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卉,康文婧,彭春香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2.西安翻译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5)
红色旅游是传承红色基因、彰显红色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新时期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促进红色旅游资源跨区域整合,有助于公众贴近革命历史、激发家国情怀、凝聚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2021年2月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新时期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3号)中,明确提出要加大红色资源保护力度、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弘扬传承红色文化。陕甘宁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既是党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又是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1]。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富集,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是全国十二大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但该区域地跨陕甘宁三省交界处,老区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滞后,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开发不足[2]。现有研究围绕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分布格局、山地红色旅游资源类型及分布、公众对红色旅游资源的网络关注情况等[3-5]展开了丰富的研究,新时期弘扬红色文化战略的提出,也推动了红色旅游资源相关研究朝着如何促进开发价值提升、如何促进红色旅游资源利用空间格局优化及推动乡村振兴[6-7]等方面深入探索,但现有文献未涉及如何在评价区域红色旅游资源质量的基础上,探寻如何找寻资源关联,逐步促进区域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等方面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陕甘宁区域,引入GIS技术,在对该区域红色旅游资源整理及资源评价的基础上,分析资源网络联系度,并就如何促进资源优化整合提出建议,以促进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1)研究区域界定。陕甘宁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既是党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又是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是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红色精神的重要教育基地。研究依据国家发改委颁布的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2—2020)中对于陕甘宁区域范围的划定,共包括陕西省延安、榆林、铜川,甘肃省庆阳、平凉,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固原、中卫8个地级市以及陕西省富平、旬邑、淳化、长武、彬州、三原、泾阳,甘肃省会宁,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9个县(市)。研究区域的具体范围如图1所示。
审图号:2019(1822)自然资源部监制图1 研究区域范围
(2)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数据。研究中所涉及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数据的来源主要通过查询《陕西省革命遗址通览》《甘肃省革命遗址通览》《宁夏回族革命遗址通览》[8-10]、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陕西省图书馆“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多媒体资源库”革命旧址遗址纪念地、历史事件库、人物库等资料,以及《陕西省文物地图集》等渠道综合获取。
(1)核密度分析。核密度分析用以计算点要素在其周围邻域中的密度,核密度越高,表示点要素的分布越密集,从而可以借助核密度分析直观地反映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其计算公式为:
(1)
式中,fh(x)为核密度函数,(x-xi)为点要素x到xi的距离,h为宽度。
(2)莫兰指数(Moran′s I)。Moran′s I能够检验红色旅游资源在不同空间单元的集聚程度,常用指标又可以分为全局自相关莫兰指数和局部自相关莫兰指数。全局自相关莫兰指数反映一定空间内红色旅游资源总体集聚程度,局部自相关莫兰指数适用于空间范围内各单元间红色旅游资源的计算。
研究参照现行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国家标准,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再次分类,并依据分类标准对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进行资源梳理,经过梳理后共形成陕甘宁三个大类、六个亚类、十六个基本类型的共计566处红色旅游资源,作为本研究的基础资源数据。
表1 红色旅游资源分类标准
研究借助百度地图API坐标拾取工具,对依据红色旅游资源分类标准所确立的陕甘宁566处红色旅游资源逐一进行检索和校准,构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研究借助Arcgis10.6软件,采用自然断点法对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点核密度值进行分类,从低到高分为10个等级,结果如图2所示。
审图号:2019(1822)自然资源部监制图2 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的核密度
通过图2可以看出:(1)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呈现出非均衡状态,以延安地区为核心形成典型的高密度集聚区,在榆林市、铜川市、旬邑县、会宁县附近形成次一级高密度集聚区,其他市县红色资源集聚程度较低。且围绕核心区附近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多点集聚、连点成片的分布态势;(2)陕甘宁共有41处景区(景点)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从分布来看,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景点)的分布均处于红色旅游资源集聚、密度相对较高的地区,尤其以延安地区最为集中,共分布着18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景点),涉及革命旧址、故居、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多种类型。
研究为考察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相关性,借助Arcgis10.6软件进行Moran’s I分析,计算得到的Moran’s I估计值为0.094 2>0,Z值得分为2.479 093,p值为0.013 2<0.05,数据表明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位于不同区域的红色旅游资源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性。研究采取自然断点法,分析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的冷热点区情况,得到如图3所示的冷热点区域图。从图3可以看出,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的热点区域集中在延安、榆林两区域,延安在1937年9月被确定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首府,革命旧址、故居集中,人物活动频繁,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相对优越。榆林毗邻延安,是陕甘宁边区的北大门,红色建筑设施、历史事件、战争战役等发生频率也相对较高。次热点区域包括庆阳、旬邑、铜川、富平、三原等区域,而地处西陲的吴忠、灵武、中卫、固原以及甘肃会宁、平凉等区域,为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的冷点区域。整体来看,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冷热点区域分布差异明显,热点区域多集中在东部地区,冷点区域集中在西部地区,中部则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的集中分布区。
审图号:2019(1822)自然资源部监制图3 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冷热点区
研究进一步考察陕甘宁不同历史时期重要历史事件与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的耦合程度,基于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陕西省图书馆“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多媒体资源库”——历史事件库,系统梳理了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战役战斗,并简要阐述其历史意义,标明时间发生地的地理位置,形成表2。
研究将以上重要历史事件的空间分布与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核密度图进行叠加,得到如图4所示的红色旅游资源与重要历史事件耦合图。从图4可以看出,重要历史事件的分布与核密度图高度吻合,在核密度最高的延安区域,同样也是延安保卫战、延安会议、整党运动、南泥湾垦荒、大生产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在榆林市、铜川市、旬邑县、会宁县等次一级高密度集聚区,分布着杨家沟会议、保卫黄河河防作战、爷台山反击战、打退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等重要事件;而其他红色资源集聚程度较低的固原、中卫、灵武、吴忠、平凉等市(县),重要历史事件的分布也几近空白。
表2 陕甘宁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梳理
审图号:2019(1822)自然资源部监制图4 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与重要历史事件的耦合
研究进一步提出,针对当前实践中存在的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分散、红色旅游资源质量不均衡、跨区域网络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应加强不同区域红色旅游资源的联系,尤其是推动跨省域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研究提出应以陕甘宁重大历史事件为基础,深挖陕甘宁红色文化内涵,讲好革命故事,凝练红色旅游展示主题,促进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的跨区域整合,具体凝练成如下十大主题,所涉及的资源及区域情况如表4所示。
表3 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及展示主题
因此,可以围绕以上凝练的红色旅游主题,筛选代表性的红色旅游资源及旅游景点,连点成线,打造跨区域的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线路,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性红色旅游资源综合利用体系。更进一步,还可以探索将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生态旅游资源、陕北民俗文化资源、黄河文化资源等相融合,形成红色文化资源为核心、多种类型文化资源交相辉映、跨区域协同的新型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红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的有机结合。
受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历史条件等的限制,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并不均衡,总体格局呈现出以延安为中心的高密度集聚区,且围绕核心区附近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多点集聚、连点成片的分布态势多中心集聚分布、连点成片的态势。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冷热点区域分布差异明显,热点区域多集中在东部地区,冷点区域集中在西部地区,重要历史事件的分布与核密度图高度吻合。
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需进一步加强,逐步朝着多节点、强关联、跨区域合作紧密的方向努力。研究基于陕甘宁重大历史事件,梳理凝练出十大红色旅游主题,挖掘红色内涵,串联相关红色资源,以促进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的跨区域整合。
研究同时认识到,为进一步推动陕甘宁红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有必要进一步将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生态旅游资源、陕北民俗文化资源、黄河文化资源等相融合,探索红色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协同开发利用模式,在加强陕甘宁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红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最终助力陕甘宁革命老区的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