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某院儿科疾病谱的影响

2022-12-17 08:59杨晓玲颜玉丹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23期
关键词:寄生虫病儿科门诊

杨晓玲 颜玉丹 龙 涛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610100

自2019年12月发现新冠肺炎以来,疫情在全球呈暴发性流行,对儿科影响非常明显,门诊和住院人次大幅下降。但新冠肺炎疫情是否改变了门诊、住院和呼吸系统疾病谱的构成,目前未见相关报道,因此笔者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调出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门诊和住院数据,对比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前后儿科门诊、住院人次和疾病谱构成变化,以期为政府、医院行政部门针对儿童和儿科的医疗政策制定、医院管理、队伍稳定、健康宣教、学科建设以及医疗资源的合理运用等方面提供客观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导出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某院儿科门诊和住院诊疗的人次和疾病种类。2019年、2020年门诊和住院数量分别为114 188、71 844和2 572、2 096人次。

1.2 研究方法 将导出的门诊和住院的第一诊断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标准进行分类。比较疫情前(2019年)和疫情后(2020年)门诊、住院人次、疾病谱构成、每月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次变化以及呼吸系统疾病谱分布的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采集的数据以Excel形式汇集并进行分析计算,各系统疾病描述用构成比进行表示,各月门诊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次比较用Excel柱形图表示。

2 结果

2.1 门诊和住院疾病大类数量及构成比比较 2020年门诊住院人次分别为71 844和2 096人次,较2019年(114 188和2 572人次)分别减少37.08%和18.51%。疫情前门诊前5类疾病分别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感染。疫情后前5类疾病分别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呼吸系统疾病下降了40.73%,构成比从68.99%下降为64.99%。疫情前住院的前5类疾病是呼吸系统,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神经系统疾病,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消化系统疾病。疫情后住院的前5种疾病是呼吸系统,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呼吸系统疾病下降了33.14%,构成比从52.80%下降为43.32%。而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构成比从29.74%上升为36.31%。见表1。

表1 2019—2020年门诊和住院疾病大类数量及构成比比较

2.2 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次变化 2020年门诊呼吸系统疾病较疫情前减少40.73%,仅有9月份增加了1.15%外,其他月份均在减少,其中2—4月份门诊就诊人数大幅减少,较2019年减少74.51%、75.85%和72.19%。见图1。

图1 2019—2020年门诊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次变化

2.3 门诊呼吸系统疾病谱分布 2019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其他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和肺炎分别占呼吸系统疾病构成的前三位,而2020年呼吸系统疾病构成的前三位分别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其他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见表2。

表2 2019—2020年门诊呼吸系统疾病谱分布

3 讨论

3.1 疫情前后门诊和住院疾病数量及种类构成变化 本文结果显示,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儿科门诊和住院患者数明显减少,分别较疫情前减少了37.08%和18.51%。门诊疾病构成结果显示,疫情前门诊前5类疾病分别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感染。疫情后前5类疾病分别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可见疫情没有改变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是儿科门诊最主要的两大疾病构成,此结果与疫情前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门诊疾病构成类似[1]。但是疫情还是使呼吸系统疾病构成比明显下降,从68.99%下降为64.99%。尽管疫情没有改变前2类疾病的构成排名,但还是明显造成了第3~5类疾病的构成变化。疫情前住院的前5类疾病是呼吸系统,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神经系统疾病,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消化系统疾病。疫情后住院的前5类疾病是呼吸系统,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可见对住院患者疾病构成影响不大,主要是造成了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患者下降,这与门诊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发病率下降相关。住院患者疾病构成仍然是呼吸系统疾病占第1位,与西安市某三甲综合医院儿科[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3]和某妇幼保健院儿科[4]疾病谱一致,但与西南某三级儿童专科医院[5]以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占第1位,呼吸系统疾病占第2位不一致,可能与专科医院品牌影响力、产科分娩量等因素有关。门诊和住院患者减少的原因为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提高了家长的保健意识,做到了勤洗手,外出戴口罩,学校、幼儿园停学或延迟开学,实行线上教育,减少了人员聚集,增加了社交距离,避免了近距离接触,因此减少了交叉感染的机会。另外,患病后为避免病情加重,做到了及时就医,从而使呼吸系统疾病就诊时病情程度较疫情前有所降低。另一方面全员防控意识的提高,进入各种场所均需监测体温等,一旦出现体温异常,非医疗场所均拒绝其进入,因此患病儿童可能成为传染源感染他人的机会大大降低。还由于减少了儿童和婴幼儿的聚集,各种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播疾病,如流行性感冒、轮状病毒肠炎等多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被切断,发生大规模传播的机会大大降低,这些因素也可能是门诊和住院儿童减少的原因。

3.2 疫情前后呼吸系统疾病构成变化 结果显示,疫情后门诊和住院人次减少主要还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减少,较疫情前分别减少了40.73%和33.14%。门诊以2—4月份减少比例最大,分别减少了74.51%、75.85%和72.19%。门诊呼吸系统疾病构成显示疫情前门诊呼吸系统疾病构成前5位分别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其他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和肺炎、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上呼吸道的其他疾病,此结果与疫情前某专科儿童医院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构成一致[1],但是疫情前位于第3位的流行性感冒和肺炎在2020年其绝对数量和构成比均明显下降,位于呼吸系统疾病构成的第5位,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和上呼吸道的其他疾病分别上升为第3、4位,可见新冠肺炎疫情部分改变了呼吸系统疾病构成,降低了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分析原因为2—4月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2020年1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六部门发布了《关于严格预防通过交通工具传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通知》[6],全国实行严格的防控措施,该地区取消了一切聚会活动,减少了公共交通,部分单位停工、停产、停学,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等防控措施,居民实行居家隔离,大大减少了人员外出和聚集,并且因地制宜执行通风、消毒等预防措施、全民外出佩戴口罩,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大幅减少可能与这些因素相关。另外,2020年该地区学生根据学校的要求,大部分学生都接种了流感疫苗,流感疫苗接种人数较前2年明显增加,加上防护意识提高、防护措施到位,导致流行性感冒和肺炎发病率明显下降,改变了呼吸道疾病的构成。

3.3 疫情前后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住院人次变化 结果还显示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位于住院疾病构成的第2位,其构成比从疫情前的29.74%上升为36.31%。分析原因为某医院与该地区全国知名医院联合办院,成为知名医院的领办医院,提高了医院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重要的是提高了新生儿诊疗技术和管理水平,并且实施了双向转诊等措施,从而吸引了病员来院就诊。另外,医院非常重视患者的意见和建议,针对调查中存在的满意度缺陷,不断地进行改进,提高了儿科医疗服务质量,提升了患者家属的就医感受。

猜你喜欢
寄生虫病儿科门诊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门诊支付之变
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趋势与控制策略
肉牛常见三种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
牛羊寄生虫病的防控策略探析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
安徽推出儿科分级诊疗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