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研究*

2022-12-17 20:27李国宏
中国科技纵横 2022年20期
关键词:校园环境德育精神

李国宏

(蚌埠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蚌埠 233003)

在教育新时期下,校园环境文化意在指在学校范围内所有人员共同努力创造基于环境文化总和与营造的过程。校园环境文化要顺应社会发展形势,充分彰显社会应用功能,将文明渗透人们的精神层面,沉淀人们浮躁的思想。创办学校目的就是构建校园文明,使学生学习、体会、认识它,进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自我。校园文明,是引导人、熏陶人、鼓舞人的一个内在力量,是团结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大旗,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提高和行为规范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建设反映了社会主义特点、新时代特征和现代化学校特点的校园文明,创设良好科学教育环境,进一步发挥学校校园环境文化的德育功效,是在新时代加强学校德育建设的重要途径。

1.校园环境文化与德育的内涵和关系

1.1 校园环境文化与德育的内涵

在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基于发展事情而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涵盖两个层面:(1)硬件建设,其中涉及学校园林绿化、校舍建设、学校文化基础设施等,简单来讲也是整个校园的整体构建。(2)文化软件建设项目,内容主要包括了校风建设、群体精神建设、社会主流观念建设、价值观建设、团队凝聚力建设等。校园环境文化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学校综合能力的集中彰显,并为学生营造出积极健康地学习气氛,也自然能有助于学校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发展完善的人格,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化的德育渗透在于反映在校园的建筑物和设施、各种管理制度规定、学风、班风等方面[1],可以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校园教育工作的各个角度,包括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

1.2 校园环境文化与德育的联系

基于发展战略高度而言,德育与校园环境文化之间存在客观的共生共享的关系,二者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学校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融合德育教育意在深化学生学习的情感与价值,校园环境文化不但能够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培育学生高尚的道德素养,在学校发展德育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更良好地培育学生的道德品格,学校就必须积极构建和丰富校园环境文化。

2.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体现

在教育发展新思潮下,校园环境文化与德育教育之间相互包含、共生共享,并肩发展方能最大化彰显学校教书育人的方针与指标。校园德育渗透是宣传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关键手段,是培育和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最主要,最有力的途径,而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也是目前所有渗透德育教育价值的主要载体之一。无论是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还是德育价值渗透,二者的教育目标是共性统一的,意在将学生培养成符合新时代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基于此,积极向上、充满朝气的校园环境文化是德育文化价值渗透的根本。

第一,德育教育的多维度实施能有效推动校园环境文化的扩展与传播。而德育渗透是精神渲染的关键手段,是培育学生高尚情操、可贵品格、精神富裕的教育活动[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道授业与实践培养将有助于学生达到这一目标,从而引领各阶段的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而学生们也能够通过参加实验教学活动来坚持理想,感悟生命真理。不管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或是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都充分发挥出了德育功能的效果,但这些学校对德育功效的充分发挥,其实是在宣传校园文明。当然,学校的教育并不仅指课堂内教育,囊括多样性的读书分享会、知识讲座、文化竞赛等,诸如此类的文化活动都能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思想与观念。

第二,德育教育是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指向标。在发展新时期下,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容易使学生在娱乐生活中迷失自我,甚至某些低俗且浅显的错误文化浸染学生的正向思维,特别是学生的学习观与思维发展走向逐渐被某些非理性文化进行错误引导,并且恰恰处于正在成长期中的学生,存在着心智发育不完善、思想活跃、行为个性化、易受外界影响等特征。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是社会主要的道德建设者和管理者,因此,学生所追求的人生观、所追求的价值理想,直接关乎到我国经济社会未来建设的前景与命运,所以要想真正发挥道德服务的效果,就得用最先进的理论方法来正确引导青年学生的道德价值观。通过校园文明创建工程,使学校更好地为社会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服务,从而充分发挥道德功效,进一步优化了学校的知识领域,科学统筹教育资源,培植学生正确的学习观与社会观[3]。

第三,德育教育的开展有效促进校园环境文化的多元化创新,在实际德育教学中,基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把传统道德教学和现代网络化道德教学手段的运用融为一体,就应该着重提高学生的网络精神自律力,在后疫情时期,规范学生网络学习的育德指标,并创作出生动具体的优秀榜样教师和典范学生等各种教育创新成果,这更多注重的是学生内在的道德自觉能力,也就是要激发出德育教育的巨大精神力量,形成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影响和浓郁的校园环境文化氛围,进一步创新校园氛围与传统文化建设,从而充分发挥传统道德培养的学生功能效果。

3.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德育功能实现的有效路径

3.1 构建先进校园精神文化

在教育发展的长河中,精神文化一直是校园环境文化中的重中之重,对学校有着关键的导向作用,对学校内的物质行为、活动行为、教育行为具有举足轻重的管控地位。精神文化集中彰显在学生的学习精神与行为管理等层面,其往往是对学校历史上先进教学思想、育人理想的传承弘扬,同时也是对当今先进教学思想的兼容。学校精神历史文化是无法天然形成的,更无法自发传承、自然成风,需要通过主动引导与培育才能转变成学校教师的思维与行动。学校精神传统文化作为教育理念、精神层面的重要内容,必须经由规章制度、教师行为规范、校园环境、学生社会活动等来实现并得以培养与升华,也需要借助这些促使学校教师建立与学校精神文化趋于统一的价值导向、道德观念、思考方法、行动模式等。基于此,高等学校建设之初便应高度重视社会学校的建设,尤其注重于精神人文的凝练与培育,以人文立院教育,并提出了顺应新时代教育标准的校训和多维合一、多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以“四立”为标准:立志、立德、立功、立言,四立中的后三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不朽,立志就是要求全院师生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家庭、学校、军队的教育思想也是当今世界著名的教育模式之一,家长就是要以身作则,创设温暖和睦的家庭气氛,凝聚校园文化精神,打造学生核心素养;在主观意识中,学校的主要责任便是传授知识,但学校的根本任务应是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培养正直高尚、报效祖国的学生;军事化教育意在追求令行禁止、严禁教育,将学校学生培育成为具备自觉的纪律意识和团队意识,思想活泼、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言行谨慎的领导人才。校训与管理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对学校的所有教育管理工作都起着统摄与指导作用,并将其贯彻到学校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将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渗透到、反映在学校的教育环境建设、教师日常行为、以及学校的所有活动当中,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学校物质文化、行为文化、活动文化,以更好地保障学校党的教育方针的落实、实施。浓郁的学校文化也离不开教师的普遍理解和积极参与,基于此,学校应重视校训传播带来的效益,并贯彻落实教育指标[4],例如,学校应主动对每位师生进行校训的宣讲与教育,并要求师生基于自我的理解与学习体会书写学习、工作计划,力求使进入学校的师生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内化学校的精神文化,使之形成与全校教师的情感共鸣,从而产生精神上的共振。在中国教育不断的试错与创新中,以校训、教育管理模式为核心内容的学校精神传统文化,已逐步转化成了学校教师自觉的思维与行动方式,对指导教师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产生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3.2 强化校园环境物质文化建设

在教育行业宏观改革的背景下,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总是要以各种形态的物化状态体现出来,而这些以物化的形态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建设,就是物质文化建设。为更好地孕育、培养、推广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建校之初学校就已经高度重视并开展了各种物质文化建设,着力于营造学校独特的文化氛围,以提升文化底蕴的渗透力,在各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为打造学校视觉形象,聘请专家学者设计了简明美观的院徽,并确定学校的基本色调是蓝与白。学校教室里的地面、大门、窗户、墙壁、办公桌、板凳、信签、信封、纸杯、标语、宣传标牌、校旗等,凡是能表现学校面貌的区域均采用蓝白两种色彩,并统一印上学校校训及院徽。教学楼的大部分公共场所如大门、办公室、科研报告厅,都可以在墙面上精心印刷丰富多彩的内容,如校训、管理模式,反映学校人文、鼓励师生进步的名言警句。另外,学校还在教室外建立了学生社会技能拓展平台,叠泉,孔子的思想雕塑,以及印有校训和孔子像的学校标识石、演讲角、文化地砖等。学校还应雇佣清洁公司负责清洁卫生,确保学校随时随地都窗明几净、一尘不染[5]。

3.3 增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在学校的实际教育中,学生的学习行为若与精神取向背道而驰,那么此类精神、理念就是无法成为文化的,是一个装饰、摆设或者噱头,是毫无生命力的。而一种精神、理念只有转化成了人们的行为模式后,它才会植根于广大民众,才会流传起来、传播下去,真正散发出人生的活力和文明的魅力。每一种行为文明的产生,特别是先进行为文明的产生是需要先进理念的引导与规范的,同时也需要多方因素的管控与约束,人们才能由外而内、由表及里形成具有自我主观意识的行为准则,以此达到定式主观思维。基于社会需求的持续优化,学校应高度重视现阶段的发展要求,着力建设具有代表学校精神文化的积极进取、努力乐观、开拓创新、规范文明的教师行为文化,在行为文明的构建上,坚持做到了教师引导、学校主导、各方协同、点滴做起、形成合力,逐渐养成了教师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应引导教师在行为准则上为学生做到言传身教,学校对教师的举止、穿着、日常行为、教学礼仪等做出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同时要求教师必须在行为上以身作则,做好引领和表率。与此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学生行为规范,并不厌其烦地做好对学生日常活动的约束与引导工作。学校全体师生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可圈可点的行为举止铸就生动鲜活的校园环境文化,打破传统教育的桎梏,彰显新时代的高质量地教育风尚,多元化推动学校全体师生德育思想的升华,以全面培养师生高尚的思想情操与品行。

3.4 以活动建设培养学生素养

学校应重视活动建设带来的积极效益,以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德育价值学习,以活动为主要传播媒介,使校园环境文化的思想制高点能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师生的思想政治感悟,贯彻落实德育教育的核心效益。首先,活动要具有鲜明的目标性和针对性,紧紧围绕学生为学校的发展成材而服务,坚决不能将活动当成形式走过场,为活动目的而活动。其次,在活动中注入学校文化,做好活动文化建设工作。即活动内容要以学校文化为引导,同时利用活动形式来传播学校文化,以帮助教师学生更加认识内化学校文化并参与到文明建设当中。再次,发挥学生的社会主体地位,培育学生的创造精神、自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激励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最后,活动要注意内涵与表现形式的统筹,用最好的活动表现形式来表达活动主旨,以达到好活动的目标。活动表现形式既要满足活动内涵的要求,又要优美、大气、端庄,给人以美的体验。历经多年的创新与优化,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指标,诸多学校已逐渐形成个性化地寓教于乐的娱乐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能力的社区实践项目[6]。

4.结语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在于持之以恒。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能最大化彰显其教育效益,贯彻落实新时代的教育指标。基于此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革新教育思维,创新教育模式,打破行业堡垒,充分考虑校园环境文化艺术中的人文关怀,使实质性的环境与概念化的教育交织互融,以此形成一种意象共存、情感凝聚的校园文化氛围。

猜你喜欢
校园环境德育精神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虎虎生威见精神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拿出精神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环境优化研究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