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欢
(辽宁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1)
在进行茶文化所蕴含的文学性研究时,首先需就“茶”的出现进行了解。最初“茶”这一饮品是从中国产生,引入欧洲时是在16世纪,正处我国明朝万历年间,当时是由荷兰商人从我国向欧洲进行茶的运输,迅速风靡于欧洲各个国家。在英国,茶的流入首先供给皇室享用,据此饮茶也随之成为一项高雅、尊贵的社会活动,且配用的茶具也十分讲究,成为当时英国上流社会中个人、群体的社会地位的重要呈现方式,后续茶开始逐渐成为个人社会地位、身份的一种象征。在上流社会的推崇下,茶文化开始越来越多被结合到各类文学作品内,使得茶文化成为文学作品中人物地位、意象的重要象征对象,从而衍生出专属于英国的茶文学。与英国相比,美国的历史时长较短,且历史文化内涵不够深,所以对应的社会文化性质也随之产生变化。实际来看,美国对于茶的饮用,更加注重效率,很少会花费时间在其上,并将其作为一类消遣活动,美国人饮茶,更加喜爱红茶,相应的茶文化也日渐融入与文学创作中,使得专属于美国特征的茶文化油然而生。
进行茶文化的研究能够发现,不同国家中,其在泡茶的步骤上有所差异。通过对古今中外关于泡茶步骤的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能够发现,两者的差异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中国的茶文化中,对于泡茶的每一个步骤均设置了不同的要求,且更为注重对于泡茶过程中的步骤执行,享受身心的放松之感。换言之,中国的茶文化重点在于对泡茶的过程,而非单纯地喝茶这一结果。
英国的茶文化中,对于泡茶这一过程的重视度并不高,重点主要集中在茶会举办时的社交礼仪展现上,目的在于通过茶会的举办,高度展现出每个人在茶会之上的礼仪、文化修养。同时也可通过对茶会举办之时的茶具是否足够精美、饮茶环境是否优雅等条件的展示,对外表达出茶会举办者和参与者自身具有高雅个性和生活情趣。
美国的茶文化中,则更为注重饮茶的效率和便捷性,使得美国的社交活动中,几乎很少会出现茶社或是茶话会一类活动乃至团体。但在美国的大街小巷中,却普遍存在瓶装、袋装一类的茶类饮品,且随处可见,由此能够得出,美国的茶文化在作用上,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便捷生活需求。
站在饮食习惯的视角上,进行茶文化的分析能够发现,中国茶文化在饮食习惯表达方面,并不会固定某一场景要求好友去喝茶,而是更加关注泡和饮这两个程序,通过流程的操作更好的调节心神、放松心情。与中国相比,英美国家在饮茶习惯方面,则比较注重对茶所泡出来后的成果,包括口感是否丰富、味道是否满足饮用需求等。通过对比可发现,英美国家的茶文化更注重满足个人饮品口感需求,而中国茶文化则更加在意饮茶意境的营造。
在英美国家,有极多的诗人对待茶文化具有一定的向往和青睐,态度如同对于丝绸和陶瓷,并对此饮品进行高度推崇。诗人在作品创作时,很多时候会将茶作为灵感的来源,从而对外输出了极多且知名的颂茶作品。早在上世纪60年代,著名诗人艾德蒙•沃勒在为英王查理二世皇后祝寿时,就创作了《论茶》这一诗歌,在内容中,借助对茶叶以及秋叶的意象呈现,借此隐喻皇后在优雅和高贵气质,表现作者对于皇后的祝福。
在诗人纳厄姆•泰勒的创作生涯中,所创作出的《灵丹妙药:茶诗两篇》作品,充分借助十分简练的语言,以及通俗易理解的语言表达形式,面向现代人充分展现了当时流行饮品之内“茶”这一饮品的地位,以及所引领的趋势。同时对该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后也可发现,字句寓意表达上,均洋溢了对茶文化的故乡:东方文化的向往。
此外,众所周知的诗人雪莱和拜伦,在日常生活中均对茶这一饮品青睐有加,且在作品的字里行间,经常能够看到茶文化的影子,甚至拜伦认为:“当你在中国喝过茶,那么你对于伦敦的向往将会大大降低。”与拜伦相比,诗人雪莱所表达的则更加直接:“我愿意为了喝茶而死!”,此“殉茶文化”即便在国内,也极为少有。综合而言,茶文化的传播与英美诗歌文化发展之间,关联性极大,前者提升了英美诗歌文化的创作水平,后者则为茶文化的传播创设介质,两者相辅相成。
英美国家中,戏剧属于艺术构成中的一朵奇葩,其不仅具有极强的对外表现力,同时对于观看者的感染力带动也能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长久发展下来,戏剧已经逐渐成为英美国家之中的传统表演节目,且两个国家之内,也相继出现了多个知名戏剧大家,包括莎士比亚(英国)、萧伯纳(英国)、莫斯•哈特(美国)、尤金•奥尼(美国)等。例如,在英国戏剧家萧伯纳的所创作的作品中,《卖花女》就是其中十分知名的茶文化衍生的戏剧+文学相结合类作品,在戏剧表达中,充分借助“贵族茶会”这一活动,将文章的核心以及中心思想通过戏剧的形式传递出来,不仅为人们呈现了英国上等贵族对于“以茶会友”的推崇,同时也充分肯定了茶文化在上流社会中的地位。例如,在戏剧《卖花女》中,主人公希金斯就在和好朋友打赌的赌约:赌期6个月,让卖花女伊莉莎深处上流社会而不会被揭穿。6个月训练期结束后,伊莉莎开始出入上流贵族社会举办的茶会活动,虽然其在外表装扮与一般贵妇无异,但是交流、行为细节之处仍暴露其与上流社会之间的差距和格格不入,该场戏份也是整部《卖花女》戏剧的高潮部分。由此可见,茶文化在英美戏剧文化中的重要性。
小说在文学地位上,与诗歌、散文处于同等地位,是常见的文学载体之一,通过对茶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可发现,小说属于重要构成部分。围绕诗歌或是散文一类载体进行分析可发现,小说在茶文化的内涵表达上,更加注重对于国家现状的反馈和呈现,尤其在餐桌之上,茶出现的频率极高,甚至已经成为必需品,所以其在越来越多小说家的笔下被描写出来。美国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在其作品《一个贵妇的画像》中,进行主人公描写时,就通过大量饮茶的情景描写,凸显出其所处时代下上流社会的淑女礼仪及姿态,帮助读者加深对于当时上流社会贵妇生活环境及氛围的了解。此外,美国知名小说家雷霆超在其作品《吃碗茶》中,甚至直接将茶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借助主人公的视角,逐层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现况下唐人街单身汉所遭遇的一系列问题,凸显出主人公的不安和归属感过低的表现,此部作品迄今为止,仍旧是美国茶文化传播的代表作。
茶文化本身特质中,具备一定的清新优雅的魅力,从而使得众人对其趋之若鹜,但同时,茶文化的传播,也在散文这一文学表达形式中被多次提到,成为诸多散文大家的重点描述对象。一般而言,散文中对于茶文化的展现,主要是对外表达散文家个人对于茶叶的独特体验及感受,而将此感悟通过下笔的方式呈现出来,茶自然也随之被赋予了对应的文学性。例如在《四季随笔》这篇散文中,作家乔治•辛吉就表明茶为其带来了超出寻常的美感及体验感,同时,此种对于茶的描写手段应用下,也进一步将作家由茶所带来的舒适体验高度还原出来。
在约翰•普利斯特散文家所创作的《大众化价格》作品中,就极为详细地面向读者进行了英国平民对于饮茶的享受、态度、认知的介绍。此外,也充分展现出当时茶已经从英国贵族独有饮品转变为寻常百姓均可享受的饮品,进一步表明茶在英国各个阶层的受欢迎程度。
综合而言,进行茶文化的分析可发现,英美两国在该方面均有独立于我国不同的文化审美,且在对两国文学作品的品读和理解中也可发现,其在茶文化的呈现上,更加注重高贵和典雅审美理念的传播。同时,在戏剧作品创作时,也充分将茶文化所传递的儒雅、娴静气质融合其中,使得英美文学在美感释放上,予人以沁人心脾的体验感。最后,相信在英美文学坛的建设和发展时,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茶文化被融合其中,提升文学作品艺术性、品味的同时,对于其传播面的拓展必然也会起到更为重要的助推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