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对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史及其当代启示

2022-12-17 10:57:17邬欣欣
学术探索 2022年1期
关键词:恩格斯资本主义工人

邬欣欣

(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作为大城市生活的亲历者,恩格斯一登上理论舞台就对新型工业城市中存在的穷困状况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且,一生致力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恩格斯,透过敏锐把握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城市化的时代大趋势,自始至终把对大城市中无产阶级状况的考察贯穿于其理论研究之中。根据恩格斯密切追踪资本主义社会动向,不断深化对城市贫困问题的经济哲思,拓展对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视阈等研究特点,我们可以将恩格斯关于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进程归纳为三大阶段: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上半期的探索阶段、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至19世纪60年代末期的深化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90年代的拓新阶段。

一、恩格斯研究城市贫困问题的探索阶段

在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新型工业城市不断涌现。亲身经历城市化过程的恩格斯年仅19岁就发表了《伍珀河谷来信》,真实记录了伍珀河谷的工厂工人所普遍处于的贫困境地,并指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十分明显的。首先是工厂劳动大大助长了这种现象”。[1](P44)积累数年的理论思考后,恩格斯于1843年底至1844年初完成了其第一部经济学著作,即《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指明了工厂工人的贫困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固有的财富集中于大资本家、大土地占有者的规律。而要考察工厂劳动的社会影响,就必须“考虑到机器的作用”,完成“一个比较远的题目即工厂制度”。[2](P86)这一课题经由恩格斯对英国社会、特别是工人阶级的状况进行了21个月的考察而得以完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就是其标志性理论成果。恩格斯鲜明地指出,“都柏林的贫穷就不是什么特别的、只有爱尔兰的城市才有的东西,这是世界上一切大城市共同的东西”。[3](P314)这表明恩格斯洞悉了贫困不仅存在于落后农村,也是存在于经济发达城市的普遍现象。总的来说,青年时期的恩格斯对大都市底层民众生活富有创见的论述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蒸汽革命时期城市贫困问题的敏锐洞察

恩格斯指出,“英国资产阶级,特别是直接靠工人的贫困发财的工厂主阶级,却不正视这种贫困的状况。他们认为自己是最强大的、代表民族的阶级,却羞于向全世界暴露英国的这个痛处;他们不愿意承认工人是贫困的”。[2](P404)在资本逐利的社会导向下,城市工人的生计问题经常被经济增长研究的主流视野所忽略。恩格斯亲身融入城市工人生活之中,通过参与式观察获得关于城市工人日常生活的系统性资料,在“英国人已经用了多少年来反复调查和修补工人的状况,他们竟还没有一本完整地阐述工人状况的书”[2](P404)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突破性进展体现在,恩格斯全面洞察与工人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关系变革,从中敏锐地抓住了在富裕城市中广泛存在的工人贫困状况。

恩格斯观察到,不同于欧洲中世纪主要用于军事设防、政治扩张的城堡,伴随着蒸汽革命而崭新出现的现代大工业城市不断兴起,并成为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哪些人会流入城市呢?流入之后,谁能融入城市发展进程中,谁会混迹于城市呢?这会使城市形成怎样的阶级关系结构呢?恩格斯以点窥面,从珍妮纺纱机、翼锭纺纱机、走锭精纺机、机器织机、蒸汽机等工业革命的机械化进程出发,洞悉了“城市中的绝大多数居民是无产者”。[2](P407)机器劳动逐步降低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成本,降低了商品的价格,为各类型劳动者流入城市谋生提供了低成本生活的必要条件。同时,商品价格下降而刺激的消费需求,提高了用工需求和工资水平,为他们造就了众多低端就业机会。这进一步促成了工业无产阶级、农业无产阶级、矿业无产阶级的产生。恩格斯注意到,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资料缺乏的农业社会是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新型阶级的。然而,这些下层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工人群体,他们现在布满了整个不列颠帝国,他们的社会状况日益引起文明世界的注意”。[2](P403)

之所以能引起注意,是因为这些无数的工人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英国的发展伟业,但他们无法共享社会发展的红利,昨天挣得的仅能维持今天的生活,并成为一个连最必需的生活资料都缺乏、体质衰弱、智力和道德水平低下的阶级。进一步,恩格斯由小及大地细致研究了城市街头乞讨者、习艺所、穷人社区,揭露出在这些混迹于繁华城市的弱势群体之中产生了以城市贫民窟为标志的底层社会现象。那么,既然英国出现了城市贫困现象,这一问题是否也普遍地存在于其他地方呢?恩格斯指出,“在英国造成无产阶级贫困和受压迫的那些根本原因,在德国也同样存在”。[2](P386)贫困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过程中,在大城市“到处都可以看到经常的或暂时的”[3](P499)典型社会现象。可见,城市生活状况并非如斯密等古典经济学者所认为的那样,自由经济的蓬勃发展会使富裕普及到大多数。

(二)对相关城市贫困思想的经济哲思

恩格斯对城市贫困问题的敏锐洞察,敦促了他对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贫困思想进行经济哲思。这使得恩格斯能够进一步探索城市贫困的症结所在,找准城市贫困治理的突破方向和着力点,并提出治理的根本举措。

城市贫困是自然规律的必然结果吗?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曾多次明确批判马尔萨斯的过剩人口论,批判他停留在人口数量、食物增加赶不上人口增加等自然现象,分析贫困这一社会现象。马尔萨斯认为,地球上永远有过剩人口,所以永远充满着匮乏、贫困、穷苦。世界上的人数过多,从而分为不同的阶级,这是人类的宿命。并且,工人的贫困状况与工人的人口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如果工人不够,他们的工资就会上涨,生活就比较好些;如果工人太多,工资就会下跌,失业、贫困、饥饿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疾病就都出现了。恩格斯指出,“这种贫穷的原因就在于现代的社会关系”。[3](P560)“过剩人口”的产生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出现了机器排挤人的现象。

机器本身会导致城市贫困吗?恩格斯考察了“一台像珍妮纺纱机这样很不完善的机器就使下层阶级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P393)辨析了资产阶级关于机器的改进有利于促成新工厂的创办从而推动就业的观点。机器本身是“摇撼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2](P406)之一,的确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促成了新兴行业。但是,恩格斯指出,“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机器的改进对工人只能产生不利的并且经常是很严重的后果;每一步新机器都会带来失业、匮乏和贫穷”。[3](P425)“目前的社会条件”指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使用机器生产的劳动产品落到了资本家手里,工人从中得到的仅仅是生活必需品。因此,恩格斯指出,“工人阶级处境悲惨的原因不应当到这些小的弊病中去寻找,而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中去寻找”。[2](P368)

慈善事业和行政措施能彻底消除城市贫困吗?从慈善救济的作用持久度来看,“阔佬们的慈善救济不过是杯水车薪”。[3](P373)施舍物的数量远跟不上乞丐的数量,其作用一瞬间就完了。从救济法的着力点来看,救济法这一行政措施只是从分配领域入手暂时提高劳动所得,而不是从生产领域着手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因而,这个制度只能在短期内救济失业工人,援助工资低和孩子多的人。对此,恩格斯通过分析社会报告辩证地考察了这个制度,认同这个制度“使勤劳而诚实的人沮丧,使懒惰、放荡和轻浮的人受到保护;破坏家庭的纽带,不断阻碍资本的积累,使现存的资本瓦解,并使纳税人破产”。[2](P486)这样,穷人变得懒惰而不工作,导致了过剩人口的增加。

(三)对工厂制度改变各部门劳资关系的前沿探索

紧系《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关于工厂制度的研究展望,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我们在工厂制度这方面谈得多一些,因为它是工业时代的一种全新的产物”。[3](P475)恩格斯基于上述的实践观察和理论探讨,细致考察了工厂制度在各个劳动部门中深入的程度及其影响,并总结出工厂制度如何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现象。

第一,工厂制度对针织部门的影响。机器大工业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使得机器筒管上的线一用完,工人就必须在场进行加线。于是,工人工作时间没有规律,尝尝做夜工,身体日益受损,逐渐因难以达到所需的工作强度而被淘汰。第二,工厂制度对衣料生产部门的影响。漂白工的工作对健康是非常有害的,因为他们在工厂里经常把氯气这种对肺部极有害的物质吸进去。所以,工人常因病致贫。第三,工厂制度对机器制造业的影响。这个部门的特点是用机器制造机器,从其他劳动部门中被排挤出来的工人就失去了最后的谋生之所。制螺旋、齿轮、螺丝帽等器械以及机器旋床的出现,使得以前拿高工资而且经常有工作的大批工人,现在却都失业了。

总之,恩格斯找寻到了工厂制度如何加剧社会贫富差距现象的两大主要因素。第一,“报告大体上证明了工厂制度是在逐渐地不断地渗进一切工业部门里去,这特别表现在吸收妇女和儿童来工作这一点上”。[3](P495)结果,家庭关系被弄得头足倒置,男人失业在家。由此,城市家庭贫困户增多。第二,“到处都因为不得不采用机器,结果大资本家掌握了企业,同时也掌握了工人”。[3](P495)由此,财富日益集中到大资本家手中,两大阶级的差别与对立愈趋凸显。

二、恩格斯研究城市贫困问题的深化阶段

在研究城市贫困问题的探索阶段,恩格斯已经认识到城市贫困问题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突出表现。那么,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是否也存在城市贫困的现象呢?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城市贫困问题何以更加复杂多变、更为广泛呢?在资本主义时代,城市工人如何才能摆脱贫穷的命运呢?自19世纪40年代中期起,恩格斯充分盘活探索时期所做的调查研究成果,并以此为新的出发点,进一步探寻关于这些问题的根本解答。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共产主义原理》(1847)、《共产党宣言》(1848)、《德国农民战争》(1850)、《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1851~1852)等著作中,恩格斯通过纵深探究城市形成史、城乡生活史,紧紧围绕生产资料所有制、城乡关系、工人的阶级意识等方面,在比较研究中瞄准城市贫困的社会根源与根治之道。

(一)理清不同时代城市贫困问题的根源

《德意志意识形态》通过对比中世纪与资本主义时代的城市贫困问题,表明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是城市贫困问题产生、存在特点、表现形式的决定性因素。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4](P34)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逐利性使得城市贫困问题更加复杂化、多变化。

其一,关于中世纪的城市贫困问题。中世纪众多城市居民的生活状况取决于自然形成的资本。这些资本包括住房、手工劳动工具、世代相袭的财富等。由于交往不发达和流通不充分,这些资本只好父传子,子传孙。因此,在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条件下,城市贫困问题是与传统的血缘关系、宗法从属关系紧密捆绑在一起的。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指出,城市贵族“倚仗其财富,倚仗其世代沿袭的、得到皇帝和帝国承认的贵族地位,不仅用各种方式剥削城市公社,而且也剥削隶属于城市的农民”。[4](P227)

其二,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贫困问题。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城市里一切传统的血缘关系、宗法从属关系都解体了,现代的大工业城市逐渐代替了自然形成的城市。工业和商业发展得越来越充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成果不断向社会各领域涌流。阶级社会中的文明进步将人们从旧的剥削和支配关系中解放了出来,但同时又将人们带入了新的剥削和支配关系。所有自然形成的关系变成货币的关系,金钱货币关系成了社会的统治关系。这种关系的影响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那样:“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4](P34)

(二)挖掘城乡关系与城市贫困问题的社会关联

除了纵深考察城市发展史,恩格斯还把城市发展史与农村发展史统筹起来加以对照,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剖析贫困现象为何从农村蔓延到了城市。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鲜明地指出:“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2](P689)城乡关系的和谐发展,是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城乡关系的对立,则会影响城市底层民众的命运。

城乡关系的对立引致农村工人到城市谋生时出现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的状况。“城乡之间的对立是个人屈从于分工、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的最鲜明的反映,这种屈从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并且每天都重新产生二者利益之间的对立。”[2](P556)恩格斯觉察到,刚刚脱离农村生活愚昧状态的众多城市工人一时难以适应城市的技术和分工体系的革新,只能把自身劳动力廉价出卖。这些工人屈从于竞争的一切变化、市场的一切波动的影响,每日每时都受到机器、监工、厂主、大资本家、资产阶级国家的剥削。

城乡关系的对立放大城市生活方式的片面性。恩格斯认为,要保障无产阶级生活状况,就必须“把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点”。[2](P686)城市工业污染不仅直接影响工人的身体状况,还会由于资本家牺牲农村的环境发展利益,转嫁到城市附近的农村。农村环境的污染加剧了社会生态失衡,这种失衡又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工业对人居环境的污染程度。由此,众多工人因病致贫。

城乡关系的对立扩大阶级差别。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于是,“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由此必然产生的结果就是政治的集中”。[4](P36)城乡关系的对立,导致两大阶级在经济上的不平等延伸到了政治、法律、社会等各个领域。

(三)提炼城市工人反贫困斗争的根本之道

早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恩格斯就论述了无产者反对资本家的各种斗争手段。例如,捣毁机器,烧毁工厂,罢工,组织反对资产阶级的工联、经常性团体。这些斗争手段的效果短暂,两大阶级的对立关系没有根本转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延续了对这一问题的讨论。

消灭私有制是共产党领导城市工人反贫困斗争的根本任务。《共产党宣言》强调,致力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运动必须把所有制问题作为基本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历史命运。但是,私有制不能一下子被废除,必要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发展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是共产党领导城市工人反贫困斗争的理论要求。《共产党宣言》的第三章《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对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进行了批判。封建的社会主义是代表封建贵族利益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只是打着批判资本主义的旗号,一心旨在恢复行会制度、宗法经济等旧的所有制关系和旧社会;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者则是以改组社会的借口企图保存资产阶级社会本身,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虽然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者提供了许多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最终只能流于空想。要根治城市工人的贫困状况,完成无产阶级及全人类解放的事业,必须坚持发展真正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掌握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科学社会主义。

培养无产阶级的阶级自觉意识是共产党领导城市工人反贫困斗争的必要环节。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包围着工作、生活、教育条件极差的无产阶级,左右着他们参与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决心。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4](P66)马克思也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指出:“工人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他们的人数;但是只有当工人通过组织而联合起来并获得知识的指导时,人数才能起举足轻重的作用。”[5](P13~14)这说明了工人阶级要取得反贫困斗争的胜利,消灭阶级差别,必须由共产党人进行灌输教育,科学认识自身地位和作用。

三、恩格斯研究城市贫困问题的拓新阶段

19世纪60年代后期到19世纪70年代初,以电气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并带动社会的新一轮变革。由此,恩格斯在19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90年代期间对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与此前的相比,在交叉性之中具有拓新性。一方面,恩格斯在多本著作中继续重申了此前的观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强调只有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消灭一切阶级差别,改变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历史命运;《反杜林论》(1876~1878)强调了城乡关系对贫困问题的影响,指出“只有通过这种融合,才能使目前城市中病弱群众的粪便不致引起疾病,而被用做植物的肥料”;[6](P313)《论住宅问题》(1872~1873)也指出,住房问题的解决“不仅要以当时的情况为转移,而且也同一些意义深远的问题有关,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消灭城乡对立”。[5](P264)另一方面,恩格斯结合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进一步探讨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就已提及的影响城市贫困的技术变革因素、住房问题、饮食问题、公共卫生问题。总的来说,恩格斯对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拓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追踪电气革命时期城市贫困问题的动向

恩格斯在1883年致爱德华·伯恩施坦的信中指出:“蒸汽机教我们把热变成机械运动,而电的利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使一切形式的能—热、机械运动、电、磁、光—互相转化,并在工业中加以利用。……这一发现使工业彻底摆脱几乎所有的地方条件的限制,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7](P499~500)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自然辩证法》均论述了以电力革命为标志的新技术和新型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方面,技术发展带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红利,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以往导致人们生活不便利的小弊端。另一方面,资本却加速积聚在少数人手中,导致产业的升级、生产的扩张压垮没有收入就活不下去的小竞争者、无产者。

产业结构更新换代,挤压落后产业的生存空间。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以重工业崛起为标志的产业组织形式。这导致棉纺织业等轻工业在市场的比重地位下降,相关行业的工人失去谋生的机会。与此同时,技术的进步使企业间的竞争加剧。“现代机器已经达到极高程度的改进的可能性,怎样由于社会中的生产无政府状态而变成一种迫使各个工业资本家不断改进自己的机器、不断提高机器的生产能力的强制性命令”。[5](P555)这导致了大批不适应技术变革的工人不断遭到解雇。

生产无限扩张,资本主义矛盾不断加剧。恩格斯指出:“我们在最先进的工业国家中已经降服了自然力,迫使它为人们服务;这样我们就无限地增加了生产。”[6](P422)由此,社会商品的生产总量大大超过与人们支付能力相匹配的需求量,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和谐遭到破坏,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经济危机的爆发直接影响了产业工人的生计。正如恩格斯在《棉花和铁》(1881)所指出的:“在1874年前后短暂的几年繁荣时期以后,棉纺织业和制铁业彻底崩溃了。工厂关闭,高炉停火。”[8](P530)

(二)细探城市贫困治理的最新现状

恩格斯早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就谈及了城市工人的住房问题、饮食问题、公共卫生问题。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等著作中,根据资本主义的发展动态,进一步探究这些方面的问题是否有所改善。

第一,租房难问题。恩格斯指出:“在工人住宅方面并没有任何重大改善,这一点从1885年皇家委员会《关于穷人的居住条件》的报告中可以得到充分证明。”[2](P369)现代大城市的不断扩展,使市中心的地皮价值被人为地大幅度提高起来。原先在这些地皮上的廉价工人住房被拆除,工人从市中心被排挤到市郊。适合工人收入水平的住房变得又少又贵,租房难的现象变得更为普遍广泛。对此,恩格斯揭示出住房环境差、租房难这一现象持久存在的根源在于,“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存在的时候,企图单独解决住宅问题或其他任何同工人命运有关的社会问题都是愚蠢的。解决办法在于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工人阶级自己占有全部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5](P307)

第二,饮食健康问题。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就已指明,与其说住房问题,饮食问题更直接地引致工人因病陷贫。在《论住宅问题》中,恩格斯再次特别强调了食物问题的社会重要性。他指出:“我的确丝毫没有想到要解决所谓住宅问题,正如我并没有去研究更为重要的食物问题的解决办法的细节一样。”[5](P331)这显示出恩格斯对食品营养与安全问题的深湛远见,表明了这一细节紧系城市工人的生活现状及未来,能够透视出在商业行情波动、失业以及危机造成工资微薄时,从事劳动的整整一代人及其后代的生活品质。

第三,公共卫生问题。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指出:“霍乱、伤寒、天花以及其他流行病的一再发生,使英国资产者懂得了,如果他想使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不致成为这些流行病的牺牲品,就必须立即着手改善自己城市的卫生状况。”[2](P368)但是,资产阶级只是对贫民窟进行修筑下水道、修建部分街道等微改造,或是“使我们的工人每夜都被圈在里边的这些传染病发源地、极恶劣的洞穴和地窟,并不是在被消灭,而只是在……被迁移”。[5](P307)这导致贫民窟的穷困状况被进一步掩盖或加剧。

(三)前瞻资本主义新特点对城市贫困问题的影响

恩格斯在研究城市贫困问题的探索、深化阶段,主要针对资本主义最充分发展的英国。19世纪70年代以后,恩格斯把视野拓展至大洋彼岸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论美国资本的积聚》(1882)、《美国工人运动》(1887)等文章中,恩格斯综观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考察这些新特点是否改变了工人状况。

自由竞争转变为垄断,出现托拉斯等垄断组织。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册增补中指出:“自1866年危机以来,积累以不断加快的速度进行,以致在所有的工业国,至少在英国,生产的扩展赶不上积累的增长。”[9](P1028~1029)这种积累增长的结果就是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出现了垄断的现象。这种现象集中地表现为产生了支配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这是“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产量,在彼此间分配产量,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5](P558)各种垄断组织的发展并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反而使得生产力成果越快越多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更多的雇佣劳动者更快地被剥削。

此外,贫困状况受移民潮影响。恩格斯在《论美国资本的积聚》中论述了大量移民进入美国后对社会贫富差距现象的加剧。大量移民会促使地价迅速上涨,资本大规模且快速地积聚到少数资本家,并“促使那里的资本主义经济及其一切后果发展到极点,因而那里早晚势必发生严重的破产”。[10](P338)破产则使这些谋生技能单一的移民在美国难于找到工作,导致城市贫困人口增多。

四、恩格斯对城市贫困问题研究史的当代启示

在关于贫困问题的思想史上,恩格斯突破了把贫困仅仅看成是农村的问题、个体差别的问题、社会天然存在的问题等见解。他在相互支撑、环环相扣、接续递进的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进程中,揭示了城市贫困问题与时代发展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之内在联系,为当代贫困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恩格斯研究城市贫困问题的思想进程,体现了实地考察和理论探索的相互支撑,表明了城市贫困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实践问题。尽管恩格斯身处的时代是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但其探析的城市贫困典型难题依旧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共同挑战,困扰着世界各国的国计民生。比如,2016年召开的第三届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发展大会通过的《新城市议程》提出:“我们的共同愿景是人人共享城市,即人人平等使用和享有城市和人类住区”;[11]联合国大会于2015年通过的《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把“实现性别平等,增强所有妇女和女童的权能”“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列入十七大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中;[12]联合国人居署呼吁全球密切关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城市贫民窟的影响。[13]尤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深刻变化的挑战下,在理论和实践的互联互通中有效破解这些老问题更显紧迫。

恩格斯研究城市贫困问题的思想进程,体现了对城市贫困问题本质和全局的环环相扣式考察,表明了城市贫困治理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在林林总总、纷纭多变的城市贫困乱象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2019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尽管欧洲的不平等程度仍低于美国,但欧洲国家的收入集中程度也有所提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顶部收入人群一直是欧洲收入增长的主要受益者。1980年至2017年期间,大多数国家的贫困率风险保持稳定或上升”。[14]对此,恩格斯对城市贫困本质根源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思路。构筑智慧城市、改善福利政策等城市贫困治理方法,之所以没能彻底解决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富差距问题,就在于没有根本触及恩格斯所直面批判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尤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而恩格斯对影响城市贫困治理的城乡关系因素之分析,则启示我们要重视推进城市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将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到那时,现在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要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日常性帮扶措施,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架构下统筹安排。”[15](P260~261)

恩格斯研究城市贫困问题的思想进程,体现了对城市贫困问题现象和细节的接续递进追踪,表明了城市贫困问题并非简单的个体差别现象,而是和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紧密相连的人群具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一次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16]而“施瓦布先生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书中写道,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产生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包括会加剧不平等,特别是有可能扩大资本回报和劳动力回报的差距”。[17](P7)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呈现出了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在这种经济社会的背景下,只有系统追踪公平和效率、资本和劳动、技术和就业的新型关系,才能准确研判应对21世纪城市贫困问题的着力点。

猜你喜欢
恩格斯资本主义工人
为了不吃预制菜,打工人有多努力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哲学评论(2021年2期)2021-08-22 01:56:10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少儿美术(2020年6期)2020-12-06 07:37:14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调配工人
读写算(下)(2015年11期)2015-11-07 07:21:09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中国火炬(2015年11期)2015-07-31 17:28:41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学习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1:48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