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涛 王云姣
(1.北京外国语大学 日语学院,北京 100089;2.名古屋大学 人文研究科,名古屋 464-8601)
“若不叙述爱的兴趣,文学便简直不能存在。”[1]17-18英国现代最杰出的幽默小说家杰罗姆·K·杰罗姆将所有小说的情节归纳为“Once upon a time, there lived a man and a woman who loved him”(从前,某地有个男人,还有一个爱他的女人)[2]71。而韩涛、吴涵彧[3]则发现日本文学中的爱情隐喻模具有鲜明的社会和时代特征。然而,与此同时,日本学界却一直存在一种“爱情输入说”的观点,认为“爱情”是进入明治时期以后从西方传入日本的一种思想,即「恋愛」①一词是进入明治时期才被创造出来的[4]4。这一观点在日本颇具影响力。譬如,日本当代著名“翻译语”专家柳父章在『翻訳語成立事情』一书中写道,“曾经,这个国家并没有‘爱情’。为了区别于‘色’‘恋’,「恋愛」作为一种高尚的情感和Love的译词才于一个世纪前被创造出来”[5]1。而日本当代最重要的思想家柄谷行人则在『日本近代文学の起源』中提出类似观点,即“古代日本人只有‘恋’而无爱情”[6]110。
虽然这一观点在日本学界近乎成为不争的事实,但也有学者对此持质疑或反对态度。譬如,小野谷敦[4]8-9就指出“说近代的爱情重视精神性,某种程度上确实如此。不过,即便是西方,直到19世纪中叶,以女性为读者的恋爱小说普及之后,这一观念才被广泛接受。明治维新发生在1868年,所以和西方相比至多相差二三十年。的确,小说这种形式在西方得以发展后才传入日本。并且,小说与爱情密不可分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如果说中国、印度或东南亚等国是到了近代之后,随着小说的传入,爱情才被广泛输入,是可以理解的。而说日本也是如此就非常欠妥,因为日本古典和歌或平安朝物语里有大量的爱情描写”。
对于上述争论笔者无意深入介入,但倘若能够厘清日语「恋」「愛」「恋愛」「愛情」等词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将无疑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对如何看待上述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也会有所裨益。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学界关注的对象多以「恋」「恋愛」为主,如大野晋[7]、山根宏[8]等人做过相关研究,对日语「愛情」一词的发展演变则鲜有研究。同样,对汉语“爱情”词源的考察目前也仅见刘廷元的《“爱情”词源小议》[9]。为此,本文拟借助包括工具书在内的多种语料库详细考察日语「愛情」一词的发展演变,并将其与汉语“爱情”的历时演变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为了厘清日语「愛情」的语义及出处,笔者首先参考了『日本国語大辞典』。该辞典是由日本大辞典刊行会编著、小学馆发行的日本国内规模最大的一部辞典,其权威性自不待言。其中有关日语「愛情」一词的释义有二:一是「相手をいとしく思う気持。人や物に対するあたたかい心」,即“一种怜爱对方的感情。对人或物的温情”,如例(1)-(3);二是「異性に対して恋い慕う心」,即“对异性的爱慕之情”,如例(4)-(6)。
(1)「若し愛情なくは生死断絶せん」(若无怜爱之心则生死不断绝)
(『貞享版沙石集』(1283)八·一六)
(2)「古昔の人徒らに義理に厚ふして愛情に薄し。今世は人文開発して愛情道理と共に両立す」(古人一味地重义理而轻爱情,今人因人文开发而爱情道理并立)
(『花柳春話』(1878~1879)〈織田純一郎訳〉一八)
(3)「また不法みつるに因て多の人の愛情ひややかに為べし」(只因不法之事增多,故众人的爱情才渐渐冷淡下来)
(『引照新約全書』(1880)馬太伝福音書·二四)
(4)「安貴王娶因幡八上采女。係念極甚愛情尤盛」(安贵王娶因幡八上采女。颇为痴迷,爱情尤盛)
(『万葉集』(8C後)四·五三五·左注)
(5)「愛情に溺れて本妻を追退」(因沉迷于爱情而休掉正妻)
(『談義本·艷道通鑑』(1715)三·二)
(6)「殊に外囲からの干渉は、二人が育てた九年間の愛情をも虐殺してしまった」(特别是来自周围的干涉,将二人之间9年来的爱情付之一炬)
(平出修『計画』(1912))
除了语义和出处,『日本国語大辞典』还对「愛情」一词的词史的描述是:“‘情爱’一词常见于中国古典典籍,但‘爱情’一词却较少出现,且语义与‘爱惜’相近。但在日本,与‘爱情’相关的用例自古便有之。日本古代一般将‘爱情’用于表达对对方的慈爱、怜爱之情。当对方为异性时,则倾向于表达处于优势地位的男性对于女性所倾注的感情”。
通过上述考察不难发现,日语「愛情」一词的语义有:(1)“一种怜爱对方的感情。对人或物的温情”;(2)“对异性的爱慕之情”。但这两个义项哪个出现更早呢?从时间上看,『日本国語大辞典』中列举的第一个义项的最早书证为1279年执笔、1283年完成的『沙石集』,而第二个义项的最早书证为8世纪后期的『万葉集』。若以此判断,似乎表达男性对女性爱慕之情的义项更早出现。为做进一步印证,笔者又调查了『時代別国語大辞典』和『角川古語大辞典』。
首先,『時代別国語大辞典 室町時代編』对「愛情」一词的释义只有一项,即「人をかわいく、いとおしく思う気持ち」(怜爱他人的感情),该义项基本相当于『日本国語大辞典』中的义项(a)。这说明在室町时期“爱情”的另一义项“对异性的爱慕之情”并不占据主导地位,因而未被列出。例如:
(7)「良偶俄喪、愛情愈滋」(良偶突丧,怜爱他人之情愈滋)
(『東海一漚集別集』)
(8)「愛情ノ方ニ人ハ多ウヒカル、者ナリ」(人多倾向于怜爱他人)
(『玉塵抄』冊七)
例(7)出自『東海一漚集別集』,是被誉为“五山第一学僧”中岩圆月(1300-1375)的代表作品。例(8)出自『玉塵抄』,成书于1563年。即上述例句均产生于室町时代(1336-1573)的武家社会。日本自镰仓幕府后从公家社会进入武家社会,爱情观也从平安时代的以男性大胆地追求女性为荣,向中世后期以男性迷恋女性为耻发生了转变,即“男人必须有男子汉气”[2]85,应胸怀天下,而不是苦苦迷恋某个女性。从此“爱情”这一个人情感问题便脱离了男性,成为女性一方的事情[4]。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对异性的爱慕之情”这一义项未在『時代別国語大辞典 室町時代編』中出现便不足为奇。
其次,『角川古語大辞典』对「愛情」一词的释义为「特定の人にひかれ執着する心。かわいく思って、始終その人のことが気になる心。異性に対する感情をいうことが多い」,即“被特定的人所吸引而产生的执着之心。因为怜爱始终在意对方之情。多指对于异性的感情”。不难发现,这一定义将『日本国語大辞典』中的义项(a)和义项(b)进行了整合,并未作区分。而且,所收例句也与『日本国語大辞典』基本一致。
(9)「安貴王、因幡の八上采女を娶る。係念極めて甚し。愛情尤も盛なり。」
(『万葉集』五三五左注)
(10)「若し愛情なくは生死断絶せん。」
(『流布本沙石』七)
综上,可以大致判定日语「愛情」一词最早的书证可能为8世纪后期成书的『万葉集』,语义为“对异性的爱慕之情”,并且是男性对女性的爱慕之情。
为了厘清日语「愛情」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频率和语义,笔者选取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日语语料库『日本語歴史コーパス』②和『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③,对日语「愛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例句数和占比进行了考察。
首先,「愛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例句数如下。
如表1所示,从奈良至室町时期,「愛情」在『日本語歴史コーパス』语料库里的例句数均为0,直到进入明治时期以后才大量出现。不过,由于每个时代的例句总量不同,因此仅凭例句数的多寡并不能判断「愛情」一词在该时期的使用频率。为此,笔者又调查了「愛情」在不同历史时期中所占例句总数的比例(见表2)。
表1 「愛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例句数
表2 「愛情」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例句占比
从表2可知,虽然『日本国語大辞典』和『角川古語大辞典』等认为「愛情」最早可能出现于8世纪后期,即奈良时期的『万葉集』,但在进入明治以前的各时期,其使用频率极低,因此『日本語歴史コーパス』并未收录相关例句,这一情况一直到江户时期才有所改变。
(11)「おや子の愛情なればとて。」(父母与子女之情又当如何)
(滝亭鯉丈/為永春水『明烏後の正夢』)
(12)「されは凡下の愛情は迷海の深きに溺れ恋の山路の木の根に斃れて猶春草の離離たるを思ふ。」(平民之爱纵然溺于迷海之深,如情路上的木根而死,也会犹如春草蓬勃复生)
(為永春水『春色辰巳園』)
例(11)中「愛情」的语义即『日本国語大辞典』中的义项(a)“一种怜爱对方的感情。对人或物的温情”。而例(12)中「愛情」的语义则对应『日本国語大辞典』中的义项(b),即“对异性的爱慕之情”,且是男性对女性的爱慕之情。
不过,到了明治时期,「愛情」一词的使用频率逐渐攀升,从江户时期的0.004‰增至明治时期的0.013‰。这与明治维新后,日本人的精神面貌以及行为规范受到西方社会的深刻影响不无关系。譬如,谷崎润一郎[2]74-75就指出原本以描写“爱情”为主的戏剧和小说等软文学难登大雅之堂,但“到明治以后,坪内先生的《小说神髓》出现了,近松和莎翁、西鹤和莫泊桑的比较论开始了,戏曲和小说才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之后到大正以及大正之后的昭和、平成时期又分别增加至0.016‰和0.022‰。
为了进一步廓清明治之后「愛情」的使用情况,笔者又利用AntConc软件对语料库『日本語歴史コーパス』和『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中各时期的例句进行了连词搭配分析。首先,以「愛情」为关键词,对各时期例句的关键词前后五个词进行检索,按照出现频率进行排序,选取前30位的词语制作表格如下(排序时剔除了助词、连词等虚词)。
从表3可归纳出以下三点结论:其一,不论明治、大正,还是其后的昭和、平成时期,「愛情」一词都与「男女」「夫婦」等表示两性关系的词或「親」(父母)「子供」(孩子)等表示亲子或家庭关系的词,以及「人」「人間」等表示人的词搭配较多。由此可见,明治之后,日语「愛情」仍保留了『日本国語大辞典』中所列举的两个义项,即“对异性的爱慕之情”和“爱对方的感情,对人或物的温和的感情”。只是与江户时期不同,当表示“对异性的爱慕之情”时,不仅表示男性对女性的爱慕之情,也表示女性对男性以及两性之间相互对等的爱慕之情,如(13)。换言之,从明治时期开始,异性间的爱情变得更加平等,女性开始主动追求和表达爱情,体现了明治时期后女性地位的提升。
表3 「愛情」在明治时期之后的连词搭配分析
(13)「夫婦の幸福は全くこの愛情の力、愛情が無ければ既に夫婦は無いのだ。」(夫妻之间的幸福,全靠爱情的力量,没了爱情,也就无所谓夫妻了)
(尾崎紅葉『金色夜叉』)。
其二,在大正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搭配词语,例如「理解」「盲目」「財物」「物質」「生活」「結婚」等词。例如:
(14)「捨松夫人は明治最初の新しい淑女として率先して海外に留學され、歸朝して大山氏と婚し、その文明國の教育に由つて得て來られた聰明を以て公爵と自分との愛情を普通人の物質的愛情以上に高め且つ淨められたればこそ其理想的な協同生活を實現されたのだと思ひます。」(捨松夫人作为明治最初的新女性率先赴海外留学,归国后与大山氏成婚。我认为其获益于文明国之教育,以其聪明才智将公爵和自己的爱情提升至普通人的物质爱情之上,才实现了理想的协同生活)
(与謝野晶子『心頭雜草』)
大正时期,爱情开始更多地与婚姻相关联。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婚姻是拥有忠贞的爱情以及相互间的理解,即非肉体的而是精神层面的,非盲目的而是理性层面的。并且从例(14)可以看出,这种理想的婚姻和爱情模式与受西方的教育和思想洗礼有关。
其三,到了昭和时期,又出现了新的搭配频率较高的词语表达。请看:
(15)「一生懸命、おいしそうに食べることが、今、自分にできる百合さんへの精いっぱいの愛情表現だといわんばかりに。」(就好像吃得津津有味成了自己对百合的倾尽全力的爱情表达一般)
(鎌田絵里『やさしくなりたい』)
(16)「子供はちょっと照れくさがるかもしれませんが、お母さんが素直に愛情を表現すれば、素直にそれを受け止めます。」(或许孩子会害羞,不过只要妈妈能够发自内心地表达自己的爱,孩子也会自然接受的)
(藤枝洋子『強運な子供の育て方』)
如以上例句所示,不论异性之间的「愛情」,还是亲人之间的「愛情」,到了昭和时期,人们更加注重了爱的表达,即通过语言文字、肢体、表情等将自己的爱传递给对方。这也反映了日本在文化方面向西方学习与借鉴的结果。
与日语的「愛情」相比,汉语“爱情”一词最早的出处以及源流则一直悬而未决。刘廷元[9]27指出:“清康熙帝敕撰的《佩文韵府》收有‘情爱’词条,却没有爱情一词。《辞源》1939年正续编合订本收有‘爱情’词条,却没有语源例句。《辞源》1980年修订版则干脆不收爱情一词,更遗憾的是,洋洋6千万字的《中华大辞典》也未指明‘爱情’一词的最早出处。”
不过,根据刘廷元的考察,汉语“爱情”一词最早出现在孔颖达主编的《五经正义》中的《礼记正义》,用例为“若外境亲属死亡,心起爱情;爱情在心,则其声和柔也”,指的是人的怜爱之情[9]27。为了印证这一观点,笔者查阅了《汉语大词典》。其中对“爱情”的释义有二:(a)爱的感情,如例(17)(18);(b)特指男女相恋的感情,如例(19)(20)。
(17)老者跌脚叹道:“人有七情,乃是喜怒忧惧爱恶欲。我看你六情都尽,惟有爱情未除。”
(《醒世恒言》)
(18)他是一个对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有爱情的人。
(夏衍《关汉卿不朽》)
(19)他陶醉了,陶醉在一个少女的爱情里。
(巴金《家》)
(20)江涛和严萍的爱情,比如一年的春天,一天的早晨,刚刚摸到幸福的边沿上。
(梁斌《红旗谱》)
从上述用例的出处看,《汉语大词典》并未列出“爱情”一词最早的出处。并且,就义项(a)“爱的感情”而言,笔者认为其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应该不高。譬如,例(18)虽然是现代汉语,但并不十分自然。通过调查“北京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⑤发现,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共检索到13245条结果,全部表义项(b)“特指男女相恋的感情”,表义项(a)“爱的感情”的例句全无。据此,笔者判断,现代汉语当中“爱情”的语义只有义项(b)“特指男女相恋的感情”。
为了调查汉语“爱情”一词最早的出处,笔者又对“北京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中的古汉语语料库进行了检索,共检索到164条结果。其中最早出现的两个例句分别出自唐代的《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和五代的《敦煌变文集新书》,从时间上,这与刘廷元[9]的考察结果相吻合。
(21)纛引闪仪,需车苦挽,送终之礼,遗念是深。天夺爱情,舍之何亟,痛悼难忍,镌石记铭。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22)为凡夫,声色媚,虚变攀援逐矫伪,万种歌中悦爱情,三春境上迷真性。
(《敦煌变文集新书》)
清源县主是寿王李琩的女儿,唐肃宗李亨的侄女。因此例(21)中的“爱情”并非指异性间的爱慕之情,而是指一种亲情,即《汉语大词典》中的义项(a)“爱的感情”。同样,例(22)中的“爱情”也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爱情”之义不同,指的是对人或物的喜爱、爱惜之情,因此也相当于《汉语大词典》中的义项(a)“爱的感情”。
而《汉语大词典》中的义项(b)“特指男女相恋的感情”,在CCL古汉语语料库中直到清朝末期20世纪初才出现。请看:
(23)列位,痴心的女子负心郎,这女子他若是爱上了男子,无论有多肮脏,他也不嫌,皆因为爱情的魔力,比什么都大,死生在所不惜。
(《三侠剑(上)》)
(24)姑娘从前是高傲性子,眼里那里放得下去!如今姑娘可看透了,天下爱情原不过尔尔,嫁个把人算不了事。
(《孽海花(上)》)
通过以上考察,笔者认为:(1)确如刘廷元所言,汉语“爱情”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并且由于例(21)墓志铭的主人公清源县主逝世于757年,可以大致推断其成立时间也在757年前后。语义为《汉语大词典》中的义项(a)“爱的感情”,即刘廷元[9]说的“怜爱之情”。(2)虽然汉语“爱情”在出现时间上与最早出现在8世纪后期『万葉集』中的日语「愛情」大致相当,但二者的义项并不相同。
与此同时,《汉语大词典》中的义项(b)“特指男女相恋的感情”的“爱情”的用法则出现较晚,一直到清朝末年20世纪初才出现。那么,在义项(b)出现之后,是否存在义项(a)与义项(b)并存使用的现象呢?作为补充语料,笔者又检索了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近代史料全文资料库⑥和近代妇女期刊资料库⑦,发现在20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左右,两个义项确是存在过并用现象。但到了20世纪20年代以后,表上位概念的“爱的感情”(即义项(a))逐渐被表下位概念的“特指男女相恋的感情”(即义项(b))所取代。例如,例(25)发表于1920年,其中的“爱情”一词指的是广义上的“爱的感情”,而例(26)(27)分别创作于1921年和1929年,其中的“爱情”则指男女之间的感情。
(25)世界上最珍贵的一桩事情,便是慈母的爱情,倘然世界上沒有这件慈母的爱情,恐怕地球也要不会循环了。
(《妇女杂志》“世界昆虫 慈母的爱情”)
(26)若常在流动的爱情,沒有专一的爱情,——不论夫或妇的各方面,——那就不是真正的爱情,不过是一时的情感。
(《妇女杂志》“怎样可使夫妇间的爱情持续永久”)
(27)一到结了婚,爱情便会冷淡下来
(《妇女杂志》“如何保持永久的爱情”)
以上通过考察日语「愛情」和汉语“爱情”在语义、用法及出处上的异同,一定程度上厘清了日语「愛情」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日本人对「愛情」这种情感的认知演变。下面,通过聚焦在近代西方概念传入日本的过程中,作为英语love译词使用的日语「愛情」出现于何时,并与作为英语love译词使用的汉语“爱情”进行对比,考察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借鉴关系。
首先,笔者对『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⑧收录的日本幕末·维新时期以来的25本英和辞典进行了查阅,其中对英语love的日语释义如表4所示。
表4 幕末·维新时期以来英和辞典中love的译词
如表4所示,25本英和辞典中有13本将「愛情」标为love的译词,其数量仅次于「愛」和「恋」。并且从辞典的成立年代可以看出,在1872年之前,love主要被翻译为「愛」和「恋」,但到了1872年之后,具体而言,从1872年吉田彦信编纂的『英和字典』和1873年柴田昌吉、子安峻编纂的『附音插図英和字彙』开始,「愛情」作为love的译词才开始被广泛使用。
那么,汉语“爱情”又是何时开始作为love的译词被使用的呢?通过查阅“英华字典资料库”⑨中的9本英华字典,发现其中对英语love的汉语释义如表5所示。
表5 近代以来英华字典中love的译词
如表5所示,9本英华字典中有5本收录了“爱情”这一译词,其中最早的出处为1847-1848年出版的《麦都思英华字典》,紧随其后的是1866-1869年出版的《罗存德英华字典》。结合前文对日语「爱情」的考察不难发现,汉语“爱情”作为love来使用要早于日语「爱情」。那么,二者之间是在中国和日本被分别独自翻译使用的,还是存在某种借鉴关系?对此笔者查找了『英和字典』、『附音插図英和字彙』以及《麦都思英华字典》《罗存德英华字典》等相关资料。例(28)引自『英和字典』(吉田彦信1872)序言中的一部分,从中可以看出其在编纂过程中确实参考了英华字典。
(28)「捜字ニ便ナラシメンガ為メ英漢対訳ノ字典ヲモ采用シ以テ此ノ英和字典ノ一書ヲ作ス」
(为搜字便利起见,故采用英华对译字典以此撰写英和字典)
此外,樋口孝之、宮崎清[10]以及陈力卫[11]等学者也曾指出『附音插図英和字彙』在编纂时,正处于日本流行使用汉字的时期,因此其译词多使用汉字词,在编纂过程中也较多地参考了《罗存德英华字典》。而有关《麦都思英华字典》和《罗存德英华字典》的相关研究,如森冈健二[12]和陈力卫[11]均指出这两本字典对后世字典的编纂,尤其是英和词典的编纂产生过深远影响。特别是《麦都思英华字典》虽未在日本出版,但明治前期启蒙思想家中村正直从胜海舟处借阅过该字典,并且仅花费三个月时间就将其全本誊写下来(其誊写本现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学)[11]。
通过上述梳理,笔者认为日语「爱情」和汉语“爱情”从近代开始都是作为英语love译词使用的,但日语「爱情」用作love译词的时间晚于汉语“爱情”用作love译词的时间。并且日语「爱情」最早用作love译词的词典『英和字典』和『附音插図英和字彙』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英华字典的影响,即日语「爱情」被用作love的译词极有可能是因为借鉴了英华字典中汉语“爱情”的翻译。
以上,基于多种语料库对日语「愛情」一词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同时通过考察汉语“爱情”一词的历时演变,阐明了二者之间极有可能存在某种借鉴关系。本文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5点:(1)日语「愛情」的基本语义有二:即“一种怜爱对方的感情,对人或物的温情”和“对异性的爱慕之情”。已知最早书证应为成书于8世纪后期的『万葉集』,用例的语义为“对异性的爱慕之情”。(2)汉语“爱情”在《汉语大词典》中的义项与日语「愛情」基本一致。已知最早书证成立于757年左右(即印证了刘廷元[9]的观点),语义为“爱的感情”。由此可见,日语「愛情」和汉语“爱情”虽产生的时间颇为接近,但产生时的语义并不相同。(3)日语「愛情」在『沙石集』(1283年)之后便开始出现两个义项并用的现象,并一直持续至今。只是在表示“对异性的爱慕之情”时,从明治时期之前主要是男性对女性的爱慕之情,逐渐转变为两性之间相互的以及女性对男性的爱慕之情。此外,明治维新后,日本人的“爱情观”发生了一定变化,这是学习和借鉴西方的结果(即间接印证了“爱情输入说”)。(4)汉语“爱情”在古代基本都表示“爱的感情”或“爱惜之情”,直至清朝末年20世纪初才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对异性的爱慕之情”的语义(这也是与西方接触的结果),此后汉语“爱情”的语义范围发生了缩小,基本上不再表达“爱的感情”或“爱惜之情”之义。(5)日语「愛情」作为love译词,其使用的时间晚于汉语,应是受了汉语“爱情”作为love译词的影响才出现的。
【注 释】
①为了和汉语进行区别,本文将日语部分用「 」(书名号则用『 』)表示。相应的中文部分,如无特殊说明,则均为笔者所译。
②网址为https://ccd.ninjal.ac.jp/chj/
③网址为https://ccd.ninjal.ac.jp/bccwj/
④这里的“大正之后”包括昭和和平成时期。以下同。
⑤网址为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
⑥网址为http://mhdb.mh.sinica.edu.tw/mhtext/
⑦网址为http://mhdb.mh.sinica.edu.tw/magazine/web/
⑧网址为https://dl.ndl.go.jp/
⑨网址为http://mhdb.mh.sinica.edu.tw/dictionary/enter.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