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金玲
处理设备、管线等突发故障,甘绍鹏累计为油库节约费用15万元。
“安全无小事,每天上班前,我都会给自己打气:‘在岗1分钟、安全运行60秒’的目标一定要保障,也一定能保障!” 7月,中石化贵州贵阳油库骄阳似火,综合三班班长甘绍鹏巡检完罐区,热得满头大汗。他一边擦汗,一边坚定地说道。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甘绍鹏在油库一线倒班25年。他多次处理设备、管线等突发故障,成功避免20余起安全隐患,累计为油库节约费用15万元。他懂技术,能管理,走上综合班班长岗位后,抓实谈心谈话,培养“多面手”,把整合后的大班组带领成一个充满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优秀班组。甘绍鹏先后被评为省市公司优秀共产党员。他带领的班组被评为集团公司优秀班组,为贵阳油库获得集团公司百强班组、优秀班组和贵州石油先进油库荣誉称号做出了贡献。
“甘班长可牛了,妥妥的技术大拿!”同事鲁鹏说起他,满是敬佩。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位大家口中的技术大拿曾经只是一名维修小白。
刚入职时,作为一名警消员,甘昭鹏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油库巡逻。年轻的甘昭鹏并不满足这样“简单”的工作。他利用休息时间向其他同事学习维修技术,下班回家自己买专业书籍了解油库工艺,热心帮助维修老师傅搭把手。凭借不断的“偷师学艺”,他终于如愿跳槽到了维修班。从此,他更加积极地参与油库工作各个环节的学习,对油库工艺、作业流程、设备设施、操作规程等烂熟于心。
多年如一日的巡检,油库的每根管线、每个阀门,都成了他熟得不能再熟的“老伙计”。他也练成了一项“绝活儿”:看看油库液位系统,就知道储油还有多少,库存量是否合理;听听设备声音,就可判断出哪个部件出了问题……
在岗的每一天,他都要对油库公路发油区、油气回收装置、轻油泵房、铁路装卸栈桥、储油罐区、消防泵组等部位逐一进行安全巡视检查,听一听有没有异响,看一看有没有跑冒滴漏,闻一闻有没有异味,摸一摸有没有异样。这样的“习惯”,他坚持了25年,确保了油库至今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他的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手上不允许出一点儿差错。”谈到甘绍鹏,油库主任朱飞说道。
2019年贵阳油库更换高耗能设备时,由于设备结构较大,原有的维修方法已不能满足新设备需求。若将维修任务外包,将产生不小的费用。为了节约成本,甘昭鹏决定自己用“土办法”先“捣鼓捣鼓”。
说干就干。45岁的甘昭鹏买来一大摞书,加班加点挑灯夜读,自学新设备安装和维修知识,几易其稿拟定更换和维修方案。最后,他决定制作一个带滑轮、能省力的大型龙门架,自主进行设备更换。
“油库只有1名焊工,焊了我们得自己切割,其他同事拿尺子、搬设备、排顺序……” 有条不紊地做好安排,甘昭鹏就带着11名员工,全员停休,凭借焊接、切割等笨办法,加班加点协作作战。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大家只用了3天时间就自发研制出龙门架,用了7天时间就成功完成4台65千瓦的超能耗使用汽油泵的更换,为油库节约外包费用约15万元。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只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有时候土办法、笨办法也能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后,他感慨地说。此次自主完设备更换和检维修,不仅节约了费用,而且为以后的大型设备维修积累了丰富经验。
“我是槽工,为什么要去轮维修岗?”2020年贵阳油库实行“大轮班”体制改革,甘昭鹏被推选为贵阳油库大班组综合三班班长。刚上任时,大家思想未转变,工作开展较难。甘绍鹏像个“小家长”一样,根据班组人员年龄结构组成,用拉家常的方式和大家摆谈,逐个做思想工作。那段时间,大家开玩笑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被甘班长找去谈话”。
对于重点岗位他优先组合,及时调整工作分配,以“老带新、熟带生”的方式,在不影响正常作业的情况下,合理安排所涉及的工艺流程、操作规程的实操训练,提高在岗人员的业务能力,高质量完成油库“大轮班”和“一岗多能”的改革效果。
“针对排查出来的风险因素,大家一定要逐一落实防范措施,切实做好岗前安全提醒。希望大家举一反三,结合岗位工作实际,查找不足……”在班组例会上,甘昭鹏和往常一样苦口婆心,用“婆婆嘴”对班组员工再三提醒、叮嘱安全工作,生怕大家漏掉一个隐患。
他带头跟班作业,把功夫下在现场上。不论是卸油、付油,还是计量、安全、检维修生产一线,班组的日常作业各个环节,他都带头跟班。不管什么时间,只要现场有作业,他就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用勤勉和敬业确保油库平稳运行。
工作中,有好事,他总是先为别人着想,再考虑自己;干活时,他永远都抢在前面,给大家带好头。他说:“我希望年轻的员工们,以后也会像我一样,走在最前面,把事扛起来。”
◇供图/许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