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 年,时年31 岁的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根据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规定,凡获奖者均应在一个有各国卓越科学家、瑞典各大学学生代表参加的授奖大会上,作一次学术报告。
作报告时,李政道没有按惯例讲他的获奖项目,而是讲《西游记》的故事,用“孙悟空翻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比喻追求真理的过程。他说:“我们在寻求知识的过程中,可能作出的迅速发展,好像孙悟空一个筋斗翻出十万八千里!但我们必须记住,即使我们翻到了如来佛的手指根上,距离真理,仍然是极其遥远的!”
(摘自《今晚报》周德懋/文)
张家口市蔚县秧歌剧团(有限责任演艺公司)2018年在北京演出的新编历史剧《魏象枢》,笔者在电视上看到了演出实况,令人感奋。这出戏选取清初大臣魏象枢为官的几个故实,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他为官清廉、一心为民、冒死进谏的风骨。如顺治皇帝下旨,满汉分居,官家大户即借机抢占民宅。魏象枢闻之,冒死为民请命,皇帝震怒,将他下狱,但最后还是采纳了他的谏言。
魏象枢(1617-1687),清初大臣,蔚州(今河北蔚县)人,明崇祯年间举人,清顺治年间进士。初任刑、工、吏诸科给事中。康熙年间任顺天府尹、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他多次疏请康熙帝崇尚理学,慎用藩司,清核钱粮,考核官吏,多次被采纳,受到康熙帝的信任。他还曾参劾索额图等专权。这些在剧中也有不同反映。后以病辞官,帝赐“寒松堂”匾额,遂号“寒松老人”。有著述《儒宗录》《知言录》《寒松堂集》留世。
(摘自王德彰著《谈戏说史》)
现在沧州任丘市(县级市)地名,经历了2000 多年的变迁,可谓历史悠久。
西汉平帝刘衎(kàn)元始二年(公元2 年),有个名为任丘的巡海使中郎将在今任丘地域筑城,以防海口。此城便以人名为名,叫“任丘”,当时属鄚县(即今任丘市鄚州镇,已划归雄安新区)。到北齐年间(560-577),置县,设治所于任丘城,称任丘县。
到一千多年后的清雍正二年(1724 年),因避孔子(孔丘)讳,将“任丘县”改为“任邱县”,清亡后又改回“任丘县”。1986 年撤县改市。而今,任丘将军的墓在城西北,高3 丈许,占地大几十亩。
(摘自《河北省地名志》)
桑树和梓树是两种乔木的名称,桑和梓既能养蚕又可打制家具,所以古代人们常在家宅院落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并以“桑梓”指代家乡。
“桑梓”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小弁 》:“维桑与梓,必恭敬上。”意思是说,看到桑树和梓树,最容易引起人们对父母的怀念而产生恭敬之心。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张衡的《南都赋》中云:“永世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归里焉。”这里的“桑梓”即指家乡。金人刘迎有题为《题刘德文彩堂》诗,诗中有言“吾不爱锦衣,荣归夸梓里”。“梓里”也指家乡。至今,人们行文中为了文雅,仍用“桑梓”指代家乡。
(摘自《南京晨报》戴荣森/文)
读报刊,常见将“唇枪舌剑”写为“唇枪舌战”的情况。近见某刊中有“他二人为一个焦点问题争论得非常激烈,可谓唇枪舌战”。这里的“唇枪舌战”应是“唇枪舌剑”。
“唇枪舌剑”是一个组词成语,字面意思是唇如枪,舌如剑,形容争辩激烈,言辞犀利。如元代高文秀杂剧《渑池会》一折中谓:“凭着我唇枪舌剑定江山,见如今河清海晏,黎庶宽安。”陈毅《满江红·送周总理赴日内瓦》词:“换唇枪舌剑,议倾坛席。”这个成语也可写作“舌剑唇枪”,如明代无名氏《精忠论·天策》谓“其妻王氏,舌剑唇枪,巧言助逆”。而若写为“唇枪舌战”,将名词“剑”变成了动词“战”,不仅改变了原成语的词性,而且组词为语的搭配上亦相悖,所以“唇枪舌剑”不写“唇枪舌战”。
(史 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