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庆显
人的情绪有很多种,其中四种基本情绪是快乐、愤怒、悲伤、恐惧。
快乐促进分享,悲伤让人期待共鸣,恐惧让人寻求依赖和安心,愤怒让人有攻击性和更强硬的立场。
四种情绪相互组合,还会产生如忧虑、期待、嫉妒、幸福、悲悯、同情等复合情绪。这些情绪在市场上不停产生、传播、共鸣,是促进购买、引发传播、刺激需求的根本力量。
所有情绪中,最有力量的是愤怒,它也是在市场上被應用得比较广的情绪。
今天就来深度解读下愤怒在营销中的应用。
先说一种比较低级,但很多人在用的手法:直接挑唆对立,激化矛盾,煽动大众愤怒情绪。这在自媒体行业,玩儿得最溜。
每个人认知不同,接受信息不一样,所以相同的事,各有各的看法再正常不过。但你在网上溜达一圈后会发现,总有那么一群人唯恐天下不乱:把看法的不同,延伸成立场的冲突,再把立场的冲突上升到敌我矛盾。再来一句“居心何在”的诛心之论,顺利将大众的愤怒点燃。
张文宏医生说早餐不要吃粥,要喝牛奶吃鸡蛋。这些人闻着味就来了:粥是中国传统早餐,反对吃粥就是反对中国传统,反对中国传统就是为西方文化渗透站台。你还说辉瑞疫苗好,那你就是西方资本在中国的学术买办,是帝国主义对我们进行文化渗透的黑手。
看看这“逻辑”,强大不?不愤怒都不是中国人。
转基因、中医、女权,都是经久不衰的经典话题,隔三岔五变换着姿势在网上出现,每出现一次,都能带来一波流量,带来两拨愤怒人群的进一步撕裂。
俄乌冲突、劳资关系,又是这两年新兴的撕裂话题,经常搅得各个平台、群里刀光剑影乃至乌烟瘴气。这些愤怒,具有碾压一切的传播力量。再大的企业碰到它,也免不了倒霉。
去年,最著名的案例是司马南手撕联想。
今年,最出名的则是海天酱油。本来辛吉飞的“科技与狠活”,定位是“揭黑”,挑的是大众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通过做各种“合成食物”,给咱老百姓吃东西添了不少担心和恶心,这时候大家的愤怒对象是模糊的,可能是各种小商贩、小餐饮、小工厂和其他一些不注重食品安全的企业,还可能是监管部门。直到海天跳出来认领,所有的大众情绪就都冲它去了,于是股价狂掉,公关极为狼狈。这属于不作就不会死。
前段比较热闹的,是辛巴炮轰东方甄选。辛巴的走位也是别具一格:“我是农民的儿子,地里出来的玉米7毛一穗,而某甄选念诗以后,一穗玉米卖到6元,丧良心。”看吧,“农民的儿子”,上来就是立场论,不讲里面的对错,直接就是“丧良心”,妥妥地奔着拉仇恨的情绪就去了。
咱如果讲道理,作为一个农民,绝对希望玉米越贵越好,只要市场能接受,绝不希望农产品打价格战,更不喜欢“东北农嫂”那样破坏商业规则。
但讲道理没流量,拉仇恨可以。这样的手法还是比较低端的,自媒体用得多,一些网红型企业用得多。
虽然有效,但风险也大。纸里包不住火,愤怒容易反噬,看看现在司马南的狼狈,辛巴和“东北农嫂”在玉米事件中的口碑,我们也知道这种手法的风险了。
真正有价值,值得我们去应用,并且能上升到战略层面的愤怒只有一种,那就是基于价值观的愤怒感。
乔布斯说,跟营销最有关的是价值观。
菲利普·科特勒说,营销3.0是价值观驱动。
叶茂中说,意义深远的价值观,是品牌崛起的四要素之一。
这些中外营销大师,人人都把价值观放在无比重要的位置。
我们的企业好像也很认同,于是所有企业都把价值观“挂到墙上”。
有一半的企业在说要做“物超所值的产品”,一大半的企业在说“跟客户实现共赢”,几乎所有企业都在说“以市场为导向,让用户满意”,又几乎所有企业都在倡导“诚信为本”。还有的别出心裁一点,弄些传统文化词语或者名言警句,比如“吃亏是福”“达己达人”“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内容当然都对,至少有道理。但也只能“挂到墙上”,根本落不了地。
这些词根本无法触动员工情绪,无法触动合作者的情绪,也就更无法触动市场的情绪。员工都觉得这跟他有啥关系,是不是又在给他画饼?
老板和高管们太难了,自己觉得很用心,基层员工和合作者却觉得你很自嗨。那你怎么可能指望这样的价值观能够传递到市场上,让市场有共鸣,让顾客有共鸣?
我们来看营销大师是怎么让价值观这么虚无缥缈的东西落地的。
乔布斯说:“我觉得,一定是那些有着不同想法的人,才会买一台苹果电脑。那些花钱买苹果电脑的人,思考方式是与众不同的。他们代表了这个世界上的创新精神,而不是一些碌碌无为、只为完成工作的人。他们心中想的是改变世界,会用一切可能的工具实现它。”
乔布斯的理想是“改变世界”,相对于一般企业的“提供物超所值产品”“跟客户实现共赢”,是不是更宏大,更难以落地?
乔布斯的做法是给一个对立面,“碌碌无为的人,只为完成工作的人”,这些具体的人,就是要批判的对象,一下就让人看得见摸得着了。对他们的“愤怒感”,是“改变世界”能够引起共鸣的主要动力。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有了对立面,“改变世界”这个宏大的主题一下就生动起来。
同样,如果当年乔布斯对百事的总裁斯卡利说“来跟我改变世界吧”,听上去就很无力,特别像一个画饼的大忽悠。但他说的是“你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跟我一起改变世界?”还是“畫饼”,但有了“糖水”这个对立面,就产生了情绪,“改变世界”一下就变得让人充满想象力,也有了共鸣。
那再来看这句——“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这是被我吐槽过无数次的广告语和商业理念,但毫无疑问,它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
它利用了普通人错误的直觉和商业常识的匮乏,认为自己买高价产品的钱都被“无良中间商”黑掉了,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情绪,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制造了广泛传播。
不光是瓜子二手车这么倡导,早期的地摊、传销、直销、微商、各平台电商、电视购物,现如今的直播带货、短视频带货,各类大大小小的企业,还经常用这种套路。
虽然很反智,但有传播力有生命力,短时间内还没法去根儿。
在价值观中植入愤怒感,让企业愿景变得立体、可感知,为受众提供情绪价值,是让价值观落地的高效手法,而且应用范围很广。
德鲁克说,企业存在的价值就是解决社会问题。
作为老板,首先要明确自己到底解决了什么样的社会问题,要是这个问题找不出来,你的企业一定活不久。
当你找到这个社会问题时,一定要让它被人感知,让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迫切性,这个问题的危害,以及制造这个问题的人和事物是多么“可恨”。
只有这样,你才能让追随你的人有强烈的使命感,能够让合作者对你的价值观感同身受,能够让消费你产品的顾客有情绪共鸣,你的品牌才能有情绪价值。
营销的主要框架是4P,也叫“营销组合”,这是战术层面。统领4P组合的是STP,这是战略层面,而战略的发端则是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
让你的价值观有愤怒感,这不是战术问题,而是一个战略问题。是解决“为什么打仗”的事,是天大的事。
大部分企业“四平八稳”惯了,总是习惯说些“《论语》上的话”“人畜无害的话”。但这些“高大上”的话,挑不出任何毛病的话,因为缺乏愤怒感,也就缺乏感染力,无法让员工和合作伙伴成为一致行动人,更无法让消费者对你产生强烈的共鸣。
于是,也就只能刷“挂到墙上”。
这样的“四平八稳”才是最大的风险:如果你不气人,你也就没有人气;如果你不能让一些人生气,那你的企业也就没了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