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军
(作者单位:郑州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移动视频直播自诞生以来,就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移动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近5亿人,移动视频直播成为传统媒体新的传播手段,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移动视频直播的出现,虽然给传统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方式带来了极大冲击,但也给受众提供了全新的信息获取模式,并使新闻的呈现方式和报道方式更加丰富,在短时间内覆盖了各主流媒体、门户网站、新媒体资讯等媒介机构,全面掀起了应用移动视频传播新闻内容的浪潮。然而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移动视频直播尚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前媒体行业急需探讨的课题。
融媒体环境下,网络视频直播适应了媒介样态革新对于场景要素的需要,开始大规模兴起[1]。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智能设备的广泛普及,移动视频直播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和方式。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10.29亿,较上年增加4373万;网络直播用户规模为7.03亿,较上年增加8652万,占网民整体的68.2%,通过移动设备观看视频直播的网民占比显著提升。在短视频的冲击下,新媒体和传统新闻媒体也迎来了移动视频直播,并在争相试水后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该传播效果直接影响着新闻业的发展方向。
移动视频直播的发展给传统新闻资讯生产、传播带来了巨大冲击,其以一种零时差的传输和浸入式体验、实景化的呈现等方式向受众呈现新闻内容,极大地丰富和创新了新闻报道方式[2]。2016年,乐视云与财新网联合推出了“一键式”新闻直播;央视新闻的新媒体平台推出了央视新闻微直播栏目;梨视频也打造了资讯类视频直播平台。2017年,《人民日报》与微博、一直播共同推出了全国移动直播平台,主打移动直播的央视新闻移动网同时上线,这标志着媒体直播正在从过去两年的各自零星探索进入集体试水的阶段。
移动视频直播作为全新的新闻传播方式尚处于起步阶段,其音视频的呈现效果、现场信号、主播的声音质量等都存在不足之处,通观争相上线的移动新闻直播项目,报道质量参差不齐,移动直播要由萌芽而迈向成熟稳定的发展期[3],相关人员需要在实际使用中不断反思和潜心探索,以切实提高其报道质量。
融媒体环境中,移动视频直播的特点是反应快速和应用灵活,更好地契合了新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需求,不仅能够完整地展示事件全貌,还能生动直观地给受众带来良好的视听体验,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代入感[4]。然而,移动视频直播也存在着内容同质化、主播水平差异大等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视频直播具有门槛低、互动性强、时效性强等优势,但其内容的同质化现象也较为突出,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给移动视频直播新闻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尤其是在5G的加持下,视频直播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信息共享和传播更为便捷。然而,由于网络传播平台较多,新闻报道视角单一,许多新闻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同时,在直播过程中,主播的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报道质量,主播可以引领观众全面了解事件,挖掘出事件的本质和价值。移动视频直播对主播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及随机应变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然而,在移动视频直播过程中,许多主播缺乏相应的经验,甚至未进行网络直播岗位培训便直接上岗,所以在直播过程中容易出现紧张、用词不当及思路不清晰等问题,如果移动视频直播的时间较长,则更容易放大其专业性缺陷,从而遭到网友的质疑甚至是批评,从而影响移动视频直播报道的效果。再加上移动视频直播的稿件审核环节被严重简化,无法有效对主播语言进行把关,也会导致直播效果不好。例如,在某次直播过程中,主播刚走进事故仅存的生还者的病房内,就要求其回忆事发情形,然后就受到了网友的质疑,这就是主播未能有效判断现场情形,没有采取正确的行动,其不适宜言论给报道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
同时,直播报道是否能够成功与主播是否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有很大关系,新闻主播只有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对事态进展的把握能力、敏锐性、语言功底等,才能顺利进行直播报道。但是,当前一些主播的报道水平极为欠缺,应变能力比较差,对于突发事件缺乏应对的能力。众所周知,在移动视频直播过程中,新闻事件的发展动态具有不确定性,尤其是突发事件,其进展更是不可预知,现场存在不可控性,现场直播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如果直播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发暴力、血腥、暴露受害人隐私等的画面,均会产生严重的后续问题。同步直播虽然实现了新闻传播的即时性和实时性,但也承担着预判突发情形的风险,移动视频直播中出现突发的不适内容时,缺乏相应的应急处理方案,这是当前媒体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媒体行业必须要注重提高主播的专业能力和应变能力,严格执行岗前培训制度,以帮助其尽快适应网络直播环境,同时要针对突发事件尽快制订应急处理方案,以及时修正这些画面。
在当前的不少移动视频直播中,前期准备工作明显不够充分,相关文案策划不细致,现场音响、灯光等设备调试不理想,未能达到内容制作和直播的要求。而且,相关工作人员并未预估视频直播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缺乏相应的处理预案,一旦发生突发状况,会造成直播现场秩序混乱,影响直播效果和节目质量。
从内容层面看,在当前的移动视频直播中,部分节目的内容主题不太清晰。众所周知,融媒体时代受众的信息需求发生了变化,短视频、全民直播等的出现,很快就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5]。在此环境下,我国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的移动直播内容也呈现出娱乐化的倾向,部分主流媒体的移动视频直播内容倾向于以事件为切入点去打造爆品内容,然而由于内容主题缺乏深度,传播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还有部分直播内容的主题不明确,这样不利于留住受众,进而会影响视频直播的关注度。
融媒体环境中,若要确保移动视频直播的质量,避免其出现问题,主流媒体就要针对视频直播节目内容构建科学化的质量控制体系。当前,主流媒体并未构建相应的视频直播质量控制体系,导致视频直播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6]。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的移动视频直播对团队综合能力有较高要求,所涉人员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应变能力,要能够有效把控直播现场和灵活处理突发问题。
此外,对于直播现场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技术故障,相关工作人员应能够制定相应的处理预案。然而,因为移动视频直播的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在视频直播过程中极易出现视频画面不够清晰、声音效果不佳、信息冗余等问题,甚至会泄露个人隐私等,或对直播中人物的个人信息缺乏足够的保护,给其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的困扰等,这些都反映了平台内部管理的缺失。为此,相关部门必须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和未成年人约束与保护条款,多维协同治理,让平台“自律+他律”落到实处[7]。
优质内容是移动视频直播的核心竞争力,要想打造优质的内容,内容生产者就应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明确视频方向定位,并基于此定位创作内容。从内容选择上看,视频内容要贴近生活、源于生活,视频创作者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在生活细节中发现其小美好,从而生产出爆款内容,吸引更多大众的注意力。例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为了让大众真实地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状况,一些电视台采用电视新闻、网络同步直播互动的方式,从多个角度直播多地医护人员出征武汉的画面,直播高铁站口的疫情防控画面,直播外卖小哥为医护人员免费送餐的画面,把镜头对准志愿者、对准奔赴慈善机构的爱心人士,对这些场景进行细节化的展示,并在第一时间发布此类信息,不仅满足了大众了解疫情信息的迫切需求,也向大众传递出人们在面对疫情时展现出的大爱精神,直播内容深深触动着大众,引发了大众的情感共鸣。再如,央视频客户端推出的《全景直击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慢直播,将镜头聚焦挖掘机,新华社客户端将镜头聚焦公益志愿者车队,央视新闻直播将镜头聚焦于武汉长江大桥,以一个个真实的细节去呈现此特殊时刻的武汉状况,展现城市的一街一角,呈现出了真实的武汉,吸引数亿人次线上观看,“云监工”“挖掘机天团”等关键词多次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8]。
同时,要想打造优质短视频直播内容,还需要深挖新闻素材。在挖掘新闻素材过程中,要注重受众的需求[9]。比如,央视网视频号在直播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过程中,主播或记者不仅展现了体育运动员的精彩,也展示了球迷的喜悦,除了在现场采访运动员和回答网友提出的问题,还将镜头聚焦国外运动员,报道其对冬奥会运动场、中国美食等的评价,这不仅增强了移动视频直播的趣味性,也给受众带来了良好的场景体验。尤其是国外运动员对中国美食、志愿者的赞美和对中国文化的欣赏与喜爱等,一下子吸引了许多观众,视频评论近50 000条。与传统新闻报道相比,此类移动视频直播能够给受众提供极为优质的视听体验和较强的现场感,进而满足其信息需求,获得良好传播效果。
主题不清晰是当前移动视频直播存在的问题之一。互联网将四通八达的信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众多接收器、无数个终端,令人眼花缭乱。要想提高移动视频直播效果,主流媒体应做好栏目定位,明确主题,丰富主题策划方式,并积极应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及5G等技术,打造沉浸式的跨屏直播模式,以向受众提供良好的场景体验,增强受众的黏性[10]。例如,受众在直播平台观看视频内容,可以获得较强的满足感,甚至还能从平台上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生活的乐趣。研究发现,VR视频能够显著增强受众的参与感,给受众以身临其境之感[11]。
质量控制体系是提高移动视频直播质量的重要保障,节目组应结合工作实际,科学完善质量控制体系,明确划分相关工作职责,确保各工作环节的质量和秩序[12]。同时,制定考核制度,定期考核,以确保团队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养符合要求。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学习视频直播新技术,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前沿技术,确保移动视频直播的质量[13]。
总之,在融媒体环境中,传统主流媒体要完善直播管理制度,对视频直播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制定处理预案,以增强相关人员的应变能力,进而使其能够全面控制直播现场,确保直播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