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你好,生活》看慢综艺本土化

2022-12-18 01:42:44张添翼
声屏世界 2022年17期
关键词:本土化综艺生活

□ 张添翼

近年来,我国电视综艺开始聚焦于节目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慢综艺在此环境下应运而生。慢综艺其实并不能算作一种严格意义上新的综艺节目类型,“慢”的特点更多体现在其制作中。慢综艺发展至今,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传统文化类节目、模拟生活类节目、户外旅游类节目,其中后两种节目类型也受到了欧美体验类综艺节目狂潮的影响。[1]随着韩国《三时三餐》《尹食堂》等优质慢综艺的诞生,慢综艺的发展也被推向了新的高峰。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慢综艺是2017年1月播出的《向往的生活》,在快节奏的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慢”浪潮,甚至逐渐成为了我国综艺节目中的主打类型。

慢综艺本土化概况

本土化定义。“本土化”这一概念最是在经济领域出现的,其准确的定义是:“产品的本土化是指企业向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提供不同的产品,以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市场的特殊需求。”[2]而在本文的传媒语境中,这个“产品”就是指慢综艺。对慢综艺进行本土化包含节目制作和节目宣传,而在本文讨论的节目制作层面,不仅要保留和继承其内核及叙事模式,还要立足本国的文化内涵和受众需求,从而使本土化的慢综艺更加容易得到认同。

本土化诉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并要求“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3]广播电视产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理应做弘扬文化的“排头兵”。中华文化深邃悠远,慢综艺节目的慢节奏和场景的强代入感,相比于其他类型综艺节目,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慢综艺的本土化能够消弭社会对人的新异化。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由哈尔特穆特·罗萨提出,在此基础上他阐述了新异化的定义:我们所做的事(即便是我们自愿做的事)并不是我们真的想做的事的状态。当前,我国社会竞争激烈,互联网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又成为了文化动力的推手,许多人在社会的加速发展中迷失了自我,成为了新异化的“奴隶”,而慢综艺就成为了他们精神跑道上的减速带,让人们能够放缓脚步沉下心来思考生活的意义。因此,相比于其他类型综艺节目,它更能顺应时代,契合当下人的需求。

慢综艺如何本土化

近年来,在社会加速的浪潮中,国内综艺节目“流量至上,娱乐为王”之风泛滥,各种快节奏的综艺节目层出不穷,受众逐渐感到麻木。在慢综艺的本土化诉求的推动下,各大卫视和视频平台推出了多部如《向往的生活》《中餐厅》《幸福三重奏》等慢综艺,而本文聚焦的就是央视首档体验类慢综艺节目《你好,生活》。该节目从2019年12月第一季首播开始就广受好评,时至今日已经推出了第三季,豆瓣评分均在8分以上。毫无疑问,《你好,生活》是含着“金钥匙”诞生的,由能精准把握文化方向和广大观众口味的电视媒体制作,拥有央视雄厚节目制作基础和广大坚实的受众基础,在全中国观众的审视下依旧口碑爆棚,其本土化进程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接下来,本文将聚焦于节目内容层面,以其制作流程的三个时期为框架,来进一步分析慢综艺的本土化。

纵观当前的慢综艺节目,仍然逃不开真人秀“明星效应”的桎梏,而《你好,生活》在此基础上对嘉宾阵容进行了本土化创新,其常驻嘉宾是尼格买提,在第一季结束后撒贝宁加入,“泥泞组合”成为了固定嘉宾,飞行嘉宾也大都出自央视。除了有目共睹的知名度做流量支撑以外,他们强大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控场能力成为了节目“慢而不散”的保证,“泥泞组合”丰富的综艺经验也让节目金句频出。

《你好,生活》在嘉宾选择上的本土化创新激起了观众更强的窥私欲。作为马斯洛八阶需求层次中认知层次的一部分,人们或多或少都有窥私欲,而在中国相比于真人秀常客的明星,以往正襟危坐的主持人更能引发本土受众的窥私欲,不管和主持时的状态是否一致都能给观众们带来慰藉或是欣喜,同时有亲和力的主持人们也完成了综艺节目的去明星化。

2017年7月20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中提出:“要积极邀请优秀的文化学者、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等在某一领域有深厚造诣的人士做嘉宾,充分发挥节目的教育引导功能。”央视主持人作为节目嘉宾自然能为受众树立精神标杆,对节目价值进行正确引导。因此,嘉宾选择的另一个创新之处在于对正能量的加强。

二、主题设置。一般情况下,慢综艺不会设置具体的主题,而是以嘉宾及其之间发生的事件为核心叙事,随节目走向自由发展,《你好,生活》作为由央视制作在央视播出的综艺节目也承载着文化表达的使命,呈现出一定的正向引导价值。这其实在慢综艺的本土化中是一个较为矛盾的问题,《你好,生活》用三季的成长寻找到了这个平衡。

《你好,生活》将自己定义为“新青年生活分享节目”,让嘉宾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思考。在嘉宾的选择方面,常驻嘉宾这个“常量”是可以明确定位节目调性和风格的,而飞行嘉宾这个“变量”则可以负责区分单期节目的内容和方向,通过对“常量与变量”特性的预估,产生的化学反应就能够更加可控,由此能够引导主旨的呈现。如第一季第一期尼格买提作为常驻嘉宾,通过选择活泼阳光的撒贝宁作为飞行嘉宾,最终成功呈现并深化了“寻找少年感”这一主题。

在三季节目的各个阶段中,小到第一季的家庭青春、第二季的家庭,大到第一季的歌唱祖国,无不是中国国情产生变化的生动写照,以这些更可感知的事物作为主题恰恰也是节目主题更加深入人心、更能引发受众反馈的原因。

此外,不同于《中餐厅》《向往的生活》等其他体验类慢综艺的固定地点拍摄,《你好,生活》把场景也纳入了“变量”的范畴,在灵活选址的辅助下,主题具有了更灵活的本土化呈现。天山、伊犁、厦门等地的自然风貌彰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山深处的课堂和新房吟唱着“精准脱贫”“教育扶贫”的凯歌……灵活选址让《你好,生活》有了更多契合我国政策和国家本原风貌的气息,从微观的角度构建了通向认知宏观政策的桥梁。

中期:温情细致拍摄,适度自然抒情。一、温柔写意的全方位拍摄手法。《你好,生活》在景别种类的设置上丝毫不显吝啬,相比其他慢综艺,该节目使用了较多的空镜和远景,力求整体、全面地展现环境。这些画面常出现在节目的旁白抒情处,除烘托温暖柔和的氛围感,也让节目的观点表达显得含蓄得体、有所依凭,更契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而相比于其他慢综艺,这些画面在《你好,生活》的节目主体中也占有更多的比重。由于节目内容的丰富,这些画面让多场景的转换效果较为平滑,同时镜头对自然风貌描绘也与丰富的拍摄选址相得益彰,更直观地展现了我国的大好河山。

在对人的拍摄上,该节目进行了多机位、多角度拍摄,不放过每一处细节,以监控视角还原现场事件原有面貌,极大程度地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善用前景,利用细致的补光,使得画面更加唯美生动,富有细腻感。尤其是在节目中频繁出现的唱歌场景,不论是音乐会还是闲聊时的“歌以咏志”,在打光和取景上都颇具讲究,配合歌声能较好突出人物的正面形象。相较于惯常使用群像的韩国慢综艺,《你好,生活》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每个嘉宾的人物刻画。

企业的外部治理是相对于企业内部治理而言的,同样是企业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但是现阶段我国企业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大多数都依赖于企业内部治理,使得外部治理无法发挥基本效能。一方面,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大多数都依赖于内部资金,对于市场外部资金的需求不大,导致资本市场对于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发展无法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企业产品开发和生产,价格体系的制定都是依靠于市场的需求,但是在我国的公司治理过程中很多企业都会采取垄断的方式等,取得市场价格的决定权。这在一定程度上都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外部治理职能的行使和监督。

整体上来说,该节目拍摄的画面和视觉效果风格非常突出,较多使用饱和度偏高的色调营造和谐、圆满、温暖的氛围,与节目中传递的正向价值观相契合。

二、引人沉思的创新性抒情方式。节目情感表达方式的转变也彰显了《你好,生活》在慢综艺本土化上的创新。第一季时其常用的抒情方式是空镜配上尼格买提的旁白配音,或者在氛围高点时单独插入一段常驻嘉宾接受采访的片段,而飞行嘉宾则是单独出现,以插叙或补叙的方式来彰显整期的情感和价值。这样虽然更能明确该节目的主旨内容和抒情方向,但之前沉浸式的体验感或多或少还是会受到画面场景切换和嘉宾表达状态的影响,而小尼的旁白也因为内容抒情程度较高被一些观众诟病“强行”和“做作”。

在第二季和第三季时,这样的抒情方式出现频率已经大为减少,尼格买提的旁白更多承担的是在节目开始和结束时营造的代入感氛围,更多的是嘉宾围坐一团畅所欲言,得益于主持人嘉宾的语言表达能力、真挚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趋向,加之受众对嘉宾主持人身份的默认,在抒情的过程中层层推进,最终主题会自然而然地被呈现在观众面前。在这个过程中,含蓄而诗意的情感表述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式浪漫。此外,撒贝宁和尼格买提作为风格互补的二位常驻嘉宾,在节目中也承担起短时间内情感快速转换的作用。《你好,生活》在节目进程中关注反馈并及时改变抒情方式,迎合了本土受众的需求,从本质上体现了嘉宾和制作团队在制作中期探索出了其本土化进程中的平衡之道。

后期:灵活调用声画,多元素材并存。多元的声画运用让《你好,生活》的最终体现出丰富和灵活的特点。国内外体验类慢综艺,整体风格大体都以治愈、清新为主,《你好,生活》不仅延续了这种风格,而且整体更加融洽,更有艺术性。节目多用纪录片式剪辑,画面衔接相对不是太紧密,也不会刻意营造悬念,三季节目都将尼格买提的旁白一以贯之,配以手写书法文字和空镜,给人留有更多遐想空间和代入感的同时,也凸显了中国字和中国话的美感。随着场景的变换,配乐也有相应的适应性选择,节目中出现了很多当地的特色民歌或乐器,如在第二季去新疆时就用了冬不拉演奏的背景音乐,又如民歌《小河淌水》《外婆的澎湖湾》等。

当然,《你好,生活》在气氛的渲染上也没有拘泥于治愈轻松,节目中经常在有需要活跃气氛的时候出现合适场景的素材。相较于同类型慢综艺如《中餐厅》常用丰富的贴图,《你好,生活》没有拘泥于单一的素材类型,除了第三季第一期“拍卖”撒贝宁的画时使用的直播间特效等全画面的构图特效,也经常会出现一些火爆的短视频剪辑音频素材,甚至也会使用鬼畜、分格等契合本土年轻人趣味的剪辑手法。这些声画效果增添了节目的趣味性的元素,也让节目更加接地气,如配以或魔性或搞笑的音乐经常让互动弹幕中满是“哈哈哈哈”,从这一点能够看出,节目是有意识去满足定向受众需求以完成本土化。

慢综艺本土化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纵向来看,尽管随着三季节目的不断深度挖掘,其抒情方式有所调整和转变,虽然趋向真挚自然,但情感表达次数的频繁和情感种类的单调依然为人诟病。

横向对比其他同类型慢综艺,首先无论是国内《向往的生活》里的“劳动换物资,搭伙过日子”还是国外《尹食堂》的“开好一家店”,《你好,生活》由于想要表达的内容过多却又没法很好平衡节目排期,导致从宏观上看缺少整体感,也没有一个贯彻节目始终的线索,更像是一幕幕单元剧。其次是其节奏的“慢”只体现在叙事节奏上,节目的一些底层逻辑设计的并不慢,节目和快综艺一样任务性较强,任务之间的转换也较为刻板,衔接的时候会产生错愕感。最后是节目内容的单调,虽然拍摄地点丰富但个别主题节目会出现较为强行的内容,如第三季最后一期的“颁奖典礼”;单期之间嘉宾做的事情和呈现的思想有时展现出较强的一致性,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如第二季和第三季都出现了“音乐会”这一节目内容,甚至嘉宾都有部分重叠。

本文从慢综艺的本质上入手,分析《你好,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解决方法。一是要再次明确慢综艺节目类型的特点,在本土化的进程中要时刻注意节目各方面呈现出的效果是否会符合“慢”这一节奏。二是要梳理叙事脉络,精炼思想,拓宽表达,要在制定好节目内容的基础之上,找到其之间的内在逻辑,有选择地去根据节目的进程和安排掌控表达节奏。三是要选择更多性格类型和出身的嘉宾,避免同质化导致节目内容的单调。

结语

总体来看,尽管在客观条件上实现本土化较为困难,但《你好,生活》掌握了慢综艺的特点,节目内容和价值表达实现了平衡,在节目制作的前、中、后三个阶段都体现出了慢综艺在中国反新异化的趋向,也完成了其对中华文化特点的发掘和传播使命,并在节目的主题设置和抒情方式上突出展现了慢综艺本土化的创新性,虽然有在节目宏观层面缺少整体性等问题,但总的来说,该节目仍然不失为一档优秀的国产慢综艺。

本文通过分析《你好,生活》的节目内容,发现我国慢综艺在本土化过程中有意识地承担起了意识文化的传播责任,但还是需要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其作为慢综艺本身应具备的属性,希望在未来的探索中,慢综艺最终能为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的我国观众营造出一片诗与远方的“绿洲”。

猜你喜欢
本土化综艺生活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传媒评论(2017年3期)2017-06-13 09:18:10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新闻传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2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
新闻传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4:44
无厘头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孙红雷:我不是综艺咖,还是要好好演戏
金色年华(2016年9期)2016-02-28 01: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