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图雅,杨光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念,其本质是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1]鄂温克民族服饰文化不仅是鄂温克族物质文化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鄂温克族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产物。通过研究鄂温克族人的服饰及服饰文化,可以看出鄂温克族在生活地域、自然环境及自然条件、生产生活方式等不同领域中的发展过程。因此,研究鄂温克族的服饰文化在产生、发展中的生态观演变有独特的价值。
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意识、宗教、文化、艺术等的综合体现。[2]在鄂温克族人的物质文化中,民族服饰是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是鄂温克族人生存的必要物质手段,也是鄂温克族人美化生活、塑造自身以及民族形象的重要标识。按照方言区域可以把鄂温克族服饰文化分为辉河方言区服饰、莫日格勒方言区服饰、敖鲁古雅方言区服饰。按照鄂温克族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生活区域的不同,可以把鄂温克族的服饰划分为呼伦贝尔草原牧区服饰、兴安岭山林服饰、江河流域农区服饰。
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往往形成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形成民族服饰的独特性。[3]进行鄂温克族服饰文化研究的学者通常以三大方言分类为出发点,结合地域性和产业性服饰文化的结构与特点,来探讨鄂温克族服饰文化与文明。因此,研究和分析鄂温克族的服饰文化时应该从索伦、通古斯、雅库特三方面的特点来论述鄂温克族独特的服饰文化。
不同部落的鄂温克族服饰各具特色、风格差异较大。过去索伦鄂温克族人多居住在林(狩猎)区,受居住的区域及生产方式的影响,他们的服装多用狍子、鹿等野兽皮毛制作。为了方便进行狩猎,他们还用动物皮毛制作狩猎时用于伪装的服饰,例如用鹿、狍头皮做的帽子,鄂温克族语中称为“阿功”。随着社会的发展,一部分索伦鄂温克族人开始从事畜牧业生产,为了便于放牧,他们一年四季都要穿长袍,特别是在冬季,带有皮毛的长袍既能阻止地面的潮气,又能够有效防御寒冷。索伦鄂温克族的男装颜色以素净、淡雅为主,女装颜色以艳丽为主,领子及周边是云卷纹图案,象征鄂温克族人崇尚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通古斯鄂温克族人的生产生活以游牧和狩猎相结合为主,由此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服饰。他们一年四季以长袍为主,夏季穿着刮掉毛的光皮缝制的袍子,冬季则穿带毛的熟皮制作的袍子,这种皮制袍服抗寒、耐磨、不易破损,颜色多为蓝色或绿色,象征着鄂温克族和蓝天、大草原浑然一体。
雅库特鄂温克族人主要从事饲养驯鹿和狩猎的活动,服饰以皮袍为主,男士多穿中短袍,女士则穿长袍。服装颜色多为鹿皮色、蓝色、绿色等鲜艳色彩,多以圆点纹、三角纹、鹿角纹、植物纹作为装饰。
李欣复在其《论生态美学》中说到,“生态美学以研究地球生态环境平衡和谐发展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为主要内容和任务,其形式理论是以生态价值为最高和唯一标准”。由此看来,生态观着眼于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4]鄂温克族人崇拜自然界中的山河,认为必须尊重养育生命的山河,要和山河和睦相处。他们在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出了集中体现本民族生活习俗、审美心理、深厚文化内涵的鄂温克族服饰。鄂温克族服饰从取材、制作以及装饰纹样所表达的内容,都包含了极其强烈的生态观念。
1.以兽皮、毛皮和鱼皮为选材制作四季服饰
鄂温克族生态观的核心为顺应自然、合乎生态,即一切生态观都是以顺应自然规律,合乎生态环境为中心所进行的。鄂温克族人自古以来居住在山林中,长期从事狩猎、饲养驯鹿、捕鱼和采集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影响了鄂温克族服饰文化。服饰反映了民族的生活环境、经济从业和生产方式。冬天鄂温克族人穿纯手工处理好的绵羊皮、山羊皮、羊羔皮来缝制毛皮长袍。随着天气的变冷,他们穿的毛皮长袍的毛会很长,甚至还会在毛皮长袍的外面穿长毛山羊皮缝制的短皮衣。他们穿的鞋子和帽子也是用各种野生动物的毛皮或者牛羊的毛皮制作的。
春天,他们穿由里子、面子布及薄薄的一层棉花缝制的薄棉长袍。在鄂温克族人居住的地方,春天里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有冬天留下的寒气,并且这种寒气经常延续到春季的后期。因此,薄棉长袍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服饰。这种薄棉长袍能够抵御春天的寒气,尤其是初春季节完全可以抵挡春寒。这时他们的长靴子是用把毛去干净的又厚又硬的牛皮缝制成的。
夏天鄂温克族人会穿用各种布料或绸缎缝制成的单薄衣裤。但是长靴子是用把毛去干净的既柔软又单薄的牛皮制作的。秋天,鄂温克族人穿带里子的长袍或者是穿用较厚的呢料布缝制而成的长袍。不管是带里子的长袍还是呢料布的长袍都有挡风的作用。做长袍的时候会挑选一定厚度的布料做长袍的面料和里子。
在鄂温克族人的早期生活当中兽皮及毛皮制作的服饰发挥着重要的意义。从他们对兽皮及毛皮的初步加工、缝制手段、衣物的样式、穿戴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发现寒温带地区独有的兽皮和毛皮服饰的结构性特点及价值。鱼是鄂温克族祖先的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衣食来源。他们不仅用鱼做各种美味的食物,还把鱼皮缝制成各种衣服。他们冬天的时候穿兽皮和毛皮缝制的衣服,到了夏天和秋天的时候会穿用鱼皮缝制的服饰,因为鱼皮具有耐磨耐水的特殊性作用。
2.用动物骨头、硬木料做衣扣,将皮条反复交错套拧成衣扣
索伦鄂温克族人最早是被清政府派遣到呼伦贝尔草原上的一部分来自军营的鄂温克族人。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草原牧民,开始以畜牧业为主进行生产生活。索伦鄂温克族人是中国鄂温克族人中人数最多、生产方式较复杂、影响力较大的一个群体。早期的索伦鄂温克族人用各种动物骨头或硬木料做衣扣,也将皮条反复交错套拧成衣扣。虽然,他们从较早的时候就用了银扣和铜扣,但是大部分索伦鄂温克族人比较喜欢使用骨制衣扣、皮制衣扣、布制衣扣。至今,在他们生活的草原牧场深处,牧区服饰文化圈的老人们还在使用布料衣扣。
在过去,索伦鄂温克族人的贵族阶层用翡翠、玛瑙、珊瑚、金子等高贵的原材料做衣扣,而且扣子上还雕有龙、虎、狮子、鹰等的头型。这样的衣扣会显示他们高贵的身份和地位。索伦鄂温克族人对衣扣有很多讲究。比如,普通的鄂温克族人穿的长袍或其他衣物的扣子不可以超过5个,而八旗官员及章京、贵族阶层的长袍等衣物的扣子一般有6个以上。索伦八旗官越大或贵族阶层财富越多,其长袍上的衣扣价格越贵。鄂温克族人的服饰样式也体现等级差别。清朝时期,索伦兵营内部的鄂温克族官员穿的长袍四面开有1尺5寸的衩口,开衩处也有扣子,整个长袍的扣子有几十个。
由于城市地下空间有限,综合管道排列紧凑、拓扑关系复杂以及地下环境GPS信号微弱,采用传统的站式三维激光扫描仪需要进行多次设站,增加了任务量,而且采集速度慢,无法在综合管廊进行定位扫描。如何快速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三维模型,实现综合管廊的三维可视化,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
1.以动物、植物为主体的服饰纹样
鄂温克族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皆有生命和灵性,如日月星辰、风云雨雪、山岳、古木、野生动物等,对一切有灵性的生命都应该崇拜。大自然的万物是人类生命所依、生存所系的对象。在鄂温克族的信仰活动和生活习俗里留下了许多精心呵护森林、草原和崇尚动物、植物的生态观念。鄂温克族服饰体现了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审美观点和灿烂文化。鄂温克族妇女在缝制服饰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这些装饰纹样是从自然界各种动、植物形象以及一些自然现象提取元素进行构思而创造出来的。纹样的题材色彩造型、主要表现特点、象征意义都反映了狩猎、渔猎生活状态,这些纹样是对其生产生活的一种记录,体现的是他们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自然界万物的崇拜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从牧养驯鹿的鄂温克族人的服饰来看,其衣领、大襟边、开衩边、裤脚、裤腰和膝部的白色皮面上还会缝黑色或多颜色的薄皮。这种薄皮做成的补绣纹样不仅好看,还体现艺术特色的凹凸结构和鲜明的立体感。做这种补绣纹样时,首先把去了毛、处理好的薄皮块用植物制成的自然染料涂上黑、黄、红等颜色,等染料干了后按照事前剪好的薄桦树皮图案剪薄皮块,最后把剪好的薄皮块用兽筋线缝在衣物所用的地方。山林中牧养驯鹿的鄂温克族人早期的皮制服饰上下摆过膝、对襟、后领上缝有圆形套帽子等特点,在现代女式长袍中依然可见。
2.以几何形、图腾为主体的服饰纹样
鄂温克族服饰上常见的纹样多为动物纹、植物纹以及几何形纹,例如鹿纹、云纹、蝴蝶纹等。这些纹样是鄂温克族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对自然不断探索、不断观察,根据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形象进行变化而创造出来的,表达的是其对于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理解,体现的是其粗狂、淳朴、强健的生活态度。
鄂温克族人喜欢用蓝色、绿色、灰色布料或者绸缎做长袍。其中男人穿蓝色长袍较多,妇女们穿绿色长袍的多,中老年人穿灰色长袍的多。驯鹿纹有其独特的寓意,古老鄂温克族人认为驯鹿的形状以鹿角为主,鹿角是驯鹿的灵魂,衣物上的驯鹿纹是他们对驯鹿的神化和崇拜。采用花草纹或云纹来装饰衣边是因为他们认为穿有钩和弯的纹饰能使家里的畜牧不容易丢失,从而能保留自家的财富,是一种吉祥富贵的象征,也反映了鄂温克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鄂温克族人服饰的装饰是由牛、羊、狼骨和制作服饰剩余的边角料制作的。旧物再利用,节约环保。由于常年生活在阴暗寒冷的森林里,鄂温克族人非常崇拜太阳。鄂温克族妇女用做袍子、鞋帽的边角料制作太阳花,并用骨头和毛发点缀,让她们的丈夫或爱人在出去打猎的时候,把太阳花作为“护身符”佩戴。
民族文化的形成与该民族所在的地域环境、自然条件等有密切的关系。鄂温克族人的祖先一直生活在寒温带森林中和草原上。这样的自然条件给鄂温克族人提供了天然牧场和狩猎场,长期的狩猎活动和游牧生产活动,加上北方的严寒天气及狂风暴雪,培养了他们热情豪放、坚忍不拔的勇敢精神,同时孕育了鄂温克族人独特、美丽、华贵、鲜艳的服饰文化。他们把四季气候变化的特质完美融入服饰文化,通过独特的思维方式、宽广的审美视野、不拘一格的创造才能缝制出品种齐全、样式独特的服饰。鄂温克族服饰体现了自然、纯朴、豪放的鄂温克族人的形象。鄂温克族服饰作为一个文化载体和文化符号,蕴含着鄂温克族人对大自然中美好形象的认识和自然规律的掌握,他们借用如意纹、八宝纹、动物纹等图案表示对自然的崇拜和祈求护佑。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服饰文化中添加了不少现代服饰文化的因素,但依然保留着某种程度上的古老东北文化的气息,现在变成了古今相结合而成的鄂温克族服饰文化和文明。因此,鄂温克族的服饰文化具有历史性、传承性、适用性、艺术性的特征。从鄂温克族人的服饰文化可以推断出其中包含的自然属性以及世代传承的服饰工艺技巧、服饰文化知识、服饰文化的民俗性和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鄂温克族是一个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特别强的民族。鄂温克族人的传统防寒皮衣是用加工好的不同动物毛皮拼接而成,主要拼接灰鼠、花鼠、猞猁、驯鹿、狍子等的细嫩而柔和的毛皮。自1988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之后,鄂温克族人以身作则呼吁大家禁止狩猎,尝试用牛羊马的毛皮代替野生动物的毛皮。许多鄂温克族人用保暖性很强的羽绒服、太空棉衣、现代保暖衣来替代传统的毛皮衣裤等。随着社会的发展,鄂温克族人意识到传统的服饰文化及独特的缝制技巧开始消失,尤其是缝制传统服饰的老人们越来越少,为了顺应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鄂温克族服饰工艺传承人开始用现代环保面料缝制传统服饰,并将服饰图案绘制在服装上,这些图案不仅是鄂温克族的记忆符号,也是世代相传的艺术品,滋养着鄂温克族特有的精神气质。
为了顺应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鄂温克族人努力探索出传承服饰制作技艺与保护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的新途径。在传承服饰文化的同时,结合鄂温克族的风俗习惯开发出多样的文化衍生品。同时将服饰制作技艺与当地旅游紧密结合,吸引游客的参与和关注,通过展示传统服饰及文化衍生品来宣传本民族的生态观、传统的服饰文化和传承下来的民族记忆,让更多人了解鄂温克族的历史和文化。
为了抢救、保护和发展鄂温克服饰文化,居住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的鄂温克族人组织成立了鄂温克族研究会。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对鄂温克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在抢救和保护鄂温克族传统服饰文化方面也做了许多努力。一方面,他们鼓励鄂温克族老人用传统的方式缝制衣物,促进鄂温克族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另一方面,他们走进各个旗县、苏木(民族乡)、嘎查(民族村)、街道办事处,开展培训,向本民族的妇女传授制作技艺,既解决了人们的就业问题,又能培养一批有精湛技艺和生态保护意识的民间传承人。
为了更有效地抢救和保护鄂温克族服饰文化,研究会组织了一部分懂得服饰、有责任心的人来进行系统的民间调查,通过他们的调研掌握服饰文化的第一资料,并对每件服饰进行全程的录像和拍照。在这个基础上,着力培养能够制作具有鄂温克族传统民族特征的毛皮衣物和皮质服饰的人才和传承人。鄂温克服饰是鄂温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保护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技艺传承。一方面可以将传统制作技艺引入学校,建立产学研平台,以此来培养一批储备性的传承人和研究型的传承人。另一方面,可以在本地区建立非遗体验馆,通过学习培训使更多的人成为掌握鄂温克族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制作出用自然界的果实和花卉的汁液染色、香薰,用传统的方式选材、裁剪,设计出体现自然环保理念、适合现代人穿着的新型鄂温克服饰。
“大自然是人类生息的物质基础,只有保护自然、爱护自然,才能使人类得以长久地生存和发展,如果毁坏自然,那么迟早会导致人类自身的毁灭。”[5]鄂温克族的服饰文化不仅是自己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服饰文化的重要组部分。现如今,我们只能在一些偏远的牧区或猎区,或者在一些重大活动场合才能看到鄂温克族服饰,说明鄂温克族服饰制作技艺出现了传承断代的情况。只有结合实际情况,在顺应生态保护原则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保护机制和传承机制,才能使其得到延续和发展,并在一定范围内为鄂温克族人带来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