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欣
在2018年教育部颁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要求》中明确要求: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开展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1]。近几年受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课外实践特别是校外实践活动难以有效开展,此时“课内实践”成为了课堂理论知识延伸的重要平台。实践课根据授课地点的不同可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课内实践作为思政课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是指在课堂教学范围内进行的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展活动,其主要形式有主题演讲、专题辩论、情景演绎以及案例评析等[2]。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使大学生对课本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深化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实现内化与外化相统一。
民办类高校的学生,思维普遍活跃、实践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较强。因此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其群体优势和专业特质,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培养其主动思考的思维能力。学校按照教育部要求设置了相应的实践课程,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思政课课内实践环节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在整个课内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进来,更加深刻地掌握课本中相关理论知识。同时思政课教师在整个实践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相互配合、通力合作,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了学生在思政课堂学习的获得感,增强了思政课理论教学的时效性。
课堂教学环节除理论教学外,特设“每周新闻”专栏。新闻播报主题设定紧密结合时事热点新闻以及生活中的热点事件,使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感和发言权。“每周新闻”播报内容由小组成员搜集总结近几天或者一周内所发生的热点事件,课堂前10分钟该小组成员代表上台进行播报展示,新闻形式则可多样化,鼓励学生形式创新且多角度切入内容实质。例如,在每年两会召开之际,思政课教师会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学习两会”的专题教学、主题分享或情景演绎,使学生化身“人大代表”,深入学习两会精神,关心国家大事以及老百姓的身边事,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意识。2020年初疫情暴发至今,中国共产党以及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抗疫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位中华儿女。在课堂上,学生用心感受着全国各地抗疫暖心小故事,使大家更加深刻感知到一个国家的强大以及全国各族人民的无限力量。通过“每周新闻”栏目使得学生的注意力从关注明星八卦等娱乐信息转向,积极引导学生更多地去关注国际时事和社会热点事件,深入解读党的理论、路线、政策等情况,深刻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发展和民族事业中。最后,教师在学生分享结束时应及时针对学生分享的时事新闻进行更深层次地剖析和解读,进一步深入分析事件背后的深层本质,实现理论知识与社会热点事件一体化衔接[3]。
互联网时代的今天,课堂理论教学已普遍采用多样化的全媒体教学方式。相应地,思政课实践课程也必然要利用网络优势和手段,全程推动课内实践有效行进。教师在发布主题活动前,学生可最大限度发挥其主动性,自愿组合或小组投票选举等方式下选出各小组组长并建立小组组长群。各小组成员则根据小组内部实际需要建立小组内部群聊。在教师发布实践主题后,组长应积极协调分配任务,小组成员可在群里就搜集到的资料以及本组成果展示相关事宜进行研讨分析。由于全程无授课教师的参与和干预,在各小组群内同学们可以实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线下则在课余闲暇时间组长组织大家集中交流与讨论,就线上未能达成一致的意见内容一一罗列,大家再次面对面展开讨论交流,并适时汇报小组成果进度,确保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最终呈现小组最满意的成果。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并非全程“事不关己”,而是在发布小组活动时间安排表后,定时与小组组长交流,及时回应学生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实现全程有效引导。
按照教育部最新要求,高校思政课课堂推行中班教学,授课班级容量不超过100人,思政课班级授课人数逐渐优化。但思政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与专业课相比授课人数仍然较多,这也成为思政课班级管理难度较大的客观现实。因此,在中班教学下结合小组协作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在中班授课前提下,按照授课班级人数进行分组,同时根据二级学院或专业不同进行组合,尽可能实现文理科不同专业学生思维碰撞[4]。每次实践主题确定后,每小组最终推荐一名同学作为本次活动的主讲人,代表本组汇报成果或参加辩论。在课内实践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小组精细化合作、交流研讨,不同专业学生各抒己见、互通有无,从而逐步提升其思想深度和创新能力,使不同专业学生都能够从思政课活动中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另外,在整个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引导鼓励各小组团队成果体现其小组创新点或特色内容,鼓励学生之间要相互配合,不断提升小组成员间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思政课课内实践环节最终考核方式采取多元化考核,即教师评分、组长评分与全班学生评价“三效合一”制度,最大程度保障课内实践考核成绩公平公正。首先在小组展示阶段,思政课教师针对小组课前准备情况以及发言人现场表现进行分项评分,各小组展示结束后针对各小组表现提出进一步的意见或建议,其中教师所评分数占最终成绩的40%。其次小组组长根据前期组员分工协作情况及其参与度评分,小组组长所评分数占最终成绩的20%。剩余40%得分则来自于全班学生所评分数的平均分。在小组展示结束后,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软件发布“评分”指令,全班学生根据发言同学表现进行打分,并可在软件中写下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超星学习通软件内教师可通过设置实现匿名评分,匿名后同班同学即可表达自己最真实的看法从而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经过几个学期的实践教学探索,同时结合学生小组的课堂表现,不难发现,课内实践教学在某些环节仍存在不足和脱节。总结来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受到西方国家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同时随着我国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学生过多关注的是自己的专业课成绩和计算机、外语等实用类知识的学习,而对思政课这类理论性强、内容较枯燥的课程的认识充分性不足,因此对于思政课课内实践小组作业完成态度不积极,往往是在应付差事。部分学生在准备阶段就不积极参与小组互动协作,不愿意耗费过多时间完成组长分配的任务;在整个合作过程中一些小组成员意见难以协调,一些学生不配合小组组长完成工作,导致小组进度较慢,无法在规定时间高效完成任务,最后时刻才开始整理资料准备内容,效果差强人意。另外,部分同学为了获得更多的平时成绩,在准备不够充分或者小组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按照个人想法上台演讲或播报新闻,最终导致成果展示效果不理想,甚至极个别学生自身思维存在偏差,导致整组评分较低,本组其他同学对本小组成绩不满意,导致之后的实践活动难以有效开展。
经过几个学期活动开展成果展示来看,大多数小组成员能够按时完成实践课任务,但是成果内容以PPT形式展示居多,主题活动展示成果模板化、形式化以及内容同质化问题严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整体在完成思政课实践作业上时间花费较少,作业质量低,小组作业内容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思维。另外,一些小组协作力较低,小组成员之间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甚至,一些学生在每次实践活动准备阶段滥竽充数,不积极配合小组组长完成分配的任务,小组组长难以发挥其组织领导作用,无法及时汇总成员意见,进而影响团队协作以及实践内容创作进度,最终小组展示成果差强人意。
由于实践作业并非在课堂上完成,大多数情况下在教师布置任务后,小组组长根据本组同学实际情况合理分工,规划任务完成进度,利用课余时间小组成员集体群策群力。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无法时刻监测各组任务完成进度,难以实时给予指导,因此在整个前期准备阶段教师作用甚微。另外,一些教师在布置任务后,没有及时跟进各小组动态,导致课堂成果展示阶段时才发现个别发言人存在知识性错误或不当言辞,难以及时纠正,容易引起全班同学质疑和课堂秩序混乱。因此,教师难以把控全场也是导致思政课实践效果欠佳的一个客观原因。此外,部分新教师由于授课经验少,相关知识不甚了解,对于一些时政热点问题的实质不了解,学生当面提出疑问和困惑,甚至当学生发表一些过激言论时,新教师难以及时纠正学生的偏激思想,使得教师在全班同学面前难以树立威信。而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如若不正面回复,无法及时转变学生的固有思维,难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目前来看,全国各地的高校开展思政课课内实践活动风生水起,能够较好地将思政理论课内容与生活实际以及实践相结合,并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得到学生的认可。但经过思政课教师实际探索以及参考借鉴其他院校的典型案例会发现,各个院校课内实践考核却没有统一规范的考核分项,并未形成统一的考核体系,期末实践考核往往流于形式,课程考核未能切实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设置实践流程以及相关注意事项,最终考核依照的是教师个人教学习惯。此外,大多数院校思政课考核评价体系还不成熟,课内实践相关教学效果缺乏理论支撑,理论研究仍处于萌芽阶段。
结合上述探索阶段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思政课教师在之后的课内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特点、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式,实现多元化授课模式,不断提升课内实践教学实效性。
实践课程较之理论课而言,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因此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认知,使得学生掌握主动权[5]。这样的话不管是前期准备阶段还是课堂互动,学生都能够很好地参与进来,增强其学习主动性,实践效果事半功倍。另外,为了避免在课堂展示环节台下的学生一味地听,甚至有些人把自己当“事外人”,在整个实践教学设计环节可适当增加小组互评、提问等环节,对这些参与互动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分数,进而促使全班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同时也应多效利用学习通等网络教学平台,设计相关问卷调查、主题讨论以及投票环节等,使每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针对一些小组实践展示成果雷同、模板化问题,思政课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创新,提供优秀案例成果供学生参考,同时可将其他专业、其他班级的优秀成果进行巡演展示,促进小组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在实践活动布置阶段思政课教师则应提前警告各小组成员切勿相互抄袭,并通过制定相应惩罚机制督促学生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比如小组作业出现雷同或者相似度极高的情况,则相关小组成员的考核成绩全部为0分。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激励各小组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成果,也可为之后选拔一批高质量作品参加全省甚至全国性质的比赛和活动竞赛做好提前准备。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特别是新入职教师,首先应继续钻研学习、同行之间定期相互交流,成为一名政治立场坚定、理论扎实、思维敏捷、综合素养高的优秀教师。其次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灵活指导,发挥课堂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发布主题任务前,教师应积极督促小组做好分工合作,确保任务落实到每个学生,督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材料收集和整理;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做到把控全场,组织好课堂纪律,积极引导学生发扬正能量;在课后,则应及时自我反思,总结活动经验,不断改进完善不足,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同时针对各小组的表现,有针对性地提出学生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措施,确保下次实践活动质量提高,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制定完善的考核机制是实践教学的有效保障。因此,根据本校学生特点以及思政课教学特点,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显得十分重要。课内实践课程较之理论课而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整个考核阶段不能简单地套用理论课的考核体系,实践课应以学生为考核主体,更加注重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课内实践中来[6]。此外,高校还应实施多元化动态考评机制,明确考核评价标准,改变原有的“唯分论”考核机制,并且确保考核机制贯穿整个实践过程,形成动态化多向考核,使考核真正成为教学的内在环节。
实践推动理论,行动深化信仰。在思政课教学中综合利用学校电影院影城,成立“红色光影”学堂,充分发挥红色影视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此外,结合时政热点积极开展“模拟法庭”“海报设计大赛”“学宪法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笔者认为,思政课教育不仅要抓好课堂主阵地,更应积极与学校特色“完满活动”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