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辉,贾永全,解国梁,齐艳娟,王坤,殷大伟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黑龙江,大庆 163319)
随着我国现代化农业的逐渐发展,农业产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发展的重要基础。新形势下,信息化建设和服务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加强农业信息的广泛传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要源动力[1]。农业信息的传播离不开农业信息发布者,通过农业信息资源的学术传播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技术信息需求,是驱动农业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信息资源传播机构可充分利用不同的学术传播媒介,将最新科研的学术研究成果、技术、方法等信息传播给不同阶段的需求者,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多维、立体的学术信息传播体系,加强学术传播信息运行机制的管理与研究,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
学术传播是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而产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术传播中知识的生产、传递和利用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内在动力。传播活动产生以来,传播环境、传播工具、传播传播技术等因素容易使我们误认为学术传播与其他健康传播之间只有传播内容有差异,忽略考虑不同传播实践与其所在场域之间动态的关系,制约了对传播结构和规律的揭示。在大数据媒体时代,新的传播技术不断嵌入学者、学术机构、受众者等交织而成的学术场域中,继而演化形成相互联系制约的整体学术行动网络体系[2]。
因此,将学术传播置于学术场域中来考察,重新审视传播活动本质性的结构要素和独特的传播机制,在新媒体信息技术为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构筑了全新的基础设施上,准确定位学者科研过程中的多元信息需求,有助于把握数网时代学术传播过程中学者行为的新需求如何为驱动学术机构不断创新服务,实现学术资源的重新布局和分配,为正确打开学术传播的新秩序提供适切的解决方案。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纸媒学术信息传播渠道是从信源、通过信道、到达信宿,三者之间任何一个传播环节的形态改变,纸媒学术期刊在受到其运作和传播过程改变的影响外,也受到媒介与媒介之间相互竞争而形成的行业生态环境的左右,相应地促使纸媒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也发生转变。在纸媒传播时代,所传播的介质、内容、受众、制作、方式、渠道及市场等按一定常规的形式,纸媒传播时代的学术传播具有方向单一、传播体量小、静态化、传播后反馈少以及传播方式之间孤立等特点[3-4],传播效果不明显,无法将最新的科研成果提供给个性化的受众用户需求。
学术传播的作为人类传播活动的一个特殊分支,其发展与信息技术的演化息息相关,以纸媒为主要载体的传统学术传播体系也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挑战。当前相关研究对此也着墨颇多,但大都以传统思维架构媒体技术,徘徊于媒介技术对传播活动的普遍影响,而对学术传播独特的运转实践关注度不够,未立足于学术传播主体结构、学术媒介与学者之间的关系、知识生产机制与学术评价方式等学术传播独特的结构要素和运行规律中应用[2]。为解决纸媒传传播出现的问题,迫切需要整合和梳理现有纸媒学术传播的不足,对其进行拓展和延伸,构建全新的传播体系,满足数据时代不同用户的需求,提高学术传播的速度和效果。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当前媒体融合发展的速度比较迅速,学术传播的方式也正在由简单、单一的静态结构向复杂、多维的动态结构转变。传播环境的巨变使需求用户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网络传播技术、网络传播策略、新媒体技术等都给学术传播带来了颠覆性的转变。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移动电话基站总数达948万个;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97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9.2%,庞大的网民规模既为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也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因此,网络技术与移动通讯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深度融合,开启了学术传播方式的新时代,学术传播呈现新的趋势。
在数字时代的传播环境下,大部分学术信息的传播在纸媒基础上,将纸媒传播的期刊制作成数字产品,包括期刊的网刊、PDF、HLML、OSID二维数据包等电子论文产品等,制成的网刊通过自主传播或委托制作单位在网站或知网、维普、万方、超星等数据库平台上采取与纸质版同步的免费全文开放(OA)方式发布,这样既便于长久存储又便于网络传输,还可以地域、时间限制地传播到任何网络移动终端[5-6]。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及新媒体的盛行改变了学术传播传播的格局,为满足受众者对学术传播方式多样化的需求,许多期刊出版单位除了制作数字产品外,还根据文章研究的内容,利用AR、VR、H5等媒体技术,邀请一些文章的作者介绍其文章的研究成果、进展、方法及将产生的社会效益等方面内容,将其制成新媒体产品,以更直观的方式向广大需求者展示农业现代化方面相关的知识与技术,增强学术研究传播的实效性,有效提高了受众者接收的便捷行,既能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还能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
学术研究成果的数字化产品制作出来以后,要和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平台合作,多平台发布,实时传播到任何移动终端,形成传播矩阵和集群效应。在微视频平台上,可以选择抖音、快手、西瓜等视频平台,这些平台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随时随地查看所需要的信息,如农业种植技术、品种推介、农业机械化使用方面的信息播报、技术展示以及最新研究成果等[7-10]。在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方面,要简单易点击、转发,不要设置捆绑行为;在发布的策略方面,除了自主发布以外,还可设置“话题”,直接用合作单位给建立的平台,如“超星流媒体公众号”传播平台,利用超星制作的相关模块功能,以一定的的形式进行精准传播,引导需求者关注、下载和转发,进一步提高学术传播的时效性、实用性。
随着传播环境的巨变,使需求者有个选择信息的权利,传播行为开始进入市场化阶段,以往以“传播者为核心”迅速地转变为“以需求者为核心”,用户中心化观念得以确立[11-13]。同样,学术传播也要树立“需求中心”观念,增强用户意识,利用大数据技术,结合学术传播内容选择恰当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平台,在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中根据需求者的喜好进行精准推送,这样既能让需求者积极主动参与到学术传播过程之中,还能拓宽受众范围,提升学术传播的效果,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服务。
“融合发展”早在2017“全国百强科技期刊”推荐标准中,就已作如下要求:具备多种形态的数字化传播媒介和手段;有独立的新媒体产品;有比较清晰的新媒体发展模式;对新媒体运营有制度上的架构和运营等[14]。随着信息环境的不断变化,作为传递现代化农业信息发展的学术传播机构,学术传播机构人员既要研究学术传播信息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还要考虑融合办刊的探索需要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和在不影响正常传播条件下如何能稳步的促使学术研究信息发布呈现多媒介融合共存和功能分化的态势。因此,在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的背景,构建学术传播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考虑在多种传播渠道下循序渐的构建和延伸,更考虑如何将传播内容碎片化,使受众者能更好的接受与利用,提高学术传播的传播实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