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秋声赋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选自《欧阳文忠集》)
●读与悟
作者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叹。全文以“秋声”为引,展现草木被风摧折时的悲凉,以此延及容易被忧愁所侵袭的人。同时他也借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而应自我反省。这一立意,既表达了作者难有所为的郁闷之情,以及自我超脱的愿望,也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体悟。
●读与写
文中大量运用比喻、对比、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音韵优美,情韵悠长。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并运用铺排渲染的写作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
文章把写景、抒情、记事、议论熔于一炉,浑然天成。作者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联系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倒数第二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进而慨叹人生,令人百感交集,黯然神伤。
陈情表
◎李 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选自《昭明文选》)
●读与悟
文中,作者一方面无比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在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实在忠孝两难全。作者首先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答祖母的大义,然后表明自己对朝廷的感恩之心,同时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自己的苦心,成全其愿,准允自己为祖母养老送终。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为报,作者的忠君之情和一片孝心都令人感动。
●读与写
1.文章夹叙夹议,以情动人。文章虽有议论之势,却更为注重“陈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臣今年四十有四……愿乞终养”等句,言辞恳切,既能以理服人,又收到了以情动人的效果。
2.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如“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等句,展现出作者的孤苦伶仃;又如“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这一排比句,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这种骈散结合的形式,既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渲染了浓郁的感情氛围,又显得灵活生动,使作者的真情得到了充分表达。
游天都
◎徐宏祖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坡,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lǎn)。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興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袛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选自《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
●读与悟
作者对当天观察到的自然地貌、水文、地质、植物都作了详细科学的记录。在他的笔下,黄山的瑰丽多姿令人拍案叫绝。本文不仅展现了天都的秀丽景观,也展现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不畏险阻、勇攀险峰的精神。
●读与写
本文以游踪为线索,真实生动地记述了天都石峰、雾海和松柏的瑰丽景色。作者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把对黄山的感情倾洒于纸面。文中多处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石罅所见景物衬托文殊院所见景物,而最终落笔在这些都不如天都峰上的奇观,突出了天都峰风光的秀美。