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祥奎
(贵州渝能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木孔煤矿, 贵州 毕节 551802)
软岩具有流变、软弱、松散等特点,稳定性较差,如果煤矿开采的过程中遇到软岩地质,开采风险会增加,需要采取有效的支护技术来提升巷道稳定性。在煤矿工程施工过程中,软岩会受到各种外力的影响,很容易出现塑性变形问题,如果超出设计允许值,会影响工程正常施工,甚至带来安全风险。因此,在煤矿软岩巷道掘进的过程中,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支护技术,提升巷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确保煤矿工程可以顺利开展。
采用蠕变试验的方式进行临界荷载分析,根据试验结果可知,如果岩石受到的荷载不超过某个值,则处于稳定的变形状态下,蠕变曲线也不会出现明显变化,与特定变形值接近,到达一定时间后,变化就会停止。如果施加荷载比某个荷载大,则岩石的塑性变形加速十分明显,也就是变形不稳定[1]。此类荷载就是软化临界荷载,是导致岩石出现明显变化的最小值。在岩石受到的荷载不超过临界荷载的情况下,岩石属于硬石,反之则有明显的变形特性,被称为软岩。
相较于软化临界荷载,软化临界深度也是重要的客观量。在巷道位置超过特定深度数值之后,围岩的塑性变形情况和大地压十分明显,难以实施支护措施。如果巷道所在位置比较浅,在某个深度数值之下,则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形和大地压,这就是所谓的临界深度。
软岩巷道很容易出现变形问题,此类问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并且会受到时间的影响。在变形初期,来压速度很快,会出现大量变形,巷道自稳定能力缺失,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会出现岩块冒落的情况,最终导致巷道被破坏。如果采用刚性支架支护的方式,则与变形特性不匹配,无法满足支护要求,也很难进行维护,支架容易被压坏,进而导致塌落风险发生。软岩巷道很容易受到外部压力,且方向通常保持对称,在开挖途中,顶板变形、冒落都是比较常见的风险问题,底板也会受到影响,底鼓问题比较明显,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底鼓问题会加剧,造成两帮被破坏,影响巷道安全[2]。软岩巷道变形如果没有及时控制,会在深度加大的同时不断恶化,各个矿区的种类、地质条件不同,所以软化临界深度不同,如果超出深度标准,则增加支护难度,且受到各种应力的影响,变形的方向性比较明显。软岩失水、吸水都可能引发膨胀变形、泥化破坏的问题。
从支护的角度分析,软岩巷道的支护难度较大,尤其在回采巷道支护的过程中,很难确保支护效果。从目前的情况,软岩巷道支护技术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支护工作由多个环节构成,需要施工人员相互配合,确保支护和围岩变形情况保持协调一致。为此,要充分了解围岩变形机理,根据分析结果选择合理的支护方案,保障支护时机、型式等参数的合理性,否则支护效果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其次,在参数方面,如果地质条件并不复杂,可以采用工程类比法。但如果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则不能采用工程类比法,由于复杂条件下巷道支护成功案例并不多见,类比的参考依据较少,使用效果不理想。最后,在支护对策的应用上,软岩巷道的变形破坏特征不同于硬岩巷道,如果采用硬岩巷道的支护对策,并不能满足此类巷道的支护需求,甚至会影响施工安全。实际施工中,如果单纯采用常规支护手段,包括U 型钢支架、锚喷支护等等,很难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
实际上,围岩自承圈并不是很厚,常见的支护方法以锚杆支护为主,构成的自承圈厚度不大,锚固后厚度约为0.6 m(<锚杆长度),也就是说锚杆会存在浪费部分,很难抵抗较大的围岩压力。在初期支护阶段,刚度比较大,巷道开挖途中,围岩应力受到外界条件的变化而重新分布,变形也就随之产生,支护体因此受到更大的压力,如果支护体刚度较大,则抗围岩压力也比较大,变形量也因此较大,造成围岩变形协调性不足,围岩因此遭到破坏。围岩表面没有足够的约束能力,在高应力、构造应力的影响下,薄弱位置的支护体更容易出现过量变形、岩石松动等问题,破碎区也会因此产生,围岩自承圈受到极大损坏。在高应力的作用下,如果选择锚网喷支护的方式,则锚体强度比较低,约束能力明显不足,无法遏制破坏、破碎区的发展,最终出现大面积破坏问题。
根据软岩的特性实施支护技术,在实际支护中,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确定软岩变形机制的特点,即复合型特征。其次,转化复合型变化机制,使其成为单一型。最后,对复合型变形力学机制转化技术进行灵活运用。对于软岩巷道来说,对围岩产生影响的力学机制比较复杂,具有复合型的特点,也正因如此,才会经常出现变形和破坏问题[3]。所以,不能采用单一的支护技术,应该综合多种技术方法,将复合型向单一型转化,也就是在实际支护的过程中,联系各个支护要点,不仅包括顺序,还要对时间、效果等要素把控,结合复合型特征选择支护方案,确保支护的有效性。
要确保支护效果,就要对支护时间进行严格的把控。在巷道开挖之后,应力会受到开挖的影响重新分布,切向应力高度集中在巷壁附近,这个范围内的岩层因此呈现出塑性工作状态,也就是逐渐形成塑性区,造成应力集中区纵深发展,如果集中强度大于屈服强度,则会有新的塑性区出现,并且继续纵深发展。对此,要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有效控制变形、松动等问题。塑性区可以分为稳定和非稳定两种,在松动破坏出现前,最大塑性区范围就是稳定塑性区,出现之后就会转化为非稳定区。围岩中切向和径向会受到塑性区的影响,荷载对支护体的作用也因此变小。应力集中区会向深部转移,破坏作用出现时产生的应力也会因此变小。如果支护应力较高,稳定塑性区就会随之出现,要限制此类区域的大范围扩展,根据扩展状态选择支护时间,确保塑性区承载力充分发挥,避免松动、破坏等问题。
针对支护技术应用的问题和软岩巷道的特点,要对原本的支护策略进行优化。首先,要将网或喷层的刚度、强度提升,对于薄弱的环节,可以采用锚梁支护的方式来增强,使围岩表面有更大的约束力,对破碎区的纵深发展进行有效约束。其次,可以根据需求采取二次支护措施,同时适当提升支护强度,确保初期支护的柔性特征符合要求,保持稳定的同时,加大围岩的允许变形值,促进能量的释放,避免出现塌落的问题。在后期则要提升强度,避免出现过量变形的问题。第三,做好厚壁支护,可以使用全长锚固、全螺纹钢等锚杆,使围岩有更大的自承圈厚度。也可以采用锚索加固的方式,可以探入深处的稳定岩层,以此为基础施加200 kN 左右的预紧力,有效限制有害变形,使受力状态得到改善。最后,要控制围岩破坏问题,加强光面爆破技术的应用,也可以采用膨胀材料将锚杆孔充满。
在煤矿施工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巷道施工的安全性,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支护技术。针对软岩巷道,为了确保支护的有效性,需要深入分析软岩巷道的特点,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支护方法,解决支护技术应用中的各项问题。要根据具体的参数变化,选择恰当的支护时间、支护策略,确保有效的支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