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甲
华为公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当危机出现时,华为的表现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预期。人们突然发现,华为公司居然未雨绸缪了近10年,积累了强大的技术与产业优势,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
这让我很好奇任正非为什么能做出这些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决策。
带着这个问题,我去追溯任正非此前思考问题的方式。结果发现,很多年前,任正非做商业决策的依据就与众不同。例如,早在2012年华为公司的内部会议上,任正非就提出用物理学中的“熵”概念指导公司经营。后来又引入了物理学中的耗散结构指导企业管理。在制定组织战略时,任正非还提出要借鉴李冰千年之前建造水利工程都江堰时提出的“深淘滩,低作堰”理念。
任正非的这种思维方式真的独特。你想想,有几个人会在研究企业发展的时候用物理学原理?又有几个人在制定公司战略的时候,用水利工程原理?因此,我们一定要追问:为什么任正非在经营企业、面对未知风险时,会用到这些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学科概念呢?
答案便是:任正非做决策时,超越了绝大多数人所用的经验决策法,他选择运用各个学科最重要的基础原理和规律作为决策依据。这种独特的决策依据,成为任正非在企业决策路上能够先人一步的关键。
为什么说,用不同学科的原理做决策就比个人经验更有效呢?
这是因为,更多人的经验比一个人的经验更可靠、更广泛;严谨验证过的结论,比个人随机的总结更可信。
用那些超越了个人有限经验,被人类严谨地反复验证过的跨学科原理和规律作为决策依据,我们做出正确决策的概率就会大幅提升。
这是这个时代最厉害的决策方式。
未来的竞争,对我们洞见问题本质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提升洞见能力的关键,不在于学习更多的知识,而在于找到更底层的规律。过去仅靠积累经验和知识点的学习方法之所以落后,不是因为它不能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是因为这种方法在“知识量”的积累上花了太多时间,却很少触及问题背后的规律和原理,所以无法大幅度突破自我认知的边界。
要掌握更多的原理,要从学习掌握多元思维模型开始。
思维模型最早是由查理·芒格提出的。不过,对于思维模型具体的定义是什么,芒格并未详细说过。为了便于讨论,我们这里暂且认为思维模型就是我们每个人做决策思考问题时的“思维模板”,哪怕这个模板你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比如,商人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如何交换利益;一个律师,遇到问题时想到的往往是如何理性地讲道理;如果是一个艺术家遇到问题,恐怕首先需要的是情绪表达。
作為思维模板的思维模型为什么很重要呢?
对于这个问题,或许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的ABC理论可以解释。ABC理论认为,我们对外界问题(A)会做出何种反应(C),本质上不取决于我们遇到的问题(A),而是取决于我们的信念、看法和解释(B)。
比如,两人一起上班时,迎面碰到领导,但对方没有和他们打招呼。其中一个人会想:领导可能没看到我;而另一个人会想:领导是不是对我们有意见?
对同一个现象,由于我们有不同的解释方式,所以接下来这一现象对我们的影响也完全不同。
尽管ABC理论最早是用于解释人产生不同情绪的原因的——我们的情绪不是源自事情本身,而是源自我们对事情的看法——这个逻辑也可以用于解释我们是如何做决策的:大多数时候,我们遇到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个问题真的无解或很困难,而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有问题。由于我们做的一切决策都与我们已有的信念、观点和解释方式密切相关,所以,我们所拥有的思维模型,就成为影响我们各种行为的重要因素。
查理·芒格说,如果我们掌握了多元思维模型体系,就能逐渐提高对事物的认识。芒格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并经常使用它们——要全部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而大多数人则只使用学过的一门学科的思维模型,比如说经济学,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
有一次,我的一个读者问我,他收集了100多个思维模型,还都写成文章发在网上,可是,为什么学完了这些思维模型并没有太大的效果。
这就是人们在学习思维模型时遇到的一个常见误区——以为收集、记忆和弄明白了思维模型的概念是什么,就算掌握了思维模型。人们忽视了问题的关键——学习思维模型的起点,不是学习具体的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不知道解决问题时该用什么思维模型,那就等于只是掌握了一些孤立的死概念而已。
2019年5月,我在美国采访查理·芒格时专门问他:“究竟什么是思维模型?你是如何寻找思维模型的?”
芒格笑了笑,说:“其实很简单,你在解决问题时,要关注哪些做法有效,哪些无效。”
芒格的合伙人怕我没理解,补充道:“芒格先生把那些持续有效的方法总结起来,这就是思考这类问题的思维模型。”
芒格看似简单的回答,直指学习思维模型的要害——一定要深刻理解一个模型在什么情况下、在解决什么问题时是有效的。
对查理·芒格而言,所有能够持续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都可以被称为思维模型。
从这个角度思考,我发现,芒格不像大多数人,在遇到问题时只想着如何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会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基础上,提炼更普遍的方法。即把答案从具体的问题中抽离出来,抽象成有效的策略,用以指导解决未来的类似问题。这种批量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质上是从现象中抽象规律和原理——不断追问问题和答案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具普遍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原则和规律。这些更具普遍性的东西的积累,能够让我们越来越有智慧。
(摘自《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