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菲菲
菲菲老师的课前小纸条
各位同学:
经过前几堂课的分享,相信大家心中一定积累了很多内容,并且想要把这些内容表达出来!这节课我们就来分享几种方法,帮助大家将自己心中最想要说出的、最喜欢说出的内容,更加细腻、自然地表达出来!
菲菲老师
一、大与小的对比
读出方法
大自然中各种生物,都在不断地成长与衰落,其中都有着流畅细腻的变化过程。比如在春天,柳条上的嫩芽一点点地舒展开来,从细嫩的小芽,慢慢长成碧绿的、细长的叶子。而在秋天,树枝上的柳叶一点点失去光鲜的颜色,失去水分,卷曲在一起,落在地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都会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如果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描述出来的话,作文中的画面该多么真实细腻!
下面这个段落,节选自席慕蓉的《白色山茶花》:
每次,我都不能无视地走过一棵开花的树。
那样洁白温润的花朵,从青绿的小芽儿开始,到越来越饱满,到慢慢地绽放,从半圆,到将圆,到满圆。花开的时候, 你如果肯仔细地去端详,你就能明白它所说的每一句话。
细细品味这个语段之后,轻闭双眼,你的脑海中是否已经浮现出这样一树如玉般的花朵了呢?有的开放了,有的还打着花骨朵儿,真美呀!那么这个语段美妙的秘诀在哪里呢?
我们来细致地分析一下。“从青绿的小芽儿开始,到越来越饱满,到慢慢地绽放,从半圆,到将圆,到满圆。”一朵花只有一次生命,我们不能轻视每一朵正在努力“学习”开放的花朵。所以,后面做了一个由小变大的细致描摹,“你就能明白它所說的每一句话”这样的一个拟人句也就顺承而出了。
在此,菲菲老师想要提醒大家,实际上,在作文中盲目堆叠修辞句是没有意义的,修辞句应该是点睛之笔——比如先将镜头定格住,再从小到大细腻描摹,最后以修辞句画龙点睛。
学以致用
让我们一起进行一个想象训练。闭上眼睛,想象自己面前有一个淡粉色的荷花花骨朵,它的花瓣正紧紧地包裹在一起。慢慢地,一片花瓣一点点舒展开,又一片花瓣也随之缓慢地伸展,从花骨朵的外延一点点地张开。此间,或许有一只翠绿色的蜻蜓落在花骨朵上,或许还有晶莹的露珠沿着花瓣流下,落入水中……在睁开眼睛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写出一个段落?
丁丁:“我先尝试一下。每次在池塘旁边久久伫立,我都能看到那些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从清瘦的花苞开始,到越来越饱满,再到慢慢地绽放。看着晶莹的露珠从荷叶上缓缓流过,你就能明白荷花要表露的心声。”
冬冬:“这个语段写得太好了,我再添点儿内容吧。‘滴’的一声,露珠落入池塘,引来了一只翠绿色的蜻蜓,在花骨朵上盘旋片刻,落在花瓣尖儿上,细细品味着荷花花瓣包裹住的清香。”
菲菲老师:“丁丁的语段写得非常生动,将荷花从花苞到绽放的美细致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尤其是最后写晶莹露珠流过荷叶的部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当属点睛之笔!在描写荷花的过程中,丁丁抓住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写出了荷花的品格。冬冬添加的语句也很精彩,写出了蜻蜓的动与静,也写出了花骨朵里藏着的清香,非常美妙。”
二、多与少的对比
读出方法
大自然的美好,总是比我们能够想到的丰富百倍,有的美好能够“一枝独秀”,而有的美好需要“群英荟萃”。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老臣的《地丁花》选段。
当茅草在春风中瑟瑟地颤抖时,荆条上的芽胚刚刚开始膨胀。此时,灰黄色的地皮上,紫色的地丁花已经悄悄地开了。相比于辽阔起伏的山地,它们渺小得宛如夜空中寥(li1o)落的寒星。
起初的花色星星点点。某天清晨醒来,你会突然发现,那些渺小的花朵已经灿烂成浩瀚银河。
这一选段,和上一篇《白色山茶花》的选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选段先对地丁花进行了细致的描述,然后用一个比喻句进行了更加生动的描述。区别在于上一个选段是对花朵从花苞到完全绽放的过程的描述,而这一个选段,是对花朵从零星地绽放到灿若浩瀚银河的细致描绘,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如果我们在写作中能够将这个由少到多的过程表现出来,我们的作文会很精彩。
学以致用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脑海中熟悉的花花草草,然后展现出这样的动态画面:在碧绿的草原上,有许多星星点点的小白花;随后,更多的花朵陆陆续续绽放,一朵,两朵,三朵,花儿越来越多,越来越热闹;白色比绿色更多,白花比绿草更热闹。谁能够写一下自己脑海中的画面呢?
冬冬:“在碧绿的草地上,白色的玉帘花已经悄悄地开放了。相比一碧千里的草地,它们渺小得宛如夜空中零星闪烁的星辰。起初,只有星星点点的花朵,你在某个黄昏散步时,会突然发现,那些稀少的花朵已经热闹成了欢腾的溪流。”
丁丁:“冬冬写出的画面非常美,我还想加入阳光的元素。菲菲老师以前经常讲,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经常会遗忘我们最熟悉的东西,比如说阳光。在冬冬的这个语段中,我想在后面加上几句话‘黄昏的夕阳染红了天边,映衬下来,那花海中皎洁晶莹的白色浪花,欢闹着,露出了仿佛运动后的红面庞’。”
菲菲老师:“冬冬的这个语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猛然一见的欢腾的美好。而丁丁加入的内容,又添加了光线与颜色的变化,让画面更加有层次感,更加有充实感。其实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体验,还是往常走的那条小道,不知什么时候就变了模样,让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把这些变化的前后过程记录下来吧!”
摘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丁丁冬冬学作文·创意写作》一书
编辑/皮小Y 美术设计/王晓莉
——本栏目图文等内容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