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倩 张小慧 胡耀嘉 金建君 刘淑媚 张燕 综述 席亚明 审校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兰州市730000)
中性粒细胞是免疫系统中抵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对内源性刺激物作出的第一反应者,除吞噬和脱颗粒作用外,中性粒细胞激活后形成一种特殊的结构-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正常情况下,NETs 作为宿主的防御机制;NETs 过度激活时,在非感染性疾病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等[1]。该研究还报道,NETs 还与恶性肿瘤进展、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发挥抗肿瘤或促肿瘤活性,也可将NETs 作为一种有用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及潜在的治疗靶点。
2004年,由Brinkmann 等[2]提出,当病原体入侵时,中性粒细胞激活后形成一种特殊网状结构—NETs。该结构主要由DNA 为骨架,多种活性蛋白镶嵌其中,包括组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MMP)-9、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NE)、组织蛋白酶 G(cathepsin G,CG)等[2-3]。在电镜下,NETs 是一种超微网状结构,其骨架直径为15~17 nm,周围包绕的颗粒蛋白直径约为50 nm。该骨架能捕获病原体,而活性蛋白则杀灭病原体[4]。
NETs 可由多种物质如佛波酯(phorbol myristate acetate,PMA)、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细菌、真菌、活化的血小板等刺激产生,此过程称为NETosis,且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死亡程序,与中性粒细胞的凋亡及坏死不同[5]。NETosis 主要有两种形式:1)是细胞溶解性,较为缓慢,需3~4 h,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受刺激后,其细胞核经过变形、染色质疏松化导致核分裂、细胞膜破裂,NETs 随之释放到细胞外[5];2)认为NETs 可自发性的产生,独特且迅速,中性粒细胞则可通过囊泡运输的形式分泌核染色质,同时通过脱颗粒将颗粒蛋白释放到胞外,释放的可核染色质和颗粒蛋白在胞外聚集,而中性粒细胞虽无核,但仍保持着细胞膜的完整性,并持续发挥吞噬病原微生物的作用[6]。
NETs的形成与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肽酰基精氨酸脱亚胺酶4(peptidylarginine deimnase 4,PAD4)的调节密切相关。中性粒细胞受到 PMA 刺激后活化,通过NADPH 氧化产生ROS,使得中性粒细胞核膜破裂,从而释放出多种NETs的组成成分[7]。同时,细胞内的NE和MPO 向细胞核迁移,促进染色质的解螺旋;而PAD4 则催化组蛋白瓜氨酸化[8],进一步使得染色质解螺旋;最后疏松化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各种蛋白相融合,然后释放到细胞外,形成特殊的网状结构,即NETs[9]。受刺激的中性粒细胞中NADPH 氧化酶能产生杀死微生物所需的活性氧,以及在完整中性粒细胞终止其功能后诱导杀菌NETs的形成。在慢性肉芽肿病患者NADPH 氧化酶缺陷,无生成ROS的能力,故无法形成NETs[10]。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侵袭性恶性淋巴瘤,具有很强异质性,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40%,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DLBCL 对免疫化疗敏感,可治愈。但仍有超过30%的患者在一线免疫化疗后出现复发或转为难治性[11]。有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动物模型中还是癌症患者中,NETs 都参与了肿瘤的进展和转移;此外,NETs 还可以捕捉循环中的癌细胞,唤醒处于休眠状态的癌细胞,导致肿瘤复发和转移。Nie 等[12]研究证明,NETs在DLBCL 中亦有相同作用,能促进DLBCL 细胞的增殖、转移,影响DLBCL的预后[1]。
NETs 中的多种组分(MMP-9、NE、DNA 骨架等)与恶性肿瘤的增殖、转移过程密切相关。在肺癌、胰腺癌、结肠癌、乳腺癌等小鼠模型组织中,NETs呈现出高表达状态,而在这些疾病中,中性粒细胞释放NETs的能力较强[13]。与之类似,在晚期DLBCL患者中,NETs 水平也是升高状态[12]。Mondal 等[14]研究发现,MMP-9 不仅能降解和重塑细胞外基质,促进伤口愈合及血管生成,还能促进恶性肿瘤的增殖、扩散及转移。MMP-9 能通过刺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激活血管,促进血管生成,从而导致胰腺癌的转移。Demers 等[15]研究发现,在小鼠Lewis 肺癌模型中,敲除PAD4 能抑制NETs的形成,而敲除PAD4的小鼠肿瘤生长较对照组缓慢。Miller-Ocuin 等[16]研究发现,NETs 来源的胞外DNA 亦能激活胰腺星状细胞,促进胰腺肿瘤的增殖。
Nie 等[12]研究发现,用与PMA 相匹配的中性粒细胞培养液处理人和小鼠的DLBCL 细胞系,96 h 后,人与小鼠的DLBCL 细胞系的肿瘤发生了增殖,当用DNaseI 降解NETs 后,人与小鼠的DLBCL 细胞系肿瘤增殖减缓;而NE 抑制剂,通过阻止NE 核转位和染色质解缩来抑制NETosis[12,17]可获得同样的结果。该模型中,一定量的PMA 能有效的诱导增殖诱导配体(a proliferation-inducing ligand,APRIL)的分泌,该配体则由中性粒细胞分泌,并能有效的诱导肿瘤细胞的增殖[12]。该结果提示,NETs 则可在体外独立促进DLBCL的增殖和迁移。与此同时,该研究还发现,淋巴瘤来源的IL-8 及其小鼠同系物都能够诱导NETs,且通过激活Toll 样受体9(Toll-like receptors 9,TLR9)及TLR9 依赖的下游通路(NFkB、MAPK/p38和STAT3)促进肿瘤进展[12,18]。在培养体系中加入DNase I、TLR9 拮抗剂后,该通路明显受限;同时TLR9 表达下降,使得肿瘤生长缓慢,而基因敲除TLR9 也可抑制DLBCL的生长和淋巴结的转移[12]。该研究还发现,IL-8 还可以与G 蛋白偶联的趋化因子受体CXCR1和CXCR2 结合,与CXCR2 结合更紧密,导致NETs 进一步释放,体内抑制剂CXCR2 则可减少NETs的形成,从而导致肿瘤生长变得缓慢。
血液循环系统中NETs的产生与清除处于动态平衡,NETs 清除延迟会对自身免疫产生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循环中NETs的持续存在,能被TLR9 识别并呈现给B 细胞,导致NETs 被激活为一种免疫反应[19]。而淋巴瘤起源于自身免疫、感染或炎症等背景下,免疫系统的失调是自身免疫和淋巴增生性疾病的一个常见原因。有研究发现,当基质细胞蛋白过度表达,与Fas 突变相关的自身免疫在缺少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ecreted protein,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SPARC)时能向淋巴瘤转变,而SPARC的缺失使NETs 与CD5+B 细胞发生异常相互作用,使得CD5+B 细胞发生恶性转化,促进淋巴瘤的发生[20]。
Nie 等[12]分析了233例DLBCL 患者,对其肿瘤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晚期DLBCL 患者NETs 水平比早期DLCBL 患者水平高,而高水平NETs 与较差的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有关,是OS 与PFS的独立预测因子;即NETs 水平越高,提示DLBCL 患者预后越差。血浆中游离的DNA(cell-free DNA,cfDNA)主要来源于NETs,由激活的中性粒细胞释放出来。研究表明,cf-DNA的含量在肿瘤患者中较高,可由正常细胞或凋亡的肿瘤细胞释放,也可由坏死的肿瘤细胞释放或肿瘤细胞主动分泌[21]。研究发现,通过检测cfDNA,能对DLBCL 进行实时的监测,也能快速检测DLBCL 对常规治疗的耐药性;同时,cfDNA 高负荷提示DLBCL的不良预后,能为评估肿瘤负担、确定基因突变特征及基因分类提供新的来源[21-22]。而cfDNA 作为NETs的标志物,通过有效的检测方法识别NETs,将有助于肿瘤的早期筛查、治疗检测及预后的判断。
目前,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美国国家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IPI,NCCN-IP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技术、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cfDNA 等用于评价淋巴瘤的预后,对患者结果的准确预测将有助于个体化治疗。然而,传统的风险化分层和个体化治疗选择方法是有限的。如IPI和NCCN-IPI 作为DLBCL 中广泛的预后因素模型,在临床上共同的缺点是无法识别生存率较低的患者[23]。此外,PET / CT 技术扫描代谢成像会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的结果,而对于低代谢活性的淋巴瘤,PET/CT 很难检测出来[24]。ctDNA 则主要用于评价微小病灶残留(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25],但ctDNA 已被证实是侵袭性淋巴瘤预后的独立指标,广泛适用于DLBCL和潜在的其他淋巴瘤患者,有助于个体化治疗[26-27]。Kurtz 等[27]研究表明,治疗前的ctDNA 水平和分子反应,无论是在诊断还是复发,都是DLBCL的独立预后标志物,有可能指导未来的个性化风险导向治疗。而cfDNA 目前作为一线治疗期间的预后生物标志物能补充IPI、PET/CT 等的不足,也可能有助于DLBCL的诊断[22,28]。此外,肿瘤来源的cfDNA 与致癌病毒一样,进入脆弱器官的细胞,能将其转化并形成转移淋巴结,cfDNA 作为肿瘤转化的媒介和NETs的主要成分,在肿瘤中发挥重要作用[29]。总之,NETs 既能反映DLBCL的预后,还有望成为DLBCL的预后生物标志物。
近年来,NETs 已成为研究热点,值得关注的是其在恶性肿瘤发生、转移及预后等方面的作用。NETs可促进DLBCL的增殖与转移,且预后差。在DLBCL 动物模型中,已初步证明,使用DNase I、NEI 或阻断CXCR2 或TLR9 能抑制DLBCL的进展。因此,深入探究NETs 及其抑制剂在DLBCL 中的作用,但NETs 能否成为DLBCL 潜在的治疗新靶点及预后生物标记物,仍需大量前瞻性研究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