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治理的困境及对策探讨

2022-12-12 04:25肥东县滁河干渠工程管理处陈新足
区域治理 2022年39期
关键词:环境影响环境治理环境保护

肥东县滁河干渠工程管理处 陈新足

一、生态环境问题

(一)生态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城市建设工作与环境保护政策在我国已推行多年,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各地区土壤保持水平提升,绿化面积的不断扩大使自然生态系统总体功能逐步恢复。但就目前来看,局部生态空间退化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地区没有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导致城市建设期间局部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破坏。以水资源为例,我国河流污染率占比高达90%。部分企业没有对工业废水进行净化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导致河流污染范围进一步扩大。虽然现阶段国家已经针对水资源污染问题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了污水不合格排放惩治力度,但部分中小型企业依然存在偷排偷放行为,导致水污染问题难以得到根本上解决。

大气污染主要就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超标,大量工业废气以及汽车尾气排放至大气中,使大气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城市区域温度明显升高,严重影响到大众生产生活质量水平。

不仅如此,农业发展依然存在土地空间利用质量不高、后备资源存储不足等问题。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采用大规模开垦与补充耕地做法,使本就稀缺的土地资源更为紧张,严重制约了地区经济发展速率。经过实际调查研究发现,农业生产期间的土壤总点位超标率高达16.1%,国土空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由此可见,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涉及多类型土地空间以及生态系统,复杂性及交叉性更强,需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稳定持续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转型。

(二)生态文明社会建设要求迫切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且不充分现象依然存在,生态差距成为制约国家发展的重要阻力。在人口红利退潮与资源过度消耗的背景下,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动力缺失,需要从生态角度找寻可持续增长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因此在现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始终秉持生命共同体理念,深入挖掘国土资源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各组分关联性,转变传统单一生态治理或修复手段,将自然与人类社会密切联系在一起,使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中的各部门保持密切关联。

(三)各类资源稀缺

二、生态环境治理与发展原则

(一)发展及保护统一原则

环境保护工作不仅需要借助环境改造适应大众需求,更需要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生态环境的发展与保护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全球性特征,应当着重开发新型生态城市,提升城市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协同性。要求在生态环境保护及持续发展工作中还应配合使用资源利用与再循环利用原则,借助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再循环等方式,将城市废弃物及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应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动态平衡方式,增强城市整体环境保护水平。

(二)评估及预测相结合原则

在城市规划下,需要采用评估及预测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城市化建设进程。注重评估项目工程环境影响因素,提出在城市化建设环节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着重对环境预测及判断,借助政府环境部门及社会公众团体的力量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期间的规范性。

(三)地区相互协调融合

城市环境问题有可能受到城市内外交互等因素影响,因此需要保障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区间工作协同开展。从城市及全球角度分析,将城市内外环境与对地区各项资源的影响范围放置在最小范围之内。

三、生态环境治理困境

(一)生态环境治理市场困境

生态环境是典型公共物品之一,需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但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部分人员缺乏环境保护意识,过于关注眼前经济利益,导致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屡见不鲜,提升了环境治理难度。在市场主体开展生产经营建设活动期间,往往从个体自身获得成本与收益,对于经济行为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往往考虑不周,导致资源与环境浪费情况出现。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带动下,如市场没有克服污染成本与环境治理成本的效益问题,将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二)生态环境治理政府困境

生态环境治理期间,由于通过社会合作开展治理工作的难度较大,需要由政府部门全程规范引导,确保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始终处于高效实施状态。但由于我国关于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时间较短,在治理期间存在较多问题。公共环境由政府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但环境治理市场自身无效,需要将较多自然资源实行政府方案。政府对于生态环境的负荷总量难以进行准确估量,导致排污标准不符合实际要求。

四、生态环境治理困境解决对策

(一)优化生态环境治理理念

受计划经济模式影响,各领域在初期发展过程中过于关注经济利益,没有对水资源利用及保护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导致水资源日渐紧缺,成为现阶段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1]。通过在现有城市发展过程中使用海绵城市理念,能够在有效防洪防雨的基础上,提升水资源利用率,有效改善城市周边生态环境,对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进程意义重大。举例而言,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减少水资源用量,通过改善市政道路工程排水系统结构,对于水资源进行专项回收利用。同时,水资源的存储以及水生环境管理工作还可使城市能够更为有效地存储与利用水资源,切实保护周边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提升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生态效应。

1895年,29岁的居里夫人以科学为媒,与丈夫皮埃尔·居里结婚。从此之后,两人不仅成为生活爱侣,更是科研道路上并肩同行的伙伴。

同时,为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水平,还需要倡导并落实循环经济理念。循环经济主要就是利用技术手段,将传统行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加工处理成可利用的各种资源,最大限度控制城市化发展期间的资源消耗量,增强各类资源利用率。在城镇化建设中,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城市化建设效率,确保城市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能够协调统一。

对城市布局理念进行进一步完善。从区域角度出发,实现城乡协同发展,避免出现城市化建设牺牲农村周边生态环境等问题。要求对城市内经济结构进行优化,整治占地面积较大、生态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对于一些污染小、发展前景较好的行业应当配合使用迁移政策,为城镇化发展预留更多空间。在城市布局时配合使用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城市内绿化面积覆盖度,形成特有城市环境景观,有效控制城市温室效应,避免城市化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着重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认知度。为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化建设发展期间存在的各类问题,还需要社会机构与个人均能够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知度,结合现有城市化发展下生态环境特征,采用适宜的保护治理技术手段。

(二)采用多中心合作治理方式

以肥东县两个水库的生态环境治理为实例:

众兴水库为大(二)型水库,位于合肥北郊、肥东县众兴乡,店埠河上游,肥东县城北15公里左右。属巢湖水系南淝河支流,是淠史杭灌区滁河干渠上的反调节水库,流域面积114平方公里,总库容9948万立方米,承担着灌溉的众兴站、高塘站31.44万亩、滁河干渠自流灌溉4万亩的农业用水,年均农业灌溉水量达1937万立方米。并解决了合肥东部新中心、新站高新区及肥东区域的城市生活供水。水质优良,碧波荡漾、水天一色、风景如画,众兴水库已逐渐成为合肥东部区域的生态大水缸,周边区域成为生态重点保护和限制开发区域。

肥东管湾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皖中腹地、包公故里的肥东县北部丘陵岗丘区,江淮丘陵区森林生态安全屏障东南侧。这里是滁河的源头,湿地公园紧邻滁河干渠,是维持管湾湖周边生物多样性、保障江淮分水岭地区区域生态安全、完善环巢湖地区湿地保护网络的关键区域。管湾湖不仅是省会合肥的备用水源地,更是肥东县饮用水水源地,承担下游城镇供水及防洪任务。同时,湿地公园内存在保存良好的陂塘生态系统,展示着古人集雨兴农智慧,是人与湿地和谐发展的生动范例。以管湾湖为主体,北部河流、东部陂塘为补充,建设成为管湾国家湿地公园。通过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的建设,已成为保育肥东生命之源的生态高地,江淮分水岭湿地文化、陂塘文化宣教示范的窗口,皖中地区库塘成为河流复合型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典范。

经过实践验证,私有化市场、中央集权治理方案,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治理问题[2]。在社会生产工作开展时,较多社众选择的发展理念与政府、市场环境治理方案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可以依照群众自主治理、自主组织来实现公共环境治理制度。经过实践结果表明,特定条件下,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需要依靠群众自治制度开展,通过建立起多中心治理模式,融合政府、市场、企业、个人合作治理模式,及时找寻到存在于原有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开展期间的漏洞问题,确保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能够实现高质高效开展目标。

(三)落实生态环境评估

为有效应对环保新趋势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还需要重点加强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管控力度,从根本上提升环境影响报告书内容的全面性与合理性[3]。结合城市化发展期间的环境影响评估结果,编制完善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要求环境影响报告中需要涉及环境影响评价因子、工作等级、评价标准、评价范围、环境保护目标等内容,这些内容均具备一定的处理处罚风险。其中,评价因子风险主要为遗漏某建设项目污染物或没有做好相关行业污染源核算工作,导致环境影响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不符现象。环境保护目标风险主要体现在遗漏不同行业环境保护目标、错误或不正确描述项目位置及环境保护关系等方面。

因此为有效规避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风险,从根本上发挥出环境影响报告书在后续引导环境治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还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基础性资料收集力度,不断优化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流程。

(四)强化环境监督力度

着重关注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管理工作,遵照现行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及工作人员应当肩负起的职责,严格惩处不规范工作行为,进一步提升环境监督管理执行力度。要求各部门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水平,稳定增强环境影响评价落实效果。随着公众法律意识逐步增强,环境法治建设取得了稳定进步。依据现有环境工作实际发展情况,资源及环境立法应该是在前面。在现有环保法治建设工作开展时,可以以环境保护法案为蓝本,出台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法律法规。结合当前城市化发展特征与发展需求,做好法律法规分类建设工作,从根本上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加大环保建设工程投入力度,为环保工作提供更为充足的物力与人力支持。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开展过程中的资源配比,选择具备更高技术可行性与经济适用性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案,为环境影响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结合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工程开展要点,引入更为先进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及无人机等设施,做好生态修复工程检测地面外业实施情况长期跟踪管理工作。构建起功能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监测平台,收集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期间的各项参数,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序开展。

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技术指标,设置适用性更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国土空间规划开发标准,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全过程都能够获得全面监管。加强与国际生态学会等科研组织的沟通交流力度,学习先进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引进功能更为完善的监测及评价系统,从根本上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及合规性。

做好环境评价技术与评价标准化工作。为满足现阶段城市建设要求,还需要积极引进更为先进的环境评价技术及方式。配合使用信息技术,提升环境评价期间的数据利用率,构建起功能完善的环境评价数据库。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框架内规范各项评价流程,确保最终评价结果能够为后续环境治理工作指明方向。

通过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制,为实际工作开展提供重要政策保障。一方面,制定生态环境保护长效制度。结合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将社会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明确地区整治与生态修复特征,制定出专项的协调机构及统筹工作体系。另一方面,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多元化投入机制与生态补偿制度,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与资金支持。建立起更加平稳的专项资金渠道,通过在社会各领域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拓宽融资渠道,使各领域皆能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监督并推动国土整治及生态修复工作实施全过程。

要求在环境监管工作开展过程中,做好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从根本上提升城市基础设施运营水平,加强关于城市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投入力度。充分调动市场机制,鼓励更多社会资源加入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将市场机制作为城市化发展重要基础,调动起各社会机构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参与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城市服务化水平。

(五)培养高素质环保团队

构建起一支高素质的环境工作团队,培养环保专业人才。着重关注现有环保部门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训工作,要求环保人员能够树立起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增强自我环保意识。积极组织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训工作,为工作人员提供更多实地考察的机会,帮助新进人员积累下更多工作经验。

(六)增强民众参与积极性

为最大限度激发出民众对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积极性,还需要建立起公众评价制度,确保公众能够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落实情况展开监督,进一步增强环境监督评价工作落实力度。要求环境评价结果能够向社会及公众公开,积极听取民众意见,从根本上提高实际工作效率。构建起更为完善的民众反馈机制,鼓励民众对当地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揭发与检举。

增强城市居民环境保护理念,确保居民能够深刻认知到环境保护工作是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理念的宣传及推广力度,同步开展线上与线下环保知识宣传工作,确保环保理念能够落实在城市化建设全过程中。

利用环保部门官网、微信公众号、信息共享平台等向群众推送环保知识,增强群众环保意识。在社区、学校以及企事业单位颁发相应的环境保护手册,做好环保制度的学习及教育工作。

五、总结

总而言之,随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口数量日渐增长,人类活动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日渐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难以与生态环境消费保持平衡。为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系统,需要各领域能够承担起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的社会职责,推动社会整体朝向可持续发展化转型。

猜你喜欢
环境影响环境治理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EPC模式水环境治理项目施工噪声环境管理分析
国家乡村环境治理科技创新联盟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静压法沉桩对周边环境影响及质量控制
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分析
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水产养殖中有毒有害污染物残留及其环境影响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