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轴装,又称卷子装,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就已出现,盛行于隋唐时期。唐代韩愈《送诸葛亮觉往随州读书》诗称:“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可见,当时卷轴装十分流行。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古人们主要将文章写在缣帛(丝绸织物)或者纸张上。所谓的卷轴装,就是将每一页书写好的帛或纸,按顺序粘在长卷上。卷尾处粘上一根轴(轴的材质各有不同),闲置时文章卷于轴上,阅读时再舒展开。左手舒卷,右手收卷。卷首处,通常会粘附一张叫作“裱”的纸质或丝织品,质地坚韧,用以保护书籍。
古代的卷轴有多华美?《隋唐·经籍志》中记载了隋炀帝嘉则殿藏书的上品卷轴,采用的是红琉璃轴。琉璃是一种珍贵的玉石,宋代戴埴《鼠璞·琉璃》中描述:“琉璃,自然之物,彩泽光润逾於众玉,其色不常。”它晶莹碧透、变幻瑰丽,在《后汉书·西域传·大秦》中被列为“金银奇宝”之一。古人们以此材料制作卷轴,可想而知有多奢侈了。
卷轴长度有限,有时一本书需装订成好几卷。这时,一种叫作“帙”的东西出现了。《说文解子》中曰:“帙,书衣也。”它指的是布或布套,用来包裹卷轴,以方便收纳和携带。包起来的一套卷轴,称为一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