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幼儿自主探究的天性

2022-12-17 04:54蒋红艳江苏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幼儿园
小学科学 2022年17期
关键词:蚯蚓种子科学

◇蒋红艳(江苏: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幼儿园)

《江苏省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下发以来,我园组织教师进行了全面学习,坚持幼儿立场,以省课程游戏化的理念,深入研讨,通过不同途径实现幼儿园与小学的平稳过渡。同时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幼儿科学活动的核心价值,培养幼儿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善于观察等科学品质,让幼儿园的科学教学与小学科学活动有效衔接。

探究活动是幼儿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该如何组织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如何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科学知识?如何追随幼儿的兴趣支持其科学探究活动,张扬幼儿自主探究的天性?笔者结合几个案例谈谈幼儿园进行科学探究教学的策略。

一、追随幼儿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每个人做好事情的原动力。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其初步的探究能力。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教育价值,应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追随幼儿的兴趣能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动力,从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其探究能力。

案例一:“探秘小蚯蚓”是发生在雨后散步时的科学探究活动。一场春雨过后,幼儿园里到处弥漫着清新的空气。在带幼儿们散步的时候,潮湿地面上的几条蚯蚓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快看,这儿有蚯蚓!”几个幼儿的欢呼声引得大家都围了过去。“咦,蚯蚓怎么爬出来啦?”“是从哪爬出来的?它们的家在哪呀?”“这条大的是蚯蚓妈妈吗?”“快看,它们动了动了!这是昨天下雨淋出来的吗?”……幼儿们对于这个新朋友非常好奇。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追随幼儿的兴趣,支持其进一步了解到更多关于蚯蚓的知识,我们开启了探秘蚯蚓的旅程。

寻找蚯蚓:“蚯蚓是从哪里爬出来的呢?从哪里可以找到蚯蚓呢?”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幼儿们开始了寻找蚯蚓的探索。有的说“蚯蚓是从旁边菜地里爬出来的”,有的说“蚯蚓是从草丛里爬出来的”,还有的说“蚯蚓是从泥土里爬出来的,爸爸钓鱼时就是从泥土里翻出蚯蚓的”……蚯蚓到底从哪里出来的?他们纷纷动手去找蚯蚓。有的在菜地里找到了蚯蚓,有的在石头下找到了蚯蚓,有的从泥土里挖出了蚯蚓……在这样的寻找过程中,幼儿们逐渐发现,原来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地方。

观察蚯蚓:蚯蚓到底长什么样呢?蚯蚓哪个是头哪个是尾巴?追随幼儿的问题,我们开始饲养观察蚯蚓。我们将蚯蚓饲养在一个透明的瓶子里,观察蚯蚓的爬行方向,在多次的观察后发现,原来蚯蚓向下钻的是头,尖尖的,圆圆的那边是尾巴。

在这场主题探究中,他们还有很多感兴趣的问题,如:蚯蚓有眼睛吗?它吃什么?等等。教师通过发现兴趣、支持探究、获得经验几个环节,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为其今后的小学科学探究打下良好基础。

二、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探究内容

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因此,利用他们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事物、现象、知识等作为科学探索内容,是促进幼儿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力。如: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校园中的花草树木,一起收集秋天的果实,等等,可让幼儿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激发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案例二:“种子发芽记”是发生在春天的一个自然探究活动。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可让幼儿们走进春天,寻找自然的好时光。他们一来到小菜园,就迫不及待地观察起油菜花来。有的幼儿观察着花的外形特征,闻着花的味道;有的轻轻触碰小花、数着油菜花的花瓣;还有的用鼻子凑近细闻,脸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容。

回园后幼儿们都在叽叽喳喳交流着自己的发现:春天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啊,好多花都开了,小种子发芽了,于是他们商量着也要带些小种子来。黄豆、绿豆、红豆,他们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了解了种子的大小、颜色、外形特征,并在交流中开始了发芽实验。

观察篇:种子的发芽需要水(这是幼儿的已有经验),于是他们开始用水浸泡种子。有的幼儿水放得比较多,把种子都浸泡在了水里,有的幼儿水放得比较少,没有把种子完全浸在水中。第二天他们发现完全浸泡的种子吸饱了水,胖胖的,水少的种子没有完全吸水,没有那么胖。第三天他们发现吸饱水的种子有小芽出现了,缺水的种子还没有芽。第四天幼儿们发现吸饱水的芽长大了,还发现是绿豆第一个长出了小芽。在这个实验中,幼儿发现原来种子的发芽速度是不一样的,在同样的条件下,有的发芽快,有的发芽慢。他们在观察中培养了科学探究的坚持性和科学精神。

动手篇:幼儿们在观察中发现种子的苗瘦瘦的、弯弯的,不健壮,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展开了讨论,并总结说种子要到土壤里才能长得好。“那这些小种子我们可以把它们种到土壤里去吗?”一个幼儿的疑问又引来了大家的讨论,“当然可以啊,我奶奶就是这样种的”,“我爷爷也种了很多菜呢,爷爷说还要施肥,还要多浇水呢,要像宝宝一样照顾它们”……他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有幼儿建议:“我们也把种子种到泥土里吧。”说干就干,于是他们开始了移栽。

记录篇:刚长出的小幼苗在幼儿们的精心呵护下,已经能够站得直直的,他们每天都来观察并记录:有的发现有叶子枯了,有的发现叶子上有个小洞洞,还有的幼儿觉得叶子变大了。在这样的观察记录中,他们学会了如何使用测量工具,学会了怎样施肥浇水,懂得了怎样进行正确测量等科学探究技能。

通过细致观察发现种子发芽、生长的特征变化,激发了幼儿对自然的兴趣及探索和求知欲望,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和大自然是融在一起的,植物的变化就发生在身边。通过这次观察,他们收获了种种快乐与满足。好的习惯要坚持下去,让幼儿将每个观察所获得的发现都记录下来,这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幼儿的坚持性。这样的探究活动,与《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第四点学习准备中的“好奇好问”目标完全吻合。

三、创设宽松自由的探究环境

《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需要安全、具有支持性的心理氛围,鼓励幼儿提问,支持幼儿探究。”宽松自由的氛围,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活动的基础。科学探究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其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多次尝试和验证,从而获取直接的经验。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科学探究环境,是他们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前提。

(一)物质环境

《指南》中指出要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物质环境,让他们能更投入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班级环境:教师和幼儿一起参与班级环境创设,可以增进幼儿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和分享。在“小猫的亮眼睛”这个关于影子的科学探究游戏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探究影子的环境,在教室里投放了产生影子的工具如手电筒、幕布、黑暗的环境等等,支持幼儿的探究。又如在小班“找影子”的游戏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影子图片,让幼儿在寻找、观察、对比中探究每种事物不同影子的形象。

材料环境:丰富的区域材料能更好地激发幼儿进行科学探究。如:在“吹泡泡”的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可以制作泡泡液的材料、记录本、纸、毛根、吸管等探究工具,让他们自己配置泡泡液、制作泡泡器,在这样的自由探究过程中体验浓度关系,积累经验并进行简单的记录。同时,在区域中还投放各种科学探究工具如放大镜、多棱镜、哈哈镜等各式各样的镜子,让幼儿探究各种有趣的科学现象,从而培养其观察力和想象力。

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为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天然素材。在班级区域中,我们创设了“自然拼搭区”,让幼儿利用丰富的自然材料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如:在区域中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树叶、石头、瓜皮果壳等等,并提供放大镜、显微镜、尺子等科学探究工具,让幼儿通过观察、测量等方式,感受自然物的形状和大小的不同,在探究中感受自然的奥妙。

(二)精神环境

幼儿期是情感体验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幼儿对于教师的关注特别敏感,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因此,平等的师幼关系和良好的同伴关系是构成精神环境的重要因素,是幼儿良好发展的重要条件。

平等的师幼关系:首先要尊重理解幼儿。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认知、性格、兴趣等等都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关心其心理需要,要尊重理解他们,保护其个性发展,从而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幼儿自主探究,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如:在“有趣的彩虹”科学探究活动中,默默没有按要求操作,而是将制作彩虹的颜料都倒在了一个瓶子里,彩虹制作失败。我看到了很生气,在要质问默默时,我看到了他眼中的专注,于是,我蹲下来问:“默默,你为什么要把材料都倒在一起呢?”默默说:“我想看看倒在一起后会是什么颜色的。”听了默默的回答,我感受到了他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一种创新精神,这正是我们需要培养的科学精神,也是幼小衔接的一项重要内容。

自主的同伴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形成幼儿的积极性情感。幼儿之间的交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条件,幼儿通过游戏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为幼儿的生活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

幼儿园的科学探究活动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从而支持他们的各种科学探究,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这也同样适用于小学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为幼儿进入小学后顺利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蚯蚓种子科学
桃种子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害羞”的小蚯蚓
挖蚯蚓
可怜的种子
挖蚯蚓
科学拔牙
蚯蚓家的惊奇事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