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源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一方面,人们对于“自我”认知可能存在一种“功能幻觉”,即人们认为年轻时拥有的种种优势、资源、竞争力,可能只是年轻时自我陶醉的一种假象;另一方面,年老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仅仅意味着失去、衰退和负担[1]。然而,在国内一些影视剧中,老年群体的形象呈现出边缘化的特点,集中表现为,为了推动剧情的发展、丰富主角人物形象、强化剧情冲突,把老年人形象塑造得较为扭曲。再者,老年题材的影视剧较少,相较于其他题材的影视剧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苏州大学教授张健曾指出,一直以来,我国关于老年群体形象建构的影视剧,其内容存在某种“缺失”,这种“缺失”不仅包括多元化老年群体形象的缺位,也包括贴近日常的、正常老年生活内容的空白。另外,这种“缺失”在社会上带来了一种“老龄危机”:一是内容制作者与传播者总是先入为主,依据一种偏负面的观念生产相关内容;二是老年题材的影视剧主题单一,内容单薄;三是老年群体在影视剧中“失语”,多表现为老年人数量较少、老年人角色多作为配角而处于边缘地带[2]。
在这种创作氛围的长期影响下,影视剧中的老年人多作为功能性配角登场,而且人物形象夸张戏谑,呈现出符号化、脸谱化的特点,角色内心空间的刻画被不断压缩。一些影视作品为了迎合大众对老年人的想象,更倾向于展现老年人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如空巢现象、赡养问题、医保骗局等社会问题,这个问题在国内影视剧中的体现更加明显。例如,在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玉的父亲苏大强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大部分资产交给非亲非故的保姆,甚至还打算和保姆私奔;在电视剧《小欢喜》中,方圆的父亲被人忽悠着拿出半生的积蓄投资所谓的医疗理财产品,险些被骗。无可非议的是,只要关注老年群体,就始终没有办法不去谈论这些“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但是,每当影视作品将镜头聚焦于老年群体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放大这些问题,使得老年题材的影视剧不自觉地蒙上一层无法摆脱的阴影。层出不穷的负面老年人形象不仅不符合老年人的真实情况,更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大众对于老年群体的认知[3]。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并不是所有的影视剧对老年人形象的塑造都是失真的,而且在现实生活中确实不乏具有负面形象特征的老年人,所以上文中指出的有关老年人形象构建的问题,是在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影视作品中的老年人形象后得出的。当然,国内影视剧与国外影视剧对老年人形象的刻画因民族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养老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在综合国力逐渐强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老年群体的精神世界、情感需求、认同需求,甚至是性需求都应该被正确看待,而不是在市场的选择中流于表面、浅尝辄止。
笔者认为,忽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是由于整个社会对老年人群体存在刻板印象。当下社会的共识,似乎是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会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退。实际上,年龄并不是影响情感需求的最主要因素。但受到固有社会观念的影响,大众习惯性地对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很多老年人对自己的情感需求保持沉默,甚至是羞于启齿[4]。
在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里,姨妈叶如棠既是一个能为了几块水电费与他人计较的小市民,也是一个向往精致生活的浪漫主义追求者。她一世精明,却仍在爱情来临时深陷其中。影片中的潘知常凭借他那些小把戏缓解了叶如棠内心的孤独感,所以即使叶如棠知道潘知常是不怀好意地接近自己,也没有选择揭穿他,只是选择安慰自己以维护眼前所谓的幸福。叶如棠的这种自欺欺人正说明以她为代表的老年群体即使步入晚年,也仍然保持着对爱情的追求,即使已经走过了人生的大半岁月,但内心深处仍然渴盼浪漫、渴盼爱情。
电影《45周年》中,在即将迈入结婚45周年之际,丈夫杰夫被告知年少时不幸丧生的初恋女友的遗体找到了,因此他的妻子凯特意外地发现与自己相伴一生的男人最爱的人可能根本不是她。影片中,丈夫在纪念日晚宴上的致辞让我们看到男女主角对婚姻的期待有所不同,丈夫感谢妻子45年的“陪伴”,然而妻子在婚姻里期待的却是纯洁浪漫的爱情。随着剧情的发展,凯特对二人爱情的认知被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打破了。凯特在自家的储物间里发现了丈夫的初恋所留下来的物品,并由此得知自己对丈夫付出所有的爱与浪漫的时候,自己的丈夫却只是把自己当作生活的搭档,在丈夫的心里更多是对自己的感激,而不是自己一直期盼的爱情。这样的情节设计,真实地展现了老年人对自己情感与自我价值怀疑的过程。在大部分影视作品中,情感危机和自我价值危机一般会出现在刚步入社会、面对就业压力、急于确定自身价值的青年群体身上,抑或是出现在需要平衡家庭、婚姻、事业的中年群体的身上,而该影片却将这个危机放在了老年群体身上,这使得人们认识到老年人在面对情感危机和自我价值危机时也会像年轻人那样迷惘、失落和不知所措。影片中,老年人对于美好爱情的幻想,对于仪式感的追求,在得知爱人对初恋仍恋恋不舍时的嫉妒与吃醋的情感,都被真实而又清晰地展现了出来。
每个人都会经历生命的不同阶段,老年人也许在生理上没有办法与年轻人相比,在很多方面面临着“失能”的困境,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对于认同的需求就会减少。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依然有着并不一定低于年轻人的认同需求,因为当他们回想起自己年轻时的风采时依然是自豪的。电影《幸运是我》中,年老的芬姨向寄宿在自己家的小伙子倾诉自己曾是红遍大江南北的歌女楚湘湘时,眼里似乎闪着些许光芒。在追溯往事的那一刻,昔日的风光驱散了芬姨多年的孤独感。在电影《飞越老人院》接近开头处,观者可以在画面中看见一群老人将表演魔术的老周团团围住,纷纷表明自己也可以加入老周的文艺表演中,他们都想在演出中展现自身那不减当年的魅力。就算这些老人总是将“自己早已到迟暮之年,迟早都要走”这句话挂在嘴边,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需要得到自我价值的肯定的。正是因为对这样一种肯定的渴求与期盼,老人才会不顾自身的身体状况,毅然决然地决定从老人院中出走,去实现站在电视机前表演自己精心准备好的节目的梦想。故事中的老人们并不希望随着自己年岁的增长、身体机能的逐渐衰竭而失去尊重与认同。他们希望能够在小小的文艺表演中来探寻与确定自我价值,来回顾自身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并以此探索消逝已久的自我认同,驱散多年来存在于内心的孤独感。
除此之外,人格退化、因边缘化而产生的孤独感和恐惧感也是老年人心中难以消解的心结。电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中,主人公欧维是一个极具原则、不轻易改变的顽固老人,他每天一大早会对社区的情况进行巡查,会指责不修剪自家草坪的家庭,会将没有按规范停放的自行车搬进规定的格线中,会自主地去检查各家的垃圾是否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分类……这些一板一眼的行为,也许是欧维多年来的性格使然,但其实也是一种欧维寻找自我价值与存在感的潜意识举动。他也许是在通过对自己周围的人和事物进行规范与约束来不断强调自身的存在感,抵抗因年老而逐渐被边缘化的境遇,从而找到自己余生的意义。而当欧维被工厂辞退之后,他开始直面自己的真实生活状态,妻子的死亡、独身一人的寂寞感在因为没有了日常的工作来填满自己的生活之后,开始不断地在欧维的心中放大,日常对社区的管理也无法令他恢复往昔的生活状态,他内心坚持多年的泡影因现实的闯入倏然破灭,在感受到无穷无尽的虚无之后,欧维选择屈从于死亡的召唤,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
事实上,现实题材的影视内容之所以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将观众带入其中,就是因为其能够使大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得到升华[3]。影视剧对老年人形象的构建,对于老年人群体探寻自身身份认同与精神引领的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面对老年人口逐年增多的社会现实,社会呼唤更多关注老年人真实生活的作品,并呼吁这些作品能够深入老年人的内心世界,反映那些曾经被忽视的老年群体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如死亡恐惧、情感需求、认同需求等)。例如,老年人因为面临着身体器官功能的衰退、慢性疾病的困扰和认知功能的衰退等问题,对于死亡的恐惧感较年轻人会更加强烈,也更易产生死亡焦虑。但银幕上对于老年群体形象的刻画却很少展现出他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感,更缺少对于老年人死亡焦虑的安抚与指引。电影《野草莓》以梦境的形式展现出老教授伊萨克对于死亡的恐惧。失去指针的时钟、朝自己滚来的车轮、摔开一半的棺材以及棺材内的自己,都是老年人面对随时都有可能到来的死亡的恐惧感的具象化表现,使得观众能够切身体会到老年人面对死亡的恐惧感。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影视剧应该丰富对老年人形象的塑造,打破人们对老年群体的刻板印象,重新审视老年人的社会面貌,体现出老年人生命价值、尊严需求、情感需求等。此外,应当主动跳出对老年群体刻板印象的窠臼。一项社会调查显示,老年人其实十分向往融入社会生活、发挥自身的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3]。电影《实习生》中的主角本,一直对身边的事物保持好奇,面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时仍然保持一种学习的态度。观众在影片中看到的不是一位暮气沉沉的老人,而是一个70岁的“年轻人”。电视剧《俗女养成记》中的妈妈在海边用流利的英文与外国游客进行沟通,一旁的女儿惊讶地望向她问“你会讲英语?”妈妈则淡定地表示自己其实一直在学习外语。妈妈自主学习语言,不断提升自己的举动展现了她对于生活的热情与期冀。除此之外,她尝试着去学习一门年轻人也不一定能够完全掌握的技能,表现出想要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决心。
另外,对于老年人自身而言,他们需要意识到“生活在别处”,即在内心构建出一个并不处于当下的、眼前的,而是在未来的、“别处的”美好生活及目标,如此才能激发出自己不断探索生活的欲望。生命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步履不停”,不断寻找生存的意义。对“别处”的不断追寻,其实也是老年人与自身境遇的一种和解。在电影《闻香识女人》中,失意的退伍军官史法兰在中学生查理的陪伴下与自己和解,重新找回自己人生的意义,燃起探索生活的欲望,并找到了与自己的相处方式。在电影《送我上青云》中,女主角的母亲面对丈夫的背叛和女儿的叛逆,感觉自己仿佛在无望的泥沼中逐渐下坠,于是年过半百的她决定开启自我价值的求索之旅。值得一提的是,该形象有别于目前国内影视剧中符号化、脸谱化的老年人形象,让观众看到了老年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老年生活多样选择的可能性。不过,这部分内容在整部电影中只占很小的篇幅,因此不断充盈这部分内容与主题是我们需要努力和前进的方向。
老龄化现象在国内逐渐显露,使得管理部门、传媒机构及整个社会都开始意识到应当及时去审视当下这种逐渐形成的“老年危机”[2]。国内影视剧应该深刻地意识到老年题材的影视剧在国内影视剧市场的缺乏状态,涉及老年题材的影视剧并不是商业与审美的灰暗地带,这一领域的创新与拓展大有可为。而且,国内影视剧对于老年人形象的刻画不仅要起到谨防老年人上当受骗、督促子女孝顺老人的作用,还要能够引起老年群体的共鸣,对老年人起到治愈和安抚的作用。这也是当下国产影视剧在进行老年题材影视剧创作时前进的方向。学者穆光宗指出,以老年人为主要对象的影视内容的创作是一项值得被关注的文化工程,也是呈现老年人真实生活、自我认知与群体形象的重要方式。我们也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国内老年题材的影视化还必须经历被市场挑选的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成长,也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