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俊锋 叶柱棠
质量和标准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文明程度的综合反映,也是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作为广东省地级市中唯一的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近年来,东莞市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把质量提升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统筹推进质量共治格局,持续深化质量强市建设,不断增强质量驱动发展动能。今年6月,东莞市因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工作成效突出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在最近一次的全省质量工作考核中,连续第5次获评最高等级A级,各领域质量发展状况得到广泛认可。
东莞市着力加大对质量工作的整体统筹,调整设立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质量强市领导小组,成立市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领导小组,将质量强市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建立镇街(园区)质量发展水平及NQI投入指标体系并纳入考核,以“一镇一品一策”创建“质量变革示范镇”,成立全国首个市场监管共建共治联合会,形成党政齐抓、企业主建、社会共治的大质量格局。该市不断强化质量工作扶持力度,每年投入1.1亿质量提升专项资金,筹建10亿质量发展基金,将财政资助范围不断扩大,充分调动各领域参与质量工作的积极性。
目前,东莞市已建成包含8个国家级质检中心、1个国家级计量中心、18个省级质检站、21家认证机构、393家获得CMA证书检测机构的质量基础设施服务体系,为经济提质增效提供坚强支撑;建成具备欧盟公告机构口罩等业务资质的认证机构,为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贡献东莞力量。该市积极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构建了以市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联盟为统领,以厚街镇、模具行业、擎洲光电公司等区域、行业、企业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为示范的4级服务体系。
东莞市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针对电动自行车、儿童家具、智能装备、婴童用品等重点产品,完成国内外先进产品性能指标比对分析,制定推广行业团体标准,加速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该市开展卓越绩效管理推广3年行动,打造“管理面对面”“质量大讲堂”等系列品牌活动,推动1009家企业运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评选出53家各级市政府质量奖企业,树立质量标杆,引领企业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
着眼标准化战略的实施,东莞市成立全国首个口罩及其装备行业协会,指导协会、企业参与制定发布国内首个专门针对平面口罩生产设备的国家标准,促进该市成为全国重要的口罩生产设备供应地,产品市场份额超过60%;推动横沥镇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国家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标准化示范区顺利通过中期评估;成立中国(东莞)知识产权国际运营中心,首期规模1亿元的知识产权运营基金正式启动;支持生益科技、中集集团成为国际标准组织IEC和ISO标准工作组(WG)召集人,全市拥有6名在UL机构具备投票权的委员,企事业单位制修订国际、国外先进标准110项(含技术报告和技术规范)、国家标准1124项,32家企业成为全国企业标准“领跑者”,“东莞标准”有力助推“东莞制造”提质增效升级。
为深入推进质量品牌培育,东莞市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开设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权登记受理点,建立重点企业商标品牌联系制度,支持企业开展品牌策划诊断,成立中国(东莞)知识产权国际运营中心,在全省率先创建质量品牌研究院,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论坛”,上线知东莞APP“莞质量”频道并发布“东莞品牌故事”。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113家,获得中国专利奖104项,注册商标超过50万件,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达769件,中国驰名商标75件;本土培育的品牌持续发展壮大,智能移动终端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成虎门服装和长安五金模具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形成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三位一体”的质量品牌方阵,不断提升“东莞制造”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一系列举措的推动下,东莞市质量总体状况稳中有升。产品质量方面,2021年该市工业产品、食品、农产品、药品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4.07%、97.65%、99.97%、97.77%,产品质量保持在高水平。工程质量方面,该市坚持完善体系、示范引领、优质创建和科技支撑,2021年全市竣工工程质量均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工程建设项目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到100%,77项工程获“广东省建设工程优质结构奖”,14项工程获“广东省建设工程金匠奖”。服务质量方面,“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3项工程一体化扎实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全面启动,市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2021年,东莞市GDP突破10000亿元,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双统筹”取得重大成就。该市加快构建现代制造业新体系,培育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以培育新兴产业为抓手,促进新业态壮大成长,推动新动能蓬勃发展。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挺进全国城市20强、地级市第三;形成由19万家工业企业、1.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738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4家专精特新企业、66家上市企业和19家超百亿企业、3家千亿企业等组成的先进制造体系。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万亿级规模,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饮料、纺织服装鞋帽4个千亿规模产业集群形成,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全面启动。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成效显著,“小升规”工业企业数量连续四年排名全省地级市第一。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质量工作水平,东莞市完善对镇街(园区)政府的质量工作考核机制,推动各镇街(园区)结合实际制定质量发展政策,设立配套的质量提升专项资金,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增强质量意识,推行卓越绩效模式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加强质量文化建设,不断巩固质量强市、强镇、强业、强企格局。
优化实施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完善质量激励机制和督察机制;筹建市级质量发展基金,用于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品质量技术攻关、研究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等质量创新和质量提升行为……为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取得新突破,东莞市不断探索和实践。该市积极推进质量竞争型产业发展,开展对行业的分类统计分析,提出质量敏感型产业发展方向,引导资源向优质产业聚集,培育壮大质量竞争型产业;建设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开展移动通信行业调研分析,论证东莞建设通信行业国家标准实验室的基础条件和优势;持续做大做强检验检测认证行业,以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筹建包括康复辅助器具省级质检站在内的更多国家级省级检测机构,进一步优化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体系,打造国家级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
为促进产品提质,塑造“东莞品牌”优质形象,东莞市以市政府质量奖、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等为抓手,加快推动企业从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上下游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该市大力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普及、提升和引领三大工程,引导支持更多的制造业企业积极拥抱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产品质量不断提升;通过提供融资专项服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巩固提升细分领域市场地位以及市场占有率;深入推进商标品牌战略,建立重点企业商标品牌联系制度,支持企业开展品牌策划诊断,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商标品牌注册培育,实现自有商标品牌影响力提升;构建“东莞制造”品牌评价体系,协助行业协会等团体注册产业集群集体商标,运用集体商标整合品牌资源、组织参展参会、开展市场营销;协助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等先进管理模式,培育中国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市政府质量奖、卓越绩效管理优秀奖四级质量标杆梯队,形成示范引领效应带动产业质量管理和经营效益提升。
东莞市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全面提升质量监管效能。该市建立健全质量信用分类机制,持续开展重点行业“巡回问诊”,推进质量安全问题产品“清零”行动,确保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有效落实;大力提升工程质量,全面加强对交通、水利、环保等领域重点工程的全过程质量监管,鼓励采用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为主的工业化建造方式,规范建设工程检测服务流程,为提升建筑品质保驾护航;切实增强公众服务质量满意度,推广和实施质量领先、企业参与、社会认可的服务领域标准,健全服务领域质量信息披露和矛盾纠纷调解制度,解决影响服务质量的问题。
着眼推动服务提质,构建与企业群众需求适应的现代服务体系,东莞市深入推行企业直通车和12345热线“九个一”工作机制,推动住建、市场监管等领域的高频业务实行综合受理和集约审批,实现更多事项“一网通办”“免证办”“容缺办”,大大方便企业群众,提高窗口办事效率;主动承接和重点引进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补齐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短板。
为助推“东莞制造”抢占市场话语权,东莞市推动全国TC(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C(分技术委员会)、WG(标准工作组)落户东莞,建立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发达地区先进标准组织的对话平台和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支持国际标准组织、区域标准技术联盟在东莞举办各类标准化研讨及标准化活动,着力打造一支熟悉技术、管理和国际规则的复合型标准化人才队伍。该市还围绕先进制造业等新兴产业、优势传统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选取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参与企业标准“领跑者”工作,鼓励企业将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技术标准,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形成“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