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熊飞
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正年轻,同样处于更新状态中的,还有年轻一代的金钱理念。不断“进化”的金钱理念,是建构年轻群体价值观念的重要因子,更是时代发展与变迁的绝佳注脚。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当下年轻人对“钱”的态度,我想非“多元”莫属。你很难用一个标签来为他们对金钱的态度盖个戳,正是这多元、多变的态度,构成了专属于这代人的金钱理念。
既注重“活在当下”,又能“未雨绸缪”。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或许正体现着年轻人在金钱理念上的觉醒与进化。
传统观念中,消费应当量入为出、理性克制,可在部分年轻人看来,“车到山前必有路”,即便这个月成了“月光族”,下个月依然有下个月的活法,把眼前的生活过好才是最大的事儿—— 人生不正是由每一个今天组成的吗?总想着明天而忽视了今天,倒也有些可惜。
年轻人花钱看似大手大脚缺乏章法,可在规划未来方面,个个都是“人间清醒”。养老对当下的年轻人来说看似遥远,可不少人早已大大方方地将养老事宜摆上台面。一项数据显示,80后群体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比例最高,该群体的投保意识和倾向明显强于70后群体以及更为年长的一辈。而90后群体谈起养老计划、购置意外险健康险等话题时,也让人直呼“内行”。
一边是“搞钱”才是王道,一边是花钱就要畅快坦荡。年轻人往往能做到坦然直率面对欲望,无论挣钱、花钱都能很投入。
虽然人人都离不开钱,可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羞于公开谈钱。这一届年轻人正在打破这种禁忌,大声喊出宣言:挣钱有理,“搞钱”无罪。入职前,他们要进行反向背调,看看薪资是否符合期待;在职场,他们不再只是被动的打工人,开始有了与老板议价的意识与勇气;下了班,他们纷纷化身斜杠青年,开展形式多样的副业。总之一句话,将“搞钱”进行到底。对金钱“祛魅”,是年轻人务实金钱观的重要体现。
“精致”与“穷”,看似互不沾边,可年轻人却创造性地将它们结合在了一起。可能手头并不宽裕,但年轻人依然甘愿为了自己所向往的生活和喜欢的东西“豪掷重金”。他们花起钱来可以眼睛都不眨,省起钱来同样可能令人大跌眼镜。点外卖、在电商平台购物,为了省下几元邮费或薅点羊毛,他们翻来覆去比价、查询各类攻略;糕点边角料、临期食品等低价食品,竟也有着一群忠实的年轻拥趸。穷得明明白白,活得开心闪亮。“在难搞的日子里笑出声来”,好一副乐天派的模样,如此金钱观也正如年轻人一样充满活力。
“有条件要理财,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理财。”理财,从前似乎是有些资金门槛的。可在年轻人眼中,不管有钱没钱都不能缺席这个大项目。理财,让他们既展现了勇敢突进的一面,又显露了稳定谨慎的一面:或是热衷于买金条、买金豆、买币、买股票基金,哪里浪头高就往哪里冲;或是将不多的流动资金放入余额宝,一天挣个块儿八角足矣。但无论如何,让钱躺在账户里“毫无作为”是年轻人不能忍受的。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发布的《2020国人理财趋势报告》显示,中国理财人群年轻化趋势显著,90后正成为主力。可见,年轻人对于“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深表认同。
多元社会培育了多元的年轻人,也铸就了他们多元的金钱观,而金钱观的变迁反过来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因而对金钱观进行观察、探讨是意义重大的事情。
哪一代人的金钱理念更好,或许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本就没有标准答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金钱理念的变迁归根结底还是源自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先有“金钱”才能谈“金钱理念”,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丰裕,新一代人必然会产生不同于上一代人的财富观。无论是上一辈人“先积累再享受”的人生规划,还是年轻人“边赚钱边享受”的生活态度,都是社会发展程度的映射,成长在好时代的年轻人普遍持有更加开放的金钱观便不足为奇了。
社会财富在增加,但各种动荡、风险、不确定性因素也冲击着人们的生活。这可能是年轻人越发关注养老、保险、财产保值增值等“后路”的原因所在,面对更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开放乐观的年轻人也不忘将视线放得更为长远。
影响年轻人金钱理念的除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文化观念日益多元、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年轻人的自我意识进一步觉醒,懂得只有先爱己才能更好爱人,因而无论是在健康观念抑或平衡理念上,都有着自己的尺度,再多金钱也换不回健康已成为共识。于是就有了从“生活是为了挣钱”到“挣钱是为了生活”的转变,虽然只是语序上的小调整,折射的却是全社会健康、生活、价值理念的变化。
社会观念的进步、一些陈规旧俗和社会歧视的消退,也让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人进一步打开了思路,副业青年、地摊经济、陪伴经济……那些“不务正业”的领域,也被他们挖出了金矿。年轻人不是不稀罕钱,而是更加“取之有道”了。
年轻一代基本算得上是互联网原住民,技术的进步让信息来源更加广泛,各色影视文学作品、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生活方式,丰富着人们的见闻。看多了霸道总裁的炫富桥段,难免也想过把富人生活的瘾;在朋友圈刷到朋友的精致生活照,很难不让人“知耻后勇”进而奋起追赶。网络上大量有关财富的内容,将一部分年轻人“麻醉”在舒适区的同时,其实也在刺激感官、引发焦虑,促使另一部分人在欲望的驱使下,努力打破圈层、改变现状、规划未来。
互联网技术还为年轻人实践自己的金钱观提供了极大便捷。“有钱难买心头好”的遗憾在电商时代早已被“零延迟的满足”替代;各类理财APP的推出,大大降低了年轻人投资理财的准入门槛;曾经大行其道的各类借贷软件则成了钩织欲望之网的帮手,不过很多企业走上了违法的歧路,最终遭到了全社会的唾弃。可以说,年轻人金钱理念的变迁其实也折射着互联网发展史。
时代在不停变迁,身处其中的人对金钱的态度自然也会与时俱进,变得越来越开放、多元,它没有所谓标准,只要适应时代发展、契合个人需求,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年轻人的金钱理念往往是复杂矛盾的综合体,正如年轻人本身一样,多元复杂、拒绝单一标签。要想理解年轻群体和他们的金钱观,就得首先承认、尊重这种差异的存在。
金钱理念在不同代际之间肯定会有评价标准的差异,因此全社会要在更宏大的背景下看待年轻人的金钱理念,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一步完善对待金钱的态度与行动。
年轻人在花钱方面的“大手大脚”,有社会财富丰裕的影响,也是因为消费在拉动经济发展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热衷于“搞钱”“薅羊毛”,也从侧面证明年轻人不是“垮掉的一代”,勇于进取、敢于担当依然是当代年轻人的主旋律;养老早早安排上、投资理财不能少,则表明在规划人生方面,年轻人并没有缺位,他们懂得过好眼前的生活,也知道谋划好未来的重要性。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年轻人如何看待金钱,年轻人永远是最有发言权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的金钱观已经好到了不容置喙的程度,只是无论是长辈们以过来人的身份予以经验指导,抑或局外人给出善意提醒,都应少些说教或“专家式建议”,在尊重理解年轻人金钱观的基础上才能展开对话、实现初衷。
目前,年轻群体中存在的两种较为极端的金钱观值得警惕。
一种是过度超前消费。超前消费早已成为常态,贷款买房买车几乎成了“标配”,适度超前消费能提高生活品质,也能激发年轻人的奋斗动力,很多长辈也开始接受这种消费观念。可过度超前消费却可能给年轻人带来无法承受之重,曾经多少人因此而陷入网贷泥淖无法抽身,最终上演种种悲剧。在这方面年轻人需要一些引导,更要自己主动踩踩刹车。
另一种则是选择“躺平”的低欲望生活。压力这么大,索性不“卷”了,既不积极“搞钱”,也不进行非生存必要之外的消费,得过且过。“低欲望”在日本社会已经成为了比较严重的问题,我国也有不少年轻人正受此观念的影响,如不及时介入,社会活力必然大打折扣,不论是对年轻人自身价值的实现,还是对于整体社会的健康发展都将造成巨大隐患。
金钱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要解决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自然也得回到现实社会中寻找答案。要破除羞于公开谈钱的传统观念,在教育中增添更多有关金钱观的内容,如将财商与情商、智商一并加以培养;还需要有针对性地为年轻人保持健康金钱观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如对高房价、天价彩礼、教育焦虑、生育难题等问题进行有效回应,合力扫除把年轻人当成“韭菜”收割的套路贷、校园贷等消费陷阱。
年轻人金钱观的形成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因而,要让年轻人的金钱观保持健康,归根结底要让社会保持良性运转。
毛姆在《人性的枷锁》里说:“人追求的当然不是财富,但必要有足以维持尊严的生活,使自己能够不受阻扰的工作,能够慷慨,能够爽朗,能够独立。”这句话可谓恰到好处道出了年轻人金钱观的真谛与内涵,他们珍视金钱,但绝不做金钱的奴隶,他们对钱的态度复杂多元甚至看似矛盾,不过是为了独立而有尊严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