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香岩寺雍正、乾隆年间碑刻考

2022-12-16 15:12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岩寺千山重修

梁 骥

(淮阴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一、雍正十年(1732)《千山香岩寺重修碑记》考

此碑立于香岩寺大雄宝殿前东侧,刻于清雍正十年(1732),碑质为灰色石灰岩。碑首与碑身相连,碑首额、碑身阴刻楷书。碑首高55厘米,宽67厘米,厚18厘米。阳额上方左右抹直角,浮雕二龙戏珠,额内阳刻篆书“重修碑记”4字。碑阴额为“万古流芳”4字,楷书。碑身高114厘米,宽63厘米,厚14厘米。碑阳四边阳刻连弧蕃草纹。首题“千山香岩寺重修碑记”9字,其下序文11行,满行23字。碑阴为功德人题名。碑座花岗岩石质,龟趺形,长184厘米,宽84厘米,高34厘米。

千山香岩寺重修碑记/

夫千山者乃辽海之名山也巍峨高耸镇中天崒/峰聚集远望若莲故曰千华山也南连海岱北倚湘/平西通巫闾东接常白阳峦深谷藏五寺焉曰香岩/中会大安祖越龙泉小庵无数皆兴于汉唐宋元矣/

千山确乎辽海名山,明人张鏊《同兵宪黄雨田诸公游祖越寺留别》有句云:“南海八千路,辽东第一山。”此“第一山”,即为千山胜景及声名的记述。碑记言千山“南连海岱,北倚湘平”,“湘平”当为“襄平”之误。至于言千山五寺及诸庵“皆兴于汉唐宋元矣”,显系在旧传千山寺庙始建于唐基础上之讹说,于史无征,不足信。

明代有高僧雪庵者此山修行后有神巽世号为祖至我/圣朝太皇太祖洪兴此山恩赐衣粮/圣祖皇帝奉旨添僧赐田

雪庵和尚为香岩寺元代僧人,碑记写作明代,系讹误。撰文者应寺僧之请撰写碑文,未曾详细了解香岩寺的发展。亦由此可知,此时香岩寺僧众对本寺前代事迹亦多默默无闻,因致有雪庵为明代僧人讹说。

碑中记“太皇太祖洪兴此山恩赐衣粮,圣祖皇帝奉旨添僧赐田”,检《盛京通志》,千山寺庙崇德年间得朝廷赐衣粮、赐田惟龙泉寺和大安寺。龙泉寺“崇德五年拨僧人九名,给衣粮”,大安寺“崇德元年拨僧人十名,给衣粮”。《盛京通志》记香岩寺,仅言其“在龙泉寺南,最高峰为仙人台”[1],未及赐衣粮及赐田事。《辽阳县志》记香岩寺“明季及清初曾拨衣粮”[2],其说当源于寺内碑刻所记。

至今年久殿阁颓毁堂舍凋残有/僧自省者久不下山拜诵法华不忍破坏率现云来君/募缘修补恐没施功遂勒于铭曰亿万斯年业不忘/开花结果自芬芳施功到底终难昧贫舍双钱后皇时/皇清雍正十年岁次壬子季秋朔旦立/

碑刻中言僧自省率现云、来君募缘,筹集资金重修香岩寺。检碑阴僧众名姓,有僧人自省、来君等名字,署来君为住持僧。又,碑阴中崇修、崇文、现□、现成、现亮、现月、本常、本龙、来君、少林等僧人名字,符合昌海禅师续演金顶毗卢派四十字中二十一代至二十五代“崇先本来少”班辈,此时香岩寺僧人多属金顶毗卢派。

此外,在碑阴还刻有大喇嘛、噶布喇嘛、刘喇嘛、张得木气、姚得木气、崔得木气、参遁住格楞、马格楞、王得木气九名喇嘛教僧人名字,由此可知,喇嘛教僧人襄助了这次香岩寺的重建。

碑刻书迹整饬谨严,有晋人风度,然镌刻未见精审,使其书迹风神未张。篆额工整端严,惟稍乏韵致。

二、乾隆十七年(1752)《香岩寺重修碑记》考

此碑立于香岩寺大雄宝殿前西侧,刻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灰色石灰岩材质,无碑首,碑文阴刻楷书。碑身高200厘米,宽83厘米,厚20厘米。碑阳四边浮雕,左右边为三龙赶珠,上下边为二龙戏珠;碑阴四边为阳刻卷草纹。碑阳起首“香岩寺重修碑记”7字,其下序文10行,满行29字。碑阴为功德题名。碑座花岗岩质,长104厘米,宽62厘米,高23厘米。

香岩寺重修碑记/

千山雄镇辽海支派本乎/兴龙翠峰迭起万象深藏从古迄今孰不知其盛焉山多古寺香岩为最屡/经风雨殊觉残缺山僧讳本龙者自担出家岂肯坐视朝暮敬修叩化/十方虔诚不懈于数载功德遂懋乎一时旧制虽依于当年景物独隆/乎今日殿宇参差临仙台而迎北斗两廊环抱列锦屏而绕南极左白/塔而耀金右龙潭以沉璧犹是寺也而游者改观焉犹是山也而游者/亦改观焉噫嘻人杰地灵不信然哉/

僧人本龙曾经参与雍正十年(1732)香岩寺重修,乾隆十七年(1752),本龙又“敬修叩化十方,虔诚不懈”,成为本次重修资金的主要募集人。碑阴署本龙为住持。

碑记言寺庙修造后“殿宇参差,临仙台而迎北斗。两廊环抱,列锦屏而绕南极。左白塔而耀金,右龙潭以沉璧”。言香岩寺殿宇处仙人台、白塔、龙潭诸景象,然未详言殿宇的维修情况。本龙率僧众重修殿宇,之前筹备了相当长的时间,碑文“于数载功德遂懋乎一时”,即可证此。

三韩弟子张焜 赵健 沐特步 僧纲司李□ 石匠苗之昌 张明礼 木匠连述绩 泥水匠刘重托/时/大清乾隆十七年岁次壬申七月吉旦□/

碑志小楷整饬婉丽,有晋人风度。镌刻亦精审,能传笔墨韵致。

在碑阴襄助本次香岩寺殿宇重建功德名录中,有店铺商号八家,即义合当、丰源当、春合当、□泰当、恒丰店、协玉店、福泉号、仁一馆。而在雍正十年(1732)《千山香岩寺重修碑记》碑阴功德名录中,尚无店铺商号记载。二者对比,大略可知千山周边的商业发展变化情况。

碑阴镌刻张喇嘛一人,为喇嘛教僧人。而雍正十年(1732)《千山香岩寺重修碑记》碑阴名录中有大喇嘛、噶布喇嘛等喇嘛教僧人九名。二者对比,亦能知喇嘛教在千山地区活动的前后变化。

清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喇嘛教的推广。“早在入关前,清统治者就在沈阳建造了实胜寺等喇嘛庙。入关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也由中央政府出资兴建了大批喇嘛庙。著名的如热河普仁寺等十一座,北京雍和宫等十七座。另外,在清政府的扶植与鼓励下,‘官修’、‘民建’的喇嘛庙迅速增加。[3]”在今香岩寺山门南约两公里,有《皇刹实胜寺法师葛竹喇嘛碑》,碑身刻汉、满、藏三种文字,碑额题“皇清”二字,时间款署“□□元年四月初三日吉旦寺春属人等仝造”。张喜荣等[4]认为“□□元年四月初三”中“□□”应该是“雍正”二字。由雍正元年(1723)《皇刹实胜寺法师葛竹喇嘛碑》,到雍正十年(1732)《千山香岩寺重修碑记》、乾隆十七年(1752)《香岩寺重修碑记》喇嘛僧人题名可知,清雍正、乾隆间香岩寺附近有喇嘛教僧人活动,是喇嘛教在千山传播较为集中的地区。又,千山无量观东北有喇嘛塔林,塔林中有十三幢喇嘛塔,为千山最大的塔林之一。显然,无量观附近也曾经是喇嘛教僧人活动较为集中的地区。

除雍正十年(1732)《千山香岩寺重修碑记》、乾隆十七年(1752)《香岩寺重修碑记》喇嘛教僧人题名外,乾隆二十八年(1763)后诸碑已无喇嘛教僧人题名。由此可知,香岩寺附近的喇嘛教僧人活跃期在雍正年间和乾隆初年。

碑阴刻有“顾膺鼐、顾膺钊、顾膺瑄、顾膺耀”“傅朝显、傅朝猷、傅朝君、傅朝佐、傅朝勋、傅朝相”“韩起祥、韩起明、韩起高、韩起鸾、韩起富”等襄助重修香岩寺殿宇的善信名字。由这些题名可知,彼时千山地区对佛教的笃信和襄助行为已经家族化。

香岩寺的本次重修,除本龙作为住持主事外,碑阴还镌本寺僧人来贵、来君、来福、来修、少慧、少清等人。其中,僧人来君在雍正十年(1732)重修香岩寺时为住持。

千山其他寺庙也襄助了本次香岩寺的重修,碑阴题名有“双峰寺法住、龙泉寺现俊、祖越寺来宾、中会寺本德、大安寺传玉、华严寺心来”。

三、乾隆二十八年(1763)《香岩寺重修碑记》考

此碑在香岩寺东门外碑林,刻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材质为灰色石灰岩,碑高194厘米,宽75厘米,厚16厘米,阴刻楷书。四边浮雕,上下边为二龙戏珠,左右边为三龙赶珠。首行为“香岩寺重修碑记”7字,其下序文16行,满行60字。碑阴功德人题名。碑座长60厘米,宽82厘米,高15厘米,花岗岩材质。

香岩寺重修碑记/

盖闻金身兆梦色相以彰祗树名园佛田乃着人心感动一呼一应每现旃檀物力维艰片瓦片砖悉资土谷香岩寺者建自前古在千山之西名胜区也远/临云海周列翠屏峰峦隐秀天开选佛之场屋宇宏深人号众香之国工程既称轮奂岁入又极充盈阿难罗汉亿万其身紫竹香林数百其亩讵/盛衰有数时代递更谁修三宝已刮佛面之金不念同乡敢盗灵台之地欺他释子竞虎踞而鲸吞快彼私心且春租而秋税公行豪夺大肆侵凌/莫与抗衡久甘抑郁恭维佛力默启善心方作游人忽为施主山河俯仰深悲旧事之非殿庑荒凉实悯老僧之苦偶言端末遂发善心诚喜得朋/侪共为赞助连城碧返千秋铁案如山合浦珠还百尺水台若镜缘夫一时之举顿开众善之门大生欢喜咸舍资财满贮积金钱重新庙貌光添/鹿苑喜溢莲塘吹灰力到一霎时水绿山青拓土功成抵多少钟敲鼓打噫嘻事会不常因缘有在从此时逄檀越心田福海定当扩其规模更愿/后有高禅顾往思来用无忘于保护云尔住持戒僧钟本隆年迈不能办立所有香火地段开列于后以上共地壹百壹拾玖日伍亩零肆分四至/东至山/南至沟河/西至山/北至张地/

乾隆十七年(1752),香岩寺曾经在本龙的主持下重新修建。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十一年间是否有修建,既不征于碑志,亦未见诸史乘记载。以“殿庑荒凉,实悯老僧之苦”来看,应该没有进行及时修造维护,方至于此。

从碑记所述,能知当时的香岩寺经历了特别严峻的处境,竟然出现“谁修三宝,已刮佛面之金;不念同乡,敢盗灵台之地。欺他释子,竞虎踞而鲸吞;快彼私心,且春租而秋税”的情况。谁能“春租而秋税”?无须讳言,官方的“公行豪夺,大肆侵凌”导致了香岩寺僧众“莫与抗衡,久甘抑郁”的局面。直到一位施主看到这样的情景,“深悲旧事之非”,在“朋侪共为赞助”下,终于得“连城碧,返千秋铁案如山;合浦珠,还百尺水台若镜”。并最终明确了寺庙所属土地“壹百壹拾玖日伍亩零肆分”,对寺庙所属四至也有清晰的划分。

碑志中“住持戒僧钟本隆”当为乾隆十七年(1752)《香岩寺重修碑记》中住持僧本龙,书碑者未详别“龙”“隆”之异,以音同而书此。

盛京户部郎中加八级纪录六次申保金□ 户部笔帖式加五级诺罗□ 户部主事加二级记录四次谟启□ 户部外郎候补州判加二级纪录一次蒋文灿/户部管庄六品加四级纪录二格□ 户部管庄六品加四级纪录六次兴德布 户部笔帖式加三级纪录四次大鹏 户部员外郎三级纪录五次明山/户部员外郎加五级纪录八次善代□ 户部外郎候补县丞加五级纪录七次张伸 兵部主政加一级纪录七次英敏□邱玉 辽阳城守尉兼骑都尉加十级纪录四次和清□ 厢红旗防御品纪章京吴吉莫 莱州府儒文正堂王家梅 特授奉政大夫同知衔知辽阳州事加十级纪录十八次雅清阿 厢蓝旗骁骑校马拉新 授辽阳城守尉加十七级纪录三十五次海保金 正白旗骁骑校富林泰/工部委官兼理辽阳仓事务仓官加四级德诚 厢蓝旗防御品纪章京马可大/住持来修 来起 来意 少明 林文 刘邦之作见/

大清乾隆二十八年岁次癸未九月吉旦僧纲司岳/

本次香岩寺重修,列举官员十八人职衔名字,所涉及官员凡盛京户部郎中、户部笔帖式、户部主事、户部员外郎、户部管庄、兵部主政、辽阳城守尉、厢(镶)红旗防御品纪章京、厢(镶)蓝旗防御品纪章京、莱州府儒文正堂、辽阳知州、厢(镶)蓝旗骁骑校、正白旗骁骑校、工部委官兼理辽阳仓事务仓官等。联系前述可知,这些官员都是在香岩寺最终“连城碧,返千秋铁案如山;合浦珠,还百尺水台若镜”中发挥相应作用的官员。而前述“深悲旧事之非”的游人,或即属上述官员中某一位,或能够影响到上述主要官员的善信。香岩寺将诸官员名字职衔列入其中,自有感激诸官员对香岩寺重修襄助的因素,更有以此示之前地方侵扰寺庙的官吏的因素。

碑中前署“住持戒僧钟本隆”,后又署“住持来修”,盖因本龙“年迈不能办”,住持一职传给徒弟来修。

碑志楷书端严遒润,有钟王风度,镌刻亦佳。

四、乾隆三十二年(1767)《香岩寺建立山神庙并岁修岭路碣记》考

此碑刻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今已无存。碑文自刘伟华《千华山志》移录。

香岩寺建立山神庙并岁修岭路碣记

千山雄镇乎辽海之间其为关东之盛区也顷不传闻试即庙儿岭而议拟其道路乎左盘右旋其曲折如龙影南绕北转而层迭似羊肠欲询此岭之修始于何人则远者不可考第见吾师祖修之告师本隆修之僧来修继修之平其岗阜使道乏跳脚之石填其沟壑俾路鲜陷车之坑洼雨水暴涨年年可免冲决之患故山岭崎岖咸感难缺修补之功凡工程耗费悉皆众堡信士资财也道路修整其裨益于人也讵浅鲜哉东来者载驰载驱跋山经邱如平道西往者斯徭斯迈登岭路适若坦途车马无阻□□片石不记我世修之功将何以当诏我后人无废慈善乎愿勒斯石以志不忘因载笔而为之序

庚辰科附生陆嗣瀚撰文 陆经元书丹

乾隆三十二年岁次丁亥孟夏月吉旦 住持来修立

香岩寺位于千山南谷庙儿岭,上山之路盘旋蜿蜒。明清士人在诗文中多记香岩寺之险峻。明程启充《下香岩》曰:“危途长侧足,高处更回头。行路难如此,何时卧故丘。”[5]390以“危途”概香岩,其险峻如此。清王尔烈有诗述香岩寺云:“香岩初入处,樵径曲如弓。排剑青峰立,攒云绿树丛。泉闻铿尔韵,衣受快哉风。足力宁知倦,犹存琢句功。”[5]410更直接以“樵径曲如弓”言山路盘旋曲折。清陈桂生《至香岩寺》诗则以“奇峰矗立势岂峣,共步崎岖路一条”[5]472述香岩寺之险。清陈梦雷《游千山记》曰:“香岩在诸寺中名胜最多,予独赏其径路为一山之冠,盖龙泉过狭,大安近险,祖越亦少迂回,惟香岩外境既旷,近复双崖夹护,鸟道千盘,如往而复,万树参差阴翳,时有怪石出没其间,真使人应接不暇也。”[5]371陈梦雷所记香岩寺“双崖夹护,鸟道千盘,如往而复”,正合碑志中“左盘右旋,其曲折如龙影,南绕北转而层迭似羊肠”之述。

碑志“询此岭之修始于何人?则远者不可考。第见吾师祖修之,告师本隆修之,僧来修继修之”。岭路修缮与原住山民有关,更当与香岩寺建设有关。香岩寺建设历史久远,来修不明“岭之修始于何人”在情理之中。来修参与了乾隆十七年(1752)的香岩寺重修,又以住持身份主持了乾隆二十八年(1763)香岩寺的重修。只知师父本隆,而未能知师祖何人,则颇不可解。

碑记撰文人陆嗣瀚、书丹人陆经元生平行状不详,俟考。

五、乾隆三十五年(1770)《香岩寺重修碑记》考

此碑立于香岩寺东门外碑林,刻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材质为灰色石灰岩。碑通高198厘米,碑首与碑身相连,碑文阴刻楷书。碑首浮雕,高60厘米,宽69厘米,厚22厘米,上方左右抹角,边内为双龙交缠,龙首俯下,宝珠纹饰。阳额“皇图永固”4字,阴额“千载流芳”4字。碑身高118厘米,宽64厘米,厚18厘米。四边线刻阳文剔地,碑阳左右边三龙赶珠,下边连弧卷云纹。边内首题“香岩寺重修碑记”7字,其下序文19行,满行40字。碑四边为线刻阳文剔地卷云纹饰。碑阴功德题名多漫漶不清。碑座花岗岩质,长70厘米,宽80厘米,高20厘米。

香岩寺重修碑记/

辽阳古襄平郡城南七十里千山耸峙古刹丛依其在最高峰下者为香岩寺元僧雪庵焚修处也乾隆/戊子予莅是邦历三载人和年丰百废俱兴庚寅夏会香岩寺重修告竣寺僧少明等索予为文以记之/夫佛法高玄感应轮回未可名状粤稽古载千山擅胜五寺分居而香岩尤为五寺之最距危峰临乱壑/仰则放旷不羁心游物表俯则窈窕无际思入深机至若松涛泉布瑶草琪花不暇一二计洵斯山之擅/胜也今寺僧少明随缘募化□盛京户部六品官德诚捐资董率重修正殿五间地藏殿三间韦陀殿一/间栋桷辉煌一如前制虽工崇旧基而费已巨矣昔人建寺不负此山少明重修不负此寺后人慎守当/不负此僧也是为记/书丹人陆文魁/

香岩寺僧少明参与了乾隆二十八年(1763)香岩寺重修事务,并具名于碑。乾隆三十五年(1770)的香岩寺重修,少明为住持,是重修资金主要募集者和寺庙重修的主事者。当代有学者于香岩寺及少明有述曰:“香岩寺出现过不少的高僧大德。著名高僧少明,于乾隆二十七年曾在龙泉寺课业,二十八年受香岩寺住持戒僧及戒钟、本龙邀请,共同住持香岩寺。向盛京户部六品官德诚募助,从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三十八年(公元 1773 年),至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相继不断修建,使香岩寺焕然一新。少明高僧为香岩寺建设与佛教发展做出贡献。”[6]言少明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曾在龙泉寺课业,显然系对乾隆五十一年(1786)《香岩寺重修两配殿新增群房碑记》中“余五旬余矣,犹忆童年时常侍先人游,其寺之荒凉殊甚也。后于乾隆二十七年课业于龙泉寺,曾率诸生一揽焉”的误读。课业龙泉为《香岩寺重修两配殿新增群房碑记》撰文者石琮,而非僧人少明。

检千山诸寺碑志,记少明名字者,除香岩寺诸碑志外,还有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修龙泉碑记》、乾隆五十二年(1787)《龙泉寺钟铭》,功德题名均署“香岩寺住持少明”。道光四年(1824)《大安寺重修碑记》、道光十三年(1833)《大安寺重修碑记》上署有少明,为大安寺住持。再,道光十二年(1832)《敕建龙泉碑》中有“本寺少廉、少明”题名。

碑志中香岩寺少明与大安寺、龙泉寺少明当非一人,以少明乾隆二十八年(1763)参与香岩寺重修事务看,至道光四年(1824),间隔已六十一年。虽少明生卒年不明,但已无可能以老迈之身由香岩寺转去大安寺任住持。

道光四年(1824)、道光十三年(1833)《大安寺重修碑记》中所署住持少明,与道光十二年(1832)《敕建龙泉碑》中所署僧人少明亦非一人。庶无可能,少明在道光十二年(1832)解任大安寺住持,往龙泉寺为僧人,第二年复回大安寺任住持。

香岩寺此次“修正殿五间,地藏殿三间,韦陀殿一间”,规模不可谓不大,亦可知少明募集资材之不易。

德诚,盛京户部六品官,为此次香岩寺重修的主要捐资者,其生平行状不详,俟考。

特授辽阳城守尉加二级纪录五次/奉政大夫同知官辽阳州知州事加三级纪录三次兆坊撰/文林郎候选知县借补奉天府辽阳州儒学学正赵相/修职郎候补经历署辽阳州吏目事加一级杨本/盛京镶蓝旗汉军佐领署理牛庄印务加三级纪录九次李根茂/盛京正蓝旗汉军骁骑校董文/盛京礼部员外郎王尔拔/盛京兵部笔帖式海龄/将军衙门正蓝旗员郎赵文忠/大安寺法明 龙泉寺本贵 祖越寺来宾 中会寺本德 双峰寺默祥 宝安寺现仲 住持僧少明 少真 发旺 性洪 性善 戒宽 石匠张明礼/大清乾隆三十五年岁次庚寅孟冬月谷旦/

撰文者兆坊官辽阳州知州,碑记中“戊子予莅是邦,历三载,人和年丰,百废俱兴。庚寅夏,会香岩寺重修告竣,寺僧少明等索予为文以记之”。兆坊言乾隆三十三年(1768)任职辽阳,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恰好三年。检《奉天通志》辽阳州知州职官表:“兆坊,满州正蓝旗人,三十三年任”。[7]乾隆三十八年(1773),兆坊升任奉天府尹[8]。

《辽阳县志》记赵相乾隆四十一年(1776)任辽阳儒学学正[9]。依《香岩寺重修碑记》,赵相至少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已任辽阳儒学学正,《辽阳县志》所记当有误。

杨本、李根茂、董文、王尔拔、海龄、赵文忠等官员亦为此次香岩寺重修助力,其生平行状不详,俟考。

碑阴录助力香岩寺重修善士、商号凡318人(家),其中商号仅天成号一家。另,赵金英、赵金收、赵金信、赵金祯、赵金惠、赵金贵等人显然系同一家族成员助捐香岩寺重修,亦可见佛教在千山地区的影响。碑志楷书整饬有法,深具山阴逸韵,镌刻亦精审。

六、乾隆三十八年(1773)《香岩寺金佛碑记》考

此碑立于香岩寺东门外碑林,刻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青石质,碑首与碑身相连,碑文阴刻楷书。碑首高45厘米,宽76厘米,厚17厘米。阳额为卷云纹,额内刻“永垂不朽”4字,阴额“善士芳名”4字。碑身高108厘米,宽70厘米,厚17厘米。碑阳四边为一周线刻弦纹,碑文起首“香岩寺金佛碑记”7字,其下序文14行,满行26字。碑阴功德人题名。碑座花岗岩质,长60厘米,宽95厘米,高22厘米。

香岩寺金佛碑记/

尝闻佛生西域金身夜梦于汉帝白马驮经祥光西照于东土从古/迄今不知几千年矣乃西方灵山固是佛国之地而深山穷谷岂/无神圣所居意谓襄平千山巍峨高崇独镇中天萃峰锦秀远观/若莲观音阁有时雾锁仙人台恒被云封钵盂石虽无禅杖鹦哥山/尚有水瓶左白塔而生辉右龙潭以潜壁山多景广不可胜言/

碑记中“观音阁有时雾锁,仙人台恒被云封”所言之观音阁在仙人台下,刘伟华《千华山志》记观音阁曰:“去仙人台东南,孤峰险绝,厥旁昔有观音阁,今存遗址。”[5]125又,张玉书康熙二十一年(1682)游千山时曾过观音阁,记曰:“距仙人台二百步,有径东南行,孤峰旁突,为观音阁。阁久废,而其地特胜,众山环列,苍蔼毕会,蔚然巨观。”[5]368-369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王尔烈游千山时,记观音阁曰:“阁地平坦,有屋址二三间,有碑积苔斑驳,花阴满地。”王尔烈有《观音阁》诗云:“履险如夷藉此心,从容身已到高岑。钵盂历历来丹灶,鹦鹉翻翻向竹林。碑字模糊苔作篆,琪花芬馥叶成阴。何时微志能粗了,手结茅亭抱膝吟。”[5]410从张玉书到王尔烈再到刘伟华,所见皆观音阁遗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香岩寺住持僧本愿在旧址重建观音阁,游者至此,颇有顿还旧观之感。

“钵盂石虽无禅杖,鹦哥山尚有水瓶。”关于钵盂石,《千山志》有详述曰:“位于古池石下方东南山冈上。《辽阳县志》记载:‘老祖洞洞前,有石如盂,曰钵盂。’高10余米,中间细,两端粗,呈蘑菇状,又象一石礅顶上放一大盆,故命名为钵盂石。石顶平如铲,周圆形,面积16平方米。辽金时期,寺僧在上面用石砌一座高0.6米的平台,可供一人盘腿打坐用。前有奇峰,后有参天松林,东南可眺仙人台,西北可眺卧虎峰。”[10]55缪润绂读书千山时,曾过香岩寺,其有咏《钵盂石》云:“优昙花烂开,钵盂长挂璧。不逐白云飞,时借清泉涤。我无七步才,催诗莫轻击。”

鹦哥山又名鹦哥石,“位于香岩寺东山坡上,为一石峰,高20余米,四面均为悬崖。东北面悬崖上端向外微伸,西南面悬崖较缓,由上斜下触地。峰顶有一金代小塔,峰下是茂密的森林,将峰下端掩住。从香岩寺院内看去,宛如一鹦哥站立在森林上层,小塔为头顶冠毛,其形象逼真,令人称妙。……1966年,鹦哥石顶小塔被推倒,其形象遭受破坏。1986年,香岩寺僧恢复了石顶小塔,鹦哥石的形象也恢复了,以其优美的风姿展现在广大游人面前”[10]55。缪润绂有《鹦鹉石》云:“鹦鹉出陇西,曾说开元事。何年刚风吹,化作山头翠。怪石不能言,青山可人意。”缪润绂所咏鹦鹉石即鹦哥石。

碑记中所言仙人台、白塔、龙潭诸景,前碑已述及,此不赘。

故曰/千顶山也夫千山之气瑞四面旋绕藏居五寺者曰香岩中会大安/祖越龙泉而五寺之尤最者莫若香岩何也此寺乃雪庵祖梵修之/处也迄今数千载世代递更常变此经古往今来殿宇犹在颓毁重/修亦有数载东西两廊俱已告竣至于满堂佛像年久未金灰尘/抱露色像不真今住持少明随缘募化整塑金身装饰虽依旧彩身/面焕然一新若不勒碑刻名恐负信士善庆故在韦陀殿前刻立碣/石已垂不朽云尔/襄平弟子陆文魁书丹/住持少明 少真 性东 性洪 性通 性安 石匠张明礼/大清乾隆三十八年岁癸巳九月吉日立/

清陈梦雷以为千山五寺景色以香岩为最,其于《游千山记》言:“香岩在诸寺中名胜最多,予独赏其径路为一山之冠,盖龙泉过狭,大安近险,祖越亦少迂回,惟香岩外境既旷,近复双崖夹护,鸟道千盘……”[5]371陈氏以自然景色概括香岩寺,碑志中“五寺者,曰香岩、中会、大安、祖越、龙泉。而五寺之尤最者莫若香岩,何也?此寺乃雪庵祖梵修之处也”。以雪庵焚修处而言香岩寺为千山诸寺之“尤最者”,更有深意。

碑记署住持为少明、少真,为昌海禅师续演毗卢派第二十五代弟子,僧人性东、性洪、性通、性安为第二十六代弟子。

以书法角度审视,是碑书迹整饬遒婉,有晋人风度,惟镌刻略少精审,且碑阳亦有残泐,故书丹波磔传神处有欠缺。碑阴残泐更甚,字迹多漫漶不可辨。

七、乾隆四十四年(1779)《香岩寺重修大殿碑记》考

此碑现立于香岩寺东门外碑林,刻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碑质为灰色石灰岩。碑通高214厘米。碑首上方左右为略漫圆形,高70厘米,宽74厘米,厚22厘米,阳刻二龙绞缠,龙首俯下,宝珠纹。阳额双钩篆书“法教光明”4字,阴额阴刻楷书“法轮常转”4字。碑身高124厘米,宽70厘米,厚18厘米。四边浮雕,左右两边二龙赶珠,下底边海水纹。碑文阴刻楷书,碑阳首题“香岩寺重修大殿碑记”9字,其下序文15行,满行36字,碑阴功德人题名。碑座花岗岩质,长60厘米,宽80厘米,高20厘米。

香岩寺重修大殿碑记/

千山之寺有香岩香岩之间宝殿巍峨峭峰星拱松云泉石窈窕苍翠盖天之钟秀于是有独/厚也自隋唐间有雪庵者出大昌莲华斯寺赖以不朽厥后迭有废兴至少明乃广募四方修/佛殿创山门轮奂一新虽上世无考自雪庵后已千百余年矣而犹能敬承若是也可不谓盛/欤盖夫前此之寂寥也峰峦色淡金碧光雕苍茫烟树合冷落白云飘又谁为之登佛阁渡仙/桥松籁鸣兮泉响咽欷歔不禁兮迹灭声销至若雕甍焕彩画栋浮光钟流音而响应泉互答/以铿锵峰耸芙蓉兮松青云碧林笼烟雾兮鸟韵花芳间鼓棋局远携诗囊登高纵目兮乐意/洋洋嗟呼此岂天道应尔耶抑人事之不得不然耶/

碑记言“隋唐间有雪庵者出,大昌莲华,斯寺赖以不朽”。将元代雪庵讹为隋唐间人。此碑撰文者石琮有《雪庵塔》云:“寻碑问字考前贤,知是隋唐有道仙。屈指丹成经五代,飞身塔筑已千年。”仍如碑志,讹雪庵为隋唐人。当然,这种说法并非始于石琮。清王尔烈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游千山时,见“前明断碑,言其事颇详,以为唐太宗遣使赐碑”。王尔烈对此讹说,直言“金公本元人,何以云唐帝?残缺未可论,姑使云烟卫”。

清人又有将香岩寺僧雪庵误为元代著名书家雪庵和尚者。道光间辽阳州少牧王柘《元雪庵和尚塔(在香岩)》云:“空山老衲坐禅身,示寂于斯竞谢尘。旷古书名追智永,同时道教异长春。”既言“旷古书名追智永”,自然将雪庵以擅书者视之。以目前所见史乘看,并无香严寺僧雪庵擅书记载。而元代又有擅书僧人雪庵,俗姓李名溥光,工真、行、草书,尤长大字榜书。时大都宫廷匾额多出自其手,为赵孟頫所重。王柘将彼擅书者雪庵目为香严寺僧雪庵,因有“旷古书名追智永”之误说。

碑记言“钟流音而响应,泉互答以铿锵”。泉指香岩寺景观龙潭。缪润绂《香岩十三咏》有《龙潭》云:“灵迹指西岩,一潭清水注。朗可鉴须眉,不见腾云雾。咄哉山上僧,云是龙藏处。”

碑记言“间鼓棋局,远携诗囊,登高纵目兮,乐意洋洋”。仙人台即棋局,为千山第一高峰,“台上石刻南极八仙像,置仙弈石枰”[5]125。王尔烈《仙人台》有“棋声若可闻,欲上梯痕回” 句,程虞卿《仙人台》亦有“昔传有仙人,对弈酌清茗。石枰尚零星,露下鹤声警” 句,皆咏此“棋局”。

使天无意于香岩,必不生雪庵于千百年/之先使雪庵不能顺天之心必不能历千百年而余绪终于不坠吾今于少明勉之矣而少/明知有雪庵而不知雪庵之知有天雪庵之知有天而不能使天下世世皆生雪庵也少明勉/乎哉天与雪庵实佑之矣是为记/

署奉天府学教授加一级石琮撰/辽阳州增广生王志骐书丹/奉府学廪膳生郭尔钦篆额/石匠苏国仁/

乾隆四十四年三月谷旦立/

碑记“使天无意于香岩,必不生雪庵”“ 雪庵不能顺天之心,必不能历千百年而余绪终于不坠”,并“吾今于少明勉之矣”。勉少明步踵雪庵,成为一代名僧。少明于香岩寺重修,前后数十年,全意投入,为香岩寺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尤多,故石琮以“天与雪庵实佑之矣”为勉。

碑志撰文者石琮,字瑞昌,辽阳人,奉天府学教授。曾游千山,有《狮子峰》《卧象峰》《普安观》《五佛顶》《香岩寺》《雪庵塔》等诗咏千山胜景。

书丹者王志骐为辽阳增广生。金毓黼《静晤室日记》云:“王瑶峰侍御尔烈之子曰志翰、志鳌,见《同游千山诗录》。志翰字西园,见《常理斋爱吟草题跋》。顷读柳惠风《滦阳录》沈阳书院诗注谓乾隆戊戌四十三年书院生有王志骐,疑即志翰、志鳌之昆弟行也,竢别考之。”[11]又,金毓黼所述柳惠风,即朝鲜学者柳得恭。他在《滦阳录》中记与王志骐交游曰:“戊戌秋,余在沈阳书院,与奉天府治中孙西京镐,西京女婿张燮,教授裴振,监生沈映宸、映枫兄弟,金科豫、王暖、王志骐辈游。”[12]柳得恭与王志骐等人唱和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王志骐书《香岩寺重修大殿碑记》的前一年。

碑志篆额者郭尔钦,署奉府学廪膳生。其生平行状不详,俟考。

碑阴署善信捐助名单,包括个人和商号凡279人(家)。其中,商号有广发号、护清馆、源发富、广泰号、合义号、德兴号、隆兴号、常兴号。

碑阴又署香岩寺及千山其他寺庙僧人名字。香岩寺有性安、性恭,当为香岩寺此处重修主要参与者。又,祖越寺来昌,龙泉寺本贵、法祥,中会寺来宽,大安寺语慧、元□、来□、蒲宗吉,大悲殿通玺等,亦当为此次香岩寺重修的助力者。

碑志楷行相兼,楷书可见晋人遗风,行书略近王羲之《圣教序》。然刻工欠精审,未能全现波磔韵致。

八、乾隆五十一年(1786)《香岩寺重修两配殿新增群房碑记》考

此碑现立于香岩寺东门外碑林,刻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碑为青石质,通高205厘米。碑文阴刻楷书,碑首与碑身相连。碑首高71厘米,宽68厘米,厚26厘米。碑首上方左右抹直角,边内浮雕一正面迭身升龙,卷云纹。阳额“法教光明”4字,阴额“因果不昧”4字。碑身高116厘米,宽62厘米,厚21厘米。碑阳左右和下边线刻阳文剔地遍地莲花纹。首题“香岩寺重修两配殿新增群房碑记”14字,左序文16行,满行36字。碑阴为功德人题名。碑座为花岗岩质,长60厘米,宽77厘米,高18厘米。

香岩寺重修两配殿新增群房碑记/

尝读中庸曰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于以知时之盛衰不专系乎其时运之隆替/不独关乎其运则惟在乎人而已矣千山香岩寺由来久矣相传当日有雪庵者创之历稽前/碑有言雪庵为明僧又有言雪庵为元僧纷纷不一及考东廊后金公塔铭始知其起于隋唐/之间迄于今盖千余百年矣/

石琮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香岩寺重修大殿碑记》中已有“隋唐间有雪庵者出,大昌莲华,斯寺赖以不朽”语。此观点概因“前碑有言雪庵为明僧,又有言雪庵为元僧,纷纷不一”,而亲自“考东廊后金公塔铭”,最终确认雪庵“起于隋唐之间”。石琮在见到元皇庆二年(1313)《香岩寺雪庵和尚金公碑》后做了一番考索,但仍认为雪庵“起于隋唐之间”。显然,彼时《香岩寺雪庵和尚金公碑》碑文残泐,已不能使石琮对碑文进行顺利释读。关于碑文残泐之状,王尔烈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游千山时有记曰:“碑在寺之东廊后大树下,屹然露立。额篆‘金公雪庵塔碑’六字,尚完好,余多不可辩。……而末行岁月,模糊难识。”[5]411石琮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作《香岩寺重修大殿碑记》时,晚王尔烈游千山两年,故石琮不能识碑文“末行岁月”,仅以篆书额“雪庵和尚金公塔铭”两行书迹,感其近于唐人李阳冰篆书风格,而定雪庵为隋唐间人。

呜呼雪庵创之于前垂之于后亦安得后之人尽如雪庵而继续/以不替哉余五旬余矣犹忆童年时常侍先人游其寺之荒凉殊甚也后于乾隆二十七年课/业于龙泉寺曾率诸生一揽焉其寺之荒凉犹如故也至四十四年春同王都堂次君赓华/公来此见其殿宇辉煌佛光照耀则非复从前之残阙矣兹丙午岁余课子侄于寺之西楹值/两廊新增马房磨房大门计十六间俱落成僧少明索序于余余于是喟然叹曰夫非犹是香/岩也耶昔也何为而废今也何为而兴而岂寺之自能废而自能兴也则皆人为之也雪庵创/于千百年之先而少明独能守于千百年之后苟非其人之至诚动物克承先业又何足以臻/此人或以斯为地之灵也而吾独以斯为人之杰是为序/

盛京礼部教习奉天府试用训导加二级石琮撰文/辽阳州廪生田曜书丹/住持僧少明/石匠李永起/乾隆五十一年九月谷旦立/

乾隆五十一年(1786),石琮在撰碑文时有“余五旬余矣”之语,碑志中自言“犹忆童年时常侍先人游,其寺之荒凉殊甚也”。其少年所游时间,大抵在乾隆十年(1745)前后。至“乾隆二十七年,课业于龙泉寺,曾率诸生一揽焉,其寺之荒凉犹如故也”。前后一二十年,香岩寺荒凉如故,未得修缮。石琮言“课业于龙泉寺”,盖言其指导弟子在龙泉寺读书。清代辽海地区士子多有读书于千山者,王尔烈、缪润绂中进士前均曾在千山读书。石琮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课子侄于寺之西楹”,则是其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在千山龙泉寺指导学生读书基础上,又到香岩寺设帐教授子侄,其前后凡二十四年。申而言之,清代千山书院也涵盖了包括香岩寺、龙泉寺、祖越寺、大安寺、无量观在内的诸多士子课徒场所。刘广涛、石琮等课徒于千山培养士子,王尔烈、缪润绂等读书于千山获得功名,为千山增色。

此次香岩寺重修,“两廊新增马房磨房大门计十六间”,颇具规模。石琮与寺住持僧少明既为旧识,其于香岩寺数十年变化又十分熟稔,恰此时又“课子侄于寺之西楹”,因作《香岩寺重修两配殿新增群房碑记》。碑记中“雪庵创于千百年之先,而少明独能守于千百年之后。苟非其人之至诚动物克承先业,又何足以臻此”,“吾独以斯为人之杰”,将少明比之于雪庵,可见石琮对少明的赞誉和推重。

碑阴及功德碑署名官员善信及商号五百余人(家),如此庞大的募集范围,可见少明为重修两配殿新增群房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亦可见少明恰如石琮所言“斯为人之杰”之不虚。在五百余人中,凡正蓝旗宗室福勒洪额、盛京户部管理庄头事务加一级纪录七次六品官凌柱、盛京户部管理庄头事务加一级纪录十次六品官绩尔彰阿、厢(镶)蓝旗骁骑加一级纪录二文因保张佩、领办庄头事务纪录十次催长陈勋、领办庄头事务纪录十次催长杨位楫、领办庄头事务纪录八次催长石天成、领办庄头事务纪录七次催长闫成锦、领办庄头事务纪录一次催长何学良、领办庄头事务纪录六次催长蒋成贵、厢(镶)黄旗领催札拉芬、厢(镶)蓝旗领催福生厄等十二人,当为香岩寺此次重修两配殿新增群房相关事务中涉及的官员。商号凡宋贤记、二仙居、恒裕号、三合居、义成号、广源号、义生当、当兴号、宋木铺、福全号、仁和号、福源号、恒顺号、鼎盛当、中和当、公兴号、兴盛号、广成号、义聚号、万和义记、三成号、公合号等22家,为此次重修两配殿新增群房资金捐助商家。

从功德碑善信题名又可见捐助资材的家族式参与。如“苏敏、苏弼、苏训、苏玥、苏波、苏春、苏言、苏瑚、苏顺、苏潜、苏管、苏泰、苏年、苏旄晏、苏旄昊、苏化昆、苏奇、苏丰、苏焕、苏俊、苏魁、苏代、苏玮、苏柏”等,很有可能为一族成员。而“徐世荣、徐世官、徐世毫、徐世顺、徐世耀”当属徐氏一族;“张兆禄、张兆发、张兆贵、张兆隆”等同属张氏一族无疑。

功德碑又有祖越寺来宾、龙泉寺来永、中会寺来宽、大安寺少真、双峰寺现金、观音洞张富亮、无量观张一麟、双龙观黄本龙和香岩寺少真、性善、性凯、性安诸人题名,亦为此次香岩寺重修两配殿新增群房助力者。

猜你喜欢
岩寺千山重修
杨优秀
读潘天寿《雨后千山铁铸成》有感
安徽省党员干部党史教育基地巡礼(十五)
高职院校自主“诊改”机制的实施研究
——以重构学生课程重修制度为例
抗战岁月里的华岩寺
中卫市香岩寺碑刻考释
高职院校重修问题及解决方案探析*
不知道风从哪个方向吹来
学分制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重修问题探究
诗友相陪游千山得句(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