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 不断深入

2022-12-10 00:44李国贵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2年45期

李国贵

入乎其内

学术著作大多追求在相关领域或某一专题上的探索与创造,强调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那些专业的术语、陌生的概念、繁多的材料、绵长的论述,让人感到艰深生涩。如何做到有效阅读呢?下面以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为例,为同学们介绍几种阅读方法。

一、跳读:感知内容,把握架构。

阅读一本学术著作,第一阶段可以跳读,由外到内进行阅读。首先阅读“前言”和“后记”,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作者在《乡土中国》“再刊序言”中说,本书是作者在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大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是对社会结构的思考和分析;在“后记”中,作者追述了他的研究过程,谈论了“社会学”的发展趋势。接下来浏览“目录”和“章前小结”,了解著作的基本内容和章节结构,理清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乡土中国”共分为十四章。第一章“乡土本色”定下了论题的核心“乡土社会的形态”;第二章“文字下乡”和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分别从“人和空間的关系”和“人和时间的关系”两方面强调“乡土社会是熟悉的社会”;后面十一章从三个角度阐释了乡土社会的基本内容,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然后是“社会关系的维护”——“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最后是“乡土社会的变迁”——“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二、细读:全面理解,融会贯通。

第二阶段是细读正文,目的是读懂著作。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勾画圈点出体现核心信息的关键词句,在旁边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发现和感悟。细读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知悉结构模式。

学术著作大多使用议论性的表达方式,结构模式大都是“总—分—总”。完整的议论段,段首概说、总领,段中解说、论证,段末分析、总结。这种模式也适用于整篇文章。如“差序格局”第二段开头“一说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是总领句,段中用人们合住院子时不管“闲事”的事实来论证,段末“公德心就在这里被自私心驱走”是总结句。我们要敏锐感知总领句和总结句,抓准作者表达的观点。

2.梳理各章内容。

逐章进行梳理,全面把握信息。可以采用条款式梳理,把各段(层)意思依次写出;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把核心信息连缀起来;可以使用列表法,分栏目进行对比。比如“差序格局”可采用列表法。

3.理解核心概念。

《乡土中国》里的核心概念较多,如果没有集中诠释,需要归纳概括,如“无为政治”中的“同意权力”诠释分布在四个段落,我们可以下定义:“同意权力”是为保证社会分工的顺利进行,人们服从社会契约,共同授予一部分人干涉他人的权力。有时,作者采用举例、引用、比喻、对比、类比的方法来解说。写“差序格局”时的比喻句“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让我们明白其含有关系亲疏远近的意思。对相对的概念要进行对比,如“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对相关的概念要相互联系,如“家庭”与“家族”;对相近的概念要细察区别,如“个人主义”与“自我主义”。

4.做到学以致用。

我们要把阅读与写作、学习、生活结合起来。《乡土中国》的论述,值得写作借鉴。使用例证,有依有据;使用引用,反复印证;使用对比,突出特点;使用比喻,直观形象。我们可以用“人治”“法治”“礼治”的观点来分析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可以把“无为政治”的观点与老子的“无为”思想进行对照。跨学科的方式,能打通学习的“经脉”。我们要尊重传统习俗,比如一些宴会的座位安排就是“差序格局”的体现。

三、研读:质疑问难,深入探究。

第三阶段是研究性阅读,读深读广。任何学术、理论和思想,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我们阅读《乡土中国》,了解了中国具有乡土社会的特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现已是乡土性和现代性并存,法理社会和礼俗社会同在。如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就要反复对照,分析研究。

我们可以拓展阅读,如费孝通先生的另一部《生育制度》也是谈论“社会结构”的,阅读相关的著作,可以扩充我们的认知体系。我们还可以对比阅读,如《美国人的性格》一书以美国的事实说明移民社会的特性,可将之与《乡土中国》进行对比,深化理解。

总之,阅读学术著作,要处理好三个过程。跳读时,梳理纲目及其关联,概览全书内容提要;细读时,把握书中重要观点,感悟著作厚重文化;研读时,检验和延伸结合,体会学术思想价值。在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丰富的知识、打开广阔的视野,还可以感受到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出乎其外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而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1.材料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

2.《红楼梦》第四回,贾雨村正要判案时一个幕僚拦住他,给他看“护身符”,贾雨村于是改变主意,向冯家说薛蟠得病死了,只判了点赔偿,借此拉拢薛家。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这一情节如何体现“差序格局”伸缩性的特点。

答:

3.如何避免“差序格局”在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产生消极影响?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