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若溪
(青岛科技大学中德工程学院 山东 青岛 266426)
汉语和德语虽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但从句法学角度来说,两种语言中皆存在修饰句中所述名词的语法成分——定语,这是研究汉德定语翻译方法的重要前提条件。而纵观国内,德语界涉及研究汉德定语翻译方法的成果寥寥无几。本文试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入手,既关注汉德不同语法特点的定语翻译处理方法,又总结两种语言中相同或相似语法特点的定语翻译处理方法,从而分析归纳出较为完善的汉德定语翻译方法的体系化成果。
本文拟以《孔子学院》中德文对照版双月刊第六期[1]作为研究的语料。《孔子学院》多语种期刊是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主办的系列出版物,高度注重办刊质量。[2]该刊文章形式多样,且涉及话题丰富,避免研究仅涉及某一特定问题或者话题从而出现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选取第六期期刊中德文对照的中文原文中52个定语及其德文译本作为研究语料。
汉语中定语是位于名词前,表示领属、性质、数量等等修饰成分。[3]德语中除了谓语动词要用宾语和状语加以进一步的阐释之外,句中的其他成分往往也可用另一个句子成分加以限定或做进一步的阐释,这种在句中除了对谓语动词之外的词进行修饰的句子成分,我们称之为定语(das Attribut)。[4]下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汉、德语中的定语进行比较。
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往往可以影响该民族的语言传达模式。汉语的思维模式是:主体—行为标志—行为—行为客体。这一思维习惯的所引起的语言传达模式是:主语+状语+谓语+宾语,以及定语必须前置[5],由此可判断汉语中的定语一般是位于所修饰名词的前部,即前置定语。而德语则不同,单就语言传达模式来说,德语句子语序除必须遵循框型结构之外,动词必须位于第二位,即在符合语法规范和说话习惯的情况下,句子的其他部分可根据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和交际重点调整句子成分的位置,一般而言,说话者会把想要强调的部分放在句首,这是就句法层面而言。相应的德语中定语的位置也比汉语显得灵活,可以分为前置定语和后置定语两种。
与汉语类似,德语中的前置定语大多是由比较精炼短小的语法成分充当,包括形容词、分词及分词作扩展定语、代词、数量词和少数情况下带zu不定式(多为简单不定式)[6]等等,直接修饰其后名词部分。
而后置定语一般是名词性定语、少数副词、不定式、介词词组、带zu不定式(多为扩展不定式)和定语从句。除定语从句外,名词性定语也是较为特殊的一种形式,因为其是建立在德语中特殊的语法形式第二格定语的基础上,可以是单个名词,也可是名词性词组或者名词性的代词等。
汉语中可充当定语的词类有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数量词、动宾短语、介词短语等其他短语等等,汉语里名词是最多见的定语。而在德语中,能充当定语的词类更为丰富,按照定语的不同构成成分来分,包括:形容词和副词作定语、分词作定语、名词作定语、介词词组作定语、带zu不定式作定语以及定语从句六大类。[7]另外,德语中形容词、副词、分词及代词作定语的情况下,词尾需要变位,名词充当定语时多以第二格的形式存在,定语从句更是汉语中不存在的语法形式。
正是由于汉语中充当定语的种类比较单一,缺少定语从句的形式且定语位置前置,使其定语的长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否则名词前出现由过多的最常见的定语标志“……的”连接的定语会显得过于复杂,不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这也是目前由德语、英语等外语译成中文时较为常见的问题所在。而德语对定语的使用显得更为灵活,长度也可长可短。
德语中的定语从句起修饰主句中名词的作用,从语法角度来讲充当定语的功能,而在汉语中则没有定语从句的说法。一般情况下,定语从句直接位于其所修饰的名词之后,按照定语位置的分类多属于后置定语。正是由于德语中定语甚至从句的位置位于其所修饰的名词之后且长度不受限制,德语中经常出现定语从句中包含一个甚至多个定语从句的方式,这也给德汉翻译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2.1.1 译成形容词定语
一般而言,在汉语中由名词、形容词和数量词等语法成分充当的定语可在译成德语中由形容词替代,例1,原文:中国的新年(由名词充当定语),译文:das chinesische Neujahr(示例摘自扉页)。
2.1.2 译成代词定语
汉语中的代词,意思是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的词。可分为三类:①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人称代词,如:我、他们、汝、吾辈;②疑问代词,如:谁、怎么;③指示代词,如:这、那里、此、如此。而代词在德语中的分类却更为细致,包括人称代词、不定代词、反身代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关系代词、不定代词、疑问代词等等。尽管两种语言中对于代词的种类划分不尽相同,但是汉德代词定语的位置一般是前置的。例2,原文:我的叔伯们,译文:meine Onkel(人称代词)(示例摘自第28页)。
2.1.3 译成名词定语和数词定语
在德语中,一般只能由第二格名词充当前置名词定语,该情况下大多涉及人名、地名等的所属关系:例3,原文:北京的街头,译文:Pekings Strasse(示例摘自第10页)。
2.1.4 译成分词定语及分词短语扩展定语
汉语中的动词定语在翻译成德语时由分词来充当。分词连同它的附加成分一起使用,修饰某一名词,就构成了扩展定语。扩展定语由于是分词带出的附加成分,即为依附于分词的关系,因此扩展部分也位于所修饰名词之前。汉语中有主动用法的翻译成德语中的第一分词,而被动用法的动词翻译成德语中的第二分词。例4:原文:很多在外打拼的人,译文:viele fern der Heimat arbeitende Chinesen(斜体加粗部分为扩展定语)(示例摘自第14页)。
2.2.1 译成名词定语
德语中的后置名词定语的出现绝大多数情况下与句法中的所属格,即第二格(der Genitiv)形式有关,即第二格名词直接充当后置定语的情况。名词第二格在充当定语时其意义和用法主要存在以下八种:表示事物的领属;表示与事物的关系;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表示事物的性质;具体地说明名词;表示行为的主体;表示行为的客体;表示整体的一部分;表示度量的内容。[6]以下来自选取语料的例子运用名词定语译成名词性第二格定语的方式符合以上论述的意义和用法。例5,原文:其他寄宿家庭的孩子们,译文:die Gastkinder anderer Familien(表示与事物的关系)(示例摘自第16页)。
2.2.2 译成介词词组定语
介词是指通常是指位于其所介系的名词或代词前的以用于表示某种二者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的词类,可表示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和范围等的词。[7]汉语相对于德语而言是一门比较隐晦的语言,语篇内部存在的逻辑关系很多情况下没有明显的标志,译者如果能在翻译过程中挖掘出定语与其所修饰的名词之前存在的关系情况下采取将定语译成介词词组的方式是一种比较灵活的处理。例6,原文:凡间诸事,译文:Geschehen auf der Erde(示例摘自扉页)。
定语“凡间”实际上表示的是“诸事”的一种所处关系,翻译成“auf der Erde”即能很好地表达出该种关系。
定语从句从其语法完整性角度要求从句中必须主谓宾完整,因此一般定语中出现动宾结构的情况下适合译成定语从句。例7,原文:有两只羊角交错的图标,译文:ein Logo in Gestalt zweier Ziegenk pfe,deren H rner ineinander verflochten sind.(示例摘自第8页)。
当定语部分同样含有动宾结构且被修饰的名词部分恰好是定语部分的逻辑主语时,可采用将定语译成带zu不定式的翻译方法,不定式与定语从句相比显得更为简练而且位置也比较灵活。另外,带zu不定式又可细分为简单不定式和扩展不定式,不定式成分中再含有自己的宾语或状语等成分时,被称为扩展不定式,不再含有自己的宾语或状语等成分成为简单不定式。扩展不定式因为句法成分较为复杂,因此一般在翻译时被处理为后置定语。例8,原文:多种多样举行庆典的方式,译文:mehr als eine Art,etwas zu zelebrieren(示例摘自第29页)。
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句子各成分之间的协调性及其他因素,也可采取将定语转换成其他成分或者译者选择干脆不翻译定语的翻译方法。
2.5.1 译成复合名词
德语中的构词法中的复合构词法为此种翻译方法提供理论基础。所谓复合词,就是由两或多个现有词汇复合而成的词。[8]值得注意的是,德语中的复合词构词法与汉语语言思维模式也是想吻合的,比如“Neujahrsansprache”译成中文恰好是符合中文表达的“新年贺词”,反之亦是相同道理。例9,原文:过年的习俗,译文:Neujahr-sbr uche(示例摘自第9页)。
2.5.2 零对应定语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不对定语修饰部分翻译的处理方式,笔者将其定义为零对应定语的翻译方法,如例10中定语部分“喜闻乐见的”未被翻译。例10,原文: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译文:Unterhaltung(示例摘自第6页)。
2.5.3 将定语译为充当句子的其他成分
翻译的首要任务,是要将源文的信息传达出,为达到目的文表结构上的语义连贯和深层结构上的语义衔接,同时避免受源文语言干扰的“译腔”出现,译者在翻译时有时可采取灵活的处理方法,将源文中的定语在翻译过程中转译为句子的其他成分,以更好地符合目的语语言的表达习惯。[9]例11,原文:春节被看作最能拉动消费和刺激经济增长的节日,译文:(denn)kurz vor dem Neujahr zieht der Konsum in China noch kr ftig an.(示例摘自第13页)。
汉、德语在其定语的语法成分上有异有同,但总体看来是异大于同。更好地了解汉德定语中各自的特点,可使译者在今后的翻译过程中更好地避免受到源语言的影响而出现所谓的“译腔”;同时笔者希望从宏观角度归纳总结汉德翻译过程中对于定语较为全面的处理方法,为今后译者在进行相关处理时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借鉴。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语料数量的限制,难免在归纳过程中出现翻译方法遗漏及其他不妥之处,期望得到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