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浩强
胃酸对人们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当缺乏或分泌过少时,可引起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而当分泌过多时又会引起胃灼热、烧心等不适,可导致溃疡甚至出现胃肠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为了抑制胃酸,人们先后合成了西咪替丁(19 76年上市)和奥美拉唑(19 8 7年上市),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了“替丁”类和“拉唑”类两大类抑酸药。
从抑酸机制上看,“替丁”类药物是通过阻断壁细胞的H 2受体,来达到减少胃壁分泌酸量的目的,可抑制包括基础胃酸和膳食刺激胃酸的分泌。“拉唑”类药物则是一种酶抑制剂,可抑制中枢或外周介导的胃酸分泌,具有抑酸作用强、特异性高、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因此,目前在临床上已经达成的共识是,相较于“替丁”类药物,“拉唑”类药物的抑酸作用更强,持续时间更久。
对于酸性相关的消化系统疾病,目前在临床上首选的是“拉唑”类药物。它可与铋剂、抗菌药物(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组成4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对于药物性胃炎,如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消化道损伤,“拉唑”类药物也优于“替丁”类药物。
不过,“替丁”类药物也有它的“专长”。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时,当“拉唑”类药物效果不明显时,出血后应尽早使用H2RAs注射剂。
既然“替丁”类药物与“拉唑”类药物均有抑制胃酸的作用,那么两者是否可以一起服用,以达到更强的抑酸作用呢?目前,确实有研究表明在晚上使用“替丁”类药物,在当天早些时候服用“拉唑”类药物,比单独使用“拉唑”类药物更能抑制胃酸并改善胃酸反流症状。
但基于药理学方面的考虑,仍旧应当尽量避免二者合用,以免降低“拉唑”类药的效果。除非患者存在严重“夜间酸突破”的情况,即晚上2 2时至次晨8时,胃内pH值小于4的时间持续超过60分钟,并出现严重的烧灼感、泛酸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