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安,罗 芳,张 寒
(1.西华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2.甘孜职业学院 旅游系,四川 甘孜藏族自治州 62610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第三产业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其中,旅游产业在拉动消费、增加就业和带动城乡经济增长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2],兴建乡村旅游景区能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融合。城市旅游景区的建设能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从而吸引更多资源要素反哺农村,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基础。随着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众外出旅游日益频繁,A级旅游景区因其具有较高的游赏价值和吸引力,成为游客旅行目的地选择的重要参考。由于自然与社会经济不同,旅游景区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3-4],这种差异给区域旅游景区的优化以及基础设施的配置增加了难度。例如,由于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人口的成倍增加,使得旅游景区承载的压力不断增加[5]。此外,受旅游资源季节性与可变性特征影响,旅游资源季节性供求矛盾增大,使得旅游旺季旅游景区压力增大而淡季资源闲置问题突出[6]。因此,明确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升景区吸引力,优化旅游资源空间布局,推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旅游资源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7-8]。众多学者从行政区划和自然区划等尺度探究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和驱动力因素[9-10]。如朱永凤等[11]借助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新疆旅游景区的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分析;宁志中等[12]探究了2001年以来中国A级旅游景区的时空格局演变。此外,相关性分析[13]、层次分析法[14]、和地理探测器[15]等方法模型是探究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常用工具。地理探测器由王劲峰和徐成东[16]提出,旨在探测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异性,该模型可以揭示地理现象背后的驱动力,既可分析定性数据也可探测数值型数据。利用地理探测器可以明确旅游景区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优化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有效研究工具。
秦巴山区(四川部分)地处川东北地区,是通向甘陕和两湖地区的重要通道,旅游资源丰富。《川东北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要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优势产业,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同时强调了旅游产业在川东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前关于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方面的研究大多是从省市区(县)尺度开展[17-19],对秦巴山区(四川部分)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采用最邻近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等方法,分析了秦巴山区(四川部分)A级旅游景区的分类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了影响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优化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秦巴山区(四川部分)位于大巴山南麓(图1),即四川东北部(俗称“川东北地区”)。区域内涉及南充、广元、巴中、达州和广安5个地级市,是巴文化的重要传承地,文化底蕴深厚。该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整体呈“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气候温和,河湖众多。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了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旅游景区。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邓小平故里、朱德故里,有著名的四大古城之一的阆中古城,有风景秀丽、峰峦雄伟的光雾山和华蓥山,还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剑门关。研究区总面积约6.5×104km2,总人口约2 506万人,区域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旅游发展潜力极大。
A级旅游景区数据来源于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http://wlt.sc.gov.cn);人口、GDP、植被覆盖度(NDVI)和河流数据来源于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http://www.resdc.cn);高速公路、火车站和城区位置数据来源于BIGMAP(http://www.bigemap.com);DEM数据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http://www.gscloud.cn)。利用高德地图开放平台对旅游景区进行精准定位,整合为包含旅游景区名称、所属星级、经纬度和所属区县等关键信息的Excel数据文件,导入ArcGIS软件中,生成区域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点数据。
参考前人研究成果[17,20],结合该区实际情况和数据可获得性,共选定了影响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3类指标:交通因素(距高速距离、距火车站距离)、社会经济类因素(人口、GDP、距城区距离)和自然环境因素(距河流距离、NDVI、DEM),其中各项距离因子均基于ArcGIS中的距离分析工具获得。
最邻近指数可以用来判断地理空间点要素空间分布的邻近程度,是判断点要素空间类型的一种地理指标,计算公式为[20]:
(1)
式中:rE与ri分别为理论与实际最邻近距离,A指研究区域总面积,n为区域内A级旅游景点的总数,D为旅游点密度,R为最邻近指数。当R>1,表示旅游景点为均匀分布;R=1,表示旅游景点随机分布;R<1,代表旅游景点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
标准差椭圆又称为方向分布,是定量描述空间要素的方向和分布的一种统计工具[21]。在二维空间上,椭圆长半轴的延展方向指示A级旅游景区的主要分布方向,短半轴表征旅游景区的分布范围。长短轴的差值越大,则地理要素的分布方向性越显著。运用该工具能够揭示研究区域A级旅游景区空间形态特点。
核密度分析是估计概率密度函数的一种非参数方法,此方法既可分析点要素的密度,还可以计算折线要素的密度[22]。在点或折线等地理空间要素空间密度的分析过程中,通过输入点或折线要素集,计算每单位面积的量值,将输入要素拟合成光滑锥状表面,从而揭示要素在区域内的空间聚集状况。运用核密度估计能更好地分析旅游资源的空间集聚情况。
地理探测器可以分为风险、因子、生态和交互探测4种。该模型可以确定区域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异性,揭示影响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因素[23]。本文采用因子探测器,明确各项影响因子对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解释力度。在因子探测过程中将旅游景区核密度值确定为探测因变量Y[17],用q统计量来衡量空间分层异质性的程度并检验其显著性,表达式为:
(2)
此外,本文采用交互探测器用于探测各影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交互作用可分成5种类型:非线性减弱、单因子非线性减弱、双因子增强、因子独立、非线性增强[4]。
截至2021年初,秦巴山区(四川部分)A级旅游景区共167处,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充足(表1)。整体来看,广元市的A级旅游资源最丰富,共有48个,占比28.74%;其次是南充市和达州市,分别占比22.16%与20.36%。从旅游景区质量等级来看,区域5A级景区共5个,分别是广安市邓小平故里、南充市朱德故里、南充市阆中古城、巴中市光雾山景区和广元市蜀道剑门关景区。4A级景区69个,占比41.32%,主要分布在广元市与巴中市,3A级景点最多,共有72个,南充市和达州市均拥有21个。此外,还有21个2A级的旅游景区有待进一步开发。秦巴山区(四川部分)有44.31%旅游景点是属于高级别旅游资源(5A、4A),还有43.11%的3A级旅游资源,这表明区域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吸引力,旅游交通条件、景区接待能力以及卫生条件等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表1 秦巴山区(四川部分)星级旅游景区数量及占比
我国现行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标准将旅游景点划分为8个主类23个亚类及110种基本类型。相较于主亚类,基本类型更能反应旅游资源的特征和性状。区域景区的基本类型越多样,其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就越高。参此标准,秦巴山区(四川部分)的A级旅游景区主要涉及5个主类11个亚类与45个基本类型(表2)。
表2 秦巴山区(四川部分)旅游景区分类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自然类旅游景区共75处,其中4A和5A级有45个,人文类旅游景区共92个,其中4A和5A级有29个。在4A和5A级景区中,人文类景区占39.19%,自然类景区占60.81%。可见,研究区吸引力强且质量高的旅游景点主要以自然类旅游资源为主,这得益于区域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秦巴山区(四川部分)旅游资源种类多样,其中建筑与设施类表现良好,旅游景区共80个,占47.90%,基本类型达24种,其次是地文景观,共47个,占28.14%,基本类型有11种。水域景观、生物景观与历史遗迹相对较少,分别有15、13和12个。这种旅游资源结构主要得利于秦巴山地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作为巴国文化发展传播的重要走廊,该区是三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地,文化底蕴丰厚,留存了许多物质文化遗产。秦巴山地(四川部分)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许多红色旅游资源。大巴山地质构造复杂,属复背斜结构,在温暖湿润的气候背景下,溶蚀作用和流水侵蚀作用共同发育,形成叠嶂峰峦、幽深峡谷、壮阔林海和飞瀑流泉等秀丽壮美的自然景观。
研究区A级旅游景区的理论最邻近距离rE为11 820.27 m,平均实际最邻近距离ri为8 863.54 m,最邻近指数R=0.7498,P<0.01,这表明秦巴山区(四川部分)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上趋于集聚,整体呈西部多东部少的分布格局,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旅游景区在空间上相对集聚,有利于区域旅游景区整合和后续开发利用,但如若景区过于集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景区间的竞争,导致部分低等级地区的景区竞争优势下降,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景区空间结构进行优化。
借助核密度分析与标准差椭圆进一步探究研究区A级景区的空间集聚情况,其中核密度分析带宽h设置为2×104m。结果表明:秦巴山区(四川部分)A级旅游景区分布密度为0~0.015 3个·km2。核密度分布可以反应出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上的聚集情况,密度值越高表明旅游景区在空间上越集聚。由图2可知,研究区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整体呈“西密东疏”的空间分布格局。中高密度区主要集中在区域西侧的广安市、南充市和广元市,其中广安市旅游资源最为集中。东侧的巴中市和达州市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相对稀疏。从旅游资源的方向分布来看,A级旅游景区分布呈西北—东南方向,这有利于旅游资源的条带状开发,便于规划精品旅游路线,形成旅游链。
因子探测结果表明:q值由大到小依次为:距火车站距离(0.319 3)>距城区距离(0.301 6)>人口(0.215 0)>GDP(0.209 8)>距高速距离(0.166 0)>DEM(0.112 8)>NDVI(0.064 8)>距河流距离(0.023 6),这表明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主要受交通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次是自然环境因素。此外,除距河流距离因子的P值为0.08之外,其余各项因子的P值均小于0.05,说明影响因子整体上与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显著相关。
从驱动因子交互探测的结果(表3)可知:距火车站距离与距城区距离这2个因子的交互探测q值为0.413 9,距高速距离和NDVI的交互探测q值为0.241 4。可以看出在研究区域内,任意2个驱动因子之间的交互探测值q均大于0,且其交互作用结果均表现为:以双因子和非线性的形式增强了对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解释力度。这表明秦巴山区(四川部分)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异,不仅受到了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因素和交通条件的影响,同时各项因子彼此相互影响与作用,最终形成了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格局。
表3 A级景区驱动因子交互探测值
4.5.1 交通因素
秦巴山区(四川部分)是出入四川的重要通道,是连接东西部地区的重要纽带。区域内铁路网密集,34个区县中有26个区县拥有铁路停靠站,沪蓉、兰海、包茂等多条高速公路全区贯通。区域交通便利,铁路、高速公路、省道等共同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叠加旅游景区、高速公路和距火车站距离等图层(图3)发现,A级旅游景区大多沿着交通沿线分布,由此可见交通条件是影响景区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受旅游者出游偏好的影响,游客更多偏向于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相对较近旅游景点。交通网络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区域交通发展水平,提高区域交通通达性,从而影响游客的旅游决策行动。因此,在今后区域旅游资源空间规划中,要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缩短旅行目的地和客源地的交通时间,增加游客出行次数,带动旅游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4.5.2 社会经济因素
距城区距离、人口、GDP是影响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重要影响因子。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级旅游景区与人口、GDP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441与0.301,P=0.001,这表明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与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城市是游客消费住宿的主要场所,城区和旅游景区之间的距离是游客出行的重要决策因子。而人口和GDP表征着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区是人口密集分布区,是重要的客源地,大量的旅游客源会加速旅游景区的建设。经济增长能推动交通、餐饮和住宿等旅游配套行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旅游景区的建设和发展。
4.5.3 自然环境因素
相较于交通和社会经济因素,DEM、NDVI和距河流距离对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解释力度相对较小,但其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其也是限制景区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位于海拔500 m以下丘陵地区的人文和自然旅游景点分别有61个和30个,合计约占旅游资源的54.50%。此外,有28个人文与29个自然旅游景点分布于500~1 000 m的低山地区,1 000 m以上有19个景点,其中,人文景区3个,自然景区16个。可以看出,人文类旅游景点大多分布在低海拔丘陵地区,而自然类旅游景点则主要分布于中低海拔地区,表明地形地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
受秦巴山地背景影响,亚热带湿润气候带来丰沛的降水,区域内地表水系发达。自古人类聚居地多集中于河流沿岸,河流为工农业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河流水系是众多文明的发祥地,物质与文化遗产较为丰富,为景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先决条件。运用ArcGIS软件针对区域主要河流绘制出其1、2、4 km的缓冲区,随后统计各级缓冲区域内A级旅游景点的单体个数。结果表明:在缓冲区内A级旅游景点分别有43、61、72个,分别占A级旅游资源总量的25.70%、36.50%和43.11%。超过1/3的旅游景区在4 km河流缓冲区范围内,这说明水系对旅游景区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河流对A级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体现了人类生产活动和旅游活动的亲水性特点。
4.5.4 政策影响
秦巴山区(四川部分)共辖34个区县,2015年在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指引下,区域内有17个区县被列入国家级贫困县名单。研究区独特的历史背景、自然条件以及独具特色的资源禀赋,促使旅游业成为了区域扶贫战略的先导产业,为脱贫攻坚任务打开了突破口。2019年,区域内贫困县全部摘帽。在此基础上,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国家和地区政策的支持和激励引导,能促进研究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秦巴山区(四川部分)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与建设得益于区域良好的政策环境。广元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整合市内旅游热点,推出了山水生态游、温泉养生游等多条精品旅游路线,兴建了大批乡村旅游景点,如利州区青岭稻香园A级景区和苍溪天新农业旅游观光园A级景区。南充市为了推动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大力打造嘉陵江水上休闲产业带,统筹沿江城镇、乡村和通道等产业要素,兴起了一批沿江旅游景点。因此,政策对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产业的支持,能引导新景区的开发建设,从而驱动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发生转变。
在旅游资源构成上,研究区A级旅游景区种类繁多,包含5个主类11个亚类以及45种基本类型。在区域167个A级旅游景区中,3A和4A景区居多。区域旅游资源丰富,成为了助推区域旅游业成长发展的重要支撑;在空间分布上,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不均,呈凝聚型的空间分布类型。景区空间分布方向性特征明显,在西北—东南方向上的集聚;在空间密度上,A级旅游景区呈现出“东密西疏”的分异态势,西侧的广元市、南充市和广安市景区密度较高,东侧的达州市和巴中市景区分布相对稀疏;在影响因素上,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结构受到自然、社会经济以及政策调控等要素的综合影响,景区空间分布具有沿城市中心和交通要道沿线分布的特征,同时高程、河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然和人文景区的分布位置。旅游产业曾是秦巴山区(四川部分)地区脱贫攻坚的突破口,也是目前乡村振兴的重要切入点。旅游政策会带动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今后还需注重政策对旅游景区发展的引导作用。
本文分析了秦巴山区(四川部分)地区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情况,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其影响因素,为区域旅游资源空间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考虑到数据可获取性,本研究从静态的单一时间节点出发开展相关的研究。今后的研究不仅要考虑旅游景区在空间分布的变化,还需考虑其在时间序列上的演变,注重多时间节点间的对比分析。此外,还应引入更多科学的数理模型,进一步剖析景区动态演变的内在驱动机制,为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提供更科学有效的建议措施。
鉴于秦巴山区(四川部分)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及结构特征,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1)明确区域旅游产业形象与发展定位。秦巴山区(四川部分)自然旅游资源与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应以“经典红色文化、度假秦巴山水”为主体形象,明确秦巴山区原生态文化及自然山水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定位,加强旅游产业成为该地区新型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巩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优势产业。
2)加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旅游产业整体发展。研究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A级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广元市、南充市和广安市。要进一步完善景区的交通建设,增强区域内东西两侧旅游通道的畅通度。推动旅游景区之间的联动,规划精品环形旅游路线,促进秦巴山区(四川部分)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3)结合旅游资源禀赋,加强对旅游产业的政策支持。政策因素是推动旅游景区建设,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应加大旅游政策对旅游景区发展建设的指引,深入挖掘未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多类型旅游景区,如乡村度假、红色旅游景区和巴文化旅游景区等,拉动周边乡镇跨越发展,转变乡村发展战略,促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