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百年实践与时代启示*

2022-12-17 18:50:37李新宇
西藏发展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群众服务

李新宇 李 慧

中国共产党是唯物史观的忠实践行者,“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信仰。中国共产党从创建之初一个50多人的小党变成今天拥有9100多万党员、连续执政逾70年仍不断焕发新生机的百年大党,这在世界政党史上非常罕见。其原因就在于这个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笔者以为不仅要在治国理政中总结经验,同时还应该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历程中寻求启示。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历程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积极领导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极大地改变了原本落后的国家面貌,忠实地维护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谋求民族解放,追求国家独立

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经过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探索和反复比较,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其他道路都走不通,必须按照俄国的方式,通过暴力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国家独立,真正建立人民政权。

第一,经济上广泛发动土地革命,积极发展生产。毛泽东指出:“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根本问题”,[1]开展土地革命运动是改善民生、激发群众积极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广泛开展土地革命,广大农民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这使他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穷苦人民打天下的组织,纷纷主动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早期人民政权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带头成立生产合作社,推广新的种植技术,改良土地,奖励生产,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根据地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有了较大改善。

第二,政治上加强人民政权建设,保障人民权利。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民主政权建设,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广大民众可以直接参与的一种民主,给予广大人民群众最广泛的民主权利”,[2]工人、农民享有真实广泛的选举、集会、言论、罢工等权利。毛泽东指出:“我们所要求的政府,必须是能够真正代表民意的政府,这个政府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3]实行真正的民主选举,不论是工人、农民、妇女,或是教师、学生、商人,“只要不反对抗日而年满十八岁者,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4]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得到提高。

第三,文化上开展革命信念教育,改造干部群众的精神世界。针对根据地农民文化水平落后的实际,中国共产党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在苏区建立“6462所社会教育的补习学校,招收了94517名学生”,[5]开办各类学校,普及生产知识,成立中央苏区文艺活动中心,带头组建文艺团体,举办各类反映群众生活与社会革命的文艺演出,极大地教育了广大群众。

第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改善党群关系。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党的纪律和制度建设,规定长官不准体罚士兵,保障士兵权利,要求士兵要密切联系群众,严守党的群众纪律,密切了军民关系,树立了党的权威,让党的军队真正成为一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人民军队,维护了群众利益。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展经济生产,保障人民权益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发展为人民服务的理论和实践,坚持发展经济生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积极探索新型政权建设,加快推进民生建设,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第一,大力发展经济,保障人民物质利益。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重心逐渐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民政权才能巩固起来”。[6]为更好地发展经济建设,毛泽东正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7]动员广大干部群众要努力把中国建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为改善民生提供经济基础。

第二,探索民主政权建设,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新中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废除了一切剥削制度,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道路,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实践,确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与一切旧的、存在剥削压迫的、只维护少数人利益的社会制度划清了界限,为服务民生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三,重视发展民生事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为切实改善人民的生活,激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毛泽东提出采取合作社的形式使农民的劳动集体化,以适应工业快速发展对粮食和原材料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时要处理好国家、合作社和农民三者的利益关系,处理好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教育、卫生、医疗和交通等问题得到较大改善,既保证了国家积累又改善了民生事业,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勇于解放思想,探索科学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党中央开始重新审视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通过深化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了党的自身建设等措施提升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文革”结束后,党中央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8]要“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9]江泽民同志非常重视发展的作用,认为为人民服务必须解决好发展问题。胡锦涛同志通过阐述科学发展观,切实回答了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的问题。

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利。在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与法制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民主需要法制来保障,而法制的建立也需要民主。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10]这一时期,党中央十分重视加强立法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相关法律法规,例如制定出台了宪法、刑法、环境保护法、经济合同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完善政法系统建设,相继恢复了司法部、人民检察院、律师制度等,严厉打击违法犯罪,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第三,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自身建设,不断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党员的党性修养更加坚强。江泽民指出:“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11]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规范党员权利,广大党员任何时候都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12]用心用情、真心真情做好群众工作。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秉承着为人民服务的一贯立场,从经济发展、法治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精准扶贫等方面,探索了新时代服务人民群众的新视野、新内涵和新方法,提升了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一)视野的扩展:立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视野践行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视野的扩展依赖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中国共产党越来越认识到,在当今时代世界联系日益密切,全球变暖、抗击疫情、消除贫困等全球性问题都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立足整体性思维,站在更宏观的视野下去解决民生问题,巩固好百年来为人民服务实践的伟大成果。

第一,将中国国家安全与世界总体安全相联系,倡导构建和平处理国际矛盾问题的多边开放机制。安全稳定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坚持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民族政策,在国际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保持融洽关系,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在国际维和、护航、反恐等方面为世界人民做出积极贡献。

第二,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相联系,倡导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合作发展新格局。中国始终奉行合作共赢理念,主导成立了“一带一路”、亚投行等经济发展组织,在地区和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自身发展与合作发展的共赢。

第三,将国内生态治理与世界整体环境治理相联系,积极推动解决全球生态治理问题。中国坚持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处理好生态、发展和民生的关系。在国际上,中国全程参与并有效推动气候变化多边进程,为推动达成《巴黎协定》作出积极贡献。

第四,积极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为全球抗疫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疫情是人类的共同敌人,中国在做好本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积极向世界分享抗疫经验,与加拿大、巴西、埃及等10多个国家开展疫苗研发合作,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医疗援助,为维护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做出巨大努力。习近平主席号召:“亚洲和世界各国要回应时代呼唤,携手共克疫情,加强全球治理,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13]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安全稳定、环境治理以及抗击疫情等工作做出的巨大努力和重要成绩,充分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视野。

(二)内涵的深化:围绕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群众需求变化践行为人民服务

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4]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聚焦群众需求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一,为人民服务的领域更广泛,内容更丰富。中国共产党对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认识是一个过程,随着对人民群众概念、社会主要矛盾及任务等认识的不断深化,党对为人民服务的主要内容、涉及领域、群众需求等认识也更加深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群众的生活追求更高,为人民服务的内涵也更加丰富,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环境等更多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把“人民群众”摆在“工作中心”的位置上,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时代表达,也是新时代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指南。

第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党的很多发展经验都来自人民群众。一方面,科学家属于人民群众,他们的发明创造产生于长期科学研究和实践,离不开深入群众做调查研究。例如,当前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购闻名世界,[15]他们的发明都体现了群众智慧。另一方面,普通群众也为中国共产党治国执政提供了很多好的意见建议,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决策科学性和治理有效性。中国的发展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如中国航天科技、互联网信息技术、医疗技术等众多领域,已经从“跟跑”变“领跑”,这都得益于人民群众创造性的发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16]

第三,对群众工作的保障措施更加完善。一是更加注重用法治保障民生。颁布《民法典》,维护了公民在物权、合同、债权、婚姻家庭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权利,保障他们的幸福生活。二是积极发展社会公共事业,人们生活更加便利。互联网、电子货币等先进科技快速发展,网络支付、购物极大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交通、教育、医疗卫生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群众的出行更便利,生活条件更优质。三是精准扶贫成效显著,人民群众幸福感更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17]这进一步彰显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性。

(三)方法的创新:着眼新生事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践行为人民服务

随着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人民服务的途径也较之前不断丰富,渠道更“全”、手段更“新”、方法更“活”。

第一,为人民服务的渠道更“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服务民生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渠道更宽更广更全,政务服务离群众越来越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和民生改善的积极性普遍提高。群众问题可以通过政务热线、网络问政、意见箱等渠道反馈到相关部门,由以往干部下沉调研问题变成群众自觉向上反映问题,既减轻了政府部门的工作压力,又提高了群众问题反馈效率。群众反映的民生问题更具有全面性、真实性、代表性,这种变化让群众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使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更明确。

第二,为人民服务的手段更“新”。新时代,科学技术影响着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共产党十分关注社会新事物的发展,敏锐地认识到当前9亿多网民已经成为中国群众的大多数。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络在反映社情民意、建言献策方面具有更加便捷高效的特点,必须认识到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去优化网络生态、提升网络服务、便捷网民需求,通过务实举措“网”住民生福祉、“网”罗社情民意、“网”聚风清气正。

第三,为人民服务的方法更“活”。当前,政府在服务群众方面方法更灵活,人们在医疗卫生、交通旅行、文化娱乐等方面享受到前所未有的便利。在看病就医方面,城市医疗系统更加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看病难、吃药贵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群众可以在家门口看病就医。在文化娱乐方面,将正确价值观融入群众业余生活,采用戏曲、歌舞、剪纸等多种文化娱乐形式,丰富开展以“讲、评、帮、乐、庆”为内容的文明实践活动,内化为群众的一言一行,群众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时代启示

中国共产党坚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和追求是一贯的。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的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历程,可以得出以下经验启示:

(一)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将加强自身建设与服务群众相统一

党的建设至关重要,加强党的建设是提高党员修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改善民生福祉的根本前提。在思想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求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之真与务人民群众利益之实相统一,即使在党最艰难困苦的长征时期,红军战士也不忘救济沿途灾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党。在组织建设方面,通过建设坚强堡垒来领导团结广大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确保了党是一个领导有力、为民服务、积极进步的组织。在纪律和作风建设方面,党员干部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即使条件再艰苦也不拿群众的财物,切实维护了群众利益,提高了党的权威,得到群众的拥护。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使命,不断把自身建设与服务群众相结合,我们党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才具有坚实的执政根基。

(二)坚持正确把握国情,从时代发展大局把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认清国情是正确判断和解决社会矛盾的前提。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十分注重对中国国情的研究,坚持从国情出发研究中国革命,探索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正确方向,开辟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正确把握国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前提,不了解中国国情、搞不清楚中国社会问题就无法把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运用到中国具体事情上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无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因此也就没法正确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社会主要矛盾是国情的重要方面,必须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处理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更精准的做好服务人民群众的时代答卷。

(三)坚持深入调查研究,立足具体实际服务好人民群众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方法。早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十分重视调查研究,毛泽东在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后撰写了一系列指导中国革命的著作。他指出:“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没有调查就是瞎说一顿”,[18]深入调查研究、虚心向群众学习是做好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法。中国共产党人正是通过调查研究,认识到群众中的智慧,善于“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在告诉群众,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19]必须深入调查研究,虚心向群众请教,学习他们的习俗和智慧,并认真总结使之理论化、普遍化、精确化,为做好群众工作提供现实依据。

(四)坚持社会全面发展,用发展的手段来解决民生问题

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幸福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中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是增强党的权威、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方式,必须从经济、文化、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全面发力,在经济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保证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社会保障方面,完善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丰富群众业余生活,方便群众的衣食住行,提高医疗、交通、保险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幸福美好生活。

(五)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用完善的制度来保障群众合法权利

法治化、制度化建设是规范民生工作、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路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法律制度建设。依法加强和规范公共服务,完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20]立足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根据民生发展新需求做好立法工作,完善与民生相配套的上层制度,确保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将法治精神融入民生工作的各方面,构建好保障民生的规范化体系,保障公民依法行使权利。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群众服务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5 00:56:32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