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霞
河北科技大学张根海教授在《印度“大周边”战略及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一文中,结合冷战结束后南亚地缘政治环境发生的变化,对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进行了分析,认为印度实施周边战略计划,与印度社会长期存在的“强国梦”有关,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加速印度由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迈进。印度与中国地理相邻,二者在历史上都是四大文明古国,无论是贸易关系还是文化交流,都有着广泛和长期的联系,双方拥有传统的友谊。地缘政治理论家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强调,“一个地缘政治核心国家有时可以成为一个重要国家,而且可以成为一个地区的防卫屏障,其存在有时就可能对一个更加活跃和相邻的地缘战略棋手产生非常重要的政治影响和文化影响,”[1](P33)体现出地区大国对于区域的和平与稳定,以及彼此间的文化交流,产生重要的影响。印度是南亚地区头号强国,属于正在崛起中的新兴经济体,不但是“金砖国家”成员,而且也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军事实力上,在南亚都具有重要的优势地位和地区影响力。基于此,印度对于南亚地区的地缘经济发展和地缘政治格局走向,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及周边地区的开展,无疑会受到南亚强国印度的关注,进而影响到该倡议在南亚地区的实施进程。
印度开展的周边扩展计划,具有深刻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不仅与其大国抱负有关,还与莫迪政府的外交政策制定有很大联系。张根海在《印度“大周边”战略及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中,认为印度的周边扩展战略,必然存在内在的因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考量,共同推动印度实施“大周边”计划。
印度在1947 年独立后,开国领导人尼赫鲁不甘心印度在国际社会中只扮演一个小角色,而是要在世界体系内发挥更大的作用,促使印度成为一个地区大国乃至世界强国。尼赫鲁强调,“印度以其现在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或者去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或者就销声匿迹,中间的位置是不愿担当的。我也不相信任何中间地位是可能的,”[2](P57)反映出印度领导人从印度独立时就有了大国雄心的政治心理。这对于印度历届领导人在制定对外政策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冷战期间,印度实施追随苏联的外交政策,而在冷战结束后印度又加强了同美国之间的战略协作,并仍然发展同俄罗斯的合作关系,体现出印度从国家利益角度考虑,通过加强不同时期内与大国的合作关系,来提升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为印度崛起创造实力增长的内外条件。莫迪上台后,印度由地区大国向世界大国迈进的步伐明显加快,包括制定“东向行动政策”等周边扩展计划。
莫迪自2014 年上台执政后,不断推进印度的大国崛起进程,因而开展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实施印度的扩展计划,一方面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经贸和能源联系,另一方面将地缘政治范围向更远的地区扩展,以参与更多的地区事务,包括印度在环印度洋地区发挥核心作用。张根海在《印度“大周边”战略及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一文中表示,莫迪政府开展的“大周边”战略,主要向南亚周边地带扩展,朝着四个方向延伸,即东北方向、西南方向、印度洋方向和南太平洋方向。莫迪政府主张“邻国优先”的政策,其意图是要在南亚地区发挥核心领导力作用,以达到对该区域地缘政治格局的支配。印度不断加强与孟加拉国、不丹和尼泊尔等南亚国家的关系,努力推动南亚区域一体化进程,以实现印度在该地区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印度重新重视区域多边机制的作用,通过多边合作方式推动区域一体化,[3](P2)通过开展项目支持和经济援助计划,积极提升与南亚国家的合作关系,使不丹和孟加拉国等南亚国家与印度之间的依赖性增强,毕竟这些国家多年来与印度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密切的交往形式,相互间存在较为深厚的合作基础。
印度向东北方向的地缘扩展政策,主要是出台了“东向行动政策”,即由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东向”计划转变为“东向行动计划”,把“东向看”(Look east)变为“东向干”(Act east),加强与东盟、日本和中国等国的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东南亚地区在过去三十年间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发展区域,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包括印度在内的周边国家参与经济文化活动和一体化建设,包括东亚峰会(EAS),东盟地区论坛(ASEAN Regional Forum,ARF)等,为印度——东盟之间的合作营造了良好的对话空间。印度制定的“季风计划”(Project Mausam)极大的拓展了印度同东南亚国家的经贸与文化合作,使印度与东盟在航运、贸易和文化方面的合作趋向深化。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已经在南亚和周边地区运行多年,取得了很多实实在在的成效,包括在经贸、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了良好的对接。张根海在《印度“大周边”战略及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文中表示,已经有10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显示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由于南亚在地理上与中国邻近,是中国外交开展的次要方向,因而南亚地区作为中国的次区域,对于“一带一路”的实施起到关键的作用。包括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在内的多个南亚国家,与中国在“一带一路”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涉及公路和港口建设、贸易和能源对接、互联互通建设,还有经济走廊建设,如“中巴经济走廊”取得了丰富的成效,“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不断推进,中斯合作建设汉班托塔港、中巴共建瓜达尔港等。事实上,中国同南亚国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了“五通”的联系,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而“五通”的主要理念是共商、共建、共享,[4]不断深化相互间的合作关系,既促进了经贸关系的发展,有加强了彼此间的友谊。然而作为南亚地区的大国印度,至今并没有接受“一带一路”倡议,未同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折射出莫迪政府对该倡议持冷淡的态度。这对于“一带一路”建设在南亚地区的全面顺利开展,必然会带来一定的阻力,不利于中印之间在南亚地区的深层次合作。
《印度“大周边”战略及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一文中,张根海认为印度莫迪政府实施的“大周边”战略,必然影响到“一带一路”在南亚地区的建设,毕竟二者在地缘上有多处交汇或重合,包括中印边界地区等陆路,还有印度洋地区等海路,无论对于“陆上丝绸之路”还是“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展和运行,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阻碍。除了印度的影响因素之外,仍然存在其它一些因素,制约着“一带一路”在南亚地区的顺利开展。这就涉及到非传统安全,包括恐怖主义、疫情传播、种族冲突等多种因素,给“一带一路”建设在南亚地区的开展带来阻碍。毕竟,“一带一路”的实施,是需要安全稳定的环境,确保工程项目和贸易对接能够顺利开展和进行。此外,南亚地区近年来在“印太”战略计划中的地位上升,导致该区域受外力影响的程度提高,包括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不正当手段拉拢印度等部分南亚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进行干扰和破坏。一些在建的工程和基础设施项目被无故搁置或拖延,给“一带一路”带来诸多损失,而这背后存在美国等西方势力的干扰因素。从现实情况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绝大多数南亚国家的支持,近些年来在同中国的共建中,推动了建设进程不断向前深入发展。
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该倡议在沿线国家的深入开展。然而,面对来自不同领域的冲击和挑战,包括非传统安全领域在内,中国应和南亚国家一道,加强“命运共同体”建设,通过资金、技术、人才、贸易、物流和对外直接投资等多种方式,加快“一带一路”在南亚地区的实施。尽管印度至今仍未接受和加入“一带一路”建设,但中印之间应不断提高战略互信,加强相互沟通,减少分歧和防止误判,通过贸易对接和文化交流,来拓宽双方合作的空间。毕竟,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货物进口国,两国存在高度依赖的贸易伙伴关系,能够为双方未来在“一带一路”方面的合作提供合作契机。对于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中国同南亚国家一道,从战略层面加强安全合作,包括利用“上海合作组织”的平台进行联合反恐,打击国际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使这三股势力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坚决维护中国同南亚国家的地缘安全和国家利益。随着“印太”战略计划的不断实施和推进,在美国利用该战略不断介入南亚事务乃至对“一带一路”建设产生干扰的态势下,中国应加强同南亚国家的团结协作,共同推进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设,防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不断的分化和破坏,积极为南亚地区营造良好的合作局面,使“一带一路”倡议在该地区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真正形成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为南亚及周边地区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莫迪政府推出的“大周边”计划,促使印度朝着多个方向进行地缘扩展,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显示出印度不断推进大国崛起的步伐,以实现在国际社会中“有声有色”的“大国梦”。从外交政策角度出发,南亚地区是中国外交优先发展的方向,因而成为“一带一路”在次要方向上实施的重点区域。从地缘上看,印度的“大周边”计划和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有多处重合或交汇,因而印度的周边扩展战略必然影响到“一带一路”在南亚地区的进展。近些年来,“一带一路”在南亚地区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既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又提高了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然而,一些阻碍的因素,也制约着“一带一路”的顺利开展,包括印度莫迪政府的冷淡、非传统安全的冲击以及“印太”战略计划的推进,都给“一带一路”在南亚及周边地区的实施带来了干扰、阻碍甚至破坏。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同南亚国家应加强战略合作,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程,构建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为南亚地区的繁荣与稳定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