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
(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广东韶关 512005)
林下经济是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和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利用林荫空间和森林资源,开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以及森林景观利用等,以提高林下土地利用率、增加林地附加值、促进林农增收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1]。目前,相关学者已经对林下经济的内涵、林下经济效益、林下经济模式、不同地区林下发展路径等进行了研究与探讨[2-4]。如吴 恒等[5]研究发现,林下经济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已从早期具体生产经营活动的规定发展到现在的经济产业概念,林下经济的模式也已从单一模式向复合模式转变,新形势下林下经济发展带有明显的生态与产业结合、扶贫和科技结合以及康养和民生结合等趋势特点。陈 静等[6]研究认为,应从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优化产业布局及挖掘生态公益林林下经济潜力等多方面着手探索广东山区林下经济发展路径。刘 旭等[7]建议,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应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条件和挖掘本地特色品牌的基础上,侧重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以及特色林下产品采集加工,适度发展森林景观。
韶关市作为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的中坚力量,需要坚持生态优先,筑牢广东省绿色生态屏障。韶关市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发展林下经济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近年来,韶关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林下经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森林覆盖率、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量居全省前列的生态优势,“念好山字经,做活林文章”,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奔小康的新路子和林业经济新增长点,促进韶关市林业经济与生态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但是,通过课题调研、多方走访发现,韶关市林下经济发展依然面临一些问题。为此,本文在分析韶关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韶关市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为新时代下韶关市林下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韶关市(地理坐标为北纬 23°53′~25°31′、东经112°53′~114°45′)位于广东省北部,地处五岭山脉南麓,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山区市。韶关市属典型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9~21℃,年平均降水量为1 400~2 400 mm;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截至2019年,韶关市有林地面积约1 957万hm2,森林覆盖率为74.19%,活立木蓄积量约9 260.53万m3,其中林下经济面积264.017万hm2(统计不包含各类自然公园中开展的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活动)。从事林下经济的企业490家,从事林下经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65家,参与林下经济的人数达到16.3万人。
韶关市发展以茶叶、油茶、中草药等为主的林下种植业,面积达到164万hm2。其中,林药面积达到6.94万hm2,主要有吴茱萸、牛大力、草珊瑚等品种;林菌面积达3万hm2,主要有灵芝、香菇等品种;林茶面积达6.85万hm2,主要有仁化白毛茶、乐昌白毛茶、金萱等品种;林果面积达49.35万hm2,主要有贡柑、沙田柚、九仙桃、奈李、杨梅等品种;林菜面积达69万hm2,主要是各类笋用或笋竹两用林。参与林下种植的企业424家、合作社210家。
韶关市发展林下养殖业面积达40.3万hm2,有林禽、林畜、林蜂等模式,主要养殖蜜蜂、鸡、鸭、黑山羊、香猪、蛇、蛙等。其中,林下养鸡逾1 000万只、鸭51.36万只;林下养猪约4万头、羊逾14.7万头。全市各区(县)通过鼓励扶持农户利用果园、竹林、茶园等场所发展林下养殖业,显著带动了农民增收。全市共有51家企业、39家合作社参与林下养殖。
韶关市发展以食用菌、中药材、山野菜等为主的林下采集加工业34万hm2,年产值2.6亿元。林下采集产品主要有中药材、灵芝、冬菇、塘角菜等。
目前,韶关市有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各类风景名胜区共计55个,森林公园111个,森林景观利用面积200.3万hm2。受益于丰富的森林风景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韶关市森林公园逐渐发展为群众户外游憩、生态旅游的重要场所。据统计,韶关市有森林人家(县级)9个、农家乐(林家乐)314个。
韶关市已建成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2个、林下经济示范县5个、特色经济林示范基地13个。韶关市有省级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7家、省级示范家庭林场6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39家。韶关市有45个林产品获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称号,包括茶叶产品38个、茶油产品3个、人造板产品1个、刨花板产品1个、双面覆膜竹胶合板产品1个和铁皮石斛产品(泽雨农科)1个。全市有地理标志产品2个,有13个茶叶产品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韶关市有始兴县车八岭茶业有限公司的“车八岭牌”、乐昌市沿溪山茶场有限公司的“雾翔牌”、广东宝华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25°有机油茶籽油”、广东金友集团有限公司的“金友”山茶油等众多名牌产品。
韶关市林下经济虽模式齐全,但普遍小而散。全市林下经济除柑橘、油茶、茶叶初具规模外,其他林下经济产业整体呈现出规模小、经营分散的特点。此外,韶关市林下经济品种结构也较为单一(多为老品种),新进优良品种较少;大中型林下采集加工企业偏少,企业精深加工能力明显较弱,未能形成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
与农田开发相比,林下开发难度大、成本高、投入多,因而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实际上,虽然发展林下经济有国家政策引导,但缺乏系统、具体和强有力的扶持措施,资金短缺仍是阻碍企业、农户投资林下产业的瓶颈。虽然企业和农户均对韶关市发展林下经济很认可、期待,但是林下经济启动资金不足,企业想要做大规模、拉长产业链仍有困难,韶关市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强力后劲[8]。
林下经济要求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约经营,但现有林下经济经营者往往单打独斗,势单力薄,一些优质林产品始终未能在品牌建设上有所突破,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要求。在品种选择以及种植、养殖技术方面缺乏科学的专业知识指导,导致林农对市场动态信息获取不及时,且存在一定盲目性[9-10]。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林下产品以零售为主,无规模效应,品牌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弱,且畅销产品也无法满足市场批量需求。
在管理、技术上缺乏指导和培训,大部分农户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和生产方式[11]。科技创新技术推广滞后,多数林下产品完全依靠自然周期生长,手工操作多,机械作业少,产品科技含量低,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收益减少。
将发展林下经济作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和助力山区奔小康的重要内容来抓,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年度工作重点[12],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开展宣传,激发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引导更多农户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产业区划、指导和建设,推动市(县)出台林下经济发展扶持政策,把加快韶关市林下经济发展作为新亮点、新支撑点。
科学、专业制定韶关市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结合韶关市实际,突出韶关市特色,因地制宜选择韶关市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引导、鼓励农户和企业向“一区(县)一优势”的方向发展[13]。坚守韶关市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共同底线,对于韶关市喀斯特石漠化和红层劣地等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应注重生态效益,坚持生态优先,实现林下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可持续。
采取“多渠道注水”的模式来融资发展林下经济,加大林下经济发展地区路、电、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争取省、市、县财政一定的专项林业资金,给予林下经济重点扶持。同时,加大相关资金的整合力度,在不超过项目使用范围和合法要求的基础上,共同促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合作,引导更多资金支持林下经济发展[14-15]。积极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加大政策性贷款贴息力度[16],在不改变韶关市生态公益林性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为利用生态公益林发展林下经济的经营主体给予信贷支持。引导相关商业性保险公司合理加大对韶关市相关林下经济的支持力度,摸索发展韶关市林下经济政策性保险,提高农户和企业抵御各种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
通过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与林下经济示范点,引导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建立较为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构建“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合作模式[17]。突出重点、亮点,引导林下经济向“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方向发展。大力支持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鼓励大户示范、龙头带动,以合作组织引导的方式发展林下经济,引进和培育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名牌产品,有力推动韶关市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开辟新局面。
提高林下经济经营及管理水平,走科技兴林的道路,是林下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充分发挥韶关市农林科技推广部门的作用,整合各级林业专业技术服务资源,建立韶关市不同等级林业科技推广体系[16]。在科研院所、企业与技术推广单位之间构建合作利益平台,推进科技协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开发与服务机制[17]。专家深入实地、灵活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加强技术培训,解决韶关市林下种植与养殖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瓶颈,科技赋能,不断提高韶关市农业技术骨干和示范户发展林下经济的专业技术水平,以进一步提高企业和农户的经济组织管理水平、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广东省名牌产品、“三品一标”和地理标志产品认定,提高林业产品质量,推进林下产品产地认证,打造林下经济产品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建立林下经济产品市场流动体系,培育专业市场,紧跟新型电商模式(网店、直播间)、林下产品订单模式,完善物流配送,促进农户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韶关市虽然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林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是林下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规模小、资金短缺、集约经营程度较低、管理手段落后和技术水平低等问题。韶关市发展林下经济,需立足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功能定位,采取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规划、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科技含量、打造品牌和加强市场营销等多种措施,不断推进韶关市林下经济长足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助推韶关市乡村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