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坤
(国网启东市供电公司,江苏 启东 226200)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电力的需求日益增长,电网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在加快,而配电网建设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相应的系统功能也越来越多,系统的运行与维护也越来越自动化。因此,有关单位和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设备的安全管理方法和操作技术的实用性,以保证电气设备的正常使用。
配电自动化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等对电网的日常运行进行监测、计量和检测,为供电单位的正常工作提供便利,大大改善供电质量,加强与客户的关系,完善系统的科学管理。配电网自动化是一种能对电网设备进行实时监测与管理的综合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基础配电自动化层和配电管理层组成。其中,电力系统的基本功能是采集数据、监测工作状态、处理故障;配电管理功能包括配电管理、停电管理、计量管理、工程管理、高级配电应用等。配电自动化的主要作用是对电力系统进行定量监控,并对其进行定期检测和监控,使电网的运行效率得到提高。
配电自动化主要由2个方面组成:一是配电馈线自动控制,使馈线自动完成,可大大节约人力、提高故障处理效率、提高电网运行效率;二是配电管理自动化,是改善配电系统的关键,能够提高配电系统的运行效率,并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使得管理工作变得简单、便捷。
在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过程中,过分谨慎地实行远程控制已成为制约我国电网发展的主要问题。经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在实践中由于电力系统的运行,电力系统的运行人员对自动分配设备的使用产生了抵触心理,这直接影响了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效率。运用遥控技术,能有效地提高配电网的运行效率和工作精度,但在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中,由于技术人员对远程控制的运用较为谨慎,往往在实现自动化的过程中,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来监督,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浪费。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具有较高的运行效率,远超常规的配电系统,但由于技术人员对远程控制过分小心,使其无法高效利用[1]。
当前我国电力系统的运行和维修工作中,存在着人员分工不明确的问题。在生产实践中,配电自动化设备的运行与管理工作涉及多个部门,但是很多工作内容相互交叉,影响了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配电自动化设备的运行和维护是整个电网的一个关键环节,如果出现了配电自动化设备的运行故障,双方往往会互相埋怨,互相推卸责任。由于2个部门的不配合,使得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运营和维修工作效率低下。因此,在提高配电自动化系统运行质量的同时,必须重视配电自动化运维系统的管理分工。
配电自动化建设和改造中存在的“三盲”问题是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电网的发展,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与改造工作也在加快。“三盲”是指工程师在配电系统中盲目追求先进的设备配置运用、大型配电网主站的盲目追求“三遥”覆盖率。由于工程技术人员盲目追求先进的设备配置,使已建成的电力分配体系不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造成了大量的国家资源浪费,且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由于工程技术人员盲目地追求大容量的配电主站,造成了大量的建设资源浪费,造成了投资与实际效益不成正比,从而影响了配电网的实际应用。由于“三遥”覆盖率的盲目追求,使得配电自动化设备的实际维护成本日益上升。“三盲”是配电自动化工程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也是影响我国配电系统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对配电自动化施工和改造中存在的“三盲”问题,应引起广大工程师的高度重视,并做出相应的调整[2]。
在我国的配电自动化系统运维管理过程中,同样还存在着分工不明确的问题。在配电自动化运维管理的操作当中,配电系统的各项内容是由不同的电力部门所负责的。这种分工明确的方式固然很好,但是这种方法在进行实施时,就会发现很多部门的职能是重合的,也就是说配电系统的某一项内容,可能由2个或是多个部门共同负责。这也就使得在配电系统出现问题时,各部门互相推诿,最终使得问题找不到具体的负责人。除此之外,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合作,没有默契,也导致了工作效率的大大降低。
配电自动化主站的管理是配电自动化实用化的重要表现,而开发型平台的信息支持技术则是其中的关键技术,它不仅要能够对数据库进行实时的维护和存储,还必须具有对历史数据进行查询的能力。在配电自动化系统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网络通信技术来进行电力系统的管理和监控,因此产生了许多不同的通信手段,能够及时地处理和反馈电网的情况[3]。
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迅速发展,馈线终端装置(Feeder Terminal Unit,FTU)技术在工业设计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对工业设计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这主要是因为FTU技术能够在户外进行有条不紊的分配,FTU技术能够适应复杂的外界环境,同时,FTU技术也具备了广泛的工业设计特性,能够满足各种生产领域的电源供应和配置。在目前的 FTU技术的研发中,其本身的指标标准一般都能达到D2级的户外环境。从电气结构上看,FTU技术与柱式开关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很高的稳定性,而且连接的位置比较安全,因此,它的维护与维护工作能够迅速而方便地进行。FTU工艺使用的安全性更高,运行更平稳。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分析 FTU过程计算和信息计算,逐步解决系统故障和系统隔离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配电自动化实践性关键工艺具体应用水准的提升,在维护蓄电池时利用 FTU工艺可以大幅度地延长其使用时间。
DMS中的流程化管理技术和集成施工是实现配电自动化实用化的重要环节。在 DMS的构建中,要确保 GIS/SCSADA/DMS之间的一致性,DMS与整个系统的整体信息和信息源的一致性,将电力、负荷控制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信息集成的目的。同时,还要保证 GIS和 SCADA系统的通信效率,两者的协同应用是实现配电自动化监控的一个重要条件。DMS过程管理是提高配电自动化系统设备品质和实用化的关键技术[4]。
在保证网络安全性的前提下,配电 SCADA系统和 GIS应用软件能够实现有效的互联互通,从而实现与 SCADA系统一样的实时性,并在不同的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上保持一致。
如何解决配电自动化工程中远程控制问题,是提高我国电力系统建设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实践中,应加强对配电自动化设备的信赖,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通过对配电自动化设备的远程控制进行调整,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避免了传统的配电自动化系统资源浪费,确保供电的高质量、高效率。配电调度部门要想提高电力系统的可信度,就必须要主动地了解电力系统的远程监控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并在工作中大胆地使用远程控制系统。要改变配电自动化设备的远程控制方式,这是一个需要工程师持续不懈地工作,在施工中并不需要刻意地去要求工程师们能够适应远程控制的速度,而应该通过与远程操作的配合达到预期的效果。
加强对配电自动化运维系统的管理和分工,是解决当前电力系统运行中存在的一项重要问题。在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发生设备故障的情况下,电力系统的运行与维修系统存在着管理上的混乱。在进行设备异常检查时,通信、维修、配电等部门仅在各自管辖的区域内对各自所负责的内容进行检查。通信运营、供电、维修等部门互相指责、不配合,导致许多技术问题无法得到有效地解决,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对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可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增强各部门的信息沟通。为有效地解决设备故障,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作,制定一套针对配电自动化设备的维修计划,提高维修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强化对配电自动化运维系统的管理和分工,要求广大技术人员对电网调度工作的相关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并从提高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效率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另外,为提高配电自动化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各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强交流,互相借鉴,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提高电网的管理水平。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重视对配电自动化运维系统的管理与分工,提高其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在配电自动化建设中,工程人员要注意避免盲目地追求大的主站,在工程实践中,为保证未来5年的电力供应自动化设备正常运转,应将其与各大站的建设规模进行对比,以保证未来5年的运营需要,保证国家能源的有效使用。提高配电自动化设备“三遥”覆盖率,是广大技术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改善配电自动化设备的“三遥”覆盖率,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对电力系统的有关原理进行深入的研究,深刻认识三电的利弊,并在施工的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对3种盲目追逐现象的影响进行深入地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为了解决目前电力行业分工不清的问题,必须重新划分各自的职能,以避免部门之间的交叉,将这些问题细化到每个人的身上,让他们能够追踪到问题的根源,从而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另外,还需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从而提升工作效率,推动电力行业的发展[5]。
配电网运行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技术人才,这不仅要求技术人才有丰富的经验,而且还要求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先进技术水平,因此,必须要加强人才的培养,才能在转型期解决这个问题。
在IEC61850协议的应用中建立了特定通信服务映射(Specfic Communication Sewice Mapping,SCSM)的映射关系,将所有的通信协议都绑定在一起,最后的结果是各种技术的操作规则和参数的对应。在通信协议构建的过程中,可以把所有的信号传输给一个已经配置的模型,然后通过相应的调整策略得到控制目标的相关参数。如变压器的各种参数都有可能导致不同的问题,因此,在以后的应用中可以通过协调和利用各种参数,准确地解决各种数据信号的安全问题。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何提高供电质量成为电力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配电自动化系统对于提高供电质量、保障供电安全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因此,电力企业要认识到配电自动化系统的重要作用,了解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采取合理措施提高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水平,保证供电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