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集粹

2022-12-16 15:41
乡音 2022年8期
关键词:纱厂穆桂英儿化

【张伯苓戒烟】

张伯苓(1876-1951),中国教育家,天津人。1919年与严修筹办南开学校大学部,成立南开大学。1923 年和1928 年创办南开女中部和南开小学部。他一生信守“正人者,必先正己”。

有一次他在南开学校上修身课,发现有个学生的手指被烟熏黄,就说:“吸烟对身体有害,快戒吧!”那个学生不服,便回应道:“先生不也吸烟吗,您吸烟就没有害处?”

张伯苓心想:是呀,要教育学生,必须先正己。他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叫工友把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取来,当众销毁,并折断了自己心爱的烟袋杆说:“不如此,不能表示我的决心,从今日起,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同学们都十分感动。从此,张伯苓终生不吸烟,南开学校再也看不到吸烟的了。

(摘自《天津老年时报》于江云/文)

【我国何地最早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在全国,最早实行8 小时工作制的企业是天津宝成纱厂。

“宝成”建于1920 年,全称“宝成纺织公司天津第三纱厂”,老板是刘伯森。由于“宝成”的一厂和二厂全在上海,所以,刘伯森常年待在上海,天津的宝成纱厂就由厂长吴敬仪负责。吴敬仪的名字,读者也许不熟悉,而他的儿子吴阶平,则是大名鼎鼎的医学专家,当年周总理治疗专家小组的负责人。

吴敬仪开明务实。当时的纺织企业,都是昼夜两班倒,工人每天工作12 小时。吴敬仪认为,长时间连续工作致使工人疲惫不堪,质量无法保证,工伤事故频发,得不偿失。从1930 年2 月开始,宝成纱厂实行8 小时工作制。《大公报》曾为此刊发社评,称此举“实开中国劳动界之创例!”

宝成纱厂和裕大纱厂的地点都在河东郑庄子,紧挨着。两个厂子于20 世纪30 年代合并,解放后改为国棉三厂。

(摘自《今晚报》张连亭/文)

【“闭门羹”一词的由来】

“闭门羹”一词,也作“吃闭门羹”,意为:被主人拒之门外或主人不在,门锁着,对于上门的人叫吃闭门羹。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闭门羹”一词最早出自唐代冯贽的《云仙杂记》:“下列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相传在唐代,宣城女子史凤长得很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很多人慕名前来拜访,可很难见到她。原来、她会客前要求客人先献上一首诗,她若看中诗文,才愿意与客人一见;如果客人不会作诗,或献上的诗文未被她看中,她就叫家人在门口以一碗羹相待,婉转地拒绝会见。时间长了,来访客人只要见到门前的羹,就主动告辞,所以人们把这种羹称为“闭门羹”。久而久之,“闭门羹”就成了拒绝会见或主人不在的代名词。至于这羹是甜是咸,是什么味道,就不得而知了。

(摘自《深圳晚报》李兴濂/文)

【杨宗保、穆桂英都是虚构人物】

“杨家将”在《宋史》和有关史书中共有三代人,即:第一代是杨业(戏中的杨继业)和佘太君;第二代是杨业的7 个儿子,即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杨延朗(即戏中的杨延昭,杨六郎)、杨延玉;第三代是杨延昭之子杨文广。

而在“杨家将”的戏文中,如《穆柯寨》《大破天门》《穆天王》《辕门斩子》等,却增加了一代人,即第三代杨宗保和穆桂英,而将杨文广演绎成杨宗保之子,成为第四代,《穆柯寨》穆桂英唱腔中还有“穆桂英我家住在山东,穆柯大寨上有俺的门庭”云云。其实,杨宗保和穆桂英都是虚构人物。

(摘自王德彰著《谈戏说史》)

【[咬文嚼字]儿化词写不写出“儿”字】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说话,或书报刊的文章表述中,多有儿化词。“儿化”是指汉语中一种语音现象,就是后缀“儿”字,但不自成音节,而和前头的音节合在一起,使前一个音节的韵母成为卷舌的韵母。如“花儿”的发音是“huār”,而不是“huā'ér”。书面中,儿化词写不写出“儿”字,分为3 种情况:

一是读音儿化,但不写出“儿”字,这是辞书中规定的。如“京剧名角”“窍门”“主心骨”等;二是尽量写出“儿”字,这样规范,如“小女孩儿”“小男孩儿”“他正在画画儿”“他的画儿画得好”(加“儿”的“画”表示是名词,不加“儿”的“画”是动词);三是必须写出“儿”字,否则有歧义。如“幼儿园的孩子在画儿上画了个小人儿”,“小人儿”指小孩儿,如写成“小人”,则是指人格卑鄙的人,古代指地位低的人,后来也用作地位低的人的自称。如告诉他人别误上班,“早点儿吃早点”,“早点儿”指提前一点儿时间,“早点”指早饭。如不写出“儿”字,即成了“早点吃早点”。再如,必须写出“儿”字的“白面儿”,指毒品海洛因,因是白色晶体粉末,所以叫“白面儿”。而“白面”是指小麦磨成的粉,如说“白面馒头”。

(史 介)

猜你喜欢
纱厂穆桂英儿化
要为“乡人”谋一条生路
有趣的“儿化”
南方人,求求你们说话不要加儿化音
北京话(36)
裕湘纱厂:“湖南工业活化石”
上海纱厂工人代表大会万岁
挂帅不合适
THE RAP BATTLE FOR CHINA
韩伍京剧人物画选
婺剧《穆桂英》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