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风散加减联合西替利嗪治疗风热型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

2022-12-17 08:59王建锋张虹亚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23期
关键词:组胺荨麻疹复发率

周 袁 王建锋 张虹亚

1 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安徽省合肥市 230031;2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

荨麻疹是一种发生瘙痒性风团、血管性水肿,或者两者兼之的皮肤病[1]。中医俗称“风疹块”“鬼饭疙瘩”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病,20%左右的人一生中曾发生过本病,超敏体质者多见[2]。大部分风热型荨麻疹患者病程较长、容易反复,需要长期口服抗组胺药物控制症状,有时甚至需要联合应用免疫调节剂、生物制剂等。消风散作为经典的止痒方剂之一,以《外科正宗》所载版本为后世医家广泛应用,其可疏风除湿、清热养血,兼顾皮肤病的复杂病机[3]。本文通过使用消风散加减联合西替利嗪治疗风热型荨麻疹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4—8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60例符合风热型荨麻疹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17岁~58岁,平均年龄(33.8±9.53)岁;病程4~42个月,平均病程(19.06±10.05)个月。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16~61岁,平均年龄(34.03±9.09)岁;病程7~45个月,平均病程(21.93±9.89)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诊断标准(2018版)》[4]:皮肤出现红色风团,大小不等、形状不一,伴有剧烈瘙痒,经数小时或者数天后自行消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反复发作。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瞿幸主编《中医皮肤性病学》[2]中瘾疹诊断标准:辨证符合风团色红、遇热加重、得冷则减,可伴有发热、咽痛、口渴等症状,舌质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数。

1.3 选择标准 (1)符合以上中医、西医诊断标准,愿意加入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2)非妊娠及哺乳期妇女。(3)近1个月无系统使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等其他可能影响疗效观察药物史。(4)无其他心、肺、脑等严重基础疾病或影响本研究指标观察者。

1.4 方法 对照组: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南京圣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267,10mg/片),1次/d,10mg/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给予消风散加减方,方药如下:荆芥、知母、当归、苦参、防风、胡麻仁、牛蒡子、蝉蜕各10g,石膏20g(先煎),甘草8g,生地、苍术各15g。瘙痒剧烈、夜寐难安者加地肤子15g,蒺藜10g,牡蛎20g(先煎);咽喉肿痛者加金银花、玄参各10g。两组均治疗8周。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1.5.1 中医证候积分:根据《中医皮肤性病学》[2]中瘾疹相关诊断标准,对患者风团颜色、风团大小、风团数目及瘙痒程度拟定,见表1。

表1 风热型荨麻疹症状及中医症候评分标准

1.5.2 抗组胺药物剂量评分:抗组胺药物均为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2.5mg计1分,5mg计2分,10mg计3分。起始剂量均为10mg,在治疗1周后开始逐渐减量直至能控制症状的最大药物剂量,比较治疗后2、4、6、8周时药物剂量评分。

1.5.3 复发情况:对达到愈显标准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的3、6个月分别对两组复发情况进行随访判定复发率,风团发作次数≥3次/周,伴瘙痒,被认定为复发。

1.5.4 疗效评定:以积分下降指数(SSRI)[5]作为疗效评定标准:SSRI=(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SSRI为90%及以上为痊愈;介于60%~89%为显效;介于30%~59%为有效;SSRI为30%以下为无效。愈显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5.5 发作频次:统计两组治疗前后的发作频次,并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愈显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20<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积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但治疗后2周时积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4、6、8周后治疗组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2.3 抗组胺药物剂量评分 两组在治疗后2、4周时,药物剂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8周时治疗组药物剂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药物剂量评分比较分)

2.4 发作频次情况 治疗前两组发作频次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发作频次均降低,其中治疗后第2、4周两组发作频次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第6、8周,治疗组发作频次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发作频次比较次/周)

2.5 复发情况 治疗结束3个月后复发情况随访,治疗组1例失访,复发2例,复发率6.9%;对照组复发9例,复发率30%,复发率高于治疗组(P<0.05)。6个月后治疗组失访1例,复发4例,复发率13.79%;对照组失访1例,复发13例,复发率44.83%,复发率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荨麻疹称之为“瘾疹”,最早载于《素问·四时逆刺从论篇》:“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有学者[6]认为,古人所称之“瘾(隐)疹”与其有时隐没的皮疹特点无关,而是以高凸皮面而命名。病因复杂,古人多认为其由先天禀赋不足,卫外不固,外邪侵袭,邪气与气血相搏,营卫失和而发;或由饮食不节,嗜食辛辣肥甘厚腻,致胃肠积热,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毛而发;或气血亏损,气虚则卫外不固,不能抵御外邪侵袭,邪气易趁虚而入;血虚则肌肤失养,易化燥生风,阻滞腠理而发病。西医学认为荨麻疹发病机制可能涉及感染、变态反应和自身反应等,肥大细胞在发病中起中心作用,其活化释放组胺、花生四烯衍生物等炎症介质引起发病。

消风散最早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作为经典止痒名方一度被后世医家所用。据医史文献记载另有《丹溪心法附余》《洪氏集验方》《儒门事亲》《外科正宗》《医宗金鉴》等31部书籍中载有不同组方结构的消风散39首[7],现目前应用最广的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外科正宗》中的消风散,其中又以《外科正宗》版本在皮肤领域应用较多。现代对消风散的临床研究显示:其对荨麻疹、玫瑰糠疹、湿疹及痤疮等皮肤疾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8]。风热型荨麻疹病机主要为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治则应当疏风清热止痒。方中以防风、荆芥为君药,荆芥辛温,善祛血中之风,防风既疏外风又祛内风,二者为伍疏风止痒。苦参、苍术为臣药,苦参性寒,能清热燥湿止痒,苍术燥湿发汗,两者配伍既能燥湿止痒,又增荆芥、防风的散风除热之功。佐以牛蒡子、蝉蜕,二者不仅增强君药的疏风之效,更能透疹外出。石膏、知母清热泻火除烦,胡麻仁、当归、生地养血润燥且与石膏、知母共除内热。当归活血为用更是体现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诸药合用,则能祛风邪、除湿热、和血脉,则瘙痒止。

现代药理试验、临床应用等对《外科正宗》所载消风散研究发现其通过抗Ⅰ型和Ⅳ型变态反应、抗组胺等作用抑制瘙痒[9-10]。包括抑制血清中INF-γ和sIL-2R水平,提高IL-4含量,降低5-羟色胺等。对消风散中组成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挖掘发现,荆芥—防风药对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均有抗过敏作用,提示其能通过纠正Th1/Th2免疫失衡来抑制过敏反应[11]。牛蒡子、苦参也具有较好的抗过敏及抗相关炎症介质等作用[12-13]。目前仍以抗组胺作为荨麻疹的首选药物,在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往往需要加倍剂量和联合多种抗组胺药物的使用才能控制症状[14]。西替利嗪为H1受体第二代抗组胺药物,该药主要是抑制变应原诱导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功能达到控制炎症、消除症状。但有研究发现加倍剂量的西替利嗪在治疗顽固性荨麻疹患者时并不是所有患者都可取得较好疗效,大多数情况下需使用替代药物干预治疗[15]。本文表明消风散在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荨麻疹时能明显降低抗组胺药物剂量,其中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变态反应及增强抗炎症介质作用相关,体现了中西医结合在治疗荨麻疹的优势。本研究观察样本量较少,可以在后期研究中增加样本量和监测治疗前后相关炎症指标变化,进一步证明研究疗效。

综上所述,消风散加减联合西替利嗪治疗风热型荨麻疹能较好地改善临床症状、降低抗组胺药物剂量、发作频次和复发率,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组胺荨麻疹复发率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病区的应用现状分析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应用疗效和复发率分析
甲硝唑配合红外光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有效性及对复发率的影响
讨厌的荨麻疹
荨麻疹不仅仅是皮肤病
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及复发率分析
冬季荨麻疹反复发作用药时应该注意什么
预防荨麻疹复发 “治”“护”两手抓
荨麻疹很少是过敏
消化道溃疡能否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