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娟
广西社会科学院 宏观经济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22
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标志是数字化,其本质上是一个数字化创新主导经济形态演变的时代。其以智能数据为关键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以数字化网络平台为主要场域,以大数据、技术和产业纵横融合为特征,从根本上改变工业经济时代创新发展的基底、框架和实践进路。可以说,数字经济时代改变了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创新环境,并重新定义企业创新链,且自成“智链生产力”“数智创新力”。当前,数字经济成为世界各国产业创新的普遍选择,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力度和广度影响全球经济体系演进,正在深度改变企业创新的图谱、工具和范式,也在重构企业创新的环境、要素和边界,推动企业创新从“物理实体”世界向“数字孪生”(1)“数字孪生”,英文名叫Digital Twin(数字双胞胎),也被称为数字映射、数字镜像,即在虚拟空间对实体进行系统映射并完成数字克隆的全生命周期仿真过程。“数字孪生”现已被应用至工业、能源、智慧城市等诸多领域,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具有引领性、变革性、标识性的代表。世界开拓。中国一些企业在相关政策引导下,及时抓住了这一波数字化变革浪潮,步入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快车道”。《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的38.6%(2)数据来源于2021年7月13日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中国数字经济生产力和数智创新力极速形成,并在全域跨界应用中演变出极为复杂的数字化生态,促使企业创新的变量、场景、主体及其关系发生迭代性剧变,急需适配性更高的政策工具组合予以响应,并进行匹配。
数字经济把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以“PB”(即1024TB)为单位的结构和非结构数据信息的新时代[1]序I。其与中国国情交汇,加速了产业大变革进程,推动中国企业创新环境“乘数”巨变,引发了“极化”“长尾”等复杂效应。
极化,是典型的梯度经济现象,也是复杂动态的创新环境演化过程,遵循极核产生、强化和实现的逻辑过程。当前,中国企业所处的创新环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极化现象,东西部之间、同一区域不同城市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极化效应。在数字经济极化效应演化过程中,高梯度的发达地区依托其强大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基础设施和创新集成能力不断“虹吸”周边中低梯度地区的发展和创新的资源要素,形成产业和创新增长极,加速区域发展的两极分化,强化了“胡焕庸线”现象。
数字化“蝶变”加剧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创新环境的“极化”速率。经济社会的全方位数字化从两大维度极化中国企业创新环境。第一大维度是数字经济全面重构中国企业创新数据的抓取、存储、共享、分析、开发的载体方式和流程作用机理,形成区域间和企业间创新大数据拥有多寡的极化。第二大维度是数字经济以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模式打通中国各次产业的“奇经八脉”,育成新产品、新业态、新型服务和新型企业,快速形成纵向迭代能力强弱的极化。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数字化的纵深推进,不同地区、不同企业获取和拥有创新活动所需数据的成本、挖掘数据的效率和开发数据的能力差距拉大,使高梯度地区对周边地区数字化的“虹吸”、创新的空间极化、企业极化现象加剧。以2020年“人工智能”概念上市公司为例,175家“人工智能”概念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的洛伦兹曲线远离绝对平均线(见图1),相应的基尼系数达到0.806。CR8指数(3)行业排名前8上市公司的营业总收入占整个行业营业总收入的比例。显示,仅排名前8上市公司的营业总收入占比高达49.95%,表明人工智能领域上市公司发展极度分化。
图1 “人工智能”概念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的洛伦兹曲线
对于这一极化现象,中国各界存在着“强极化”“弱极化”两大截然相反的主张。但是极化效应是一种复杂的演化过程,不能简单地割裂来看。无论增长抑或缓解区域极化效应,均是为了寻找推动区域企业创新发展的最佳路子。特别是数字经济时代,中国企业创新极化效应的深层关联更加错综复杂,跨时空链接更加多变,更需要各级政府和企业精准识别极核内因,并开展精准的政策调控和综合引导。但从现有的区域政策来看,越是数字化进程缓慢的地区政府和企业,对创新环境“数”变的复杂性越是认识不足、准备不够,尤其是对“极化”中心已形成情景下的创新扩散效应的应对策略仍显乏力。
跨界和颠覆是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进路,也为企业创新创造了一个典型的“长尾”区。数字技术在和万物、万业跨界融合的过程中交汇出一条条无穷长的尾巴,并在这个“长尾”区域衍生出大量小、散、零的个性化新应用。这些新应用创造可能迎合了大量个性化需求(诸如移动支付、云服务等),并在移动互联网为买卖双方提供超越时空的“买卖连接”“移动支付”等超级便利的促进下,迅即转化为具有更大市场的新流量、新产品和新服务,形成经典的长尾效应。
数字化的“长尾”现象成就了跨界迭代创新的“乘数”效应。当前,泛在、智能、高效的数字新基建大范围地集成了新一代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终端和新型服务创新,全方位、多层次地进入一个又一个传统的行业,融合、快速地改写传统产业的经营理念、要素配置、供求关系、关键技术和发展模式等系列核心因素,软化和模糊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边界,在传统经济增长的“长尾”部分形成“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新经济形态和新产业业态。由智能终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数字化融合产业链中衍生的智能穿戴、VR、车联网和无人驾驶等,无一不是数字技术跨界创新形成的颠覆式、改写式新业态和新形态。这种新业态和新形态以其强大的跨界渗透力和包容力,将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创新成果深度应用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促使其从信息技术转为生产方式、从互动平台转为服务模式、从生产工具转为关键基础设施,对传统行业进行革新和重构,模糊传统产业发展边界,形成持续发展的新生产力。
融合化“迭变”的长尾效应重建了企业创新生态。一方面,“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构建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线上和线下贯通、上中下游一体的共享创新体系,为企业创新拓展资源池、丰富要素组合和延伸创新触角。另一方面,数字化和绿色化深度融合,改变创新需求、创新供给和创新市场结构,既对企业创新的“敏锐感”“识别力”“洞察力”提出了特别要求,也对企业主动与政府部门、研发机构、用户、各类介体的协同创新提出了新的标准。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智能和网络链接成为一种常态化环境状态,对中国企业创新的影响是全周期、全过程和全领域的,客户价值和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被重新设定,从局部看甚至具有取代性和颠覆性的突变特点。但是,现阶段企业创新主调仍是围绕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以下简称“三链”)而展开,相关制度安排依然是追求创新链和“三链”的“多链合一”,与系统性、复杂性数字化创新生态的适配度有待提高。
数字经济中由智能数据、智能系统和智能产品形成的数据智能,既是创新主体间信息互通的工具,又是技术平台和商务平台,还是创新的新要素、新场景、新介体、新领域,甚至是新主体、新源泉。这一新变量因子对各产业的深度嵌入,可直接再构产业链和供应链创新的底层逻辑,引发创新链和价值链图谱的链式裂变。
1.产业链创新的变量组合剧变
数据智能作为新的关键变量和创新源泉,进入产业创新的组合队列,让“大数据+”赋能创新各个环节和各种组合,引发组合的巨大变化。海量、繁杂、源源不断的智能数据,在与技术、思维的“三足鼎立”[1]157中,依托数智思维、无边界组织和协同生态,在云平台上对各类创新变量进行新的适配,形成新的组合。智能装备产业链上的企业,依托终端数据采集的设备对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发现设备节能增效的创新点,进行“大数据+传统创新要素”的新组合,并依据这种组合进行设计、技术、流程和材料等方面的创新。在这个组合中,企业对创新人才、资金和技术的搭配会有大幅调整。工业经济时代需要安排大量的研发人员去不同的装备工作场地进行定点定时的数据采集,数字经济时代这部分工作被智能终端和传感器取代,部分统计分析也被软件替代,甚至机器人等也参与——产生数据智能、人机融合等新主体,并开发出人类尚不具备的新智能。但是这一剧变对大数据科学家、算法工程师和云架构师等人才及技术的配备提出了特别需求。概言之,“大数据+”“人工智能+”主导下的创新组合是产业链数字化重构过程中内生的组件,会带来创新链及其变量组合的再构。
2.供应链创新的企业矩阵裂变与融合
在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赋能的供应链是一个开放的链式创新场景,创新主体的身份互换,参与者的阵容拓展,企业矩阵的主体结构和关联方式亦发生根本性变化。在传统的制造业和物流供应链企业形成链式矩阵的基础上,消费者参与供应链创新,供应链平台商、智能终端设备运维商、大数据服务提供商、供应链金融服务机构和长尾区域的新兴主体等形成一个整体,抱团参与链式创新,形成全新的协同创新生态。特别是相关数字服务主体的参与,不仅对于提升供应链价值,帮助链内企业进行创新实践,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而且可推动供应链企业矩阵向线上和线下两个方向裂变,并逐步在裂变中走向融合性重构。
3.价值链创新的介质分化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推动企业价值链创新的场域向云端拓展,“云平台”、智联体成为承载供应链企业价值创新的新介体。数字孪生技术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中的场景应用,是通过充分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更新和运行历史等数据,集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和多概率的仿真过程[3]。其在走向数字化互联网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平行于物理空间的数字孪生创新综合体。数字孪生创新综合体具有贯穿创新“全生命周期”“实时/准实时”“双向”的功能,能够形成与制造系统、物理城市、现实世界平行的“产业大脑”“孪生城市”“数字世界”。从实践用例来看,国际知名制造业践行数字孪生已有显效。如西门子基于数字孪生的可视化生产仿真、三一重工的灯塔工厂、空客基于数字孪生的A400总装线、达索系统基于数字孪生设备运行维护和实现虚实映射的3D Experience等(4)该实践用例来源于2021年中国互联网大会“数字孪生城市高峰论坛”。均成为当下数字孪生技术应用的标杆。从整体来看,数字孪生在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建设领域备受关注,行业应用快速铺展。同时,“元宇宙”横空出世,其作为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并始终在线的集体虚拟共享空间,融合了科学手段、社会手段和数据智能,使企业价值创新和创新价值在虚拟空间中全部完成映射。随着VR、AR和脑机接口技术不断进步,创新信息实现无缝感知,万物皆为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的源与端,创新“黑箱”过程即将数字孪生化、可视化和可控化。企业链式创新的介体将向现实、现实和虚拟融合、虚拟3个方向分化。
数字经济改变了企业创新的始基,特别是冲击了企业创新的传统范式,给数字化转型准备不足的企业创新生态带来了系统性挑战,使一些中国企业在“智链”框架下的经济形态更替中面临出局危机、错位之忧和安全风险。
1.“三链”数字化重构的出局危机
链网式创新范式是实体经济“三链”的快速迭代,是一个有别于传统经济经验世界的智能经济创新天地。“三链”数字化创新的目的是“智能替换”或“数据加持”。“智能替换”的标准是在制造流程上淘汰了落后、浪费的组件和工艺,淘汰的组合需达到某种降低成本和提增效率的预期。概言之,新组合意味着在竞争中获得优胜,并淘汰不合时宜的旧组织。这种淘汰出局表现在“链主”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原供应链上的配套企业因无法提供新供应链模块化智能配套标准和要求,而被“链主”企业排除在新的供应链之外。比如,玉柴集团在其柴油机供应链由“国五标准”向“国六标准”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匹配数字化程度高和数字化创新能力强的优质零部件企业,但因为原“国五标准”供应链配套企业基本达不到“国六标准”供应链的数智化要求,所以只能从国外合格企业中重新选择供应链配套企业。这就出现了头部企业“跑得快”、中小企业“跟不上”的尴尬局面。
2.数字化需求不清的错位之忧
当下,大量的中国企业数字化仍处于初始阶段,对全产业链“数字智能”的认识匮乏,仍停留在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认识层面,对于数字化转型到底是以工业4.0为标准,还是以数字化1.0为标杆混淆不清。特别是大数据、技术、产业分离问题突出。IT企业和制造企业大多缺乏数字化转型的应用实践经验。IT企业对制造企业精益生产(5)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简称LP),也称精益制造(Lean Manufacturing),又被称作准时制生产方式(Just In Time简称JIT)、无库存生产方式(Stockless Production)、一个流生产方式(One-Piece Flow),其核心是追求零库存,降低生产成本,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的业务数字化转型需求、流程和模型建构均处于摸索之中,难以参照企业IT战略的方案来推进;制造企业对数字技术和核心业务融合创新没有现成的路径可依赖,对于数据和行业技术融合亦没有范例来借鉴。而且,企业数字化转型差异巨大,现场应用系统基本上为“一厂一套”,精益生产下的智能工厂建设亦受投入成本、替代产出、产能精准匹配和规模效应的综合制约。例如,零库存的精益生产要求通过智能匹配促进供应链“瘦身”,而运输流通环节则须保证“管道流”的适度规模,二者与供应链流量的规模需求相左,极易造成企业在数字化过程中的决策碎片化和局部化,导致企业创新整体错位。如何面向全价值链,提出个性化适配的大数据、技术、产业融合的整体解决方案,是当下中国企业创新急需解决的问题。
3.数字化规制不全下的安全风险
在竞争性智能经济创新生态中,数据安全是大多数企业创新的重大隐患。当前,由于经济社会数据归集尚处于起步阶段,数据确权、数据交易和数据流动的相关标准和安全维护机制尚未出台,对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上云”尚未配置足以让其放心的“安全阀”。业务数据涉及企业生存和竞争“命门”的商业秘密和核心业务。当前,企业担心核心数据“时刻都暴露在‘第三只眼’”下,企业所有业务活动和商业机密都在云平台企业、电信运营商企业或“链主”企业的监视之下,企业隐私随时“有可能被二次利用”[1]194-196。在完全竞争状态下,中小企业一旦加入“链主”企业的供应链云平台,就相当于将企业身家交了出来,若数据安全失控,企业就会陷入“数字化创新找死、不数字化创新等死”的恶性循环。如何通过数据智能提升数字化转型创新的预见性安排,对企业实践和政府调控都是一种考验。
数字经济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生态由互联向智联、产业链组织由刚性向柔性、创新场域由物理实体向数字孪生空间进阶,使企业创新进入一个熟悉而又崭新的“二重世界”,企业创新范式出现以下适应性链式迭变:
1.“纵链”范式迭变:头部企业带动的产业链网式协作创新
围绕智能产业链升级,由“链主”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带动全产业链企业创新,形成基于客户价值和降本增效需求的精益制造、流程再造、柔性制造、协同制造等理念驱动的创新范式。在这一范式中,“数字技术+”面向全价值链,企业在和同一产业链各个垂直行业不断深化融合中,沿链寻找有价值的创新切入点;把客户纳入创新链,进行“新技术+旧业务”“新业务+旧链条”的迭代创新,进而实现生产端与客户端数智联接、产业链成本降低与效应提升。数字技术和智能数据植入全产业链,快速促进产业链前端业务数字化、后端数字业务化和中台数据价值化,并以数智新服务在产品创新和消费者需求之间形成精准、及时的双向对接关系。特别是系列2B软件(6)2B软件,企业级应用软件总称。的组合应用,如WMS(仓库管理系统)、TMS(运输管理系统)、MES(制造执行系统)、MPS(主生产计划)、APS(优化排程系统)等组件系统的选择性集成应用,构成了一个智能制造和智能创新的共享闭环,加速产业链的供需变化、结构变异、场景变革、关系变迁和边界软化;同时,使创新更多地依赖数据智能和超脑算法,衍生出新的旁支,促使头部企业、配套商、消费者和投资者在链网上关联起来,构成企业创新链网,并批量培育行业创新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横链”范式迭变:平台集成的大中小企业跨界融通创新
以平台型互联网龙头企业为主体,运用数字技术在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建立快捷的买卖关系,形成数据赋能的精准销售、精准分配和精准服务商业模式创新,并带动相关技术、产品和业态创新。在这一范式中,横跨多行业的互联网平台具有复杂协同多主体创新的内置优势,以数字技术赋能经济、社会、政务等各领域的应用场景创新,打破企业创新“围墙”,并融入新的普惠服务。在这个横向跨域的平台上,企业创新基于智能经济的底基,探索出了3类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范式:第一类是以互联网或ICT超级平台为载体,以平台企业(如阿里云、浪潮云等)为引领,以数据、算法和算力为支撑,渗透服务经济各个领域,以智联体服务新业态重构企业创新平台、社群化创新平台,在“长尾”领域育成大批“瞪羚型”“独角兽型”企业,形成全站式融通创新格局。第二类是以“制造业龙头+云平台”(如海尔卡奥斯平台、“玉柴+华为云”等)的组合为主体,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构建“智能+”创业创新生态体系,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开放式场景、开源式工具和共享式解决方案,形成无边界协同攻坚、产能精准匹配、“小而美”的数字协同微创融通体系。第三类是开发新商业模式来改变赚钱模式,如360的商业模式创新了三级体系,一级为“头部”高频流量工具(360免费杀毒软件),二级为网络公共安全服务平台(360浏览器等),三级为增值服务业态(360广告等),形成以低成本又海量的应用积聚客户和数据的全新创新生态。
3.新的“融链”范式迭变:“数字孪生”的“鲶鱼式”边缘创新
以现实人的个体、物理实体、数字虚体“三位一体”的世界为载体,由数字孪生技术赋能于平行的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并在两大世界的交融中开展策源式、跨边际的创新,实现“鲶鱼式”边缘创新的范式迭变。在这一范式的迭变中,企业创新的主体多为大量的网络创客、“微粒人生”(7)“微粒人生”,2019年由阿里研究院于在数字经济系列报告中提出,实指在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智能经济时代,每个人的标签将从几个变为几百个甚至上千个,每个人将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人将成为组成这个世界的具体微粒,而不是作为一个群体的共同标签。“微粒人生”具有职业模糊化、注意力碎片化和需求微粒化的特征。和“元宇宙”的酷爱者,主张在虚拟共享新空间复制现实物理世界,形成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数智创新体系;或基于服务导向的混合数字孪生和数字线程平台的方法,嵌入群体、服务外包机制,以实现先进制造服务[4]。数字孪生创新要求企业以模型、算法、算力、数据和虚拟仿真等技术为基础支撑,借力网络效应、知识规模和业态组织,开展运行规律化、规律模型化、模型算法化、算法代码化、代码软件化和软件架构化的“孪生”创新。这类创新范式着力在关键技术、关键领域和新兴行业中寻求解决未来“孪生世界”的问题,并以数字孪生的理念、视角、技术来观察和影响现实世界,形成“鲶鱼效应”。此外,数字孪生技术和数字碳中和技术亦逐步实现交汇,也将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绿色创新发展的关键拉力点。
综上所述,当下及未来中国产业链创新已进入物理实体和数字虚体交融的新世界,企业供应链创新生态和创新链范式均已发生剧变,需要政策制定者基于数字化底层逻辑、创新图式和生态的剧变,面向数字化全价值链确定优先事项,创新匹配相关政策工具。
对数字化变革图景的全景认识是制度适配的前提,也是企业急需的“补课”。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向电气时代、计算机时代的产业政策演进,以及形成的组织、企业系统适配理论[5],具有借鉴价值。组织和企业系统适配理论强调新产业组织和企业创新运行系统的适配,提醒相关行动者更加关注新技术对现有创新生态的加持、更新甚至替代。因此,各级政府优先要做的是,启动帮助企业形成正确数字化创新全景图的公益计划,引导企业充分认识到数字化势不可挡,并匹配相应的制度安排。这需要政府组织前沿专业公益力量绘制数字化变革产业创新全景图,引导企业准确、全面、完整地认识数据智能的新世界,帮助企业在全价值链轨迹的演进中把握创新生态的颠覆性变化,形成清晰的数字化创新战略和实施路径。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要遵循数字化变革的趋势和规律,进行企业创新政策的动态性调整,引导企业从数字化建设、业务模式、流程重组和管理模式上匹配相应计划和行动,形成企业极速响应系统。
清晰的需求决定企业创新的方向和效应。针对现阶段中国“链主”企业和产业链中小企业之间的能力差距,需要更加强化“链主型”企业在数字化创新链式重构中的“头雁”功能和责任。汽车行业的“整车+零部件供应商”协作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汽车产业链的创新过程中,数字化模块将所有供应商都纳入创新链,使整车生产厂商和零部件供应商形成紧密协同创新伙伴关系。数字化带来的创新政策制校准,须抓住“头部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复杂协同的关键点,从“链主”和平台带动两个维度进行适配性制度安排。对于工业产业链上的创新政策匹配,重点可支持“链主”企业打破封闭的供应链“围墙”,在“智链企业”框架下,研究、制定并发布采购需求链清单和技术需求链清单,以协同制造的“两张清单”指导和引聚上下游中小企业同步数字化、同步创新场景。同时,支持头部企业建立面向客户的开放界面,整合更多创新资源,开展看得见的供应链和看不见的供应链之间、不同行业供应链之间的融合,打破原有模式、重新组合配对,推动更多合格的企业在供应链的数字化迭代升级中成长为行业创新“小巨人”。
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时代增强企业创新的基础支撑。数字化基础设施条件过差,难以支撑企业融入数字化创新生态;企业业务数字化进程滞后或能力不足,则难以融入产业创新的合作链,容易出现错的创新“机遇之窗”。但是企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链式数字化投入巨大,迭代周期短,涉及面广,对有限资源的配置提出了更精准的要求。各级政府可以选择示范带动平台服务,研究推出标杆性项目评选、行业公共服务云平台建设、企业数字化成本降低相结合的支持政策组合;可以继续推动企业开展“互联网+先进制造”、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推进“机器换人、数据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夯实企业数字化创新的基础。各级政府亦须利用好新基建的产业属性,引入市场力量,打造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产业链,全力推进新基建与产业链发展、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重构场景链。全国各地可推广公共云、标准云应用产品的使用,发行中小微企业“上云用数”免费券,开展企业数字化转型公益计划,出台企业“用数赋智”优惠套餐,提供支撑企业协同制造、协同办公和协同创新等系列云服务的配套优惠政策,降低企业数字化创新成本。同时,支持企业在数字化全价值链框架下,精准组合数字化新组件,由点及链、由链及网,逐步形成企业数字化创新链网。
数据共享是企业海量数据转化为创新变量的价值实现方式;数据安全是数据共享的前提和底线要求。针对大数据的流动多样、规模海量、实时更新和无差别复制等特性,应加快建立数据分类分级共享和保护制度,对不同产业链和同一产业链不同链环的企业数字化进行分类分级指导。数字共享的政策着力点可以放在对“以用促享、以用优治”的支持上,重点围绕制造服务、消费服务、公共服务、专业服务和民生服务等领域开发应用场景,打造企业数据共享创新的生态链。分类推进数据权益资产化和监管试点,强化数据资源的公共属性、完善数据要素确权机制、建设“数据共享池”、发展数据交易平台,并完善数据监管治理体系[6],探索构建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治理体系。利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和可溯源等特点,探索采用基于智能合约的方式来实现对数据应用共享过程透明、可追溯、安全的访问控制,减少隐私数据使用的风险[7]。推动建立数据资产红黄绿“三色”运营制度,对事关企业商业秘密和安全命脉的红色数据、有价值要有偿向外提供的黄色数据、免费向行业或社会公开的绿色数据进行分类共享,推动建立供应链企业红色数据共同保密协作,强化企业红色数据泄露预警机制,打好“技术+管理+监管”协同之战[8]。
随着碳中和目标行动和数字化变革的交汇,中国企业策源式创新有数字碳中和与数字孪生两条进路。数字碳中和创新聚焦数字化与绿色化共生互融,数字孪生创新聚焦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共情交汇,二者集聚着企业创新的长尾效应,将开发企业创新的新边界和新空间。其是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企业创新的策源高地。这要求政策的制定者能够预测数字碳中和与数字孪生的创新伟力、应用前景和发展走向,推出协同套餐式孵育政策;响应创新策源的随机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设立有别于大一统科技计划的“灵机科技”行动,灵活、实时、按需支持数字碳中和与数字孪生创新创业的企业实践;鼓励地方成立数字碳中和与数字孪生城市协同工作委员会,建设数字孪生园区创新实验室、数字孪生城市仿真实验室、数字孪生时空智能实验室,推动技术验证、应用创新、产业培育、科研推进等(8)在2021中国互联网大会“数字孪生城市高峰论坛”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已推动成立数字孪生城市工作委员会,并与生态伙伴合作成立数字孪生园区创新实验室、数字孪生城市仿真实验室、数字孪生时空智能实验室。关键工作的落地;研究推出一批数字孪生场景技术标准、建设规范和建设指南,开展数字碳中和、数字孪生及二者融合的应用场景创新标杆评选,推动企业运用数字孪生技术优化流程、集聚智能数据、修订新产品,建立“虚实交互+数字孪生”的数字“碳账本”,探索开发“数字孪生+仿真”“数字孪生+模型融合”“数字孪生+数据融合”的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模式,并给企业带来全新的创业方向、商业模式和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