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契尔·索勒·普尔教授最早提出“媒介融合”的概念,蔡雯(2009)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在各种科学技术的推动下,通过不同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之间内容、传播渠道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而黄旦(2016)跳出媒介机构层面,从社会形态再定义了新时代的媒介融合[1]。在这个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外来文化的输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革故鼎新,以保证文化传承的平衡不被打破。
1 媒介融合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媒体面临着新兴媒体技术的挑战,传播媒体的形式已经从报纸和出版物发展到广播、电视和新媒体。媒介融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带来积极影响,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变和影响空间的拓展。
1.1 媒介融合影响下多层面多角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特点是传播主体的多样性、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表达的多样性。传统媒体是一种从传播者到接收者的单向传播形式。而新媒体时代传播者到接收者可以双向传播,接收者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媒体有选择地重新传播他们收到的信息。信息传播的重点是及时性。在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技术的落后和查阅、编辑时间的长短对信息的时效性有一定影响。而现在人们利用微信、QQ、抖音等新媒体,在刚看到信息的时候就可以发布、传播和交流。新媒体将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时效性发挥到了极致。传统媒体的传播在表达形式上相对简单,纸质媒体是文字和图片,声音媒体是声音,声像媒体是声音和图片。新媒体传播整合了多种表达形式,实现了信息的多媒体传播。所以,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技术和内容上都能进行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尽可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地域和空间上进行延伸。
1.2 媒介融合影响下文化传播者和接收者的互动性加强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使得文化传播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当代社会的社会文化交流蓬勃发展,文化斗争与融合并存。多样化的文化形式汇集了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新媒体时代下,人们不仅能通过传统的报纸、书籍在脑海中想象祖国的大好河山,也能通过手机、电视、短视频直接观看当地的美景,更有VR全景交互模式让人犹如身在其中,这都是媒介融合带来的好处。李子柒火遍海内外,她的视频有数以百万的人观看和评论,她展现的世外桃源不仅让中国人惊讶,更让外国人赞叹,让中国的很多非遗项目为世界所知。许多粉丝在翘首以盼她更新视频,这正是媒介融合使得文化传播者和接收者的互动性加强的体现。
1.3 媒介融合影响下文化传播的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媒介融合主要依赖于技术支持,并且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使用,媒介融合的水平和层次也会得到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历史长河的积淀中形成的,经过孕育和扬弃,不断积累,代代相传。新媒体时代彻底改变了从最初的口头传播到图文传播、声画传播等单向传播的形式,创造出新的双向、多维、互动的立体传播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可以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参与到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共同兴趣的粉丝甚至可以利用新媒体创造一个自由交流和分享的空间,文化的接收者也可以是文化的传播者,也可能会是文化的生产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再是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这种传播方式让听众通过网络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建设中,从被动接受到自愿选择、主动参与,他们可以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他们也在继承和传递着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1.4 媒介融合影响下文化传播能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搬运工”,可以将自己关心的内容以照片、文字、音频、短视频等形式发布在各种媒体平台上,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审美,不同的需求。
1.4.1 便捷性需求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媒介融合使得受众能够随时随地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种媒体之间的互动共享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文化接收者可以通过某一个媒介获取所需要的任何信息,例如手机、平板就适应了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满足了人们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信息的需求。
1.4.2 多样性需求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对获取信息的传统途径,例如报纸、杂志、图片已不再满足,开始追求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的享受。中华文化不只是存在于纸上,只能靠视觉享受,更能通过文字、声音、视频讲解带来全方位的感官享受。人们能看到的也不仅是单一的文化形式,只要在网络搜索,多种文化任人挑选。多种形式的文化输出满足了人们多样性的需求。
1.4.3 个性化需求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拥有言论的自由。每个受众都能在媒体平台上为自己欣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call。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满足个性化的需求。除此之外,受众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接收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文化意义被解构和分割,使其具有了碎片化的特征。碎片化的时间现在被用于阅读,听和看已经成为常见的信息接收形式。受众从不同的渠道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信息,不同的传播者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也有不同,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个性化生产。
2 媒介融合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消极影响
2.1 中華文化无差别地进行迅速传播
新媒体技术因其高速、开放、多向、亲民的传播特点,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大大提高了文化传播的效率。这使得鱼龙混杂的信息迅速涌入信息海洋,让人难以辨别是非。这也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法在现代社会得到传播和有效传承。新技术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它加速了优秀文化的传播,扩大了影响范围,但也促进了否定优秀传统文化的负能量和消极言论的传播。大多数受众缺乏区分优劣传统文化的知识和能力,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更容易受到影响,就如一些传统节日习俗,本来因为国情不同就有不同的风俗,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外国人可能会对中国人乃至中国社会产生误解,这方面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2]。
2.2 中华文化传播内容“过时”,没有创新发展
文化传播的内容仍然以中国传统文化仪式和习俗为主,其形式和内容都很“传统”,与现实世界缺乏有效的联系,缺乏创新,无法让现代人感同身受。中华文化的传播内容大多都是对传统文化知识和仪式的复制,例如照搬古代的祭孔大典仪式;甚至有一些是歪曲的解释,根据个人的感受、意愿和认识来定义,其立场和论点容易受外界影响,例如于丹讲解的《论语》就褒贬不一。无论是传播的内容还是形式,都没有为了实际使用而进行根本性的转变。因此,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亟需改变。
2.3 中华文化的传播方式相对传统,未能达到“媒介融合”的传播途径
文化传播依靠的是媒体。传统媒体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和准确,或注重捕捉其当代应用价值。而新媒体传播则注重知识或文化传播的相关性和娱乐价值,以及通过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来获取商业价值。这两种传播方式的注重点不同,它们的融合可以相互补充,有助于改善文化交流。然而,目前中国的文化传播还没有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有效融合,中国文化传播仍然具有学院派和崇高的形象,文化的知识性和文化的娱乐性无法相容。
3 媒介融合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新探索
3.1 文化传播方式需要创新
中华文化的传播需要打破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的方便、快捷、广泛和深入等特点。利用文化产品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产品的生产中,体验其文化魅力。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文化意味着一个丰富的、不可触及的知识殿堂。然而文化的定义是非常广泛的。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到处存在,重要的是文化如何被更多人表达和享受。不要让大众认为文化是难以捉摸的东西。创新的文化传播方式就是要打破刻板的文化概念,通过文化产品的创造来普及文化,让文化变得更容易接受,利用新媒体传播的速度和视频的视听功能,让文化变得更有生命力和趣味性。
3.2 创造更多优秀的中华文化产品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虽然李子柒的视频中没有一句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赞美之词,但全世界的人都通过她的视频发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推广中华文化不需要华丽的赞美,只需要如实地展示真实的、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希望更多的人看到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勤劳、朴实和坚韧,让更多的人通过文化产品的展示来感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他们明白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一样,是尊重和热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3]。
3.3 文化产品的艺术价值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文化传播与具体的文化产品密切相关,而文化内涵有时在文化产品中得到最直观的展示。在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从设计到包装都会被注入文化内涵。好的文化產品为了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除了文化内涵之外还得具有一定的娱乐和商业价值。例如,李子柒在乡村的生活就像“世外桃源”,她在视频中所展示的劳动技能已经将中华传统文化转变成了一种产品。染布耕作和酿造酱料是传统的手工艺,对现代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来说是陌生的。而李子柒对农村的热爱,使她对传统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进行了艰苦的研究和诠释。她生产的传统手工艺品已经成为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因此,为了普及中国文化,使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和接受,有必要赋予文化应有的艺术光泽。
3.4 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空间影响力
传统文化传播媒体的传播手段和影响范围有限,通常只吸引了解并对某种文化感兴趣的受众,而新媒体则利用网络平台、手机和各种便携设备以及新媒体技术来接触和影响更多的受众。扩大中国文化的空间覆盖面,将极大地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速度和水平。
3.5 促进“媒介融合”的发展
在新媒体时代,各种科学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媒体传播的准入门槛。由于新媒体传播的碎片化,以及传播者的文化和媒体素养的差异都会影响到文化传播的系统性和准确性,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知识和文化的传播中。因此,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互补,减少新媒体传播中的消极影响,有助于实现文化的系统性、准确性和现实性的统一[3]。例如,文化产品的创作必须要保证文化产品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之后可以结合在视听上占有优势的新媒体进行传播,保证传播的文化准确性和文化趣味性。
4 结语
新媒体的出现可以让世界万物显得更加立体,通过创造文化产品,让受众体验,可以增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及性和感染力。“媒介融合”只是一种手段,将传承融入现代传播体系中,认真鉴别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反映优秀传统文化的产品,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的转化和发展。■
引用
[1] 王源.媒介融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象化传播创新研究[J].东岳论丛,2020,41(12):45-51.
[2] 牛凤燕.媒介融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现代转换[J].理论学刊,2018(5):162-168.
[3] 俸余英.从李子柒海外走红到中华文化传播方式新探索[J].文学教育(中旬刊),2020(4):118-119.
作者简介:吴钰(1999—),女,江苏常州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温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