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梦
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许多学校选择首先从学生完成作业的自主“空间”入手,以周作业或不布置作业的方式,把作业的自主权交到学生手中,基于学生的自主性开展与学习方式相匹配的作业模式进行优化。如羊口中心小学在学校开启了“作业超市”,教师每周布置一次大作业,学生可在“超市”中自主选择作业内容与顺序,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安排。北京中学则要求各学科教师都要在周五中午前公布下周作业,没有被公示的作业学生不用去做。周作业的实施,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规划与管理时间的能力,同时也使教师增强了教学的计划性,促进了教学方式的转变。
随着中高考改革的推进,跨学科学习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类教育教学之中,学科综合、注重素养提升成为作业改革的又一方向。跨学科作业或各类综合实践作业除了能让学生掌握更多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等适应未来需要的综合素养。北京二中整合语文、历史、地理、政治四个学科,布置“大文科”综合实践类作业,要求学生以游记形式呈现假期见闻。上海建平中学坚持开展了十几年的“行万里路”研学项目,学生从高一到高三,走过南京、长江,再到丝绸之路,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书本上体会不到的壮美与震撼,完成了多学科综合研学作业。
合理合情地分层设计、布置作业给不同学生提供了选择空间,尊重了学生差异,学生基于兴趣和能力完成作业,作业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且会促进学生素养和能力的提升。现阶段比较常见的分层作业形式包括推荐作业、合作作业、商量式作业等。作业要分层布置的观念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可,许多区域和学校也开展了系统实践。
作业完成后,学习过程并没有彻底结束,聚焦作业中出现的问题,系统开展复盘与反思,是理顺知识掌握细节、解决重点问题的关键。很多区域和学校也加强了对作业反思与评价环节的设计。如浙江省镇海中学将错题变考题,形成阶段性评估测验,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错题集,完成自我评价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