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豪,刘 慧,赵 群,李永春
(山东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水母广泛分布于沿海海滩,在珊瑚礁附近呈散在分布。当水母接近人体时,其触手的刺细胞射出的毒液具有溶血性、神经毒性等多种副作用[1],被蜇伤后轻者出现伤处肿痛,瘙痒,斑丘疹,严重者出现水疱,表皮坏死等。中医治疗应以逐瘀排脓、解毒敛疮为大法,笔者以针刺外三关配合刺络放血治疗水母螫伤取得不错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王×,男,28岁。初诊时间:2021年7月27日。主诉:右小腿部疮口瘙痒,伴糜烂1个月余。现病史:2021年6月17日在三亚亚龙湾旅游,于海水中游泳时不慎被水母螫伤右侧小腿,上岸后发现其咬伤处出现一圆形红斑,并觉小腿螫伤处灼热刺痛,回家后用酒精棉球擦拭患处后未予处理。当晚凌晨3点左右即出现伤处瘙痒难忍,由于深夜出行不便,强忍不适至天亮,晨起发现患处生出一圆形疱疹,遂就诊于当地医院皮肤科,经中药熏洗,外用季德胜蛇伤膏,口服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病情反反复复,难以根治,为求进一步治疗,特来我院针灸科门诊就诊。刻下症:右侧小腿近外侧正中处溃破,创面约2 cm×2 cm,创面局部有脓液渗出,边缘红肿,与周围皮肤组织界限清楚,久久不能收口,每至入夜后觉疮口瘙痒难忍,纳眠差,二便正常。舌质红,苔厚腻,脉略涩。西医诊断:水母螫伤;中医诊断:水母螫。治则:逐瘀排脓,益气解毒敛疮。采用放血合针刺治疗。医者将患者左手拇指第一指节由上向下进行推揉,使之充血,用75 % 酒精棉球对拇指进行消毒后,用一次性采血针于制污穴进行点刺放血,使之出血数滴,放血结束后对局部皮肤进行严格消毒。针刺治疗取患者双侧外三关穴,医者用75 %酒精棉球对穴位进行消毒后,采用0.25 mm×40 mm毫针针刺,刺入深度约一寸~一寸半。嘱其治疗期间,保持患处皮肤清洁干燥,忌食牛羊肉等温热性食物,每周治疗3次,每次间隔1 d,治疗2次后,夜间瘙痒症状减轻,创面边缘皮肤颜色变浅,但其疮口仍有少许脓性分泌物,治疗6次后疮口面积缩小,无脓性分泌物溢出,局部有新生肉芽组织,治疗9次后表面形成结痂。2周后随访诉结痂已脱落,皮肤色稍淡红,无其他不适,治疗效果比较稳定。
本案患者属螫伤轻症,观其舌脉,中医治疗应以逐瘀排脓、解毒敛疮为大法;取穴以制污,外三关为主。刺络放血为治疗皮肤病的重要方法,其主要通过退热、止痛、消炎、止痒发挥作用[2]。制污穴为董氏奇穴,以其善控制污水而命名,董师云其主治久年恶疮,恶瘤开刀后刀口流水不止,不结口。制污穴位于大指背中央线上,计三穴,取穴采四分点法,中医学认为,疮口久不愈合,多由脾虚,明代汪机在《外科理例》中指出:“肌肉,脾之所主也,溃后收敛迟速者,乃气血盛衰使然……生肌之法,当先理脾胃,助气血为主,则肌自生。”而制污穴位于肺经循行线上,穴近少商,其一肺主皮毛,制污点刺穴放血可祛瘀通络,活血益气,加快疮面愈合;其二肺主一身之气,手太阴肺经与足太阴脾经为同名经,手足同名经同气相求,通过刺激制污穴可促进脾胃气血生化的功能,脾主肌肉与四肢,故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外三关位于小腿部,其位置与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相近,当外踝尖与膝盖外侧高骨连线之中点一穴,中点与该高骨之中点又一穴,中点与外踝之中点又一穴。共三穴。三针齐下,可理三焦,调气血,促使淤毒外出,对于多种肺系疾病及皮肤病有显著疗效。
制污穴与外三关为董氏奇穴重要穴位,董氏奇穴以其取穴少而效力专,广泛应用于针灸临床中,对于居住于沿海地区或者经常从事于海水捕捞的地区宜值得推广,但对于水母螫伤病情较为严重者,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专科治疗,不可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