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漫雪,林素仙,胡旭红
(1.丽水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浙江 丽水 323000;2.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2015年11月国家颁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加快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地方高校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指出了目标、路线与实施方略。时至今天,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已成为我国高校规模扩大和招生人数增长的一大生力军。经过近7年的建设,这些高校目前的表现如何呢?本文拟从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ARWU大学排名(简称“软科榜”)、艾瑞深校友会大学排行榜(简称“校友会榜”)、邱均平中国大学评价榜(简称“中评榜”)、武书连大学评价榜(简称“武书连榜”)等四大排行榜指标体系的视角,探析现阶段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的有效路径。
大学排行榜是衡量高等教育投入、过程与产出效益的一种第三方社会评价,它可以提供比较的信息增进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了解,为政府有关评估工作提供一种市场的观点,并影响大学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方向。笔者以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公布加强应用型建设试点本科院校名单的通知》(浙教办高教〔2015〕60号)中公布建设的16所公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四大排行榜中的排名为例分析近年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建设的现状。
从图1~4可以发现,16所本科高校2021、2022年在四大排行榜中排名位次大体相似,2021、2022年仅浙江师范大学跻身四大排行榜前100名,其中,排名软科榜前200的有4所,排名校友会榜前200名的有2所,排名中评榜前200名的仅有1所,排名武书连榜前200名的有3所,其他15所样本公办高校在四大排行榜均处于中位数偏后的名次。
图1 2021年、2022年浙江省16所公办应用型高校软科榜排行情况①根据软科官网(https://www.shanghairanking.cn/)公布的2021、2022大学排行榜统计分析。
图2 2021年、2022年浙江省16所公办应用型高校校友会榜排行情况①根据艾瑞深校友会网(http://www.cuaa.net/)公布的2021、2022年大学排行榜统计分析。
图3 2021年、2022年浙江省16所公办应用型高校中评榜排行情况②根据金平果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公布的2021、2022年大学排行榜统计分析。
图4 2021年、2022年浙江省16所公办应用型高校武书连榜排行情况③根据武书连公开出版的2021、2022年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挑大学 选专业》中的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
现有的地方应用型本科建设高校根据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具有较长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历史的老牌本科大学,本身即具有鲜明的应用型办学特色,它们为适应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需要,从培养学术型人才转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本科生规模占在校生规模的比例大多在80%以上,目前这类应用型本科高校较少,在各类排行榜中具有较好的表现,案例中的浙江师范大学就是这类大学。二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由专科院校升格或多所专科院校合并升格为本科的高校,现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这类高校多为公办性质的地方高校,样本中的15所高校都是这一类型的高校,它们的办学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应用型特征明显,本科教育在这些“转型”试点的院校中居绝对主导地位。近年来,这部分高校积极开展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和硕士学位点建设工作,研究生教育均处于起步发展中,规模很小,且多为专业硕士学位点。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是由办学历史较短的独立院校转设而来或是民办高校,本科办学历史短,有些同时也开展专科教育。综观近年来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国内主流大学排行榜中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办学历史、地理位置、办学资源、办学规模等因素的影响,这类高校普遍面临着整体办学实力不强、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薄弱、学科特色优势不明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短板等问题的困扰,极少跻身大学排行榜前100,在国家“双一流”建设、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也与国家“双一流”大学存在较大的差距。
科学客观的大学评价指标对于一所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显性功能,通过对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影响高校排名的客观原因和主观问题,进而发现办学的差距,弥补自身内涵建设的不足,并对今后着力发展的方向形成共识。
软科大学评价官方网显示,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以服务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进步为导向,依托自主研发的高等教育评价专利技术和“大学360度数据监测平台”的大数据支持,采用数百项指标变量对中国大学进行全方位、体系化、监测式评价。排名产品有中国最好大学榜、中国最好大学学科榜、世界大学学术榜、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国内地高校排行榜等。其中大学排行榜(主榜)的评价体系设置了办学层次、学科水平、办学资源、师资规模与结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高端人才、重大项目与成果、国际竞争力共10个评价模块,36个评价维度,104项评价指标,涉及有320个评价变量[1]。
校友会榜是“一个以校友、质量、影响为主题特色的大学排行榜,体现大学社会影响和国际影响力”,其排名核心产品是中国大学排名、中国大学星级排名、中国一流学科排名、中国一流专业排名及中国大学教学质量排名等。校友会2022中国大学排名评价指标体系由思政教育、杰出校友、教学质量、高层次人才、优势学科专业、科研成果、科研基地、科研项目、社会服务、办学层次、社会声誉、国际影响力等十二大一级指标构成,涵盖了中国高校核心职能的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700多项评测指标[2]。2022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评价改革相关文件精神,校友会对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做出部分调整:优化调整三级评价指标权重,进一步突出评价中国高校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整体发展水平,引导中国高校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大了“思政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成果”中代表性指标权重,扩充了“杰出校友”“高层次人才”“科研平台”“社会服务基地”等指标内容和权重;加大了慈善捐赠指标权重。
中评榜是由中国科教评价网与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杭电CASEE)、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大RCCSE)共同研发的科教排行榜,又称“金平果排行榜”“邱均平大学排行榜”“评价网大学排行榜”。其产品包括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排行榜、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排行榜、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排行榜、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等四大类。中评榜坚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构建了以投入、产出、效益为主线的大学竞争力评价体系。2021年,依据国家教育评价导向,其评价指标体系作了较大调整。在原有的指标体系中,新加入了政治标准和效益标准,形成了政治标准、业务标准和效益标准三结合的本科院校评价指标体系[3],二级指标则涉及立德树人、师风学风建设、治理与制度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学术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九大指标,二级指标下又有众多具体观测点。
由武书连主持的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的大学评价课题组是我国较早开展大学评价和大学排行榜活动的研究机构之一,其发布的大学排行榜被称为武书连榜。武书连榜以投入和产出为评价依据,并以“对社会的贡献作为唯一衡量标准”为评价理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任务的相关规定,在大学评价中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两项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分本科培养、研究生培养、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三级指标有30多个[4],其中一级指标“人才培养”权重始终比“科学研究”要大。武书连榜除了对高校进行综合排名外,还对各高校学科、专业、教师水平、教师绩效、新生质量、毕业生质量等分别进行排名,从不同角度呈现学校的状况。武书连榜指标体系相对较为稳定,每年会根据情况对三级指标的观测点作些局部调整,比如,2022年在“科学研究”二级指标下增加论文引用质量三级指标,该指标由世界大学论文引用质量、中国大学论文引用质量两项四级指标组成。武书连榜特色的排名产品是中国大学新生质量与毕业生质量对照榜、择校顺序榜、中国大学教师教学科研效率榜、教师评价学术水平榜、本科生毕业升学率榜[5]。
综上看来,四大排行榜一、二级指标及所对应的观测点的数量和名称各异(见表1)。本文未对四大排行榜之间的细节差异展开研究,只对影响高校评价的相似点进行探析。
第一,各排行榜的核心指标具有相似性。四大排行榜指标体系因其设置理念不同,在一、二、三级指标名称、权重等方面各具自身的特色,但在评价目的、评价对象、评价维度、评价环节等方面均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四大排行榜指标均围绕大学基本职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设置指标体系,在表达大学内涵式发展的质量观上是一致的,主要涉及有教学水平、师资质量、科研能力、社会影响力等4个维度。其中软科榜、校友会榜直接将4个维度设置为一级指标体系,武书连榜将科学研究纳入一级指标体系。四大排行榜的二级指标则全部涵盖了以上4个维度。
第二,从指标数量和相对应的权重来看,“科学研究”指标所占观测点最多且权重较大。软科一级指标中与“科学研究”直接相关的指标有“学科水平”“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重大项目与成果”和“国际竞争力”等5个模块,权重合计占比43%,与此相关的直接观测点有49个之多;校友会榜一级指标中与“科学研究”直接相关的有“科研成果”“科研基地”“科研项目”“国际影响力”等4个指标,权重合计占比达32%;中评榜一级指标设置比较概括,以二级指标分析来看,评价指标中与“科学研究”直接相关的指标有“科研水平”“学术效益”等2个指标,权重合计占比38%;武书连榜中“科学研究”直接占比42.05%。
表1 四大排行榜的一级指标及权重分布
从四大排行榜的指标体系的具体观测点分析,“科学研究”是辐射其他类指标观测点的重要因素,涉及“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能力”“社会效益”等诸多观测点。由此可见,一所高校的科学研究产出能力与大学排名具有极大的正相关性,是直接影响大学排名先后的重要指标项。各大排行榜在评价指标体系中都极为关注该项指标,并设置有众多反映科研水平高低的观测点。
第三,以“杰出校友”观测点为代表的办学影响力受到大学排行榜普遍的关注。“杰出校友”在软科榜、校友会榜和中评榜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均占有一定的权重,其中,软科占比4.5%,校友会更是占有20%的权重,中评榜在“社会效益”中也设置有“杰出校友”的观测点。
第四,四大排行榜关注高校办学历史的既有存量和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增量。排行指标中诸多观测点的数据均采自近5年的累加数据折合计算,而不仅仅是当年的新增数值,充分关注了高校内涵发展的内在逻辑性。
“政策的逻辑强有力地塑造了大学行为”[6],一国高等教育的变革过程与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高等教育在国家公共政策的推动下,也不断改变自身行为以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近年来,基于国家教育评价改革的政策导向,各类大学排行榜都在积极调整自身的评价导向,开展指标体系的调整和重构工作。
国内各类大学评价普遍增加了学生思政的各类指标和权重。比如,校友会2021年中国大学排名评价指标体系增设了“思想政治”为一级指标,2022年又进一步加大了“思政教育”指标权重,新增“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人物、高校思政类重点建设公众号”等指标,引导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中评榜调整后的一级指标中新增了“政治标准”;2021软科榜在“人才培养”指标中新增了“立德树人典型”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评价维度,充分关注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德育方面的成果,以及在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成绩。
随着国内“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深化,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中的使命将愈加突出,人才培养质量必将得到更多的重视。武书连榜在2021年增加了本科教学保障指标,丰富了本科生培养的内涵建设指标。中评榜指标则进一步突出本科培养及教学质量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新增了教育部公布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数和国家级一流课程数作为评价观测点。校友会榜2022年在指标体系中更是加大了“教学质量”中具有代表性的观测点的权重,涵盖了“教学成果奖”“教学基地平台”“教学研究项目”“教学奖励”“一流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70多项评测指标。软科榜在“培养结果”维度下增加了“本科生增值”指标,将学校办学层次、新生生源质量及该批生源毕业深造率等因素共同作为考察对象,这是软科首次探索增值评价,也是软科大学评价体系从静态评价为主转向重视动态的发展性评价的评价技术突破[1]。
国内的大学评价都是以发展“最好的”国外大学标准作为参照,以在欧美学术刊物上刊发的学术成果和获得的奖项作为重要的依据[7]。越来越多观点认为,“完全照搬西方标准对于引导我国大学发展显然存在不利影响,比如可能出现对潜在生源形成国外大学更好的价值引导,也可能带来外源性的文化自信缺陷”[8],2021年以来,四大排行榜指标均以服务国家“双一流”发展战略为导向,围绕“破五唯”教育评价改革,调整了论文、人才、科研等评价指标体系。校友会榜在2021年指标体系调整了相关的权重,删除了SCI论文相关指标、中国高被引学者、中国社会科学最具影响力学者等论文类人才评价指标,2022年又增加了国家科技奖等标志性成果权重,科研成果指标涵盖了包括各类科研成果奖、发明专利标准奖励、图书著作奖和高水平论文等方面的270多项评测指标。中评榜舍弃了SCI的数量指标,仅保留其被引数据,作为科研成果质量的观测点之一,同时,加入了“高质量期刊论文”观测点。软科榜克服人才评价“唯帽子”倾向,在“科学研究”模块中,进一步扩大了“学术人才”模块的观测点,把重大项目的承担者、重大成果的完成人等做出重大实际贡献的专家学者纳入人才统计,将对科研活动和人才培养中对社会的实际贡献作为人才标准。
中评榜选取的评价指标均是与国家双一流建设目标要求相一致,体现中国高校办学质量、影响、贡献的标志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指标。软科榜中国大学排名按照教育部最新文件规范了“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指标的统计口径,调整和扩充了“人才培养”模块下的评价指标,引入了“国家规划教材与马工程教材”“国家教学基地”等评价观测点指标,在“服务社会”模块下引入“专利获奖”指标,统计高校产出的获得中国专利奖的优质专利数[5]。武书连榜在“科学研究”二级指标下增加“论文引用质量”三级指标,分别由世界大学论文引用质量、中国大学论文引用质量2个四级指标组成。
不论哪种排行榜,都有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比如,指标体系具有片面性,不能完全准确、全面地反映高校的真实水平;简单的量化指标体系并不能反映不同办学类型高校的实际情况,特色鲜明但规模偏小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排行榜排名评价中往往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各类排行榜商业气息浓厚,存在各种利益诉求,指标体系的设计,指标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客观性还有待考量。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科学、理性和辩证地看待大学排名。对具体的高校而言,以排名为“镜”,可以知不足。比名次更重要的是排名显示出来的学校办学内涵和办学质量的差异,毕竟提升排名位次从来不是一所高校办学的终极目标,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多种外部评价多维度审视自身办学现状,恰当地定位学校发展阶段,并思考排名反映出的问题的真实性和解决途径,为学校改革方向提供评价参考,进而推动并实现高校内涵式高水平的发展。
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立身之本,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与时代同频共振,构建高校大思政格局。从四大排行榜指标体系中相关的观测点看,要充分重视“思政课程”建设和效果,即关注“思德师风”、“思政课程数”、“课程思政覆盖率”、“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辅导员人数及比例”、“立德树人典型”、反映思政工作的评先评优、思政工作中的典型事迹和人物宣传报道、思政优秀案例等等,这些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工作成效。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与职业技术学院最本质的区别即在于对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推崇,以及对推动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责任。科学研究在现代技术教育内部具有决定性影响,“学”得不高将导致“术”的无能,这也是当前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的巨大障碍。很难想像,一所没有深厚学术功底的应用型高校如何在国家和区域创新的期待中承担起“引擎”和“助推器”的功能,这也是它们在各类排行榜中所居不利地位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样,地方应用型高校也有别于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它的科研水平的高低更多反映在科研成果转化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服务的能力,强调研科研成果的应用性,即“术”的水平。只有充分的“学”“术”相长,才能彰显地方高校的“应用型”特征。
在排行榜指标体系中,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始终都占有首要位置。在新时代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肩负着培养高水平、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它不是职业技术学院类型办学的简单升级和教育年限的简单延长,它既承载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所需的学术负载,更是科学教育向纵深化、高层级化发展的结果,也意味着该层次的科学研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耦合关系的进一步加深。只有“科”“教”的充分融合、并驾齐驱,才有利于培养出国家和区域所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一方面,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发展依赖于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的拨款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提供办学经费,地方政府的相关人才政策也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提供打造一流师资队伍的必要保障,因此“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立校之本,也是重要的职责。另一方面,高校间的竞争,多是体现在办学特色的竞争,“立足地方”进行发展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重要的办学特色。因此,高校要厘清自身的优势并凝练学科和专业建设方向,瞄准区域产业与社会发展急需,集中力量建设1~2个特色学科,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在交叉学科中寻求科研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彰显高校学科和专业特色,推动形成服务地方的办学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