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他承包了《西游记》所有的音乐,却只拿到两块七毛钱的版权费。
《西游记》播出后,所有人都名利双收,只有作曲家许镜清无人问津,但是他作曲的音乐却火了,尤其是《猪八戒背媳妇》以及《天竺国公主》成为了当时彩铃下载量最多的两首歌曲。
在众人看来这首音乐的原作者肯定拿到了价值不菲的版权费,足以让他在家颐养天年,比如,当年《两只蝴蝶》的词曲作者牛朝阳就拿到了一千六百万的版权费。
然而,现实中的许镜清却过得十分拮据,别人将他的音乐稍加改动,就可以轻松赚取上千万,然而许镜清却只拿到了8千块的版权费,而且这还是40家公司给出的总共报酬,其中最少的只有两块七毛钱。
但社会的一个现状就是“多知唱者,少知词作者,无知曲作者”。许镜清老先生,就是最为无人问津的那位曲作者,相较于其他曲作者,许镜清老先生其实更值得钦佩。
1987年农历大年初一,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场特别的文艺晚会。
它没有请当红影星,也没有杂耍、小品等节目,它只是一个剧组人员的重聚,但它的火爆程度却超过了之前任意一场晚会。
这期文艺晚会就是《齐天乐春节晚会》,这个剧组就是央视版的《西游记》。
25年后,当这期晚会的部分高清视频发到了网上,几天以内,迅速走红,还被网友评价:足以媲美春晚的晚会。
当天晚上,当《西游记》片头曲的第一个音符响起时,全国人民瞬间就沸腾了。
而创造出这些经典配乐的人,就是西游记的作曲者——许镜清。
1942年,许镜清出生在一个山东的农村家庭。虽家境贫寒,可不影响他对音乐的追求。
在小时候,逢年过节都会有一些二人转的演出,可当时许镜清连一分钱的门票都支付不起,只能透过旁边的缝隙去看演出,手脚冻僵了都没察觉。
那时候许镜清最喜欢的乐器是二胡,可贫困的家庭却不足以去支撑他买一把二胡,于是他就自己做了一把。
没有琴筒,就拿着家里破旧的竹笔筒,用烧红的炉钳子戳几个窟窿当琴筒;没有蟒蛇皮做琴皮,就用黑鱼皮代替;没有乌木当琴杆,就拿普通的杨木代替,就这么一个简易的二胡,伴随了许镜清将近十年。
许镜清就是凭着这把黑鱼皮的二胡,学会了几十首的曲子。
这不仅是一把简单的二胡,它还承载了儿时许镜清的音乐梦想,而他的創作之路也由此开始。
中学的时候,许镜清又学会了笛子,他吹得很好,可以达到独奏的水平。学校的宣传队发现了这个人才,便把他招了进去,他也有机会接触到了其它乐器,并开始试着创作乐曲。
有一次,在同学们集体劳作时,他忽然听到熟悉的旋律,再仔细一听,这不是自己写的曲子么?
许镜清觉得奇怪,就问同学:你们为什么一边干活一边唱歌?
同学回答:在干活的时候唱你的曲子,浑身就好像充满了力量。
那是许镜清第一次知道原来自己的音乐还可以带给别人力量。
彼时的许镜清已经上了高中了,学业更重了,如果不考大学,以后就很难有出路了,可是又实在放不下自己热爱的音乐,于是就问老师自己以后怎么办?
老师说:你在音乐方面这么有天赋,干脆考音乐学院好了。
这一句话,几乎改变了许镜清的一生。有了目标之后,许镜清更努力了。
考音乐学院是需要不断练习乐曲的,自己买不起琴,他就问老师要来音乐教室的钥匙,每天到学校的音乐教室练琴。
冬天室外的温度有零下三十多度,里边也好不到哪去。音乐教室没火盆,窗户还是破的,没练一会儿,手就冻僵了,许镜清只能拿大衣把手捂一会,然后再弹,以至于后来留下老毛病,哪怕到现在,他只要一弹琴,手腕就僵。
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里,许镜清坚持了一年,后来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哈尔滨艺术学院。
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专门为电视节目上的动物配音,日子倒也安逸。
就这么潇洒了好几年,直到1983的一天,许镜清平静的生活被一通电话彻底打乱了。
那是1983年5月的一天,许镜清接到一个电话,让他给猴子配个曲子。
许镜清听后也没多想,半个小时不到就搞定了,结果两个月后,许镜清就接到了上级的调令,让他专门去给《西游记》配乐。
就这样,仅凭着一首曲子,许镜清就逆袭成了《西游记》剧组的御用配乐师。
许镜清的本职工作就是给电视配乐,原本以为会很简单,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进组的第一天,杨洁就丢给了他一个大难题。
让他写片头片尾曲,而且还没有具体要求,自由发挥。
连个可以参考的框架都没有,许镜清一筹莫展,一连想了好几天脑子都是一片空白,整天唉声叹气,最后连他老婆都看不下去了,对他说:“怎么感觉你写个东西比我们生孩子都要难。”
许镜清说:“可不是嘛,你生孩子是肚子里有孩子,我现在是啥也没有。”
他老婆一听,觉得有点道理,但架不住他在家整天唉声叹气的,就把他赶出了家门,“你要叹气去外面叹气,别在家烦我。”
被赶出家门的许镜清,在大街上漫无目的地闲逛,看着川流不息的车群和步履匆忙的行人,突然有了灵感。
他赶紧在兜里掏出一个烟盒撕开当纸,并向过路的小学生借了一只铅笔,然后趴在电线杆上写出了那首传唱至今的《敢问路在何方》。
至于片头曲的灵感,则是来自于一群民工。
片尾曲写好没多久,许镜清又陷入了苦恼当中,因为片头曲写不出来,一连苦思冥想了好多天,依旧没有头绪。
直到一天早上,他听到了一群民工走过他的窗前。他们一边走,一边有节奏地敲饭碗,嘴里还哼着谁都听不懂的调子。
这些杂乱无章的声音像一道闪光穿过他的大脑,许镜清一碰三尺高,连衣服都忘记了穿,就坐在书桌前写下了脑海中的那些旋律。
直到几年后,万能的网友才给这段旋律取了个好听的名字——《云宫迅音》。
最难的片头片尾曲都搞定了,之后的配乐,许镜清基本就算信手拈来了。
1986年,《西游记》开播以后,立马就引发了万人空巷的效果,尤其是那一首首朗朗上口的歌词和空前绝后的音乐,深得观众喜爱。
作为作曲者许镜清,也成了他们那个县城里的知名人物,那段时间,他母亲逢人就笑,笑得嘴角都快咧到耳后了。
可是许镜清的名气却并不如母亲想象中的那般好。
《西游记》大火之后,全部的演员都跟着火了,哪怕作词、演唱者都火了,可不知是什么原因,却唯独遗忘了他。
明明自己和闫肃、蒋大为所付出的努力都是一样的,甚至付出的比他们都多,可为什么就是没人注意到他呢?
许镜清每次看着别人上台领奖,获奖者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可他内心却说不出的落寞。
许多次之后,这种落寞促成了他的一个心愿,那就是开一场属于自己的音乐会,他要告诉全世界,他不是默默无名的人,他的作品在被无数人传唱。
可心愿始终只能是心愿,因为他没有钱,而办演唱会是需要钱的。
许镜清活了几十年,跟音乐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一个从来不沾铜臭的人,却第一次知道没钱的苦恼。
2012年,年近古稀的许镜清在微博上写到:我想开一场个人作品音乐会,却不知道怎么办?我一生低调,不登大雅,不善交际,无人问津……
曾經的意气风发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字里行间满满的英雄落幕之感。
之后的几年中,不善交际的老先生,拖着疲惫衰老的身躯,带着对音乐会心愿的憧憬,开始学着四处周旋,可是却始终未能如愿。
许镜清感觉到自己的音乐会之路遥遥无期。
后来有人建议许镜清在网上发起众筹,可他却不愿意,总觉得有点乞讨的味道,直到被现实一次次狠狠蹂躏之后,许镜清才终于想通。《西游记》播出30周年之际的那一天,他在微博上发起了众筹。
不到24小时,这条内容转发超4万次,近万人参与众筹,1天内就筹齐了100万人民币。
3个月后,众筹到461.5万,许镜清又拿出自己全部的存款——30多万元,终于凑齐了办音乐会的钱。
2016年12月4号,在人民大会堂里,许镜清终于拥有了属于他的第一场音乐会。
那天,“猴哥”来了,“师傅”来了,“八戒”来了,“沙师弟”也来了。
所有演员在带妆上场的那一刻,仿佛将现场观众的思绪瞬间拉回到了30年前。
《云宫迅音》的第一个音符在大殿响起时,掌声、欢呼声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整个晚上,掌声就没停下来过。
这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音乐会,它包含了许镜清一千多个日夜留下的汗水,它承载的是几代人的回忆。
在演出的近2个小时里,许镜清却一个人躲在后台不敢露面——他害怕。
害怕效果不好,辜负了网友对他的支持;害怕效果太好,自己承受不住现场的火爆气氛……
临到音乐会结束,许镜清才走上舞台,他只说了三个字:我想哭。
这种情绪直到他回到家里,才倾泻出来,他对着自己的工作台,大喊一声:太不容易了。
然后那个74岁的老人像个孩子一样嚎啕痛哭。
在《朗读者》的节目上,董卿说:“这个音乐会来得似乎晚了点。”
许镜清回:“不晚,只要我活着,就不晚。”
有梦想,就不怕晚。
近期,78岁的许镜清老人成功入驻知乎,并表示:自己始终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还能和年轻人玩到一起,不算落伍。还希望能和网友多多互动,学习更多新时代的内容。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里,许镜清这样的老艺术家似乎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他不争不抢,用一颗赤子之心埋头创作,只为把最好的音乐带给所有喜欢他的人。
而他这个人就如同当初他的音乐一样,带给别人的是坚持,也是力量。
(来源:影视杂谈“火影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