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策略

2022-12-17 01:39陈端吕陈哲夫
智能城市 2022年10期
关键词:海绵体常德市海绵

陈端吕 刘 洋 陈哲夫

(1.湖南文理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2.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株洲 412001)

我国正大力推行海绵城市建设,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选取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常德市位列其中。常德市城区启动了110 多个项目,投资250亿元用于城市防洪、绿地和绿色建筑等,以加速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扭转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为城市规划管理、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奠定了基础[1]。

1 海绵城市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

常德市地处湖南西北,沅江下游,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地下水位高,土壤下渗能力弱,多年平均降水量1 365 mm,多年平均气温16.7 ℃,水系发达,水面率高达17.6%,为我国南方丰水城市。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区域东起常德大道,西至桃花源路,南以沅江河堤、人民路为界,北到常德大道,总面积为36.1 km2,如图1所示。

图1 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范围

通过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常德市形成了合流制、分流制流域黑臭水体治理技术体系和运营体系,实现了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活水保质、长治久清[1]。但针对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常德市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水环境质量差,城区内河水系污染严重。城市内河水质多为Ⅳ或Ⅴ类,影响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见表1)。(2)非常规水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常德市城市雨水收集储存设施不配套,雨水收集利用率较低。虽然在近年城市建设中采用了雨水蓄滞、下渗、存蓄等措施,但大部分城区仍采用传统的开发建设模式。(3)规划设计理念不够先进。在实际的建设规划过程中,缺乏低影响开发理念。

表1 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区水环境质量状况

2 海绵城市的规划方法与策略

2.1 海绵城市的规划目标与体系

海绵城市规划目标应体现安全性、健康性、舒适性,构建一个雨洪管理的综合体系,既包括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等源头控制的小海绵体,也包括自然河道、湿地等的保护的大海绵体建设。海绵城市规划以此目标为导向,保证其基本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布局,构建高质量的海绵景观,提升城市宜居环境。从“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三个层次,分析规划对象要素及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使不同尺度互为补充。宏观上,海绵城市总体规划将海绵系统作为新型城市化的主要手段,结合城市年度降水量与径流的实际控制率目标,对城市雨水收集系统、防洪排水系统、绿地建设系统以及交通管理系统进行整合规划。同时,明确控制总则和实施要求,集约利用城市土地,优化城市建设用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中观尺度与专项规划相衔接,深入分析海绵城市涉及的相关规划内容[2],落实低影响设施建设的具体措施。控详规划主要制定项目开发建设技术守则,修详规划主要部署建设地块低影响设施。

总的来说,从低影响开发建设视角,基于相互衔接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主动适应城市到地块的不同空间层级。

2.2 海绵城市的规划策略

(1)确定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基底骨架。城市景观元素的属性不同,整体景观的生态功能也将不同[3]。构建海绵城市的水生态安全格局是城市生态安全的关键,也是城市功能协调的基础。在进行海绵城市安全格局构建时,从水循环、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等不同角度,识别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水生态要素、水文过程,基于绿色景观与斑块之间有效的联系,对生态雨水基础设施的类型、规模、布局、结构等进行系统性的保护与规划,改进或重建传统排水系统,建立景观格局与水文生态的平衡过程,构建城市空间复合生态网络的基本骨架,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经济发展差异、自然条件与基础设施条件等客观因素,解决城市中与水相关的突出问题,协调水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

(2)规划汇流廊道,构建海绵网络。中观层面上对应的是城市水系与汇流网络,是城市“海绵体”的骨架与重要组分。对于“海绵城市”的水系骨架,通过建构“蓝脉绿网”,修复破碎的城市生境,严控蓝线、绿线,充分利用廊道现状布局与潜在汇流路径,确定雨洪调蓄系统的空间架构,保证水生态网络的连通性。从廊道的“源-汇”调控视角来看,不透水面是“源”,不具有调控利用雨水资源能力[4],透水面作为潜在“汇”调控设施,对雨洪径流具有稳定的调蓄、处理与收集利用能力[5],因此,以海绵廊道为核心打造海绵设施,补充一定的汇流管道,通过海绵廊道逐步净化与吸收利用雨水,重建城市水循环系统,构建生态网络,以保证雨水行泄通畅,实现对城市水生态环境有效管理。

(3)优化“海绵体”结构,提升海绵斑块的规模与功能。由于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海绵斑块的特点与结构都存在差异,在进行海绵体建设时,首先,要对“海绵体”结构进行优化,并注重与建成区已建的管网等“刚性”雨洪收纳设施相衔接。其次,对“海绵体”进行合理的布局与精心的设计,结合现有情况进行系统的规划部署、补充,完善景观生态战略点,对不同特点的海绵体斑块和廊道进行全面的整合与管理,使之成为构建海绵网络与水生态景观格局的重要节点,从而实现城市水生态空间的连续性,在保证生态脚踏石系统连贯性基础上,确定斑块整体布局,来约束不透水用地的无序开发。

3 海绵城市的建设与管理策略

3.1 海绵城市工程性建设策略

(1)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并重,建设防涝体系。由于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大量的地面被城市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覆盖,从而导致不透水地面面积不断增大,进一步阻碍了积水下渗疏通的过程,并且让地表分流速度迅速增大[6],使内涝积水无法及时有效地排出,城市洪涝灾害问题日益突出;同时,高速的城市发展与滞后的城市防涝体系,已经无法应对诸多安全问题,不仅威胁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还可能致使城市陷入瘫痪[7]。因此,城市防涝体系建设必须改变城市防洪标准,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并重,依托强化海绵要素机能来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同时,从系统上考虑多方面因素,强调环境保护,用生态途径与自然的工具去解决自然的问题,合理配置与布局海绵体及海绵廊道,构成一个整体性、连续性的城市防涝体系,减少内涝灾害发生的概率及程度,规避洪涝安全风险[7]。

(2)生态模式与资源利用匹配,建设雨水利用体系。城市洪涝是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瓶颈。海绵城市改变了过去快排快干的理念,尽可能将雨水作为资源进行滞留与利用,补充城市用水,明确雨水收集、利用、存储排放等设施规模及布局方式,确保用水安全,提高雨水资源使用效率。城市的雨水资源化利用的途径,必须改变以往的排水理念,重视雨水的调蓄、下渗与利用,因地制宜地制定合适的雨水综合利用模式,建设完备的雨水利用体系[8]。

(3)景观布局与污染控制技术结合,建设控污体系。海绵城市的控污体系建设,对控制面源污染与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作用。海绵城市建设不单纯是有效控制径流量与解决水涝问题,同时需要通过海绵体对径流水体进行自然净化,减少雨水携带的污染负荷对水体的影响,使污染雨水不排入自然水体,以控制水体不受污染。海绵城市控污体系建设,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在景观布局方面实施海绵要素优化组合;第二,在工程技术方面补充运用污水处理设施。

3.2 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策略

3.2.1 创新理念思路,转变建设与管理方式

海绵城市建设应舍弃传统的管理理念,用系统与创新的理念思路,解决城市中面临的水生态、水生态、水安全等关键问题[9]。一是系统协同。强调人水共生与系统价值理念,绝不能“就水论水”,在指导、协调社会各方参与的城市建设中,发挥政府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海绵设施建设与主体工程协调实施,统筹建设[10]。二是生态宜居。在生态宜居原则的指导下提高水环境的自然修复能力,合理建设海绵城市。三是规划引领。注重规划先行,统筹推进[11]。在具体的城市规划建设中,从宏观-中观-微观引入海绵城市理念,体现城市规划的多层次、多角度视角,综合提升城市水环境适应能力,优化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空间环境[12]。

3.2.2 健全机制体制,建立海绵城市的制度保障

建立海绵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动力机制。针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所涉及的不同主体,构建完备的水资源管理及雨洪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完善雨水利用设施的认证制度,以规范相应的市场,同时完善相应的市场准入制度,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13],保证众多行政部门的通力协作。

4 结语

海绵城市规划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海绵城市在于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通过分析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常德市海绵城市规划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法,阐述了海绵城市规划“基底骨架-海绵网络-海绵设施”的构建步骤,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工程管理对策及机制体制保障措施,使城市能够弹性适应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

猜你喜欢
海绵体常德市海绵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常德市武陵区实验幼儿园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 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全国示范中医医院
海绵是植物吗?
阴茎海绵体静脉漏的造影表现分析
尿道海绵体非离断尿道吻合术在骨盆骨折引起后尿道狭窄中的初步应用
枸杞多糖对糖尿病大鼠阴茎海绵体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闭合性阴茎海绵体破裂的诊断与治疗(附9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