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环境下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2-12-17 14:50杜玉珍董可怡
行政科学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大学生教育

杜玉珍,董可怡

(西安科技大学临潼校区,陕西 西安 710600)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对于调节个人和民族之间的政治道德规范有一定的规范性,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支持。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生力军,为了维护国家的团结与稳定,加深领会爱国主义的内涵、促进自身发展十分重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结合我国各地具体的情况,挖掘当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丰富形式载体,不断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对融媒体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定义

(一)融媒体定义以及特点

融媒体是自身具有广播、电视、报纸等特点的新型媒体,在人力、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是实现资源通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宣传理念。

融媒体充分利用新老媒体的人力物力资源,变各自服务为共同服务,将广播电视和网络进行融合,同时将原采编人员进行重组,组建成立“融媒体采编中心”,利用录音和数码两种采访设备,保证新闻稿源,降低人力成本,对提升网站新闻权威和原创能力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

(二)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

爱国主义从浅层逻辑的角度来理解,可以看作是精神世界的正能量情感,从深层次角度来看则涉及领土及思想政治。爱国主义是一种精神和情感力量的凝结,它可以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也是一种可以支配行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在近几年的不断发展中,我国之所以能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优异的成绩,与我们的祖祖辈辈一脉传承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重要的关系。爱国主义精神不仅具有历史性,也有时代性。爱国主义精神在全新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了新的内涵、新的特点,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筑成了中华民族日益强大的文化和精神力量。

(三)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定义

爱国主义教育是指培养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精神的思想教育,是由情感、认知向信仰的过渡。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既包括主体客体化,也包括对象主体化。其中主体客体化是指主体通过一些具体的方式被不断唤起爱国情感,从而自觉地产生爱国行为;对象主体化是指将爱国情感和爱国意识完全视为其本质力量和主体的一部分,是内化于心的具体体现。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青少年作为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聚焦点[1]。无论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还是在抗险救灾的危机中,始终都能看到青年大学生的身影,他们迸发出的爱国热情使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他们对民族和国家的真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加爱国主义的号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大学生具有浓烈的爱国热情,但大学生思想活跃、价值观不成熟,容易受到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他们的爱国热情需要得到及时的引导,因此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要引导大学生继续发扬革命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不断激发大学生奋斗动力,筑牢实现伟大梦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对国家、社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帮助其树立远大目标,培育革命奋斗精神,使之成为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现代化人才。开展爱国义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大学生理性爱国,从而有助于激发大学生传承中华文明历史文化的巨大潜能[2]。

二、融媒体环境下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无障碍传播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冲击

伴随着一些西方的负面信息进入中国,当代年轻人在意识形态领域受到负面影响。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方面的优势,对中国输出了许多不良价值观。西方不良价值观的输入不仅没有起到积极的正向作用,反而片面地批判社会主义制度,不仅缺乏科学性而且有失一国风范。一些不良国外媒体故意歪曲事实、捏造负面新闻,一味抨击中国解决国内国际问题的政策措施,绝口不提中国在消除贫困、解决国际争端、防控疫情方面所做的努力,这些西方国家不良文化的渗透蒙蔽了个别懵懂无知、无法明辨是非的大学生的双眼,使他们丧失了正确的价值观。

(二)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受到了挑战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兴技术以及媒体工具、媒体平台进入大众视野,当代融媒体也具有了传播迅速、形式多样、渗透力更强的特点,这无疑给大学生的生活观念、认知方式带来了许多变化。同时,新媒体的虚拟、开放、不易掌控的特点也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影响。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适应当前形势,这使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在新兴融媒体技术面前也稍有逊色。面对多种多样的新兴融媒体技术,传统教育模式显得单一、乏味、陈旧,大学生对于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产生了审美疲劳。传统的思政课教育大多以授课、讲读为主,传播载体为黑板、粉笔、讲台,但对于热爱新鲜事物的青年一代而言,他们更渴望通过融媒体带来的新鲜体验感来认识世界。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教育模式,顺应时代发展。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导者,高校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创造性,一味依赖于陈旧的教学模式,对新媒体的应用能力不强,对第二课堂等新兴融媒体技术的认识不全面,不能灵活使用融媒体技术,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

面对新兴融媒体的冲击,大学生开始更多地展现他们的主体性,传统的教育模式很难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把控。大学生在新兴融媒体的环境下,可以自发主动的获取信息,不再处于信息获取的劣势地位。他们不仅可以借助社交网络、app等媒体平台进行信息获取、交换,也更乐意通过新鲜有趣的融媒体自由发表他们的思想观点。融媒体技术介入教育领域显著提高了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传统教育模式很难做到的,因而成为目前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机遇。将融媒体技术和传统教育模式结合,完全可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比如利用新媒体的海量资源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课堂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和全新的教育途径,使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教育模式、内容、形式上呈现新的特点,规避传统教育模式弊端,使爱国主义教育走进大学生、深入大学生群体,与大学生同频共振,从而培育和涵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融媒体环境下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一)融合线上线下的教育模式

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开辟了新路径,也对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高校需要创新教育方式,结合融媒体技术,借助融媒体的力量开展线上线下爱国主义教育。

融合线上线下教育模式,使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科学性、多样性。通过传统课堂授课方式引导学生缅怀先辈,追溯爱国往事,实现学生与课堂的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中宣部在《关于在重大活动中进一步发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用的通知》中强调,“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3]我国有数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且分布广泛,这也为我国各地的大学生组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提供了场所。各高校可通过校园社团等组织筹办纪念日活动,尤其是重要人物的纪念活动。通过向学生宣讲先烈事迹,发挥英雄先烈的榜样作用,让大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感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培养爱国情怀,进而坚定爱国主义信念。同时为了确保正向价值观的引领,可以在纪念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理性评估历史,以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在宣传的过程中,线上的方式不仅要新颖还要生动,不仅仅拘泥于PPT、视频等方式向受众群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更要结合5G互联网优势使传播载体更加吸引人。VR技术逐渐进入人们视野,在实践运用过程中能够使更多人“亲临其境”,从色彩、声音到动画全部实现情景再现,在视觉、听觉上调动学生情绪,更能提高学生参与感,这也无疑能够成为更加贴近大学生、更加生动、更具韵味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线下组织开展红色电影观看活动,用学生们熟悉的影视明星来演绎历史剧情,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吸引大学生主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例如,《战狼2》和《红海行动》凭借熟悉的演员阵容、悲壮的历史故事,受到了青年群体的广泛热议和关注,电影所宣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感也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线下运用新媒体传播平台拓展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加强高校新媒体宣传平台建设,拓宽爱国主义教育渠道。高校可以利用组织便利的优势,建设“微党课”“微团课”等宣传教育平台,宣传国家政策,播放时事新闻,紧跟时代步伐。鼓励相关专业学生组织运营微信公众号,在线下成立运营小组,定时定期撰写微博、微信文章,线上线下融合运用,能够切实达到更好的传播教育效果。高校还可以与地方广播电视台合作打造专项理论节目,例如,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人民网等联手推出的《社会主义“有点潮”》节目,无论在节目名称还是节目内容上都深深地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制作系列特色节目,线下参与活动,进行情感交流、观点交换,线上观看直播,学习历史,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充分融合线上线下教育模式,创新与丰富教育内容,鼓励大学生进行感想交流、观点碰撞,并对其加以正确引导,抓住有利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升融媒体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参与度。

(二)用融媒体素养提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效果

高校里的所有教职人员,如思政课教师、各年级辅导员、党团学生干部、行政领导,都是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团体成员,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与这些核心团体成员有着密切关系,因此高校要注重提升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融媒体素养。

高校教育工作者自身要提高政治觉悟,明白自身职责与使命。高校除了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外,对教育工作者也要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培训,只有提高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政治敏锐性和信息鉴别能力,才能够使教育传播更具有科学性。教育者只有不断完善自身的爱国主义知、情、意、行,才能以身作则,帮助大学生形成对爱国主义的深切认同以及在实践中采取正确的爱国行动[4]。此外还要培养教育工作者运用新兴融媒体技术的能力与水平,使其更加熟练地掌握运用新技术、新平台。

高校工作者对于融媒体的网络监管能力也直接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效果。融媒体的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为负面信息提供了屏障和传播途径,部分谣言甚至是错误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青年群体对国家的认知[5]。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监管难度也在逐渐加大,这就要求高校网络运营部门加大监管力度,进行把关和逐级审核,增加有效供给,为爱国主义教育营造良好环境,使学生更加安全、绿色地使用校园网,这样才能保障大学生接受正确的网络信息引导,也能保障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工作顺利进行。高校要组建常态化的技术团队,落实网络监管,切实明白高校作为“话事人”“风向标”“领航者”的重要性,把舆论主导权牢牢抓在手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效果。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诗歌爱国主义传统的当代性和诗人写作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