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岩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蒙医医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
桡骨远端骨折(distal radius fractures,DRF)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其是指距离桡骨远端关节面3cm范围内的骨折[1],在全身骨折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桡骨远端骨折通常累及关节面,可造成粉碎性骨折,具体表现为腕部肿胀、压痛、畸形和活动受限。由于桡骨远端的解剖位置特殊,位于皮下浅表位置,处于松质骨与皮质骨交界的地方,属于较为薄弱的解剖环节,覆盖的肌肉较少,易发生DRF,且骨折后难愈合,因此在临床上受到较多的关注。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DRF在中老年患者中发病几率逐渐提升。这种病的发病原因多为老年患者的骨质疏松,同时与患者的骨密度降低等因素密切相关[2]。
目前临床上多数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虽然临床一般认为内固定可使不稳定型DRF获得影像学解剖复位和坚强固定,但是手术治疗费用相对较高、术后并发症较多、具有一定的创伤性等缺点,不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因此,通过采取科学、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显得尤为重要。蒙医在临床上多采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的治疗,对于治疗DRF患者存在多种优势[3],具有操作简便、效果好、花费低、创伤小,有相对弹性固定的特点,无需剥离骨折部位软组织,保留原有的骨膜、软组织,不会损伤骨折部位及软组织,对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环无影响,关节不会出现粘连,可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4]。对于DRF患者给予蒙医正骨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对患者喷酒按摩,观察骨折处的血运情况及肿胀程度。本次研究具体分析蒙医正骨手法治疗DRF的临床效果。
抽选2019年6月至2021年11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收治的DRF患者1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2例。其中,对照组:男31例,女21例;年龄31-73(52.42±10.53)岁。观察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33-75(55.28±11.68)岁。两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患者腕部明显肿胀,疼痛,腕关节畸形;进行X线或是CT检查后得以确诊;能够定期随访复查;骨折类型属于闭合单侧新鲜骨折;与手法复位适应证相符合;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有陈旧性、病理性、代谢性骨折者;严重血管神经损伤者;开放性骨折、严重的粉碎性骨折需手术治疗者;既往桡骨手术史者;患有全身性急慢性感染者;并发其他部位损伤者。
西医参照《实用骨科学》[5],中医参照《中医骨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6]。明确的外伤史;腕关节出现活动障碍、有肿痛感、外观呈现出畸形的状态;畸形具体表现为银叉样和枪刺样,有明显的压痛;经过X线摄片后得到明确的诊断。
对照组:该组的患者给予蒙医正骨手法复位联合石膏进行外固定,先对患者进行手法整复治疗,达到满意的整复效果后,使用前臂石膏托将腕关节固定于掌屈或背伸尺偏位,并保持肘部弯曲90°,使用三角巾将前臂悬吊于胸前。
观察组:采用蒙医传统正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1)伸直型骨折:患者在坐位条件下进行,将患肢朝外展患侧肩部90°,使其余身体保持直角状态,助手双手握住前臂近端牵于上臂,一助手握住拇指及其他四指,利用牵引及反牵引力矫正嵌插骨折,在进行手术操作的过程中有效地矫正旋转移位及侧方移位,两手拇指指腹挤按骨折远侧背端,剩余的手指置于腕掌部朝掌侧上端提,彻底纠正骨折,复位骨折完毕后,局部放置衬垫,置于背侧夹板的远端和掌侧夹板的近端,用4块小夹板将腕关节固定,固定时桡背侧夹板需过腕关节,固定于掌屈、尺偏位,用3条绷带条绑扎固定;(2)屈曲型骨折:牵引方式同伸直型,屈曲型骨折手法与上述相反,用4块小夹板将腕关节固定,固定时桡掌侧夹板须超腕关节放置,垫置于背侧夹板的近端和掌侧夹板的远端,固定于稍背伸、尺偏位,用3条绷带条绑扎固定。C臂下对其复位情况进行观察,达到满意的复位后将患者的体位调整好,使其处于患肢屈肘中立位,使用三角巾将其悬挂在胸前,有效进行固定,固定时间保持在4-6周。在患者制动的过程中应对其进行定期的X线复查,并根据情况调整好夹板的松紧程度。最后对患者进行患肢手指功能锻炼指导,使其逐渐活动患肢腕关节、肩关节、手指关节等处,1个月后将小夹板外固定全部解除,督促患者进行不负重训练。
每天3次用药酒在患处周围及夹板间隙局部喷酒进行蹭摩,调整结扎寸带的松紧度,观察患者骨折部位血运及肿胀情况。
1.5.1 主要症状消失时间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主要症状消失时间。包括肿胀消除时间(d)、骨折愈合时间(周)、疼痛缓解时间(d)3个方面。
1.5.2 疼痛程度
观测用药前后的疼痛程度。运用视觉模拟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观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分值0-10分,评分越高代表疼痛程度也越严重。
1.5.3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实用骨科学》。痊愈:骨折愈合,骨折线消失,骨折部位对线良好,局部无肿痛,影像学检查显示无畸形,活动腕部无障碍感或腕掌屈;显效:骨折愈合,骨折部位对线不够整齐,局部无肿痛,影像学检查显示无畸形,关节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活动受限;有效:骨折基本愈合,患者前臂功能有所恢复,骨折部位对线尚可,影像学检查示轻微畸形,局部无疼痛,活动关节自觉有轻微受限感;未痊愈:骨折延期愈合,局部压痛、叩击痛,骨折部位对线仍存在一定的愈合畸形情况,且患者还存在一定痛感,腕部活动明显受限,影响生活质量。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观察组主要症状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s)
组别 例数 肿胀消除时间(d) 骨折愈合时间(周) 疼痛缓解时间(d)对照组 52 25.42±2.71 14.80±2.78 35.68±3.29观察组 52 15.38±1.69 9.63±1.85 27.36±2.93 t 10.852 7.843 14.496 P 0.000 0.000 0.000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存在同质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 52 6.42±1.19 2.65±0.73 21.604 0.000观察组 52 6.53±1.25 1.05±0.19 32.532 0.000
观察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n(%)]
DRF在临床常见,通常发生于皮质骨、骨质疏松[7],由于此处解剖部位薄弱,在受到外界巨大冲击力后,身体向前或向后跌倒之时突然受力的腕关节就会因暴力而传导到桡骨远端,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掌心触地[8],导致该部位受到外力后而容易引起DRF。DRF会影响患者腕关节的功能,若对桡骨治疗不及时,则可能导致关节僵硬、疼痛、手腕活动受限等情况,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功能性障碍。目前临床上治疗DRF的方法众多,主要包括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或石膏固定、外固定架固定、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等,以上方法均可以获得良好复位效果,使患侧腕关节恢复正常功能[9]。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虽效果明显,但手术中可对骨折部位血运造成影响,术后容易出现腕部肌腱粘连、肿胀,价格昂贵,患者不易接受。传统蒙医手法正骨治疗骨折方面疗效显著,采取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进行固定的治疗方法对于DRF来说是较为常用的手段,是以蒙医理论为基础,以手法复位为辅助方法,以对骨折部位进行重塑和复位,不会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有效恢复骨折的解剖位置,使得患侧的腕关节达到正常的功能。
蒙医正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是一种弹性固定方式,操作方法简单,可及早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固定,使骨折两端进行适度的活动,夹板的松紧程度根据患者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整,让骨折端处于一种更加有弹性的力学环境中,与人体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规律相符合,绷带发挥出有效的约束作用,夹板及棉压垫分别有杠杆力及效应力,同时肌肉在进行收缩时会产生一定的内在动力,很好地预防了骨折再移位,纠正残余畸形。这正是蒙医中动静结合的治疗理念,并以力对力,完全契合骨折复位的力学要求,促进骨愈合,操作简便安全有效[10]。
本研究中,采用蒙医传统正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的方法达到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的方法,P<0.05;观察组肿胀消除、骨折愈合、疼痛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给予蒙医正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的方法效果更加突出,所用的治疗时间更短,患者的痛苦小,出现的并发症少,患者骨折部位恢复更快。该方法操作起来更加简单,且经济安全,在骨折疾病中有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