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场地和文脉出发
——路易吉·斯诺兹的伯尔尼“K·lsterli”区域规划方案解读

2022-12-14 03:23真,王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11期
关键词:伯尔尼车行石拱桥

卞 真,王 璐

(1.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2.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天津 300130)

1 背景

作为提挈诺学派的重要成员之一,瑞士建筑师路易吉·斯诺兹的设计作品既有提挈诺学派的共性,如关注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联系,运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和精炼的现代建筑语言等,也有其独具匠心之处。例如,与同属提挈诺学派的利维奥·瓦契尼从完美形式的建筑出发,重新创造环境以适应建筑不同。斯诺兹是一名重视环境的设计师,他总是运用建筑来回应场地和文脉。场地一词较易理解,而文脉一词较难理解。有人将文脉直译为“上下文”,表达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的意义,不能孤立地去理解,而是要根据其所在的整个段落、整篇文章去理解。简单地说,文脉更关注一种关系,既包括各种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包括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包括空间维度的联系,也包括时间维度(历史)的联系。斯诺兹常常通过场地和文脉发展其设计概念,他的城市设计作品之一,伯尔尼“Kl·sterli”区域规划方案即充分反映了这一特点。

2 伯尔尼“Kl·sterli”区域规划方案

2.1 场地阅读

伯尔尼位于瑞士西部高原中央山地,阿勒河从三面环绕伯尔尼老城而过,阿勒河的东岸是伯尔尼新城。项目聚焦于新城和老城跨河连接部分的“Kl·sterli”区域,该区域是伯尔尼老城的门户空间之一。

“Kl·sterli”区域内横跨阿勒河的两座石拱桥是重要的设计要素,两者有着悠久的历史。前一座桥是贴着水面建造的小石拱桥,这是阿勒河上最古老的桥梁,历史上主要服务于行人和马车。小石拱桥西端还有一座塔楼,历史上其为防御而建造。后一座桥是19世纪建造的大石拱桥,主要服务于需要更高通行量的小汽车、大客车和货车,后者的桥面路幅较前者更宽。两座桥在垂直方向的形态差异远比水平方向更大,这是由于地形高差和连接点的限制。小石拱桥西端连接塔楼前地势较低的小路,大石拱桥西端连接半山坡上地势较高的快速路。为化解快速路与伯尔尼老城的高差,大石拱桥有很长一部分斜插进伯尔尼老城的肌理中,并与城内主要街道直接相连。

斯诺兹面对的状况是,两座石拱桥均承担伯尔尼老城的车行出入功能。两座石拱桥西端桥头之间的高差较大,以至于不得不通过坡道联系。这两条车行坡道不仅给行人和游客带来安全隐患,而且也降低了阿勒河西岸的景观品质,很多公共活动无法在此开展。同时,游客的停车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以上都是斯诺兹需要解决的问题。

斯诺兹对“Kl·sterli”区域的空间结构性关系进行梳理后,绘制了一张整体概况图(见图1)。整体概况图中用蓝色表达的阿勒河和用绿色表达的岸边绿地占据了大部分画面,体现了斯诺兹对场地内自然景观的绝对重视,他希望尽可能地保护自然景观,保护人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关系。红色的点表达的是阿勒河对岸的重要空间节点,体现了斯诺兹对道路交通规划的深刻理解,道路交通规划中最关键的是点与点之间的联系。黄色的熊表达的是图域外的新熊坑公园,这是伯尔尼市的标志之一。阿勒河西岸的一条等高线像绳子一样下垂,“熊”便沿“绳子”往图域里爬,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斯诺兹的设计意图——将阿勒河西岸与新熊坑公园有机联系,是一种既准确又幽默的精彩表达。除了颜色外,等高线与伯尔尼老城的城市肌理都使用线稿表达。伯尔尼老城的城市肌理包括建筑院落空间,以及建筑与建筑之间限定的道路空间。老城内的主要道路通过桥梁与对岸的公共空间节点相连。

图1 总体概况

2.2 人车分流

在充分阅读了场地之后,斯诺兹将目光转向历史演变的梳理。其通过一套简练的分析图将区域内道路的历史发展过程表达出来,并提出设计构思(见图2)。首先,在仅有小石拱桥时期,汽车只能通过小石拱桥通行,行人和马车等也由此通过,基于人车混行的状态,小石拱桥与半山坡的高速路之间通过“Z”字形的坡道化解高差并相互连接。其次,大石拱桥建造完成后,承担了分流大部分汽车的作用。半山坡的高速路与两座桥梁之间的坡道也有所增加,以满足汽车既通且畅的通行需求,由此,车行道路占据了区域内的大部分空间。最后,斯诺兹建议取消两座桥梁之间的坡道,将路幅更宽且与快速路直接相连的大石拱桥定义为以车行为主的道路,承担进出伯尔尼老城的作用;将小石拱桥恢复为以人行为主的道路,仅为住宅区的车辆提供通行服务。这样不仅可实现两岸通行的人车分流,也可使阿勒河西岸的景观空间不再受车行交通的消极影响,成为公众和游客漫步游览的公共空间。

图2 设计概念图解

这一建议是车行交通与自然景观平衡后的结果。斯诺兹在保证区域内汽车可以进出伯尔尼老城的前提下,降低了车行交通在规划中的重要地位。两座桥梁之间的坡道取消后,汽车在阿勒河两岸的通行将从既通且畅变为通而不畅,这无疑是一种削弱,一定程度上给当地居民带来较大不便。但从另一方面看,这可以大大提高自然景观的品质,打造以人行为主的公共空间。斯诺兹认为人车分流后得到的利远大于失去的弊。

2.3 边界限定和内容安排

在基本实现人车分流情况下,斯诺兹运用多种元素设计了两座石拱桥的桥头空间(见图3),展现出良好的空间效果(见图4~6)。顺应场地和历史建筑(塔楼)布置的简单几何体量,不仅限定了区域边界,还与丰富多样的内容相结合,为桥头公共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图3 设计概念的主要元素

图4 朝向阿勒河的立面

图5 1层平面

图6 模型视图

大石拱桥桥头新建了嵌入山坡之中的半圆形高台。高台上的广场成为汽车终点站,高台下设置可停放120辆车的车库,高台的边缘布置了人行坡道。半圆形高台通过高差与西岸绿地形成边界。快速路通过行道树强化了与西岸绿地分隔,减弱了汽车噪声和废气对河岸景观的消极影响。

围绕现存的塔楼,小石拱桥桥头通过“U”形建筑限定边界,并围合出一个广场。该广场是两条河边线路的起点。往北,建议扩建居住区,以利用南向的良好景观面,向南,一边沿人行道和平台欣赏河岸景观和伯尔尼老城,一边通往新熊坑公园。在内容方面,“U”形建筑的底层是带有柱廊的餐厅和商店,2,3层是复式公寓,4层为展览与集会空间。

3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两座石拱桥桥头的形态和内容跟随设计概念的推导而发展,是一种将内容计划作为战术性工具的精彩呈现。设计概念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基于问题生成,而问题则经过对场地和文脉的深入阅读才能发现。

场地和文脉始终是斯诺兹设计时的立足点。斯诺兹不仅会考虑场地上所有的元素及其历史演变,还会考虑其与城市整体的关系。斯诺兹曾说过:“当你设计一条小路、一个马厩、一所房子、一个社区时,总是要想着这座城市。”斯诺兹在处理两座桥的定位问题时不仅考虑了交通问题(通行与停车),还把滨河景观、历史建筑(塔楼)、公共活动、住宅等结合思考,是整体式的思维。这种思维将自上而下的宏观规划与自下而上的微观组织结合起来,引导设计者全面而综合地解决问题。平衡的思维和整合的思维相伴相生。斯诺兹根据问题重新调整元素与元素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在山地历史乡镇的环境中,斯诺兹削弱车行交通以提高自然景观的设计理念,是一种人工与自然之间的损有余而补不足。

场地上人工与自然之间的边界也是斯诺兹强调的重要规划要素。斯诺兹认为有必要限定人工区域的边界,不能使人工区域随意蔓延,应尽可能地保护自然环境。而人工区域可适当加大建筑密度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如方案中所展示的住宅区。人工区域内的公共空间更是设计重点,因为公共空间一向是城市设计的灵魂。斯诺兹不仅关注物质空间属性,也关注社会空间属性,以回应公众需求,保证公共空间的公共参与。

由于种种原因,这份1981年完成的竞赛优胜方案并未付诸实施,但其内在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仍给我国城乡设计带来启示。

猜你喜欢
伯尔尼车行石拱桥
读出民族自豪感来
熊熊乐园环游世界
瑞士伯尔尼:抬眼就能见到熊
RIDING IN BERN 纵情伯尔尼
峰回路转不见君 山顶空留车行处 2018环意大利自行车赛
家乡的石拱桥
车行水上跃山河
永福老区龙车行
石拱桥检测和有限元分析
小跨径石拱桥实用加固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