带。在此意义上,剧本杀世界在努力营造一种梦境状态,使参与嘉宾们进入一种个人化、氛围感强的超现实幻觉中。同时,彼此无间断衔接的互动行为,也使嘉宾们真正地进入忘我与浸入的状态,从容享受虚拟的剧本世界带来的丰富情感体验,以此达到“自我激励”的情感效果,这无疑是“沉浸”的典型。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剧本杀互动时常会由于间接性回归现实社交而造成沉浸感缺失,但节目会时常给予男女嘉宾私密交流或外出约会的空间,使得双方的游戏角色互动或现实言语沟通等均能实现虚拟与现实状态的融合,在达成嘉宾们情感沉浸效果的同时也延伸至观众。

情感沉浸这一现象实际上是以剧本杀游戏为区隔进行了媒介形式上的空间切割,以此得到包括游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重合空间,并通过其他介质参与的方式使情感堆叠、相互关联,虚拟与现实在此交织,情感也随之流动[6]。不过,无论是情感体验还是情感能量,只有观众认同男女嘉宾的互动,节目制造的情感与沉浸效果才能得以绵延或封存。因此,《一起探恋爱》中的情感演化逻辑与情感效果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约定”,即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一种交易“约定”,观众以自身的注意力经济、会员等形式来购买节目的观看与传播。因此,只有观众认同节目制造的情感效果,双方的“约定”才能得以进行。而在此过程中,男女嘉宾在节目中创造的“虚假”游戏互动或现实约会行为,都是在掩盖其背后现实世界的“真实”,即节目背后的“真实”。但对于观众而言,素人嘉宾交友、追组合等是观看行为的目标之一,自身能够从中获得满足与愉悦,享受跟随节目而波动的情感过程,这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心理感受,更是以心理状态对“约定”予以认同与确定。

在消费社会,节目与现实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一起探恋爱》既是恋爱交友世界的假想,又是现实世界的部分折射。无论是节目中的男女嘉宾,还是现实中的观众,均介于“幻境”与真实,通过节目的游戏与交友机制,嘉宾们的关系可以沿着从虚拟到现实或从现实到虚拟的路径被无限地复制出来,再经由自我身份重构与互动仪式后,嘉宾与观众均沉浸于制作出的恋爱氛围中,这之中既包含身份体验与互动仪式产生的情感效果,亦包含着对消费的认可。实际上,恋爱综艺的本质便是试图创造多重交友剧本与情感线,以此使节目的情感意义得以呈现,观众也能在情感力量的推动下转换为消费行为,最终达成对节目消费的认可。

4 结语

恋爱综艺的走红与发展,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前社会文化中的一个现象: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让人们不断探寻着属于自己的社交法则,恋爱综艺表面上是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但实质体现出的是消费资本的又一扩张,在互动仪式链的作用下推动着情感能量的衔接,期待观众对市场的认同。在此意义上,所谓情感,只不过是流于表面并引导观众消费的手段,《一起探恋爱》的节目机制也得到了不少观众的吐槽,例如剧本杀与恋爱过程剪辑不流畅,反倒丧失恋爱综艺的吸引力。因此,我们更要重新思考情感在节目制作与现实之中的位置,既要倡导新型恋爱综艺节目的出现,也要避免恋爱综艺节目市场出现因过度追求创新而忽视与观众的情感互动等问题。

猜你喜欢
交友仪式身份
交友启事
闲谈“交友”
十岁成长仪式
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08-14 01:18:12
仪式感重要吗?
海峡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5:08
交友如择居
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 01:06:10
交友之道
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 01:06:08
跟踪导练(三)(5)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Talking strategies
互换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