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辉,林菁,李子仪,丁荣,王柯入,南措,古锐*,尹洋洋
(成都中医药大学,a.药学院,b.民族医药学院,成都 611137)
茂县地处岷江上游羌族聚居区,属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区域[1],其间南北纵横的山川河流客观上为民族交流提供了南北通道,汉、藏、羌3 个民族的医药文化在此交流、融合[2]。茂县在植被区分上属于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与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的交汇地带,属于我国种子植物丰富度、特有性程度最高的地区[3–4]。境内群峰重迭,河川纵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维城乡乌少略峰海拔达5 230 m,东部土门河下游海拔仅910 m,高差在4 000 m 以上[5]。境内垂直气候带包括亚热带到寒带的丰富多样的气候带类型,为各类动、植物的繁衍存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有了许多第三纪以前的孓遗植物,属于植物区系地理研究的重点关注地区之一。
茂县拥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出产川贝母、虫草、麝香、鹿茸、黄芪、赤芍、川续断、川木香、羌活、大黄等道地药材。但目前缺乏针对茂县植物区系的全面考察研究,药用植物资源家底不清,严重制约了茂县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导致出现许多天然药用植物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而另外一些常用药材资源急剧萎缩的严重问题。而植物区系是某地区内所有植物种类的总和,是植物的科、属、种在自然历史条件下发展演化形成的天然复合体。研究植物区系,能够反映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以及植物的多样性程度[6],从而更为全面地掌握当地植物资源状况。鉴于此,本研究针对茂县县域内的药用种子植物资源、植物区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分析,旨在了解其植物区系的构成、性质和特点,配合茂县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工作的开展,也为有效评估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及其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茂县隶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四川盆地向川西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地理坐标为102°56′~103°10′ E,31°25′~32°16′ N,面积3 885.6 km2。县内地形地貌以高山峡谷为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仅在东部土门地区属于中山地带,山势、谷坡较为低缓,海拔自下而上形成“河谷地带-半山地带-高半山地带-山顶地带”的多层次地理形态。岷江自北向南纵贯全境,黑水河、赤不苏河、松坪河分别在大小两河口和叠溪镇汇入岷江。茂县属高原性季风气候,因境内海拔高低悬殊,呈现明显的垂直气候和地区气候现象,局部气候复杂,全年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1.1 ℃,极端最低温11.6 ℃,极端最高温32.2 ℃,无霜期215.4 d,年均日照1 549.4 h[7]。区内植被类型较为多样,主要为河谷多刺耐旱灌丛、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甸、高山草甸。
使用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根据茂县植被分布特点,随机在5 类代表区域(草甸、高山植被、灌丛、阔叶林、针叶林)中设置48 个样地(图1)。根据野外调查规范[8–9],在每个1 km×1 km 的样地内,在100 m 最小间隔下选取5 个具代表性的样方套。每个样方套包括1 个10 m×10 m 的乔木样方,1 个5 m×5 m 的灌木样方,以及4 个2 m×2 m 的草本样方,拍照并记录植物的生境、海拔、经纬度、生活型等信息,并采集植株制作腊叶标本供后续鉴定。
图1 茂县样地分布图Fig.1 Distribution of sample plots in Mao County
标本带回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标本室后,由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张植玮助理研究员和林茂祥副研究员进行标本鉴定和药用种子植物名录统计工作。由于人力物力所限,调查结果难免有所疏漏,故结合茂县第3次中药资源普查药用种子植物名录进行合并整理以力求名录的全面性,再依据郑万钧[10]的裸子植物分类系统和恩格勒被子植物分类系统进行分类统计后,参照吴征镒等[11–14]对中国种子植物科、属分布区类型的界定,对茂县药用种子植物进行区系分析与统计,并统计热带属数与温带属数的比值(R/T)[15];对茂县第3 次和第4 次中药资源普查中药用种子植物属的相似性进行比较,采用Sperenson公式[16]计算:Sc=[2C/(A+B)],式中,Sc为相似性系数,C为共有类群数,A、B分别为第3、4 次普查的类群数;并比较茂县与青海澜沧江源区、西藏错那县、四川盐边县、四川剑阁县等邻近地区的种子植物区系[17–20]。
由于茂县海拔高差悬殊,垂直方向存在强烈生境异质性,呈现出明显的植被垂直分布谱带特征,使得该地区物种分布复杂而多样。统计表明,共130科582 属1 342 种药用种子植物为2 次中药资源普查所记录,其中裸子植物7 科14 属18 种,被子植物123 科568 属1 324 种。茂县药用种子植物的科、属、种分别占全四川省的65.99%、38.92%、13.54%。被子植物占有绝对优势,达茂县药用种子植物科、属、种的94.62%、97.64%、98.68%。
在茂县药用种子植物的130 科中,对每科按所含种的数量进行组成分析。其中含20 种及以上的科有15 科(表1),分别为菊科(Compositae,57 属137种)、蔷薇科(Rosaceae,31 属97 种)、毛茛科(Ranunculaceae,18 属76 种)、豆科(Leguminosae,32 属71种)、百合科(Liliaceae,26 属61 种)、伞形科(Umbelliferae,25 属58 种)、唇形科(Labiatae,23 属43 种)、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10 属33 种)、忍冬科(Caprifoliaceae,4 属32 种)、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8 属29 种)、蓼科(Polygonaceae,9 属28 种)、石竹科(Caryophyllaceae,10 属26 种)、小檗科(Berberidaceae,6属24 种)、兰科(Orchidaceae,17 属24 种)、龙胆科(Gentianaceae,6 属20 种),占总科数的11.54%;含10~19 种的科有19 科,占总科数的14.62%;含5~9种的科有29 科,占总科数的22.31%;含2~4 种的科有39 科,占总科数的30.00%;仅含1 种的科有28 科,占总科数的21.54%。
表1 茂县药用种子植物科的组成Table 1 Family of medicinal seed plants in Mao County
根据吴征镒[15–16]的种子植物科分布区类型划分,茂县药用种子植物130 科可划分为10 个分布区类型及其12 个变型(表2),包括世界广布(1)、热带分布(2~7)、温带分布(8~14)以及中国特有(15)共4 大类型,其中热带分布52 科,占科总数(世界广布科不计入,下同)的56.52%;温带分布38 科,占41.30%。世界广布38 科中较常见的有菊科、唇形科、豆科、百合科、报春花科(Pricaeae)、蔷薇科、玄参科等,均为较大的科,在该地区起着重要作用。
表2 茂县药用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Table 2 Distribution types of medicinal seed plant families in Mao County
续表(Continued)
热带分布科中泛热带分布型有36 科,占热带分布科的69.23%,其中大戟科(Euphorbiaceae)、樟科(Lauraceae)、芸香科(Rutaceae)等为乔木层的部分构成科,而荨麻科(Urticaceae)、凤仙花科(Balsaminaceae)、卫矛科(Celastraceae)等为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构成科。
温带分布型共38 科,其中以北温带分布型及其变型占优势,计27 科,占温带科数的71.05%。北温带分布型是本区重要的优势植物,其中形成针叶林的主要为松科(Lycopodiaceae)和杉科(Taxodiaceae)等植物,而槭树科(Aceraceae)、金缕梅科(Hamamelidanceae)等植物共同构成了落叶阔叶林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落叶成分。
从科级水平看,研究区有22 个分布区类型,表明研究区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中热带分布科占比较大,达56.52%。然而,热带成分中占比最高的泛热带成分中大部分属下成员在我国温带地区均有大范围分布,具明显温带性质,真正意义上的热带分布科仅东亚热带间断分布的种类较多(45 种,占药用种子植物总数的3.35%)。温带分布科与泛热带分布科的总和超过该区域总科数的一半,达该区总科数的56.92%,这也体现了茂县地区药用种子植物科的温带性质。此外,该区具较多起源古老的木本植物科,如樟科、山茶科(Theaceae)、壳斗科(Fagaceae)。
茂县地区药用种子植物区系中包括582 属,其中裸子植物14 属,被子植物568 属,根据所含种数可划分为4 个等级,含10 种以上的有11 属,最多的是铁线莲属(Clematis),含19 种,含5~9 种的有63 属,含2~4 种的有178 属,仅含1 种的有329 属,含1~4种的共计507 属783 种,分别占总属、种数的87.11%、58.35%,可见该地区以小型属占优势(表3)。
表3 茂县药用种子植物属的组成Table 3 Genera of medicinal seed plants in Mao County
根据吴征镒[17]对中国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的划分,茂县药用种子植物582 属可划分为15 个分布区类型20 个变型(表4)。其中世界广布型49属,绝大部分为草本植物属,如灯心草属(Juncus)、老鹳草属(Geranium)、蓼属(Polygonum)、铁线莲属等,这些属所含物种多为林缘或林下草本层中重要的伴生种。
表4 茂县药用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Table 4 Distribution types of medicinal seed plant genera in Mao County
热带分布(2~7 型)共计6 个类型6 个变型,共有149 属。其中,泛热带分布型及变型有69 属,占总属数(世界广布科不计入,下同)的12.95%,该类型多为常见属,如菟丝子属(Cuscuta)、薯蓣属(Dioscorea)、卫矛属(Euonymus)、大戟属(Euphorbia)、凤仙花属(Impatiens)、狗尾草属(Setaria)等;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有11 属,占2.06%,如泡花树属(Meliosma)为灌木,紫茉莉属(Mirabilis)为1年生草本、木姜子属(Litsea)为落叶小乔木,这些属是本区林下灌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南美洲植物区系与热带亚洲植物区系的共同渊源提供了一定证据。旧世界泛热带分布及其变型有14 属,占2.63%。其中,天门冬属(Asparagus)、楼梯草属(Elatostema)、香茶菜属(Rabdosia)为此分布型的优势草本属,海桐花属(Pittosporum)和槲寄生属(Viscum)为藤本属,八角枫属(Alangium)为较原始木本属,广布于我国热带至亚热带森林。热带亚洲至大洋洲分布有12 属,占2.25%。主要有柘属(Cudrania)、天麻属(Gastrodia)、荛花属(Wikstroemia)等。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有20 属,占3.75%。常见代表属有栗属(Castanea)、铁仔属(Myrsine)、鱼眼草属(Dichrocephala)、大豆属(Glycine)等。热带亚洲及其变型有23 属,占4.32%,代表属有构属(Broussonetia)、山茶属(Camellia)、清风藤属(Sabia)、鸡矢藤属(Paederia)、葛属(Pueraria)等,丰富了本区植物的多样性。
温带分布(8~14 类型)共计7 个类型14 个变型,共有363 属,占68.11%。其中,北温带分布型及其变型共有156 属,在所有类型中比例最高,达29.27%。具有代表性的草本属有香青属(Anaphalis)、天南星属(Arisaema)、蒿属(Artemisia)、紫菀属(Aster)、蓟属(Cirsium)、风轮菜属(Clinopodium)、紫堇属(Corydalis)、马先蒿属(Pedicularis)、黄精属(Polugonatm)、委陵菜属(Potentilla)、蓼属、风毛菊属(Saussurea)、蒲公英属(Taraxacum)等,是本区林下、草原或高山草甸的优势植物或建群种。乔木属有槭属(Acer)、桦木属(Betula)、胡桃属(Juglans)、山茱萸属(Macrocarpium)、桑属(Morus)、松属(Pinus)、李属(Prunus)、栎属(Quercus)、椴树属(Tilia)、榆属(Ulmus)等,是我国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以及热带和亚热带山地森林的主要构成树种;灌木属有小檗属(Berberis)、徕木属(Cornus)、黄栌属(Cotinus)、栒子属(Cotoneaster)、胡颓子属(Elaeagnus)、杜鹃花属(Rhododendron)、盐肤木属(Rhus)、蔷薇属(Rosa)、荚迷属(Viburnum)等,这些属是落叶或常绿灌丛的重要组成或林下植物,藤本主要为忍冬属(Lonicera)和葡萄属(Vitis)。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及其变型有42 属,占7.88%,包含草本属有蟹甲草属(Cacalia)、万寿竹属(Disporum)、鹿药属(Smilacina)、红毛七属(Caulophyllum)、透骨草属(Diphylleia)、莛子藨属(Triosteum)等,乔木属有皂荚属(Gleditsia)、漆树属(Toxicodendron),灌木属有檧木属(Aralia)、勾儿茶属(Berchemia)、山蚂蝗属(Desmodium)、绣球花属(Hydrangea)、胡枝子属(Lespedeza)、珍珠梅属(Sorbaria)等。东亚和墨西哥间断分布变型有1 属,为六道木属(Abelia)。旧世界温带分布及其变型有56 属,占10.51%。主要代表属有沙参属(Adenphora)、牛蒡属(Arctium)、瑞香属(Daphne)、香薷属(Elsholtzia)、角盘兰属(Hermi- nium)、重楼属(Paris)等。温带亚洲分布有11 属,主要代表属有亚菊属(Ajania)、马兰属(Kalimeris)、杭子梢属(Campylotropis)、大黄属(Rheum)、狼毒属(Stellera)、附地菜属(Trigonotis)、米口袋属(Gueldenstaedtia)等。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及其变型有14 属,主要代表属为茴香属(Foeniculum)、石榴属(Punica)、女贞属(Ligustrum)。中亚及其变型有4 属,分别为大麻属(Cannabis)、紫筒草属(Stenosolenium)、角蒿属(Incarvillea)、拟耧斗菜属(Paraquilegia)。东亚分布及其变型有80 属,占15.01%,主要分布有党参属(Codonopsis)、蕺菜属(Houttuynia)、红果树属(Stranvaesia)、败酱属(Patrinia)、泥胡菜属(Hemisteptia)、枫杨属(Pterocarya)等,3 个裸子植物属:三尖杉属(Cephalotaxus)、油杉属(Keteleeria)、侧柏属(Platycladus)为本区域的优势建群种之一。
中国特有分布有21 属,占3.94%。如杜仲属(Eucommia)、银杏属(Ginkgo)、独叶草属(Kingdonia)、岩匙属(Berneuxia)、羌活属(Notopterygium)等,占全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种数(257属)的8.17%[20]。21 属特有属中除紫菊属外,其余20 属皆为世界性单种属或寡种属。
可以看出,茂县地区植物区系以温带分布成分占优势,共有363 属,占总属数的68.11%,表现出强烈的温带区系性质。其中占绝对优势的是北温带分布型,共156 属,占29.27%。但同时热带成分也不容忽视,其中亚热带成分69 属(占12.95%)主要分布于海拔较低的干旱河谷,是茂县植物区系热带成分起源的重要研究对象。
从表5可见,在科级水平上,2 次普查结果有98 科共有,包括银杏科(Ginkgoaceae)和杜仲科(Eucommiaceae) 2 个中国特有科。第3 次普查结果有20 科非共有,其中榆科(Ulmaceae)、泽泻科(Alismataceae)和马齿苋科(Portulacaceae)为世界广布科,而第4次普查结果有12科非共有,仅白花丹科(Plumbaginaceae)为世界广布科。2 次普查结果在科级水平上的相似性系数(Sc)为0.84。
表5 茂县2 次普查的药用种子植物构成相似性比较Table 5 Similarity of medicinal seed plants of two censuses in Mao County
属级水平上,2 次普查中有281 属共有,包括龙胆属(Gentiana)、毛茛属(Ranunculus)、羊耳蒜属(Liparis)等世界广布38 属;第3 次普查结果中有169属非共有,含猪毛菜属(Salsola)、酸浆属(Physalis)等世界广布7 属;第4 次普查结果有132 属非共有,包括牛膝菊属(Galinsoga)和茴芹属(Pimpinella) 2 个世界广布属。2 次普查结果在属级水平上的相似性系数(Sc)为0.65,相对于科级水平已经具有较大的分化程度。
种级水平上,2 次普查结果中共有植物仅234种,相似性系数(Sc)为0.30,说明2 次普查的结果存在较为明显的种级分化。结合2 次普查的属级水平上热带属数与温带属数的比值(R/T)较为接近(表6),均表现为温带成分更占优势但属级水平相似度系数较低的特点,这一方面说明,茂县复杂多样的生态地理环境孕育了异常丰富的植物多样性,有必要进一步对茂县进行长时间跨度、多考察频次的植物区系调查;另一方面也说明,在2 次普查间隔的30 余年时间跨度之下,可能存在人类活动及局部地形变化等因素导致茂县的局部自然条件变化,从而影响原有的植物分布格局,使得第3 次普查名录中的部分品种在本次普查过程中未见野生个体。
表6 茂县2 次普查的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Table 6 Areal types of medicinal seed plants of two censusin in Mao County
区系的形成与发展并非孤立进行的,茂县地处横断山脉地区川西北小区,属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两大地貌单元的交汇地段,其植物区系的形成与发展与周边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为进一步对茂县种子植物区系的组成特点进行探讨,本研究选择青海澜沧江源区、西藏错那县、四川盐边县、四川剑阁县与茂县药用种子植物区系进行比较研究。从地理位置来看(表7),澜沧江源区、剑阁县与茂县纬度相近,而经度有所差异,分别位于茂县西侧与东侧,其中澜沧江源区与茂县同处青藏高原主体区系与横断山区系的过渡区,但其地势更为高耸,而剑阁县地处四川盆地与秦岭山地的交接地带。盐边县与茂县经度相近,纬度相差约5°,属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区。在4 个区域中,错那县地处喜马拉雅山脉腹地,与茂县的经度、纬度相差最大,同时也具有较大的海拔高差。
表7 5 个邻近地区的基本情况Table 7 Basic information for 5 neibouring regions
由表8可见,5 个地区的科属比较为接近,说明5 个地区的属级多样性水平较为接近。而在科种比层面上,澜沧江源区为1∶16.33,与之相对的是剑阁县1∶4.48 的科种比。相对而言,澜沧江源区“科少种多”的特点反映其植物区系较为年青的性质,而剑阁县“科多种少”的特点则反映其植物区系较为古老的性质。而属种比层面上,澜沧江源区属种比仍然最高,为1∶3.57,余下依次为茂县(1∶2.31)、错那县(1∶2.10)、盐边县(1∶1.72)以及剑阁县(1∶1.46),与科种比顺序一致,说明种级分化强度依次为澜沧江源区、茂县、错那县、盐边县、剑阁县。
表8 5 个邻近地区的种子植物组成Table 8 Composition of seed plants of 5 neibouring regions
对属级区系特征进行比较(表9),5 个地区均以温带成分为优势成分,其中澜沧江源区与错那县的温带成分均远高于热带成分。5 个地区的热带属与温带属的比值(R/T)分别为茂县(0.41)、澜沧江源区(0.05)、错那县(0.28)、盐边县(0.96)、剑阁县(0.77),呈现随纬度和海拔增加,热带成分逐渐减少的特点。例如,澜沧江源区、茂县与盐边县,即属于纬度与海拔均相差较大而导致温带成分递减的情况。而错那县、茂县与剑阁县,则属于海拔差异因素强于纬度差异因素,导致热带成分呈逆纬度增长的现象,表明温带成分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纬度与海拔的共同作用。
表9 5 个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属的分布区类型比较Table 9 Distribution types (%) of genera of seeds plants of the 5 regions
茂县境内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其起伏巨大的高山峡谷造就明显的垂直型气候带,进而演化出复杂多样的植被垂直带谱,2 次中药资源普查调查到的药用种子植物共130 科582 属1 342 种。科的优势地位明显,含10 种以上的大科有34 科,包含391属1 006 种,分别占茂县药用种子植物总属数和总种数的67.18%和74.97%,在该地区的植物区系中占优势地位。而属级水平上,寡种属和单种属共计508 属788 种,分别占总属、种数的87.29%、58.72%,处于主导地位,说明区系中属的分化程度较高。丰富多样的自然条件使得茂县野生药材资源丰富。据统计,茂县有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天麻(Gastrodia elata)、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暗紫贝母(F.unibracteata)、梭砂贝母(F.delavayi)、杜仲(Eucommia ulmoides)等30 味四川道地中药材的基原植物,涉及药用种子植物20 科27 属37 种,占四川49 味道地药材的60%[21],表明茂县是川西高山峡谷药材生产区中最适宜中药材生长的地区之一。
茂县地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带,也是泛北极植物区系和古热带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22]。东西向海拔的强烈落差促进了东、西植物交流,而境内南北向河谷纵横,使之成为南北植物交汇的重要关节点,体现在该区药用种子植物区系成分类型复杂多样,药用种子植物130 科可划分为10 个分布区类型12 个变型,R/T 为1.37,热带分布52 科,占总科数的40.00%; 温带分布38 科,占总科数的29.23%。优势成分为热带成分,但其热带分布科种多为泛热带分布、热带间断分布成分,呈现弱热带性、强地带扩散性的特点。而在属级水平上,582属分别属于15 个分布区类型、20 个变型,区系复杂程度进一步显化。R/T 为0.41,充分表明了茂县的温带区系性质。其中热带成分共有149 属,占总属数的25.60%,以泛热带成分为主,共计69 属,占热带成分总属数的46.31%。泛热带分布类型的分布中心虽然在热带,但在本地区主要体现为分布区向温带延伸的结果,其余热带成分多分布于干旱河谷地区,是河谷多刺耐旱灌丛的组成部分。温带成分在该区处于明显优势地位,共计363 属875 种,占总属数的65.2%,其中北温带成分呈现随海拔增加优势地位增强的特点。虽然科一级的热带成分略高于温带成分,但缺乏典型的热带成分,大多如菟丝子属、醉鱼草属(Buddleja)、羊蹄甲属(Bauhinia)等属于热带科中向温带延伸的耐寒成员,干旱河谷特殊的环境已经是这类植物分布的北限。
总体上呈现温带性质,而含有一定比例的热带分布成分是茂县药用种子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该结论与岷江上游地区乃至横断山脉地区的植物区系研究相近[23–24],体现了茂县药用种子植物区系与热带植物区系的亲缘关系,也说明该区处于南北植物过渡地带的性质。而与茂县第3 次普查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茂县以温带性质为主要性质,泛热带成分得到一定发展,这一基本特征是较为稳定的。与周边地区的种子植物区系进行对比的结果则表明茂县药用种子植物的温带性质是其纬度因素和海拔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根据《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5]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6],茂县共计18 科37 属57 种珍稀濒危物种。4 种濒危种(EN),分别为毛瓣杓兰(Cypripedium fargesii)、细叶石斛(Dendrobium hancockii)、白及(Bletilla striata)、四川牡丹(Paeonia decomposita);国家一级保护植物7 种,分别为四川苏铁(Cycas szechuanensis)、银杏(Ginkgo biloba)、毛瓣杓兰、细叶石斛、西藏杓兰(Cypripedium tibeticum)、独叶草(Kingdonia uniflora)、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var.chinensi);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7 科33 属51 种,其中兰科11 属15 种,主要包括西南手参(Gymnadenia orchidis)、四川虾脊兰(Calanthe whiteana)、二叶舌唇兰(Platanthera chlorantha)、尖唇鸟巢兰(Neottia acuminata)等,其余尚有景天科(Crassulaceae)的异色红景天(Rhodiola discolor)、百合科的北重楼(Paris verticillata)、麻黄科(Ephedraceae)的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木兰科(Magnoliaceae)的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芸香科的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等16科36种,表明茂县不仅是兰科植物的庇护所,也为其他保护植物提供了一定栖息空间以保障珍稀濒危物种的繁殖生存。
茂县地处岷江上游流域这一重要生态过渡带,多方物种在此交汇,有着极强的生物多样性。通过对茂县药用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可为深入分析茂县及周边地区植物区系之间的联系,揭示岷江上游地区的植物区系形成、发展脉络,以及植物分布的变化和种系变迁的内在机理,为茂县乃至整个岷江上游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性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