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王志琴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也是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增强。
2022 年10 月28 日,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报告提出,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全面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
事实上,实体经济的重要性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就被反复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像我们这么一个大国,要想强大,必须靠实体经济”“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对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正是得益于此。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也是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增强。
2022 年8 月的雄安新区,在炎炎烈日下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工地上各种设备轰隆作响,工人们忙碌地穿梭在钢筋水泥中。8 月19 日,在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的雄安国贸中心项目开工现场,一排排工程车齐声鸣笛,雄安新区2022 年三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举行。
雄安新区启动区综合服务中心正式投用、雄安自贸试验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项目主体结构封顶、起步区EA1 东延项目基本完工、新区首座新建500 千伏变电站建成投运……2022年以来,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持续加力,数据显示,新区上半年完成投资金额同比增长34.7%。
如今的雄安新区内,企业办公楼宇的“落户”在大规模建设中,而这背后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中国人民银行雄安新区营业管理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22 年中国人民银行雄安新区营业管理部对雄安新区重点项目、重点领域提供“长周期、低利率、批发式”信贷资金,共支持雄安新区基础设施项目190 余个。
截至2022 年6 月末,雄安新区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718.1 亿元,同比增长93.9%,高于全省水平82.2 个百分点,居河北省第一位;比年初增加620.3 亿元,增幅为43.6%。“信贷资金在支持雄安新区大规模建设中发挥血脉作用。”前述负责人称。
这是金融业助推重大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
从长江经济带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到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再到建设“千年大计”雄安新区、发展绿色金融、助力“双碳”目标、推进乡村振兴等,党的十八大以来,多个发展战略被提出,而这些战略推进的背后,是海量需要金融支持的实体企业。
近年来,银行保险机构持续发力,加大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为实体经济注入动能,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点区域,实施精准浇灌。
以2022 年为例。今年以来,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推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更好支持重大项目。
“核准开工一批条件成熟的基础设施等项目,项目要有效益,保证质量,防止资金挪用”“引导商业银行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为重点项目建设、设备更新改造配足融资”“对重点项目继续采取集中办公、并联办理等方式,提高审批效率,强化要素保障”……2022 年8 月24 日、8 月31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接连部署,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促投资带消费增就业,巩固经济恢复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风劲正是扬帆时。在多地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之际,金融力量正加快集结、加快发力。
截至2021 年年末,全国企业数量达4842 万户,其中99%以上都是中小企业。具体到工业领域,我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中小企业户数达到40万户,营业收入超过了75 万亿元,利润总额达到4.7 万亿元。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中小企业的从业人数占全部企业从业人数的比例达到80%。
近年来,走“专精特新”的发展之路成为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共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实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的中小企业。
2022 年9 月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22 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希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主业,精耕细作,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022 年10 月19 日,在位于重庆市璧山区的重庆大江动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车间作业
2022 年5 月31 日,在安徽省合肥市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家智能科技产品生产企业,技术人员在测试智能搬运机器人
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往往体量小,通过传统模式融资常常遇到困难。与传统企业相比,“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多缺乏传统意义上银行所认可的抵押物;这些企业在生产经营模式、资金流转周期、资金占用形式等方面也有所不同,对金融服务有着更为多元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从财税、信贷、融资、支持产业链升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等方面,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人走风停、人少风少……在福建亿林节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会学习、懂节能”的绿色建筑格外引人注目:通过加载暖通人工智能(AI)智控器,实现了对建筑24 小时监测、计算和人工智能学习,分时、分区地调整能源供给。“暖通AI 智控器是我们的新产品,通过检测人员密集度实时调整送风量,平均可降低耗能20%~30%。”该公司负责人陈炳荣介绍。
作为福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该公司已拥有82 项专利权,但融资难题成为企业做强的瓶颈。“科技企业轻资产、缺抵押,申请银行贷款不容易。”陈炳荣说。
“知本”能不能变“资本”?在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鼓励下,建设银行针对创新型中小企业推出科技创业贷,并与福建省知识产权局联合推出服务,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贴息”。“通过抵押,加上知识产权和高新技术的‘增信’,我们获得了1000 万元贷款,解决了后续研发资金难题。”陈炳荣说。
这只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的众多案例之一。
2021 年9 月9 日,在河北省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一家运动器材生产企业,工人在车间工作
进入2022 年,“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倍受重视和关注,国家对“专精特新”企业支持力度不断加码。
在资金支持方面,银行机构持续加大小微企业的首贷、信用贷款、续贷、中长期等贷款支持,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以及传统产业小微企业在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绿色转型发展方面的中长期资金需求得到了有效满足。
国家开发银行披露,截至2022 年9 月末,该行今年已发放贷款131 亿元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支持44 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71 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除了国家开发银行,其他银行也推出诸多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举措。“目前,已有部分银行制定专项计划,专门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成长贷、‘小巨人’贷、‘单项冠军’贷等专属金融产品,比较契合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
在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排忧解难、保驾护航的征途上,金融行业正在不断探索。
西风响,蟹脚痒。在虾蟹肥美的金秋时节里,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京深海鲜批发市场内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一辆辆货车经过卡口驶向卸货区,商户们争分夺秒地搬运货物,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与过去不同,京深海鲜批发市场的商户们在2022 年又多了一份底气。为了保障农产品市场能够正常运转,及时有效地满足商户们的资金需求,北京市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主动进驻京深海鲜批发市场,成立了北京市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站,联手北京大兴九银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首都鲜活农产品市场的商户们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提升农产品流通领域普惠金融服务质量,使更多资金得以涌入“菜篮子”“果盘子”。
“以往银行贷款的审批程序十分复杂,海鲜产品的保质期又短,一套流程下来早已过了产品上市最佳时机,这对于依赖资金进行周转的商户们来说实在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京深海鲜批发市场总经理刘翠苗介绍说,繁杂的贷款流程和较高的贷款门槛令商户们望而却步。
难题终将有解。2021 年12 月9 日,北京市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站在京深海鲜批发市场举行了揭牌仪式,标志着首都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迈上新征程。
2022 年上半年,海鲜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某食品公司计划待疫情稳定后扩大贸易规模,亟需资金支持。“在我们亟需用钱的时候,得知海鲜市场内就有金融服务站,便尝试着进行了沟通。没想到一个电话打过去,工作人员就上门收集资料、了解情况,还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合作银行。”该公司负责人说,“给我们的贷款方案手续简单、利率也低,银行不到一周时间就批了款,还能自主支取归还,非常方便。”6 月,在北京市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站帮助下,该公司拿到了金额300 万元、贷款期限为1 年的银行贷款,迅速化解了资金周转难题。“在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站支持下,不仅得到了资金支持,还让我学到了很多金融知识,我有信心将事业做得更好。”该企业负责人说。
在乡村振兴中,越来越多的农户正在因金融支持而获益。
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平马镇四平村(2021 年11 月10 日摄,无人机照片)
乡村振兴,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支持。2022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单列,金融服务在乡村振兴领域的重要性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文件明确提出,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资金主要用于乡村振兴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实施更加优惠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模式。
让金融“活水”畅流,才能有力助农振兴。支持乡村振兴,要加大对乡村产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
近年来,银保监会通过加强监管政策引领,督促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入力度,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相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21 年12 月末,涉农贷款余额43.21 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83%,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8.88 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48%,超过各项贷款平均增速6.19 个百分点。
金融助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大有可为。如今,凭借自身特色优势,精准发力,金融力量正持续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以金融之笔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初夏时节,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辽阔的原野上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蓝色海洋”,鳞次栉比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起层层“涟漪”,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20 年8 月17 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绿色产业发展园区拍摄的光伏电站(无人机照片)
茫茫戈壁荒滩、寸草不生,这是昔日塔拉滩给人留下的印象。随着光伏发电的兴起,“借光”聚能的塔拉滩换了模样:如今,这里已建起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园区——海南州生态光伏园。
“原来塔拉滩是‘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现在是‘地上都是草,还让羊吃饱’,绿色金融在这场荒漠变绿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青海银保监局局长景晋生说。
2022 年9 月22 日,在 第293 场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景晋生又介绍,青海银行保险机构结合光伏产业园建设周期性的特点,提供“完善机制+政策工具+精准对接”的“套餐式”融资支持,目前辖内光伏产业贷款余额达555 亿元。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共识,金融管理部门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低碳项目的支持力度。
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示范项目,是国家能源局批复的首个国家级大型化学储能示范项目,也是迄今全球功率最大、容量最大的液流电池储能电站项目,在助推绿色发展上发挥着积极的示范作用。
在该项目立项初期,邮储银行大连分行就为项目一期工程提供了贷款支持,2019 年7 月给予项目首次信贷支持,截至2022 年9 月末,累计为该项目发放贷款7628 万元。在金融支持下,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输入电调试,并于2022 年10 月30 日正式并网发电,成功实现商业化运营。
“未来,我们还将在前期‘恒流储能’项目合作的基础上,持续推进与大连融科储能的深入合作,以供应链金融为切入点探索合作新模式,进一步增强对绿色信贷的支持力度,为发展绿色金融作出积极努力和有益探索。”邮储银行大连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为一个单独部分,再次强调了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凸显了金融在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
实际上,绿色金融发展过去几年已初见成效。
2015 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首次提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总体目标,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2016 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7 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随着绿色低碳发展的社会共识不断凝聚,金融市场也逐渐对绿色金融产品产生了浓厚兴趣,供需两端相向而行,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驶入“快车道”。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 年6 月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19.55 万亿元,同比增长40.4%;绿色债券存量规模达1.2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位,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
从青海黄河水电、中广核、中电核等清洁能源重大项目,到通威股份、信义能源等光伏产业链的上市公司;从绿色低碳智慧新型电力能源体系,到北京冬奥会绿色用能,绿色,正在成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中国金融业正加速回归实体经济本源,金融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血脉,持续锤炼“造血”机能,为社会经济贡献源源不绝的生命力,不断打开经济增长的上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